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因「發現C肝病毒」而獲得至高榮譽。相比B肝,大部分人對C肝比較陌生。權威專家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採訪時介紹說,C肝病毒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及性接觸等途徑傳播,暫時無疫苗可防,更需要人們在生活中加強防範。
C肝被稱為「沉默殺手」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副院長,感染科主任醫師吳超教授介紹說,C型肝炎是由C肝病毒感染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的疾病。C肝病毒是一種RNA的病毒,它是嗜肝病毒,所以一旦感染了C肝,超過50%的人可能轉變成慢性C型肝炎。慢性C肝最大的特點是一旦感染以後,是隱匿性發病,通常情況下病人沒有症狀,因此C肝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或者叫隱匿的殺手。」南京市第二醫院肝病科主任醫師俞海英在臨床碰到不少感染病毒10年、20年後發病的C肝患者。「在身體檢查中無意發現的,追查後才發現是C肝病毒感染。」
「感染C肝病毒後,也有部分患者急性發病,出現乏力、沒胃口,眼睛發黃等症狀,黃疸指數明顯升高。實驗室檢查C肝病毒呈陽性。」南京市第二醫院肝病科主任醫師俞海英介紹說。
吳超教授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大多數C肝患者通過輸血感染,90年代後隨著輸血源篩查的開展,C肝感染途徑主要轉變為其他血液傳播。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日常行為也增加了感染C肝的風險。比如不安全的潔牙、打耳環,「我們發現紋眉、紋身,都可能被感染C肝。」母嬰傳播、性接觸等也是C肝病毒的傳播途徑。
更易轉為肝硬化、肝癌
相比B肝,C肝更為兇險,其轉化為肝硬化、肝癌的機率更高。加上C肝目前不像B肝已在低齡兒童中普及了疫苗預防,青少年和成人對C肝都缺乏預防能力。不少病人出現了肝硬化失代償,或者是肝癌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感染了C肝,「我們國家的C肝感染率初步估計是1000萬,真正通過篩查發現的,目前為止不超過20%。」
吳超教授提醒說,根據WHO的要求,2030年,C肝實現90%的篩查率,80%的治療率,「我們離WHO的控制指標,還差得很遠。」這就需要普通民眾、醫務工作者,還有政府部門,能夠更加重視C肝的防治。吳超教授介紹說,C肝的篩查屬於常規檢查,二級以上醫院都可以檢查C肝的抗體,「一般到醫院的感染科或者肝病門診,就可以做篩查。」
無疫苗預防日常防護很重要
南京市第二醫院肝病科主任醫師俞海英介紹說,臨床上至今無疫苗可預防C肝。這主要是因為,C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種單股正鏈RNA病毒,與常見的DNA病毒不同的是,RNA病毒經常會發生變異,這使得C肝疫苗的研製變得異常困難。
吳超副院長介紹說,與B肝相比,早期篩查積極治療的C肝98%以上實現治癒,部分基因分型甚至百分百治癒。吳超指出,C肝一旦確診,只要C肝HCVRNA核酸是陽性的,就需要治療。「隨著藥物研發的不斷推進,新型藥物的問世,通過三個月左右的抗病毒治療,大多數C肝可以治癒。」
俞海英主任告訴記者,隨著「4+7」國家藥品帶量採購政策的推進,C肝治療藥物的價格已大幅下降,三款藥物進入醫保後,病人自費承擔的僅需千元左右。
通訊員 魏林玲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蔡蘊琦
校對 丁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