《三聯生活周刊》:少林功夫的家底

2020-12-25 東方網

「我曾經開玩笑地對弟子們說,『聯合國人類文化遺產,有形的,保護的是文物;而無形的非物之類的,則保護的是人。你們好好練功,申報成功後,就都是人類的寶貝了。」少林寺永信法師對記者說。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中國崑曲榜上有名。「包含了更多隨時代遷延與變革而往往被人類忽略或忘卻了的文化記憶。」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說。而作為少林寺第30代住持,今年38歲的永信希望在這份國際名單上加上「少林功夫」的名字。

2月10日雪後初晴,記者隨文化部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田青趕往少林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的申請每兩年一次。」田青對記者說,「第一次我們推薦了崑曲,第二次也就是今年,我們推薦的古琴。少林寺所要參加的是第三次,也就是2005年推薦。由於中國是文化大國,目前到文化部排隊的已經有100多種。」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經由口耳、形體傳播,隨著老藝人們的退出、減少,這類遺產面臨比自然和物質遺產更艱難的處境。以崑曲為例,新中國成立時有400多部保留曲目,到20世紀80年代只有200多部傳承下來。

依據少林寺提供的資料,少林寺功夫有一個龐大的技術體系。在少林寺內流傳下來的拳譜中共記載了少林功夫套路708套,其中拳術和器械套路為552套,另外七十二絕技、擒拿、格鬥、卸骨、點穴、氣功等各類功法為156套。而目前所實際收集到的略少一些,共545套:包括拳術178套,器械193套,對練59套,其他115套。其中《易筋經》、鐵布衫、二指禪、少林棍、達摩劍、少林錯骨擒拿手等早已在華人世界中耳熟能詳。

「而現在少林功夫正在被曲解!少林功夫也不是『樣板武術』。」方丈永信說,「少林寺申報的是『功夫』,而不是武術。功夫是修行,是參禪。練『功夫』的真正目的,是為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品行素質;少林僧人的練武,正是一種修行。只有在這個意義上,申報文化遺產才是有價值的。作為競技運動的武術,更多的是招式。少林功夫原有一條規矩,叫『踢不過膝』。若用國家現行標準來衡量,少林功夫便成了『次品』。武術比賽講究招式,而少林七十二路『錯骨擒拿手』,在臨敵對搏中,有誰數得清用了幾路?」

「少林功夫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少林易筋經洗髓經傳人延王法師說。少林寺的另一重挑戰,則是盛名之下的巨大利益。據少林寺統計,全國共有80家武術學校冠以少林名頭而未經授權,「他們有一部分傳的不是少林功夫。」少林火腿腸、少林啤酒、少林客車……以少林為商標的商品有54種,塔林裡迴蕩的不是晨鐘暮鼓,而是門口小販的流行音樂。

登封市因為少林寺每年都會迎來150萬遊客,去年旅遊收入佔財政收入的38%。「少林寺這個品牌是屬於誰的?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副市長何宏波接受採訪時說,「我的想法是,第一,這個品牌不能被無償佔用,這將造成財產的大量流失;而另一方面,它也不該為某一集團所壟斷。」少林1500年,當神秘的少林功夫成為全人類的記憶時,首先要排除的竟是名與利的幹擾。

寺產與功夫

早上5點少林寺還是漆黑一片,「嗒、嗒、嗒」打板的聲音響起來,36聲後,四周僧房的燈逐漸亮起來。穿戴整齊的和尚們穿過庭院匯集到寺院中心的「大雄寶殿」。5點半,在一名老僧帶領下,早課開始,一個小時的早課後,僧人們稍事休息吃早餐,早晨8點打開山門迎客。少林寺坐北朝南,循坡建築,甬道兩側有七株大銀杏樹,一雄六雌,最大的一株粗5.6米。從山門到千佛殿共七進院落,總面積3萬平方米。「少林功夫的緣起是為保護寺產,沒有衝突、沒有戰爭就沒有武術和功夫。」永信法師在接受採訪時說,少林自古以來就是皇家寺院,興衰起落都與政治關係密切,「少林最輝煌的時候,有30多處下院,全國5處少林,最遠的在今蒙古國境內。」永信說,「很多人知道『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實際上少林僧兵最早是為了對付嵩山中的土匪的。」

事實上,當年「十三棍僧」也並不是常住在少林寺,而住在離少林寺西北50裡的柏谷墅。少林寺曾擁有土地800餘頃,寺院地界,南至大金店,北至清水河,東至禹縣,西至伊川白沙。所以,少林寺位於嵩山的腹地,雖處一隅,實為嵩山地區的管理機構。

過去少林寺到底有多少土地?「從寺裡碑文看,隋文帝一次就給了100頃地,唐太宗給了40頃,元朝的一個時期增加的土地就有2200畝,而每個時期到底有多少地很難算清。」呂秀軍對記者說。他是登封縣誌辦公室主任。解放後實施土改,和尚們的土地也重新劃分,「當時少林還有21頃土地,和尚28人,政府把大部分土地分給了周邊農民,剩下28畝最好的田地給了少林寺,讓他們自耕自養。」呂秀軍說。目前少林的和尚們已不再種地,幾年前他們把這些坡地都種上了樹。永信介紹說,少林的收入一部分是門票,另一部分是接受社會的供養。少林寺每年遊客150萬左右,門票每張40元,1/4歸寺廟。寺內僧人每月會領到幾百元的生活補貼,寺院年日常開銷需要200餘萬元,年正常維修支出約200餘萬元。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少林寺為寺內文物重建維護等事項支出2841萬元。

就固定的寺產而言,少林已不復當年;但作為保護寺產而發端的少林功夫卻已喧賓奪主,成為少林最大的無形資產。《易筋經》是什麼功夫?

登封市副市長何宏波說:「應該給金庸頒發特別貢獻獎。」在金庸的武俠世界中,《易筋經》乃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絕學,然而《易筋經》究竟是什麼功夫?

「《易筋經》的版本非常複雜,我總共看到了幾十個版本,少林寺裡有一個手抄本,我開始跟老和尚學,跟少林附近的武師學,誰都知道一招半式,但又都不全懂。」延王法師說。記者在鄭州採訪了延王法師,他在寺內的身份是「少林寺易筋經洗髓經傳人」。其曾在中央戲劇學院讀研究生,畢業劇本《血禪》已拍成28集電視連續劇。1995年底覺得右肋下疼痛,到北京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他得了晚期胰腺癌,只剩下兩三個月命。他後來回到河南腫瘤醫院,躺在床上想起以前在少林學的《易筋經》。「因為《易筋經》有臥式,躺著也可以練。我就一邊治療一邊練功。」一年後他可以下床,身體基本無礙,就回到寺裡專心研究《易筋經》。「什麼是易筋?易就是變化,筋就是筋絡,易筋是改變筋絡。在金庸小說裡,要練上乘功夫的話,就要打通任督二脈,這沒有錯。中醫理論中,縱向叫『脈』,橫向叫『絡』,任督二脈正好在人體的前後中心,前面是任脈,後面是督脈,是人體的子午線。但人並不止這兩條脈,按中醫理論,人體有十二正脈和奇經八脈,《易筋經》就是疏通人體經脈從而強筋壯骨。」延王說。延王搜集各種版本和民間功法,將其拼湊完整,殘缺部分則自創招式來過渡。記者所見到的《易筋經》,實際上是一套運氣吐納動作。「最高深的功夫其實也是最普通的功夫,老百姓都能練的。」延王說。

更有意思的是,《易筋經》的來歷考證有完全不同的說法。少林寺的傳統說法是:1500年前,達摩老祖在嵩山五乳峰面壁9年。達摩走後,少林僧人在洞中發現了一個鐵盒,盒上沒有鎖卻打不開。聰明的僧人用火一烤,鐵盒就開了,原來上面有蠟,以防水汽侵蝕。鐵盒中有兩部書:《易筋經》和《洗髓經》,都是用梵文寫的。而當時全寺上下精通梵文的只有二祖慧可。慧可把《易筋經》留在了少林,自己拿著《洗髓經》雲遊天下。寺中有不少僧人對梵文略知一二,於是各自翻譯,使後來少林功法多如牛毛。但後來有位僧人帶著《易筋經》在峨眉山見到了天竺僧人般剌密諦,在般剌密諦的幫助下《易筋經》才有了中文版。慧可雲遊歸來後,《洗髓經》已經翻譯完成,「這時大家才發現《易筋經》和《洗髓經》原來是一體的,但後人則只知有《易筋經》不知有《洗髓經》」。

杭州師院體育學院教師周維良博士研究了20年的少林功夫,搜集了30多種版本的《易筋經》,他告訴記者,他看到最早的版本是天台山紫寧道人寫的《易筋經》,內容相當雜亂,「其中還有房中術」。方丈永信也談到,「《易筋經》較少有佛意」,說少林功夫起源於《易筋經》則有些牽強,「實際上在近代,少林功夫是被民間神話了。」永信說。

「少林功夫不是樣板武術」

在少林寺塔林,少林武僧隊總教頭延魯喚出一名13歲的小沙彌給記者展示二指禪。延魯說他年紀還小,力量不足,所以後面還有兩名僧人扛著鐵棍幫他穩一下腳。小沙彌先是左右揮掌運氣於指,然後通過兩手的四隻手指倒立撐起身體,隨後慢慢放開左手,身體的重量全放在右手二指上,動作持續了十餘秒鐘。小沙彌比記者矮一頭,但手卻大了一圈。延魯說,這種功夫要從小練,選材時要挑骨頭硬的孩子,每天要用手指做幾百個伏地挺身,另一方面要學會運氣,把氣運在手指上。延魯本人所擅長的功夫是鐵布衫,也就是民間說的「刀槍不入」,「也同樣要運氣,躺在床上用沙袋往下砸,開始用10斤,後面能加到1000斤」。

幾年前少林寺出版了《少林武功醫宗密集》,系統梳理了少林功夫,這套書由中華書局出版,標價是9000多元。

「少林功夫有著自己的特點。」延江說,「比如開始前雙手合十行禮,以消除對方敵意,開始的幾招都是防守,並不先進攻。再比如少林最著名的就是棍法,因為棍沒有鋒芒,不易傷人。」少林僧人的練功傳統,叫練「三地」。「三地」是指和尚們常去練功的三個地方:千佛殿、黑龍潭和後山墳地。1982年電影《少林寺》中最出彩的鏡頭就是在千佛殿拍的,武僧們在石頭上踏出了48個腳窩。「為什麼在千佛殿練功?」永信說,「一般人都以為千佛殿前有靈氣。實際上只是說說而已,真正原因是千佛殿前是青石地,來往香客太多,地面被磨得光光的,在這裡練功不小心易摔倒,所以必須集中注意力。練功專注了,長功就快。」黑龍潭在少林寺前面山頭的山坳裡,早年間那裡的大樹還沒砍,草木叢生野獸出沒,「在黑龍潭我練過一段時間,半夜天最黑時候去,都是一個人去的。我年紀還小。拿一根蠟燭,三支香,一盒火柴,特別是第一次,緊張極了。到了黑龍潭,找了一塊地,點亮蠟燭,四周都不敢久看。這樣的地方練拳,注意力高度集中,練一趟拳,至少抵得上平時兩個月的功力。平時我們修定,無非就是摒棄雜念,跑了一趟黑龍潭,等於坐了一夜禪堂。」

「說到底少林功夫並不是套路。」永信說,「誰能把『少林武術』的內涵說清楚呢?我在少林寺出家都20多年了,我也說不清楚。我現在也只能理解為『中國傳統文化』而已。」出家人喜歡講公案,關於少林功夫的極致,永信也有一個公案好講。古時候,少林寺有一位禪師,有一位武師找他比武。武師的箭術厲害,可以百步穿楊,他說兵器、場地都由禪師來定。禪師說,就比射箭吧,將場地定在了懸崖峭壁上。第二天兩人如約而至。武師站在懸崖畔,弓未拉開,已嚇得抖如篩糠。其實禪師並不會武功,但他定立崖頭傲然如松。武師問有何秘訣?禪師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武師頓然開悟,後成為少林一代高僧。

「少林功夫有很多的講究,比如說『四梢齊』——發為血梢、指為筋梢、牙為骨梢、舌為肉梢。」延魯說,「就是說練功要練到這樣的境界:怒髮衝冠、手指可以入木三分、牙齒可以切金斷玉、舌頭可以把牙頂掉。這些都是比喻,但說明了少林功夫的精神。」「而現在少林功夫正在被曲解。」永信說,現在少林功夫的最大威脅是競技體育的標準化。1928年民國政府成立中央國術館,參照西方體育競賽規則,中國武術開始走向標準化。1958年國家成立中國武術協會,頒布《武術比賽規則》,1959年武術在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1990年武術進入亞運會,徹底標準化了。「少林功夫標準化的工程中,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含蓄、小幅度、講求內勁的傳統風格,被類似於雜技和舞蹈的高空旋轉、大幅度衝踢等比賽動作所取代。這種動作風格不僅盛行於全世界的少林武術館校,而且也已經影響到了少林寺,所有目的只有一個——拿金牌。再這樣下去,少林功夫就是一具空殼了。」僧俗之爭

出家人不言利,但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少林功夫」的價值,則會有驚人發現。

豫劇《卷席筒》裡有這樣一句:「小蒼娃我離了登封小縣」,少室山下12公裡就是登封市,漢武帝到嵩山祭祀時,劃出山下300戶人家,世世代代免其賦稅徭役,專司祭山。公元696年,女皇武則天來嵩山封禪,「登嵩山而封中嶽」,由此定下了「登封」的名字。

「1981年我來少林出家的時候,登封縣還只是一條街,雞犬之聲相聞。」永信說。80年代呂秀軍曾寫過一個調查報告《今日少林》,他發現少林寺周圍的村民每年產值只有30元,村民們沒用過煤,全是砍樹作燃料,沒有電器也沒有電。「全省100多個縣排在倒數十幾位。」何宏波說,「少林寺的和尚當時也窮,都沒人願意當方丈。」「1974年9月20日,少林寺對國內遊客開放,門票是5分錢。」呂秀軍說,從1974到1978年根據門票統計,少林總共的遊客是20萬左右。少林寺的全面開放是1982年,「這一年香港電影《少林寺》上映」。何宏波說。當年少林的遊客達到了70多萬人,1984年達到260萬人,90年代以後遊客基本穩定在每年150萬人左右。「少林旅遊的國際化程度高,每年穩定有20萬左右的外國遊客。」「登封現在有三大經濟支柱;旅遊、煤炭和電力。」呂秀軍說,「現在全省117個縣市中,登封排到了第11名。」

從1979年到1989年國家投入500多萬元,對少林寺進行大規模整修。呂秀軍說,到1999年,所有少林所有殿堂都被修過了一遍。當廟堂整修一新的時候,少林寺發現他們已經被旅遊包圍:一路的門麵店、一路的小攤子。鄭州一家大公司甚至在少林對面投資了一家「寺院」,塑建五百羅漢,請了假和尚設功德箱。「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

更讓少林僧人心情複雜的是武術產業。

呂秀軍告訴記者,1958年登封政府創辦了第一所「登封業餘武校」,請的師傅是少林和尚德根,現在幾乎所有登封的武師都是他的徒子徒孫。「登封現在有66所武校,這還是整頓過的,他們千方百計想要和少林拉上關係,大部分都掛著少林的名字,而且都願意在少林寺邊上扎堆,誰離少林近,誰就更正宗,更好拉學生。」何宏波說。現在最大的少林塔溝武校有1.5萬人,記者在少林時正好遇到塔溝武校的學生跑步上山,隊伍整整跑了半個小時。「武校造就了登封最早的富裕階層。」

「武校的功利性與少林精神是不符的,武校培養學生的目的就是打比賽拿獎牌,傳的更多是『樣板武術』,怎麼能說是少林功夫呢?」永信由此說,不是武校搬家就是我少林搬家,「這不是我個人的好惡,誰在這裡當家都會這麼做」。

1999年登封市政府選中了清華大學的方案,對少林寺景區作了重新規劃,旅遊和武校一期整治。「2001年底從迎賓佛開始向裡,已經完成了兩期拆遷。」何宏波說,「總共40萬平方米的門面建築都要拆掉,武校統統搬到城市西面新建的武術城裡去,拆遷費粗算估計要8000多萬元,整個景區的整頓則需要3個億左右。」

周星馳也不行

少林寺的態度是主動的。少林寺1979年下半年成立了少林武術隊,1988年元月在少林寺院內首次公開對外表演,第二年改名為少林武僧團,開始了國內外的演出。永信強調這種演出並不是商業性的,目的是正本清源。1994年少林寺起訴漯河罐頭食品廠生產「少林牌」火腿腸。

2000年周星馳拍攝《少林足球》,2001年全國九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永信提出議案,呼籲制止《少林足球》的發行,理由是:製片商「恣意濫用我們『少林』專有名稱,用一些無釐頭、低級趣味的嬉皮演技和手法聯合拍攝《少林足球》電影……並大肆進行庸俗的桃色新聞充斥的娛記炒作」。

目前國內已搶註了54個少林商標產品,內容五花八門,從酒店、海鮮火鍋,到啤酒、汽車、輪胎、家具、砂輪、電線、電料等。從1998年起少林寺開始在國內外註冊有關「少林」商標,為此特地成立了「少林寺事業發展有限公司」,因為宗教法人是不可以申請商標的。這家公司目前已經註冊了國內48大類商品中29大類近100個商標。2000年10月向全球68個國家提出「少林」商標註冊申請。同時這家公司還和香港公司合資經營了自己的兩項產品——少林素餅和少林禪茶。少林寺下面還有另一家公司——「河南少林寺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是延王,他同時也是少林寺網站執行長、少林慈善基金會副會長、少林易筋洗髓經研究中心主席、中華禪詩研究會會長和《禪露》雜誌主編。影視公司目前除了拍攝一些少林功夫教學片外,與其他電視臺合作攝製了電視劇《少林血禪》。同時少林寺也有自己的正規武校——「嵩山少林寺武僧團培訓基地」,學員除學功夫和文化課外,還必修英語和電腦,隊員合格後可以留寺擔任武僧或輸送到體院、軍校、武警等處工作,學費每年6000元。

相關焦點

  • 三聯生活周刊電子版
    三聯生活周刊 社區 生活者www.lifeweeker.com 分享生活趣味:讀書、旅行、美食、戀物、音樂等,找到和您有共同趣味的朋友。書架及照片牆:推薦優質圖書,收藏打造自己的「書架」。照片牆匯聚您生活的精彩點滴.
  • 關於我們 三聯生活周刊
    :CN11-3221/C 郵發代號:82-20 定價:15元/期 《三聯生活周刊》由中國出版集團下屬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主辦,是一份具有良好的聲譽,在主流人群中有著廣泛影響力的綜合性新聞和文化類周刊
  • <三聯生活周刊>朱偉
    悠久的傳統和極具個性的定位 《三聯生活周刊》前身為鄒韜奮先生在20年代創辦的《生活周刊》,韜奮先生的創刊目的是:「每星期乘讀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閒暇,代邀幾位好友聚攏來談談,沒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輕鬆生動簡練雅潔而饒有趣味」,以「供應特殊時代的特殊需要的精神食糧」。
  • 三聯生活周刊十年【精裝】
    三聯生活周刊十年【精裝】 《生活》周刊1925年10月11日在上海創辦,1926年起由鄒韜奮任主編,發行量達到15萬份,是極有影響的刊物。
  • 三聯生活周刊歷史
    《三聯生活周刊》前身為鄒韜奮在20年代創辦的《生活周刊》,韜奮先生創刊目的是:「每星期乘讀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閒暇,代邀幾位好友聚攏來談談,沒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輕鬆生動簡練雅潔而饒有趣味」,以「供應特殊時代的特殊需要的精神食糧」。
  • 三聯生活周刊
    蟹 2014-09-28 21:26 作者:梁實秋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40期
  • 反諷 - 反諷_三聯生活周刊
    反諷 2012-07-17 11:00 作者:苗煒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紙媒的黃昏:《新周刊》和《三聯生活周刊》主編卸任
    兩位重量級的掌門人幾乎同時告老還鄉,讓人不由得對國內周刊的生存環境心生憂慮起來。1952年出生在上海的朱偉,1995年接任《三聯生活周刊》主編。《三聯生活周刊》的文化新聞風格逐漸形成。這或許跟朱偉個人的經歷有關。1968年,他到黑龍江建設兵團上山下鄉,並開始小說寫作。1978~1983年,他在《中國青年》雜誌當記者、文藝部編輯。
  • 三聯生活周刊 讀者投稿說明
    三聯生活周刊 讀者投稿說明 2011-04-07 17:23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招聘信息 三聯生活周刊
    協助維護三聯生活周刊官方網站(www.lifeweek.com.cn)3.協助維護三聯生活周刊官方微博及微信任職要求:1、對《三聯生活周刊》有一定了解為佳,有較強的文學功底,知識面廣;2、有良好的信息收集、歸納、整理、表達能力;3、能承受工作壓力,獨立工作能力強,具備團隊合作精神;工作地點:北京工作時間:全職/兼職薪資水平:面議有意者請將簡歷及作品發送至郵箱:zhaopin#lifeweeker.com
  • 兼容Kindle_三聯生活周刊
    三聯生活周刊:iRiver以前產品主要集中於MP3隨身聽,同iRiver近似的紐曼、愛國者都在嘗試電子書,包括中國最大的電子書製造商漢王,以前只是專注於手寫板領域。是否可以說在戴爾和惠普等電腦巨頭,與諾基亞和三星等手機製造商之間,電子書為眾多多媒體設備製造者提供了一次轉型的機會?
  • 種桑吾廬西_三聯生活周刊
    種桑吾廬西 2013-05-22 14:58 作者:芳芳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3年第7期
  • 開餐館_三聯生活周刊
    開餐館 2015-04-21 10:01 作者:梅文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和黃山一起喝酒_三聯生活周刊
    三聯生活周刊:那要花很多錢吧?黃山:我比較幸運,大學學的是商科,飲酒禮儀屬必修課,經商需要經常參加晚宴,必須懂酒。比如,英國比較正式的晚宴都會送一杯餐後甜酒,很多中國去的學生不知道這裡有酒精,經常喝得酩酊大醉,出過不少洋相。
  • 與才智無關_三聯生活周刊
    ■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
  • 《三聯生活周刊》APP客戶端"分享有獎"活動
    《三聯生活周刊》APP客戶端"分享有獎"活動 2013-06-05 18:01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三聯生活周刊最吸引我的是什麼?
    《三聯》的一些時事選題基本上都在賣掉的行列中,保留比較多的是它的文化選題,的確有深度,雖然有些曾經根本毫不涉獵,但通過看了三聯的一篇文章,就會去找更多的資料看。現在三聯最吸引我的是殳俏的美食專欄!!!是的!!每年過年時候的年貨刊很不錯。當然啦,三聯裡的王小峰常做主筆的一些音樂選題也是不錯的。
  • 聊天實錄:《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朱偉做客搜狐
    三聯會變成一本新聞周刊嗎?  主持人劉峻說:三聯生活周刊的老讀者都有印象,早年的三聯的定位有點像《讀書》、《讀者》、《新周刊》等幾本雜誌的混合體,但是近幾年《三聯生活周刊》時政量的新聞大大加強了,除了出版節奏加快的因素外,主要是什麼考慮?
  • 《三聯生活周刊》天貓旗艦店 精彩你的十二月
    雖然這些工作讓多數人的十二月過得焦頭爛額,但這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總結和回顧一年的得與失,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為來年的目(jiǎng)標(jīn)而奮鬥!今年5月,三聯生活周刊天貓旗艦店上線開業。半年的時間裡,在各位忠實「三聯粉」的支持、鼓勵與陪伴下,旗艦店慢慢地成長起來。過程中辛酸與喜悅相伴,教訓與經驗共存。
  • 不焦慮方法論_三聯生活周刊
    不焦慮方法論 2020-10-21 12:40 作者:徐菁菁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雞娃」與自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