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俗語來源:同床異夢本來是說和尚的…… | 鳳凰副刊

2020-12-27 鳳凰網讀書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俗語,即指流行於民間的通俗語言,如「祝願」、「報應」、「圓滿」、「恩愛」等。然而,你也許不知道,這些詞的源頭皆出自佛教經典……

過河拆橋

宋代宗杲《大慧語錄》卷十二:「咄哉滅胡種,面目真可惡。過橋便拆橋,得路便塞路。雖欲強柔和,畢竟觸人怒。萬事類如此,誰敢相親附。」「過橋拆橋」語本於此,後演變成「過河拆橋」。比喻達到目的後,就把曾經幫助自己的人拋開。《醒世姻緣傳》第十四回:「那個晁大舍,這城裡是第一個有名的刻薄人,他每次是過了河就拆橋的主兒。」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七:「這樣大的事竟然沒有通過馮永祥和商界大老們商量,那不是過河拆橋嗎?」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佛家指出,「今日」之果是「當初」之因的延續。眾生在「今日」嘗到苦果才「悔不當初」,而菩薩深明「因果」之理,終無懊悔,所謂「眾生畏果,菩薩慎因」,便是這個道理。《五燈會元·天衣懷禪師法嗣》:「早知今日事,悔不慎當初。」後簡化為「早知今日,悔不當初」,謂早知道有今天這種結局,不如當初不那麼做,指後悔莫及。如《水滸傳》第四一回:「黃文炳告道:『小人已知過失,只求早死。』晁蓋喝道:『你那賊驢,怕你不死!你這廝早知今日,悔不當初。』」也作「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如巴金《秋》尾聲:「她這次回來還出城到四妹墳前去看過一次,談話中也常提到四妹,真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同床異夢

謂同時睡在一張床上,卻各人做自己的夢,比喻貌合神離,雖然同做一件事情,或交往密切,而各人有各人的打算。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但彼等烏合之眾,同床異夢,一戰即潰。」一般認為這句俗語出於南宋陳亮《與朱元晦秘書書·乙巳春書一》:「同床各做夢,周公且不能學得,何必一一論到孔子哉?」其實,可以溯源至北宋禪宗的《景德傳燈錄》卷三十:「山僧雖與他同床打睡,要且各自做夢。」謂各自的境界不同。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這是禪宗一個富有哲理性的比喻,是說只有通過直接的親身體驗,才能理解得明白親切,猶言親證。《壇經,行由品》:「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猶恁麼)時,那(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後亦作「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魯迅《熱風·題記》:「對於周圍的感受和反應,又大概是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

如是我聞

即我聞如是,猶言我聽得這樣說,通常表示自己聽到的傳聞。如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內有《如是我聞》篇目,所載皆耳聞的傳說、故事。又如魯迅《集外集·斯巴達之魂》:「噫,如是我聞,而王遂語,月,熟視其乳毛未褪之顏。」「如是我聞」出於佛涅槃前。當時,以多聞第一著稱的阿難問佛:「一切經首置何字?」佛問答:「一切經首置『如是我聞』等言。」(見《大智度論》卷二、《佛地經論》卷一等。)相傳佛涅槃後,長老迦葉在王舍城外舉行了第一次結集佛經的活動,阿難誦集經藏。他剛念出「如是我聞……」,滿座大眾仿佛聽到佛親臨說法,感動流淚。我們今天見到的漢譯佛經,一般在開頭都有「如是我聞」(少數作「聞如是」)四字,意謂我阿難當時親自聽到佛這樣說。「如是我聞」表示經中的內容是佛金口所宣,真實可信。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周后)喚起了虔誦佛經的欲望,隨即輕聲念道:『如是我聞……』」

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裡

謂好事情難以張揚開去,而壞事情卻流傳得很快。「如何是西來意?」這是古代禪宗叢林中經常提起的話頭,意思是:達摩祖師從印度來中國的含意是什麼。公案中有各種回答,或有禪師對這句話頭的回答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裡。」見《景德傳燈錄·紹宗禪師》。後俗語多引用,如《喻世明言》卷二:「石城縣把這件事當做新聞,沿街傳說。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裡。後多變式。如《水滸傳》第二四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裡。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舍都知道了。」又如老舍《四世同堂》四四:「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裡,不大的工夫,寇家的醜事就傳遍了全胡同。」

邪魔外道

語本《藥師經》:「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佛教關於「魔」有許多說法,如煩惱魔、陰魔、死魔和天魔等。「魔」能擾亂身心,障礙善念與修行,與「正覺」相反,故稱「邪魔」(參見「魔」)。佛教稱佛法以外的宗教、哲學派別為「外道」。傳說古印度有九十六外道,其中著名的為六師外道。後因以「邪魔外道」指妖魔鬼怪。如元代無名氏《神奴兒》第四折:「你將金錢銀紙快安排,邪魔外道當攔住,只把那屈死的冤魂放過來。」也指異端邪說。如《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什麼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意指歪門邪道。《歧路燈》第七五回:「如今世上許多做假銀的,俱是邪魔外道。」

因果

佛教用以說明一切事物聯繫、影響和生滅變化的基本理論之一。釋迦牟尼曾駁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無因有果、有因無果、無因無果等說法。宋代知禮《妙宗鈔》謂:「了達因果皆是實相,名為深信。」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因又稱因緣,果又稱果報,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佛教的因果說通於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三世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師地論》卷三八)是因果說的主要特點。隨著佛教的弘傳,因果報應之說深入民間。如宋代錢明逸《南部新書》序謂:「忠鯁節義,可以勸臣子;因果報應,可以警愚俗。」

迴光返照

指太陽剛落到水平線下時,由於光線反射作用,天空中又短時發亮的自然現象。禪宗語錄中多見此語,如《鎮州臨濟慧照樣師語錄》(唐代臨濟義玄禪師諡慧照):「你言下便自迴光返照,更不別求,知身心與祖佛不別,當下無事,方名得法……據我見處,實無許多般道理,要用便用,不用便休。」宋代延壽《宗鏡錄》卷二三:「若舍己徇塵,是名違背,能迴光返照,隨順真知,境智冥合,是真供養。」「光」指智光或心光,「返照」即契如理之心。後多用「迴光返照」比喻人臨死前神志忽然清醒或興奮,也用以比喻舊事物滅亡前表面上短暫的興旺。如《紅樓夢》第九八回:「黛玉白日已經昏暈過去,卻心頭口中一絲微氣不斷……此時李紈見黛玉略緩,明知是迴光返照的光景。」又郭沫若《十批判書·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他形成了那樣一個短時期的中央集權的奴隸社會,由奴隸制而言,可以比為迴光返照。」

自力

「自力」與「他力」相對。佛典中有時在一定情況下強調自力。有時在一定情況下強調「他力」,如淨土宗主張持阿彌陀佛的願力,即屬「他力」。實際上,自力、他力並非孤立而是互有聯繫的。可見佛教畢竟是以自力為主為因、他力為助為緣的。後以自力表示儘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是說不依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獲得生命力,使事業發展興旺起來。如沙汀《磁力》:「校長連學校大門都不進,我們也只有自力更生了。」又如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麼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

自由自在

沒有任何障礙而能充分自主的成道境界,佛教稱為自由。《壇經·頓漸品》謂:「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在經書中,「自由」與「自在」的意義差不多,可以連用。《壇經·頓漸品》又說:「自性無非、無痴、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在自由。」自由自在就是見性之後「縱橫盡得」的境界。菩薩成道,叫做「得大自在」。觀音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大自在」也就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大我」(見《大般涅槃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後來,亦用「自由」或「自由自在」泛指擺脫束縛和壓迫。如《西遊記》第一回:「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無量之福。」

自作自受

此詞本於佛經。《妙法聖念處經》謂:「業果善不善,所作受決定;自作自纏縛,如蠶等無異。」《楞嚴經》卷八亦謂:「自妄所招,還自來受。」這裡表達了佛教的一個基本觀點,即眾生一切苦樂、違順等果報,都是自己善惡業力所感召的,所謂「自因自果,自作自受」。佛教不承認外在的主宰(如造物主)能降禍賜福。由此衍為「自作自受」。如變文《目連緣起》:「汝母在生之日,都無一片善心,終朝殺害生靈,每日欺凌三寶。自作自受,非天與人。」後亦泛指自己做錯了事,自己承受不良後果,如元曲《後庭花》第四折:「兀的是自作自受身當罪。」

《俗語佛源》/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中西書局/2013-7

  

相關焦點

  • 男主是和尚的小甜文,俗語說:出家人不打誑語,施主,我喜歡你!
    男主是和尚的小甜文,俗語說:出家人不打誑語,施主,我喜歡你!新的一天開始了,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可愛,書荒朋友莫害怕,小編每天會給大家推薦優質的小說,避免各位寶寶為找不到小說而發愁,今天主推的是男主是和尚的小甜文,俗語說:出家人不打誑語,施主,我喜歡你,超好看的,是不是忍不住了,歡迎寶寶留言自己想看的類型。
  • 俗語賞析:好吃不如餃子,下一句你可能不知道
    浩然的《豔陽天》中有言:「你看五嬸,人家過得多有福氣,過去是說和尚沒兒孝子多,這會是社員沒兒孝子多。」第二句:橫財不富窮命人釋義:這句俗語在舊時意謂意外的錢財不會使窮命的人富貴起來。《醒世恆言》第十八卷中有言:「自古道『橫財不富窮命人。』倘然命裡沒時,得了他反生災作難,到未可知。」
  • 王朔:說我是個跳蚤?|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尤其是那些言情小說,大部分是十幾年前的作品,你可以看出來我寫這些東西時還很純潔。我的意思是說腦子還沒被各種激進或者錯誤的概念搞亂,還相信某些東西,還有人味兒。這些東西我再也寫不出來了。實際上從九二年之後,我已經不再寫小說了,一種有害的自身變化使我一拿起筆來就變成另一個人,一個我曾經討厭過的人。我沒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這本來是件好事。我若受文科教育有可能被訓練成知識的奴隸。
  • 帕慕克:春季的午後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我不喜歡春季的午後:城市的容貌,咄咄逼人的陽光,擁擠的人群,店鋪的櫥窗和滾滾熱浪。我渴望逃避這熱浪和光線。某棟大理石和鋼筋水泥公寓的深宅內,一陣涼風透過高門傳送出來。公寓樓內,一定會更涼爽,當然,也比較陰暗。冬季的陰暗和寒冷凝縮於此。
  •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王亞法在其《我知道的瞎子阿炳》一文中,收錄了闞獻之的這篇回憶。現將原文中的部分內容,摘錄如下:……舅公(闞獻之)最願意給我講故事,講得最多的,要算瞎子阿炳的事。他說瞎子阿炳原名華均彥,因命中五運缺火,取小名叫阿炳……阿炳長大後,因交友不慎,染上梅毒和阿芙蓉癖。
  • 汪曾祺:看花燈、看圍屏……故鄉的元宵是靜靜的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沒有獅子、龍燈,沒有高蹺,沒有跑旱船,沒有「大頭和尚戲柳翠」,沒有花擔子、茶擔子。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會」——賽城隍時才有,元宵是沒有的。很多地方興「鬧元宵」,我們那裡的元宵卻是靜靜的。有幾年,有送麒麟的。
  • 寫作如戀愛,就看你怎麼調情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時下,專欄作家正被業界詬病,越來越像婆娘裹腳,不長卻臭,批量複製,水分多多,看了甲則等於看了乙、丙,所以乾脆不看。黃燦然的專欄卻有詭異之處,該詭異處我感覺類似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的招牌「甫士」--菸斗。格拉斯叼著菸斗,好像在說:「我知道你們知道我要說什麼,我還是要說。你拿我怎麼著!」
  • 董橋:中年是下午茶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詩人龐德太天真了,竟說中年樂趣無窮,其中一樂是發現自己當年做得對,也發現自己比十七歲或者二十三歲那年的所思所為還要對。人已徹骨,天尚含糊;豈料詩人比天還含糊!中年是看不厭臺靜農的字看不上畢卡索的畫的年齡:「山郭春聲聽夜潮,片帆天際白雲遙;東風未綠秦淮柳,殘雪江山是六朝!」二中年是雜念越想越長、文章越寫越短的年齡。
  • 古人云:「前門不進尼姑、後門不進和尚」啥意思?老祖宗處世之道
    但是我們知道,中國人非常注重別人的看法,所以有些事情會選擇避嫌。這也就是說雖然主人明面上會歡迎客人的到來,但是當我們作為客人的時候,要想一想我們的拜訪會不會給對方帶來一些麻煩。我們古人有這麼一句俗語:「前門不進尼姑,後門不進和尚」,這話是在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們來詳細地看下。
  • 詹宏志:咖啡應有的樣子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咖啡應有的樣子西方人在提到他們的日常飲料時,有一句俏皮話形容咖啡應有的面貌說,它應該「黝黑如暗夜,炙熱如地獄,甜蜜如愛情。」你喝它,它會在你身內起變化,那不是「神」嗎?為了解釋孟子說的「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大師神來之筆,以咖啡作譬,說水是水,咖啡是咖啡,混在一起,咖啡粉不見了,水也變黑了,但它們不是消失了,而是「化」(改變)了;形體雖然變化不見,卻還是一種存在,並且有一種「神」(作用)。喝了咖啡,亢奮難眠,那就是所存的「神」。
  • 龍應臺:我很遺憾我是個女的丨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我覺得沒什麼了不起;一個思考不縝密、條理不清晰的人本來就不該選擇學術的路。頭腦清楚只是所謂「學人」的基本條件罷了,就像鴨子非有一身羽毛不可,不然怎麼能算鴨子!可是,被發覺是個女人之後,連這個基本條件都在一夕之間變成稀奇的東西,惹來許多問題:作為一個女人,你怎麼會寫出理性的文章?你有沒有感性的一面?你究竟為什麼會有那樣清晰的思路?你是不是個女強人?
  • 村上春樹:我們年輕,新婚不久,陽光免費|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此外我琢磨不出如何稱呼是好。因為那的的確確是個三角形,畫上畫的一般。我和她就住在那個地方,一九七三年或七四年的事了。雖說是「三角地帶」,可你不要想成是所謂的delta①形狀。我們住的「三角地帶」細細長長,狀如楔子。若說得再具體點,請你首先想像出一個正常尺寸的圓圓的奶酪蛋糕,再用廚刀將它均勻地切成十二份,也就是切成有十二道格的鐘錶盤那個樣子。其結果,當然出現十二塊尖角為三十度的蛋糕。
  • 廣欽老和尚:你不要說, 你想說什麼我都知道(驚訝)
    來源:《慧律法語——找回內容的平靜》慧律法師記得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和同學組團去參訪廣欽老和尚。在進去之前,有一位同學一心想要和廣欽老和尚「辯」。一進門,尚未開口,廣欽老和尚就對他說:「你不要說,先聽我說,你想說什麼我都知道,辯論不好!」這位同學一聽,嚇得不敢出聲,他心想:「我在想什麼,廣欽老和尚怎麼會知道呢?」老和尚接著說:「辯論是不能解決事情的,要實實在在的修行。」
  • 廣欽老和尚:一看就知道你有沒有在念佛
    老和尚受比丘戒後入山修行13年,禪定功夫極深,曾入定數月不食不動,甚至鼻息全無,被樵夫誤認圓寂,後經弘一大師來尋乃出定,震動一方。後至臺灣弘法,創建承天寺等多個道場,95歲於念佛時安詳圓寂。鳳凰佛教《般若講堂》欄目今日刊登法師開示如下。臺南某寺悟某法師,年八十二歲,出家未久,偕同一位在家護法,一個月前由臺南出發,參訪臺灣各地的寺廟,於昨日來到土城,掛單承天寺。
  • 史鐵生:我的職業是生病,業餘寫點東西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文/ 史鐵生有一回記者問到我的職業,我說是生病,業餘寫一點東西。這不是調侃,我這四十八年大約有一半時間用於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來,成群結隊好像都相中我這身體是一處樂園。
  • 為什麼13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字?|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13並不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而是一個宿命的數字,因為它含義模糊,讓人充滿了不確定感,以及不可想像的未知,因此,對一位和平愛好者而言,這是個應該避免的數字。」當然,沒有任何人能夠證實人類最初是如何學習算數的。
  • 梁實秋:何謂「饞」|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走近看,知道是糯米藕。一問價錢,要四個銅板,而我們早點費每天只有兩個銅板。我們當下決定,餓一天,明天就可以一嘗異味。所付代價太大,所以也不能常吃。糯米藕一直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後來成家立業,想吃糯米藕不費吹灰之力,餐館裡有時也有供應,不過淺嘗輒止,不復有當年之饞。饞與階級無關。
  • 梁文道:只限於壞人的一種量詞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說到「文革」,我首先想到的是一種語言,一種那個年代盛行一時的行文方式與說話風格。「文革」的戰鬥性,「文革」的殺傷力,多多少少和這種語言有關。不搞清楚這種語言的性質,就很難讓今天的年輕一代理解那十年以至於共和國數十年來經歷過的運動;不看透這種語言空洞的力量,就談不上反思「文革」,也很難保證後人可以徹底脫離歷史的陰影。且舉一個例子說明什麼叫做「文革」式的語言,比如「極少數」這個形容詞。
  • ...鳳凰副刊|紅樓夢|林黛玉|襲人|紅樓夢翻譯|英文名_鳳凰讀書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他們是真誠的,不過,由於中西文化的衝突和隔閡,無論是英文譯本,還是德文譯本,俄文譯本,都存在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所以,當我們中國人為更好地理解《紅樓夢》而艱苦努力的時候,外國人也在為翻譯《紅樓夢》而奮鬥,都是為了這部人類文學的奇特作品。
  •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我的兒子在洛杉磯公立學校就讀,只要向這些學校的教室裡看上一眼,你就會發現關於這些政策的抽象辯論就像這些孩子們的臉一樣具體而實際。這些孩子代表了在家裡說的80多種語言,而說英語的白人卻成了少數。我的兒子們的每一個在一起玩耍的夥伴的父母或祖父母中,至少有—人是在美國以外的地方出生的:我自己的兒子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4人中有3個不是出生在美國。不過,外來移民僅僅是恢復美洲保持了數千年之久的種族多樣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