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親自改作業,真的會越來越少?
如今批改作業減少,是老師懶了嗎?家長曾女士認為,老師確實是「懶了」,連作業都要讓家長來幫忙批改。雖說教育是學校和家庭雙方面的事,但是她覺得老師明顯在推卸責任。「老師不改作業,總是讓學生核對答案,那怎麼知道學生的對錯?怎麼掌握教學進度?怎麼進行因材施教呢?」家長馮女士質疑道,「如果什麼都推給家長,現在的老師確實太偷懶了,也太好當了。」
不但家長生氣,越秀區一名中學生小向抱怨道:「英語老師總是叫我幫他批改聽寫本,我們本來作業就很多,現在他總是把英語聽寫本給我批改,一改就是十多二十本。因為我英語成績較好,改出來的本子又快正確率又高,所以他經常拿本子給我。」
學校有規定
部分小學不允許學生批改作業
記者發現,無論是小學、中學或者高校,都對批改作業有嚴格的規定。
多所小學都要求不允許由學生批改作業。記者隨機調查的廣州大道南小學、昌樂小學、八一實驗學校均是如此。廣州大道南小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校明確要求,「教師布置的書面作業應由教師批改,不能由學生代改或學生互改,更不能由家長代改。」但是「堂上輔導練習作業可由學生自改、互改。對於學生做錯的作業,教師可先批改,再要求學生重做,或集體訂正後讓學生重做,然後由老師批改、給分。而作業批改評價一般用「A、B、C、D」等級制度。
在八一實驗學校,對於教師批改作業的方式、時間等有更細緻的要求,並制定十條規範。如作業必須及時批改,一般應在作業交來後兩天內或下次上課前批好發出。作文必須在下次作文前批好發給學生,並要講評。學生的習作,教師要精批細改,改造句子,理清層次,根據作文內容寫出眉批、總批。對書寫整潔、解題具有獨到之處的學生,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批註,教師的批語,書寫要工整等等。
許多人都會認為上了大學老師改作業就會很少,但是記者發現不少高校都有教師課外作業布置和批改指南。 如廣州華立學院就做出明確要求, 教師對所布置的作業要提出明確要求,規定完成的時間,並要求學生書面作業的形式要規範化; 對學生的實踐性作業,教師也要及時檢查指導並進行評價,不能放任自流;對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或敷衍應付、抄襲作業的學生要及時教育,追交或令其補做等等。
專家有說法
「教無定法」可有多種方式
廣州市教育科研所副所長梁東標告訴記者,從行政規範而言,並沒有對於老師批改作業的多少有死板的規定,因為老師教學有靈活性,只要老師及時認真細緻,學生反饋進步、達到鼓勵、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就可以了。
目前並不存在老師批改作業減少的情況,主要是「教無定法」,不同的老師按照教學對象有選擇地批改作業。比如低年級的孩子,可能老師全批全改更多一點,因為要了解學生的情況,好為他們制定教學計劃作出準備。比如在華附,學生都自覺核對答案,超過一半學生都不懂的題目老師才講解,老師作業批改看似少了,但其實這是避免大量重複,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的方式。批改作業多寡也看什麼樣的學生,有的學生不太自覺,作業就要批改得細一點,有的學生很自覺,老師打一個問號,打一個圈就能啟發學生了,這比直白批改更好。
對於批改作業的呈現方式也沒有固定。不管優良等級也好、網絡互動也好,只要是有利於鞏固知識,提高成績就可以了。新課改之後要求的彈性的東西更多,批改的作業量更大了。如研究型作業的主觀性更多了,特別費勁。改這些作業很費精力。新課改後,老師課後的功夫大於課前功夫,對於作業的挑選要求也更大。所以,問題並非批改作業的多少和批改方式,而是在於選擇的作業能夠適用不同學生的水平。
對於老師發包作業、沒有按時批改作業,梁東標說:「如果偶爾出現可以理解,但是經常這樣就是教學態度的問題。」如果學生真的會有意見,每到年底學校都會有老師意見調查表,「老師批改作業認不認真」完全可以作為一種反饋意見提交上去,所以,基本上大部分老師都不敢隨意這樣做。
「幫改」是換位思維可行但應適量
廣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辦公室主任鍾陽也表示,教育部門對老師批改作業情況沒有嚴格規定,這種規定在學校更多一點。老師批改作業,有的老師批改多一點,有的讓學生來批改,主要是讓學生換位思考,培養學生的能力。家長批改,可能讓他們了解子女情況。「但是過多了也不好,適當轉換就可以了。」
不同學校和學科之間不一樣,作業量跟老師布置多少,批改方法有關係。義務教育可能會少一點,因為新課改之後強調減負,不要過分關注分數。 每個年級作業量都有不同的要求,但問題是課後一小時很難界定呢?只能夠說是一種提倡。新課改之後更多老師使用等級制度,也有網上批改作業,但網評只是少數班級,因為這要求有硬體支持。
與義務教育不同,因為要應付高考,所以作業量會大增。市教研室制定了新的《學生學業標準》對學生達到什麼程度的標準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對作業量沒有嚴格限制,自然也不會涉及老師改作業的多少。
老師有話說
新課改和高考加碼壓力更大
對於家長和學生口中的懶,機場子弟學校初中生物老師李穎斕解釋說:「其實有時候批改作業的方式比較靈活,看自己用什麼標準,如果是精確就每題計算分數,如果不需要這麼精確,就採用評級的方式,學生之間相互批改也有,既可以減少老師負擔,更重要的是鍛鍊學生的能力,怎麼改作業不要太死板。」
李穎斕說,「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你也要體諒老師的工作。按廣州學班標準,初中每班40多人是正常的,每個老師帶3個班,一個人要帶100多人,老師怎麼能忙得過來呢?而且,新課改之後,標準答案變成參考答案,靈活性更大了,對老師要求更高了。雖然說要求對學生減負,但是高考指揮棒沒變,作業量一直不敢少。」
事實上,多位受訪老師均感受到,和批改作業多少相關的作業量,在新課改和高考指揮棒的雙重夾擊下顯得「非常矛盾」。2001年實施新課改之後,對於學生作業布置量非常嚴格:例如1~2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5年級的課外作業不超過1小時等,「老師都被嚴格要求,按照班上20多名中等學生完成作業的速度布置作業的。」培正中學初中老師郭嘉敏說。因此,理論上來說,新課改之後義務教育階段的作業量也該減少,老師批改作業也隨著減少的。
然而,高中新課改之後課程量大,對知識要求更高,要教懂學生並非易事。加上高考指揮棒發揮作用,從省到市到區層層下硬指標,每位老師壓力巨大,教學質量要求更高,既要打牢基礎,又要提高水平。分身乏術的老師只能把基礎性作業「分包」給學生和家長,依靠更多教學手段以提高效率。表面上看,學生覺得老師改作業少了,而實際上並無太大改變。
「每天批改作業2小時是常有的事。」一些語數科的老師如是說,而綜合科的老師每天改作業的時間也在1個小時左右。
換了方式改作業
其實沒少改
現在,在教學一線的大都是80後的年輕老師,傳統的改作業方式有所改變,「作業沒少只是花式更多了。」三中80後老師錢佳告訴記者,平時作業不會太多,因為要應新課改要求,有重點、有選擇地布置作業,但是對於作業量應保持在一定的度上。閱讀、作文類啟發性的作業堅持自己改,特別是作文,自己都會認真地看和寫評語,或者選擇另一種更能培養學生的能力的方式:先對作文打分,再發下去給同學們,請他們分組對不同的作文進行討論、分析和評分。看似發包作業給學生,但是這種「同伴教育」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呈現方式上,優良中差顯得有些老土,錢佳就會在作業本上貼上印有名字和卡通的小貼紙,吸引學生的興趣。
在校訊通的普及下,老師也運用簡訊的方式讓家長核對作業。另一位80後的老師郭嘉敏告訴記者,到了初三,作業量和複習量大增,一些卷子來不及對答案,就會把答案通過簡訊的形式發給家長,讓家長幫忙完成。「家長從來沒有因此投訴,倒是覺得老師的做法很負責任。」她說。
在網絡時代,老師以開網站博客吸引學生興趣的情況日漸增多。在天河教育局有一個著名的教研平臺「天河部落」,部落中有一個「魔燈」博客,學生可以在上面進行作業提交、作業展示等活動,而老師則會安排一些閱讀和綜合實踐課程,並在上面批改作業或講評,以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
(責任編輯:曾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