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直升機式」的父母嗎?別把你的孩子養成「陀螺兒童」

2021-02-10 希望課堂

兒童心理學家埃爾凱德(Elkind)曾在80年代提出一個術語——「繁忙兒童」,用來表示這樣的現象:父母對學業成就的渴望,讓他們把孩子「急推」過孩童時期,從一門課程拖拽進另一門課程,很少給他們休息和遊戲的時間,卻忘了他們還只是孩子。

說中國的孩子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兒童一點不過,一句「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場戰鬥開始打響。

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接受胎教,出生以後,更是層層加碼,早教班、興趣班,琴棋書畫樣樣不落,忙得和陀螺一樣團團轉。

繁忙兒童正是當下孩子們生存狀態最貼切的描述。

這個時代,早已看不到「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雲淡風清,孩子們背著沉重的書包,被升學壓彎了腰,校內上完課立馬趕去校外輔導班。就算是興趣班,似乎也都是家長們嫁接在孩子身上的童年未實現的夢想。

但是,家長們似乎不明白,這種童年的透支,孩子終究會在其他地方彌補回來。

童年的過度透支導致了升學後的「逆生長」,從心理學來說是一種對以往不足的補償。

進入大學的大學生們立刻翻身農奴把歌唱,認為這些年來虧大了,一旦自由就立即去尋找往日失去的東西。逃課睡覺的、熬夜玩遊戲的、整日無所事事、談請說愛比比皆是。

虛度過高等教育之後緊接著就是職場。

英語裡「畢業」叫做Commencement,意思是「開始」,是人生的起點。而我們大多數中國孩子會在畢業那天終結自己一輩子的學習,所以很多人擼串時的口頭禪是「我讀書那會兒……」。

這是為什麼?

因為西方的孩子在完整、任性的童年裡蓄積了足夠的能量,整個基礎教育通過與自然接觸,與夥伴玩耍,與父母交流,在比較放鬆的氛圍中逐漸找到了自己的路。

他們已經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在乎什麼,將來想做什麼,他們在玩耍中悟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更能獨立地給自己的人生賦予意義。

這些積極心理學是良性動機,成為心智成熟之後持續進步的動力。

而我們的教育目的性太強,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精打細算。孩子們被灌輸了太多解題的捷徑和套路,也耳濡目染的學會了功利主義。在疲於應付升學的過程中,對於人生的體會無暇顧及,生存的技能也沒機會鍛鍊,比如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判斷的能力、控制情緒的能力、領導力……可這些在學生時代根本都不是重點!

如果在這裡運用「一萬小時理論」,我們和西方的孩子比,花了太多的時間在學習技能和知識上,花了太少的時間在學做人做事上,所以我們成為世界上最盛產年輕博士、老成兒童以及大批巨嬰的地方。

《白鹿原》裡鹿子霖的一句「英雄成敗看兒女」,道出了中國人的傳統——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成就。

西方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只是以安全為最基本的養育原則,孩子摔跤了只要沒有嚴重受傷,都等著讓孩子自己爬起來;孩子不吃飯了就收走餐盤,餓他一頓;孩子哭鬧不是哄,而是平靜的溝通。

但一旦孩子出現精神層面的不安,比如受到了孤立或者霸凌,因為見到意外而感知恐懼,父母則會付出很多時間幫助他們,帶他們走出困境。

中國的父母恰恰相反,把孩子的生活料理的井井有條,但是對心靈健康的關注遠遠不夠。

有一本書叫《Under Pressure: Rescuing Our Children from the Culture of Hyper-Parenting》(壓力之下:從過度養育的文化下拯救我們的孩子),書裡提到了「過度親職行為」,那些不分晝夜在孩子頭頂上盤旋的「直升機式的父母」,除了睡眠時間之外,每一秒鐘都獻給子女。而培育出來的孩子,到頭來連獨立自主都成了問題。

從小被捧在手心裡長大的人,期待全世界都把他捧在手心裡,如果不是這樣,就會覺得受了虧待。這就是 「過度養育」結出的惡果,父母們對孩子在某些方面太鞭策,而在另一些方面又太不放手。

這急功近利式的愛,背後的邏輯是我已經把方方面面為你打理好了,你現在只需要努力學習。孩子進步就稱讚有加,表現不好就棍棒相對。

可是,孩子並不是兌現我們夢想的工具啊,他們有獨立的人格。

作為父母,我們的角色應當是一個陪伴者,一個對孩子的心理訴求、情緒狀態給與及時捕捉和反饋的朋友;也應當是一個引導者,分享生活經驗、教會禮儀規範、約束不端行為;更是一個愛的傳遞者,給與正確的、有界限感的愛。

功利式教育的另一個結果是得不到對等的尊重。

曾有一個研究對來自美國、日本、中國的學生進行了一次名為「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誰」的問卷調查。

美國學生最尊敬的人物排名第一的是父親,第二是喬丹,第三是母親;

日本學生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也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第三是坂本龍馬;

而中國學生沒有一人將父母列入受自己尊敬的前10名人物。

埃菲社發了這樣一條電訊:「不少中國的父母自以為他們是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家,但是他們卻無法阻止他們在孩子心目中地位的不斷下降。」想想也是挺可悲的。

我們對教育目標的普遍認知是把孩子培養成人才,卻不是為了孩子自己的人生。很多時候,我們的錯誤在於過分追求孩子成為人才。人才的標準是通過成績、獎項、考級來證明技能出眾。一個只擁有真善美而沒有什麼「亮點」的普通人,是不能貼上「人才」的標籤的。

但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僅僅是人才嗎?

「我們往往想的是孩子18歲能考上什麼樣的大學,但其實我們更應該關心孩子35歲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他和他的孩子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我們的教育太缺少關於「人」的一課,尤其是「和自己相處的能力」、「和他人相處的能力」、「和問題相處的能力」這三方面簡直就是空白。

和自己相處是一個非常難的課題,有的人一輩子在和自己鬥爭,不清晰自己的喜好和需求,不明白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無法和自己的不足和解。

在和他人相處方面,品德、規則、同理心、協同力、領導力都顯得尤為重要;

在和問題相處的能力方面,需要有抗挫力、積極樂觀的心態、自我心理疏導力。而遺憾的是這些最有用的本領都不是靠興趣班、考級打怪能獲得的。

教育的終極目標應當是回歸到「人」應當是「能寬容地對待自己,對待別人,對待社會,這樣我們就能活得不那麼『擰巴』,把一切都看得比較透徹,這樣活得不累,能快樂一些。」

聽起來像一句俗話、廢話,但是仔細想想沒有比這個更貼切的了。一個完整的人應當有感知幸福和把握幸福的能力,有呵護生命的意識、理解並照料生命的能力,最終完成自我實現。

身為父母我們都需要明白,和自然萬物一樣,孩子也有自己的發展日曆,超前搶跑這種傷筋動骨的行為對孩子來說不一定是最好的愛。

人生是場馬拉松,開始跑的快未必能堅持到底。所以,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稍微放慢養育的節奏,追尋教育的真諦,整體氛圍或許能舒緩很多。

♥ 陪伴,其實不在乎時間的長短,而在乎是否用心。

通過陪伴,建立互信互認的親子依戀關係;通過傾聽,洞察孩子的情緒,找到孩子的不足,悅納孩子的全部;通過交流,在情景遊戲和日常點滴對話中把真善美滲透給孩子。這種「燕過無聲,水過無痕」帶著愛的教育往往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第二,關於競爭。競爭就意味著比較,意味著有勝有負。

競爭雖社會生存必備法則,但是對小齡兒童而言卻是夢魘般的存在,我們直到現在我們想起小時候父母嘴中的那句「看看別人家xxx」,還會深深厭惡,更何況孩子?

在孩子的人格還不成熟的時候過度引入競爭會導致他們認為「我的好要建立在他人的壞的基礎上」,而這個陰暗的心理會成為成人後很多問題的根源。

有一句話叫,如果以爬樹能力來評價一條魚,它將一輩子認為自己是個笨蛋。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必要在方方面面都去競爭。

家長應當幫助孩子反觀自省、建立自信,如果學校不能把競爭推後,至少父母可以在家庭教育中不再強化「競爭」的概念。

第三,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這裡我想提到「終身學習」。

在1932年的北大畢業典禮上,胡適先生把畢業後最容易墮落的陷阱化為兩大類:一是拋棄了學生時代的求知慾,二是拋棄學生時代的理想追求。

要防禦這兩方面的理想追求,胡適先生也給出了三個藥方:

第一個藥方是「總得尋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第二個藥方是「總得發展一兩個非職業的興趣」;

第三個藥方「總得有一點信心」。

這個發言很經典很耐人尋味。

應試教育讓我們在學生時代就用光了洪荒之力,提前透支了潛能,所以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畢業後會有一兩年緩不過神來。

更有很多人畢業後就過上了退休的生活,早把上進心隨著畢業證埋藏到了箱底。為人父母,又是一次重生,因為對一張白紙的生命而言,自己的言行舉止將產生巨大的示範效應。

所以年輕的家長們也捧起書吧,溫柔的說話,從頭開始學一點新東西,總之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也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最後,給孩子一些留白時間,做一些無用之事。

什麼是留白時間?想想那些還沒有狼煙的純樸年代,有時候就是一下午一個人蹲著戳一個螞蟻洞,和小夥伴們玩一天弱爆了的過家家。

但正是這些看似留白沒有目的的時間安排,不經意間傳遞了如何和自己相處、和他人相處、和自然相處的秘訣。

給孩子足夠的瘋玩時間,讓他童年的這張畫紙留一些輕鬆的空白,這些空白才是畫面中締造美麗的關鍵點。

相信那些慵懶而輕鬆的親子時光,牽著手一邊爬山一邊談過的心,騎在爸爸自行車上的記憶,都會化成力量和底氣,讓我們的孩子從心底熱愛生命和生活,帶著愛更加從容地成長。

版權說明,本文由周老師編輯,圖片來源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公眾號轉載請聯繫授權,否則視為無效,歡迎個人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

如果覺得文章有價值

請轉發到朋友圈、微信群

· 如何有效激發孩子的數學思維?聰明的家長這樣輔導!

·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上名校?這個回答值得父母深思!

· 你願意孩子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嗎

· 未來20年,什麼樣的孩子最容易被淘汰

· 父母的格局,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滿意請給堅持原創的我們點讚

贊就是希望課堂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家長越幫忙,孩子越廢柴:「直升機式父母」的五個陷阱,你知道嗎
    為什麼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還有越來越多的祖國花朵會被養成「熊孩子」?02 你也是「直升機式父母」嗎?一個7歲的女孩對她的家長怒氣衝衝地吼道:「我的iPad沒電了!你竟然沒充電!」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總是不忍心看到孩子遭遇挫折,也希望能夠即時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久而久之,這種父母變成了「直升機式父母」。「直升機式父母」的總體表現就是對孩子過度關心,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心理。「直升機式父母」的過度付出,反而成為孩子成長和親子關係的障礙」。
  • 你是直升機式父母嗎
    原標題:你是直升機式父母嗎 最近做了一個整理統計,發現以往的數據報告中,情感護理中心每年接待的諮詢,53%是婚姻情感問題,35%是親子關係和學業問題。有沒有什麼方法幫孩子放鬆一下,緩解考試焦慮?」有孩子臨考的家長,比較關注孩子狀態的變化,他們的心情有時比孩子還焦慮。 在諮詢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家長的焦慮來自過度比較。 過度比較的特點是,拿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與自己的孩子比較,拿孩子曾經達到的最好成績與現在比較。家長的比較語,常常以「你看」「你要」開頭。「你看,你同桌又是第一名,你坐他邊上,怎麼沒學一點來。」
  • 你是「直升機」式父母嗎?
    首先來解釋下什麼是「直升機」父母,簡單說就是過度控制孩子的父母!這些父母的出發點一定是好的,不然他們就當「甩手掌柜」什麼事都不做了,他們都是操心孩子,希望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但是他們的方式令人窒息,過多的幹預會讓孩子喪失想像力、行動力。剖析「直升機父母」什麼樣的家長容易成為「直升機」呢?控制欲比較強的人!
  • 你究竟是「直升機」式父母嗎?
    環球網01月04日06:45首先來解釋下什麼是「直升機」父母,簡單說就是過度控制孩子的父母!很多的父母會冠上愛的名義,捆綁住孩子,限制他的活動,美其名曰「為你好」!為孩子鋪好路,強加自己的想法給孩子。這些父母的出發點一定是好的,不然他們就當「甩手掌柜」什麼事都不做了,他們都是操心孩子,希望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但是他們的方式令人窒息,過多的幹預會讓孩子喪失想像力、行動力。剖析「直升機父母」什麼樣的家長容易成為「直升機」呢?控制欲比較強的人!這類人的控制欲不僅僅體現在管教孩子方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透露出控制欲。
  • 你是「直升機」式父母嗎?別控制欲太強
    首先來解釋下什麼是「直升機」父母,簡單說就是過度控制孩子的父母!  很多的父母會冠上愛的名義,捆綁住孩子,限制他的活動,美其名曰「為你好」!為孩子鋪好路,強加自己的想法給孩子。她的孩子比較小,還沒有完全熟練使用筷子,她就嘆了口氣並嘴裡說道:「你真的是不行,到現在還不會自己吃飯!」
  • 「直升機式」育兒模式害娃不淺,別讓你的「親情」,阻礙孩子成長
    一個14歲的小姑娘,說出這樣的話,真得不能不讓父母好好反思一下,「直升機式」的愛,是孩子想要的愛嗎?「直升機式」的父母,卻整天纏繞著孩子,總覺得他們應該生活在父母的視線中,稍有脫離,就覺得孩子會學壞,這樣過分的擔心和憂慮,自然會在日常的生活中體現出來,總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孩子對錯,孩子就會厭煩,長期這樣,親子關係只會越來越緊張。
  • 你是「直升機父母」嗎?
    因為有人告訴他,飛太高會摔下來,飛太遠有危險,如果你要飛,一定要跟著爸爸媽媽,或者是我們先去打探一下。然後,這些被安全「困住」的小鳥,有一天看著別人都飛走了,卻往往不會感激爸爸媽媽,而是以一個激烈的方式,去反抗去抱怨。這是一個讓人難過的故事,多希望「直升機父母」放過孩子,讓他們自由去翱翔。
  • 別再「衝鋒陷陣」為孩子「出頭」,這種直升機式父母或許你也是!
    最近出現一種「新型」名詞,就是直升機父母,其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是直升機父母,因為家裡只有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在受盡寵愛的同時,也喪失了太多自由的選擇。這類父母都為孩子鋪好之後的路,在這條路上,孩子的每一個選擇其實都是父母的選擇。
  • 注意,別做直升機式父母
    莫林·希利(MaureenHealy)是一位獲獎作家,也是一名受歡迎的兒童情感健康顧問。她說,許多和她一起工作的孩子的父母都對這些趨勢感到高興。這些趨勢讓他們不再每天晚上嘮叨「你做作業了嗎」,而是可以更自由地與孩子共進晚餐或進行其他活動,不用擔心家庭作業帶來的壓力。海蒂·梅爾(HeidiMaier)是佛羅裡達州馬裡恩縣的學校督學,馬裡恩縣有4.2萬名學生。
  • 父母「過分保護」不是愛!你是「直升機父母」嗎?
    「直升機父母」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個新詞語,意思是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直升機父母」的過分保護,使孩子失去自由成長空間,不利於其獨立性和社會性的培養。有了這樣的「專機」,孩子用「腳」自己走的路變少了,久而久之,步入社會後變得難以適應。自計劃生育定為國策以來,每家基本上只有一個孩子。
  • 你是「直升機式的家長」嗎?
    可Maggie把小寶送來的時候,我傻眼了,一箱子的兒童用品和一張寫得滿滿的時間表,無辜地跟我說了一句,麻煩你了。吃完早飯,我照例帶兒子去小區花園散步。生活裡,你一定經常看到,孩子哇哇大哭的時候,父母第一時間衝上去,安撫他們,用各種各樣新鮮的玩意兒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以致於孩子從來沒有完整地體驗過一次疼痛、難過、恐懼的感覺。2.
  • 教育孩子,你是「直升機父母」嗎?
    「直升機父母」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個新詞語。把某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父母叫做「直升機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你是「直升機父母」嗎?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對待孩子呢?少年宮華憶訓練營教學總監秦華老師為家長支招:不要一味強迫孩子學習,要引導孩子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最終實現高效學習、快樂成長。「望子成龍,我錯了嗎?」最近,家住渝中的羅先生很著急。兒子星星自從上次補習後,學習就越來越不積極。「我文化水平不高,就希望孩子能多學點東西。」羅先生常說沒文化要吃虧,所以對兒子的學習要求特別嚴格。
  • 你是不是「直升機父母」
    那種在學校、操場和課外活動地點轉悠,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頭頂、和他們緊緊綁在一起的父母被戲稱為「直升機父母」。因此,美國很多有識之士已經開始發動新革命,目標是擊退這種近乎可笑 的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和過度投資行為。新革命有很多手段——慢教育、簡單教育、散養教育——但傳遞的信息是一致的:越少越好,盤旋是危險的,失敗才是成 功之母。你真的希望孩子成功嗎?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放手吧。只有你放輕鬆了,他們才會飛得更高。對於過度教育的抵制已經很久,但現在才有了新進展。
  • 避免成為直升機式父母,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家長要怎麼做?
    小莉媽:「哎,我家孩子天天什麼都不用幹,就寫作業就行,我自己都把孩子的事兒忙完了」小一媽:「誰讓我們太閒了,我幾次都差點幫孩子把作業都寫了」浩浩媽:「孩子寫作業,我都在旁邊看著,有時候太無聊還幫孩子寫呢」直升機式父母可不就是這樣的嗎?
  • 告別「直升機父母」,不再為孩子遮風擋雨,才能教給孩子真本領!
    兒童只有自己創造,才能獲得真知。——皮亞傑 近日父母的教育中有個熱詞:直升機父母,令眾多孩子叫苦不迭…… 先看看有哪些具體表現~ 爸媽自從有了孩子,恨不得最好的、最全的都給予孩子。
  • 「直升機父母」是如何毀掉孩子的?
    接著,又開始擔憂對父母也有影響,尤其是無法時刻滿足孩子的在職媽媽。而如今,我們又開始擔憂,越來越多的父母正在用直升機式的教育,來彌補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研究表明,某種程度的親力親為的父母實際上對孩子有益,能在情感和認知上幫助他們。我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告訴我,對父母而言,某種程度的親力親為也能帶來滿足感。我不是在懷念那些善意忽視的日子,但我也不想在孩子上大學時,還要給他們買衛生紙。那麼,我們怎麼才能了解養育孩子正確的尺度在哪裡?我怎麼知道自己是否把握住了這個尺度?或者,換句話說,我是一個直升機父母嗎?
  • 「別擔心,爸媽幫你」,直升機父母的大包大攬,才是毀了娃的關鍵
    一、何為「直升機式家長」1,生活上在生活上對孩子過度的照顧,不讓孩子插手除學習以外的任何事情,一句話:「你只需要好好學習,其他的什麼都不用管。」確實,這樣的父母簡直無所不能,精力旺盛,似乎永遠都不知疲倦。
  • 別做「直升機父母」,讓你的過度教育,慢下來,降下來
    在所有人看來是孩子不懂事,可是唐女士到了學校卻選擇和孩子道歉,並為孩子換洗床單。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沒有辦法理解這件事情,但是這卻是典型的直升機父母,什麼事情都替孩子最好,無時無刻都像直升機,一般圍在孩子的頭頂轉來轉去。可究竟是什麼導致許多父母成為了直升機父母呢?
  • 中國式「直升機父母」,用親情綁住孩子手腳,請別在孩子身邊盤旋
    可是面對孩子的話,李先生依舊沒有打算改變自己的態度。其實,這樣的育兒方式在生活當中是非常常見的,而且還有一個名詞,叫做直升機式育兒的方式。那麼,到底什麼樣的父母可以被定義為直升機父母呢?一、什麼樣的父母被定為「直升機父母」1、在生活上做到無微不至照顧的父母直升機父母在生活上可以對孩子做到無微不至的照顧,不讓孩子做任何勞動,將所有的一切都包在自己的身上,孩子在家中每天除了學習和寫作業,基本上不用做任何的事情,而這些家長給出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
  • 經濟越好,養孩子越累。教育新詞「直升機父母」是你嗎?
    是不是你也覺得,經濟越好,養孩子卻更累?回想我們小時候,我們沒有上學的壓力,父母也沒有多大的要求。那個時候才是開心,還有童年。如今的孩子,童年都泡在學習和各種補習班裡了。前幾日聽「樊登讀書」,學到一個新詞「直升機父母」。就是一個孩子說自己的父母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頭上嗡嗡直響,躲也躲不掉。那個父母像不像你?今天就和大家探討一下養孩子的問題吧!當今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三種:專斷型、放任型、權威型。第一:專斷型。這樣的父母就是覺得教育就是自己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