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發現文化之鄉又一物證,這家清朝私塾至今完好,堪比鄉村小學

2021-01-11 快樂de東東愛旅行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桃堯鎮大美村發現一個至今保存完好的清朝私塾,規模堪比當時的鄉村小學。這座私塾位於大美村渡槽橋的旁邊,為朝議第張氏家族的私塾,是梅縣文化之鄉的又一有力物證。

朝議第,即朝議大夫的私邸。據網上資料介紹,清朝朝議大夫是從四品文官,官位比正四品略低。屋主人張氏熙丞公建好房屋後,將剩餘的資金捐獻給清政府,為獎勵熙丞公的義舉,清政府敕封熙丞公為朝議大夫並賞戴花翎,故其府邸名為朝議第。

從立於清朝宣統元年(即1909年)的墓碑上可以看到,熙丞公五十七壽,其後人介紹說,熙丞公生前未補遺(即沒有實際到任)。更遺憾的是,清政府賞戴花翎並封朝議大夫的物證早已無蹤,僅從墓碑上可以看到當時的一絲信息。

據居住在朝議第的張氏後人介紹,清朝光緒年間,他們的曾祖父輩即在新加坡做日用百貨的批發生意,發財後委託家鄉的兄弟熙丞公主持興建了「朝議第」主樓、附屬私塾「養正家塾」和另一座房屋(建渡槽橋時已全部拆除,拆下來的三合土牆非常堅硬,至今仍壘放在朝議第門坪外圍)。

光緒年間,居住在大美村(舊時叫大塘尾)主持建房的熙丞公認真負責監管,嚴格把好質量關,木材、石材和三合土牆的質量都非常好。

100多年過後,朝議第主樓和養正家塾牆體雖未經修繕仍非常完好,木質構件絕大多數也非常完好,在梅州現存的百年古民居中,其建築質量之好也堪稱典範。

養正家塾後面外觀

朝議第為兩進兩橫的兩層樓土木結構的客家古民居,牆體均為典型的添加了黃糖、糯米飯的三合土牆,釘子都釘不進去。

凹入式門樓的上方的花卉圖案木雕至今保存得非常完好。大門兩旁的對聯「敬勝者吉,謙尊而光」依稀可辨。

兩扇厚實的大木門依然是原配的,門上的木紋非常清晰,一對古樸生鏽的大鐵環鑲嵌在門上,記錄著歲月的故事。

門廳(下廳)的屏風上面的木質構件亦完好無損,其上的畫除顏色變暗外,整體保存得很好。山水、花鳥、人物故事等尚可辨認。

鍍金的鳳凰祥雲木雕屏風厚達3釐米,其中一扇保存完好,其餘五扇因已損壞而拆了。

朝議第最值得稱道的是保存了一百多年依然完好的私塾,私塾有兩廳七房一天井四花池一魚池,其規模堪比梅縣當時的鄉村小學,是梅縣文化之鄉的又一有力物證。

養正家塾屬於鎖形屋,單層。進門即為門廳,與門廳對稱的位置為私塾老師的住房,兩者之間為天井,天井邊緣設置一金魚池,金魚池兩邊各有兩個小花池。

古式鎖頭的鎖體位置中央為廳堂,據說是老師上課的地方。廳堂兩邊各有三個小房間,是老師輔導孩子看書的地方。

朝議第建好後,遠在新加坡的熙丞公的侄媳婦思量婆拖兒帶女返回家鄉大塘尾(現在的大美村)朝議第安家。思量婆的子女曾在私塾裡讀書,她的孫子退休後住在朝議第安享晚年。

養正家塾或許是目前梅縣境內未經修繕而原貌保存最完好的清代私塾,從私塾的存在可以看出梅縣客家人自古以來對讀書的重視,是梅縣文化之鄉的最好物證。難怪地處梅縣桃堯山區偏僻鄉村的朝議第早在2012年即被評為梅縣不可移動的文物。

相關焦點

  • 川東一老街,原生態保存完好,至今未商業化
    一提到老街,大家腦海裡馬上就會蹦出重慶磁器口、成都寬窄巷子、西安回民街、上海田子坊、北京南鑼鼓巷等全國知名老街,但是這些老街裡面大同小異的酒吧、炸雞排、工藝擺件、特色服飾等是不是也讓大家感覺似曾相識、長得都一樣呢?
  • 文化之鄉崇文重教 教育之魂生而不息
    在這樣艱苦的背景下,華南教育界仍想方設法保全國家教育之根本,浩浩蕩蕩的高校內遷,開始了。高校內遷一事,得到梅州各縣政界和梅州籍校友的高度關注,紛紛向各校伸出援手。《抗戰八年來的梅縣社會回顧》一書記載:「梅縣(現梅州)地方人士,事前會電請將中大遷梅,以國家文化為前提,重視華南最高學府,借款租賃校址,給以精神上物質上種種便利,於次年二月在梅正式複課。」
  • 湖南岳陽出現多家鄉村私塾 再掀私塾存廢之爭
    這家叫做「五峰新私塾」的私塾於2007年開始興辦,目前有60多個弟子,除了張谷英村本地的孩子,還有很多是從長沙、郴州、平江等周邊地區專程趕過來的。一些外省家長得知這家私塾的情況,也紛紛打電話要求報名。  教四書五經學禮樂  「五峰新私塾」的老師平時主要教學生四書五經、禮樂書畫。
  • 繼「梅縣」後,梅州又一縣有望「撤縣設市」,被稱「足球之鄉」
    梅州的發展在廣東來說算得上是中等,除了有客家文化這個特點可以發展對外旅遊文化產業之外,還有很多的其他文化可以發展,是有名的海峽兩岸交流地,」金柚之鄉「、」油茶之鄉「、」漢樂之鄉「等等,這麼多的榮譽,這麼多的特色這裡的鄉鎮發展自然就會受到關注,但是梅州目前也只有兩個區,一個市,想要發展還要儘快讓縣升級成為市,在5個縣城當中,有個縣城就很突出,很有設立市的希望,它就是
  • 中國唯一用「牡蠣殼」建築的房子:建於清朝時期,至今保存完好!
    中國唯一用「牡蠣殼」建築的房子:建於清朝時期,至今保存完好!現如今,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前往國內的一線城市拼搏,讓自己的錢包變得鼓起來,可等真正拼搏幾年後,卻發現在你熟悉的城市之中,很多風景都未曾見到,比如廣州這座城市,大家去到廣州,只會遊玩珠江,在廣州塔下向自己伴侶述說情話。
  • 優品壽鄉 | 梅縣非遺美食:夏日解暑,清清涼涼吃出來
    長壽之鄉——梅縣梅縣區,隸屬廣東省梅州市,中央蘇區縣,梅縣區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
  • 見證梅縣南口僑鄉傳統 「百歲」潘氏家塾獲重修
    華聲報梅州消息:有「十廳九井」之稱的梅縣南口鎮南華又廬作為客家建築的一個代表作而廣為人知,然而由它的主人潘祥初參與出資為全族人興建的家塾「毅成公家塾」外人知之不多。日前這座歷經上百年風霜的家塾正在進行全面修繕,它保持完好的格局和相關的實物揭示了所在地南口僑鄉村崇文重教的客家人特質,是梅州市首間獲完整修繕的傳統私塾建築。
  • 湖南平江:鄉村私塾為何還能存在
    似乎早已消失的私塾,在湖南省平江縣還一直存在。  平江縣天嶽開發區副主任謝淼泉告訴記者:「十多年前最盛,四鄉幾乎到處都有,我老家鍾洞就有不少,但近年來少了。越是偏僻的地方,越是教老書的多。」  當地稱私塾叫「教老書的」,又叫「蒙館」,其教學的主要內容有:學古文、習書法、做詩文。學的古文主要有「幼學」、「詩經」、唐詩宋詞等。
  • 私塾是古人求學之地,什麼人可以當私塾教師?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些話人們說了數千年,至今依然為長輩激勵後輩奮發苦讀常說之言。在古代由於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一個人如果要擺脫農門,正常情況下,除去讀書別無他法。所以,讀書就成了農門子弟鯉魚躍龍門的唯一途徑。
  • 灤平縣普通話之鄉是屬於河北的文化名片
    作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普通話之鄉,灤平縣普通話文化已經成為展示河北魅力,助力綠色崛起的又一張靚麗品牌。一、灤平成為中國普通話之鄉的歷史淵源灤平這方熱土為何能孕育出普通話這樣的文化品牌,灤平的普通話文化何以在全國擁有獨一無二的文化地位?
  • 暢遊壽鄉 | 古城青州·長壽之鄉,不可錯過的優質文化和旅遊產品!
    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數量多達400餘尊,被列為1996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是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其特色鮮明的「青州風格」改寫了東方藝術史。博物館館藏東漢「宜子孫」玉璧,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出廓玉璧;趙秉忠狀元卷是唯一存世的明代及明代以前殿試狀元卷,填補了我國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
  • 濟北小學歷史能否前推90年丨民國濟陽鄉村民眾教育先行者
    山東以鄒平為中心,各地紛紛籌建鄉村民眾學校,被鄉村建設研究院改造合格的學校,會頒發認證書並給與一定的補助金。濟陽著名教育學者時濟雲先生就是梁漱溟先生的主要追隨者之一,任鄉建院訓練部主任和鄉村服務人員指導處主任。     在1933年,濟陽也有一所受「鄉村建設運動」指導的民眾學校---中山村民眾學校,該校是"鄉村建設研究院"鄉字第38號。
  • 「長壽之鄉」巴馬:「鄉村文旅飯」香噴噴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一座小城——巴馬瑤族自治縣正蓬勃發展,於崇山峻岭中覓得生機,從一個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到整縣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1.24%,從一塊鮮為人知的土地發展為世界聞名的「長壽之鄉」。10月中旬,由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主辦的「文化和旅遊部定點扶貧縣主題宣傳行動」採訪活動走進巴馬。
  • 梅縣某村村民搬走了課桌,把廢舊農具和家具搬進教室,想幹什麼呢
    廣東梅縣某村的村民搬走了學校裡學生使用的桌椅,卻把全村村民的廢舊農具、家具搬進教室裡,他們到底想幹什麼呢?別急,請聽我一一道來。原來,過去幾十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農村人口大幅減少,農村學校的學生人數也大幅減少,梅縣不少鄉村的小學被撤併到鄉鎮的中心小學。農村小學的校舍也就閒置了。
  • 發生在文化之鄉梅州的那一段鮮為人知的華南教育變遷史……
    原標題:文化之鄉崇文重教 教育之魂生而不息 梅州深入挖掘華南教育史,活化利用辦學遺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是民國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經典名言。將此語用於形容抗日戰爭時期偏處梅州的一批高等院校,十分貼切。
  • 長豐一鄉村小學校史超300年 計劃收集校園古董免費展出
    》》》推薦閱讀:9月份合肥將有25所中小學47所幼兒園投用 新增學位4.8萬多個歷時2個月收集近300件物品甄茂勝是長豐縣義井鄉杜崗小學的校長。光陰似箭,甄茂勝發現自己來校任職已有10年時間,而他所在的杜崗小學更是走過了300個春秋。「作為一所鄉村小學,實在不易。」
  • 打卡「武術之鄉」,旅居「功夫民宿」,探索廣東佛山可以這麼玩
    ,令城市整體競爭力強勁;「武術之鄉」「功夫之城」,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等武術宗師的家鄉都在佛山。這一難得的生活信條,在佛山最著名文化地標「祖廟」一帶,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這裡除了完好傳承了嶺南傳統文化,還適時引入了時尚現代元素,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佛山尋覓這古韻與活力並存的「佛系生活」。
  • 謝畢真走上革命之路:梅縣首任縣長陳仲平的啟蒙起關鍵作用!
    小時候他常聽祖父和伯父講起家中受人欺壓之事,從學校踏進社會後,耳聞目睹地主惡霸盤剝欺榨貧苦農民的現象,心中更是憤憤不平,總尋思著要為貧苦農民出一口氣。有一次,他發現一鄉丁半夜闖入農家姦淫人婦,被丈夫捉姦後反誣其夫搶劫,本分的丈夫在鄉村無賴的欺凌下,最後反而被人打傷,並以罰款若干才作了結。謝畢真見狀,十分氣憤,連夜寫了一篇新聞稿,投到長汀的一家報紙。
  • 哪兒有梅州客家文化 足球之鄉特色
    梅縣鐵漢在中甲開幕式中輸球了,對於足球之鄉的升班馬來說,中甲場內場外的初體驗都還略顯稚嫩。賽季很是漫長,學會及時總結,才能更好地在中甲站穩腳跟,並且能更好地宣傳梅州足球之鄉的這塊金字老招牌。等待了62年的南北足球之鄉的職業聯賽首次對碰,就被中國足協安排在了中甲開幕式,並且落到了梅州這座山城。對於過去只是擁有國家隊球員的梅州足球來說,其實是一次非常好地向中國足壇展現自己新形象的機會。想想兩次奧運會閉幕式的北京8分鐘,其實都是一個城市的非常好的展現舞臺。
  • 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古厝村落:面子與裡子
    之前的節目中,福建省南平市的巨口鄉,啟動對古厝文化的保護與創新,藉助「藝術季」活動撬動人氣。那麼,文化該怎樣穿越與重生?下一代的傳承何以潛移默化?今天我們接著來關注。最初他在本村當老師,後來到鄉鎮,再到南平市區,一家人跟著也在城市安定下來。夫妻倆在外生活20多年,當聽說大伙兒想要修繕祖屋時,他們也成為第一批回村的參與者。隨後,又把修繕好的土厝適時轉成民宿,盤活了自家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