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桃堯鎮大美村發現一個至今保存完好的清朝私塾,規模堪比當時的鄉村小學。這座私塾位於大美村渡槽橋的旁邊,為朝議第張氏家族的私塾,是梅縣文化之鄉的又一有力物證。
朝議第,即朝議大夫的私邸。據網上資料介紹,清朝朝議大夫是從四品文官,官位比正四品略低。屋主人張氏熙丞公建好房屋後,將剩餘的資金捐獻給清政府,為獎勵熙丞公的義舉,清政府敕封熙丞公為朝議大夫並賞戴花翎,故其府邸名為朝議第。
從立於清朝宣統元年(即1909年)的墓碑上可以看到,熙丞公五十七壽,其後人介紹說,熙丞公生前未補遺(即沒有實際到任)。更遺憾的是,清政府賞戴花翎並封朝議大夫的物證早已無蹤,僅從墓碑上可以看到當時的一絲信息。
據居住在朝議第的張氏後人介紹,清朝光緒年間,他們的曾祖父輩即在新加坡做日用百貨的批發生意,發財後委託家鄉的兄弟熙丞公主持興建了「朝議第」主樓、附屬私塾「養正家塾」和另一座房屋(建渡槽橋時已全部拆除,拆下來的三合土牆非常堅硬,至今仍壘放在朝議第門坪外圍)。
光緒年間,居住在大美村(舊時叫大塘尾)主持建房的熙丞公認真負責監管,嚴格把好質量關,木材、石材和三合土牆的質量都非常好。
100多年過後,朝議第主樓和養正家塾牆體雖未經修繕仍非常完好,木質構件絕大多數也非常完好,在梅州現存的百年古民居中,其建築質量之好也堪稱典範。
養正家塾後面外觀
朝議第為兩進兩橫的兩層樓土木結構的客家古民居,牆體均為典型的添加了黃糖、糯米飯的三合土牆,釘子都釘不進去。
凹入式門樓的上方的花卉圖案木雕至今保存得非常完好。大門兩旁的對聯「敬勝者吉,謙尊而光」依稀可辨。
兩扇厚實的大木門依然是原配的,門上的木紋非常清晰,一對古樸生鏽的大鐵環鑲嵌在門上,記錄著歲月的故事。
門廳(下廳)的屏風上面的木質構件亦完好無損,其上的畫除顏色變暗外,整體保存得很好。山水、花鳥、人物故事等尚可辨認。
鍍金的鳳凰祥雲木雕屏風厚達3釐米,其中一扇保存完好,其餘五扇因已損壞而拆了。
朝議第最值得稱道的是保存了一百多年依然完好的私塾,私塾有兩廳七房一天井四花池一魚池,其規模堪比梅縣當時的鄉村小學,是梅縣文化之鄉的又一有力物證。
養正家塾屬於鎖形屋,單層。進門即為門廳,與門廳對稱的位置為私塾老師的住房,兩者之間為天井,天井邊緣設置一金魚池,金魚池兩邊各有兩個小花池。
古式鎖頭的鎖體位置中央為廳堂,據說是老師上課的地方。廳堂兩邊各有三個小房間,是老師輔導孩子看書的地方。
朝議第建好後,遠在新加坡的熙丞公的侄媳婦思量婆拖兒帶女返回家鄉大塘尾(現在的大美村)朝議第安家。思量婆的子女曾在私塾裡讀書,她的孫子退休後住在朝議第安享晚年。
養正家塾或許是目前梅縣境內未經修繕而原貌保存最完好的清代私塾,從私塾的存在可以看出梅縣客家人自古以來對讀書的重視,是梅縣文化之鄉的最好物證。難怪地處梅縣桃堯山區偏僻鄉村的朝議第早在2012年即被評為梅縣不可移動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