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俗語,即指流行於民間的通俗語言,如「祝願」、「報應」、「圓滿」、「恩愛」等。然而,你也許不知道,這些詞的源頭皆出自佛教經典……
過河拆橋
宋代宗杲《大慧語錄》卷十二:「咄哉滅胡種,面目真可惡。過橋便拆橋,得路便塞路。雖欲強柔和,畢竟觸人怒。萬事類如此,誰敢相親附。」「過橋拆橋」語本於此,後演變成「過河拆橋」。比喻達到目的後,就把曾經幫助自己的人拋開。《醒世姻緣傳》第十四回:「那個晁大舍,這城裡是第一個有名的刻薄人,他每次是過了河就拆橋的主兒。」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七:「這樣大的事竟然沒有通過馮永祥和商界大老們商量,那不是過河拆橋嗎?」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佛家指出,「今日」之果是「當初」之因的延續。眾生在「今日」嘗到苦果才「悔不當初」,而菩薩深明「因果」之理,終無懊悔,所謂「眾生畏果,菩薩慎因」,便是這個道理。《五燈會元·天衣懷禪師法嗣》:「早知今日事,悔不慎當初。」後簡化為「早知今日,悔不當初」,謂早知道有今天這種結局,不如當初不那麼做,指後悔莫及。如《水滸傳》第四一回:「黃文炳告道:『小人已知過失,只求早死。』晁蓋喝道:『你那賊驢,怕你不死!你這廝早知今日,悔不當初。』」也作「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如巴金《秋》尾聲:「她這次回來還出城到四妹墳前去看過一次,談話中也常提到四妹,真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同床異夢
謂同時睡在一張床上,卻各人做自己的夢,比喻貌合神離,雖然同做一件事情,或交往密切,而各人有各人的打算。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但彼等烏合之眾,同床異夢,一戰即潰。」一般認為這句俗語出於南宋陳亮《與朱元晦秘書書·乙巳春書一》:「同床各做夢,周公且不能學得,何必一一論到孔子哉?」其實,可以溯源至北宋禪宗的《景德傳燈錄》卷三十:「山僧雖與他同床打睡,要且各自做夢。」謂各自的境界不同。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這是禪宗一個富有哲理性的比喻,是說只有通過直接的親身體驗,才能理解得明白親切,猶言親證。《壇經,行由品》:「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猶恁麼)時,那(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後亦作「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魯迅《熱風·題記》:「對於周圍的感受和反應,又大概是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
如是我聞
即我聞如是,猶言我聽得這樣說,通常表示自己聽到的傳聞。如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內有《如是我聞》篇目,所載皆耳聞的傳說、故事。又如魯迅《集外集·斯巴達之魂》:「噫,如是我聞,而王遂語,月,熟視其乳毛未褪之顏。」「如是我聞」出於佛涅槃前。當時,以多聞第一著稱的阿難問佛:「一切經首置何字?」佛問答:「一切經首置『如是我聞』等言。」(見《大智度論》卷二、《佛地經論》卷一等。)相傳佛涅槃後,長老迦葉在王舍城外舉行了第一次結集佛經的活動,阿難誦集經藏。他剛念出「如是我聞……」,滿座大眾仿佛聽到佛親臨說法,感動流淚。我們今天見到的漢譯佛經,一般在開頭都有「如是我聞」(少數作「聞如是」)四字,意謂我阿難當時親自聽到佛這樣說。「如是我聞」表示經中的內容是佛金口所宣,真實可信。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周后)喚起了虔誦佛經的欲望,隨即輕聲念道:『如是我聞……』」
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裡
謂好事情難以張揚開去,而壞事情卻流傳得很快。「如何是西來意?」這是古代禪宗叢林中經常提起的話頭,意思是:達摩祖師從印度來中國的含意是什麼。公案中有各種回答,或有禪師對這句話頭的回答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裡。」見《景德傳燈錄·紹宗禪師》。後俗語多引用,如《喻世明言》卷二:「石城縣把這件事當做新聞,沿街傳說。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裡。後多變式。如《水滸傳》第二四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裡。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舍都知道了。」又如老舍《四世同堂》四四:「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裡,不大的工夫,寇家的醜事就傳遍了全胡同。」
邪魔外道
語本《藥師經》:「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佛教關於「魔」有許多說法,如煩惱魔、陰魔、死魔和天魔等。「魔」能擾亂身心,障礙善念與修行,與「正覺」相反,故稱「邪魔」(參見「魔」)。佛教稱佛法以外的宗教、哲學派別為「外道」。傳說古印度有九十六外道,其中著名的為六師外道。後因以「邪魔外道」指妖魔鬼怪。如元代無名氏《神奴兒》第四折:「你將金錢銀紙快安排,邪魔外道當攔住,只把那屈死的冤魂放過來。」也指異端邪說。如《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什麼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意指歪門邪道。《歧路燈》第七五回:「如今世上許多做假銀的,俱是邪魔外道。」
因果
佛教用以說明一切事物聯繫、影響和生滅變化的基本理論之一。釋迦牟尼曾駁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無因有果、有因無果、無因無果等說法。宋代知禮《妙宗鈔》謂:「了達因果皆是實相,名為深信。」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因又稱因緣,果又稱果報,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佛教的因果說通於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三世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師地論》卷三八)是因果說的主要特點。隨著佛教的弘傳,因果報應之說深入民間。如宋代錢明逸《南部新書》序謂:「忠鯁節義,可以勸臣子;因果報應,可以警愚俗。」
迴光返照
指太陽剛落到水平線下時,由於光線反射作用,天空中又短時發亮的自然現象。禪宗語錄中多見此語,如《鎮州臨濟慧照樣師語錄》(唐代臨濟義玄禪師諡慧照):「你言下便自迴光返照,更不別求,知身心與祖佛不別,當下無事,方名得法……據我見處,實無許多般道理,要用便用,不用便休。」宋代延壽《宗鏡錄》卷二三:「若舍己徇塵,是名違背,能迴光返照,隨順真知,境智冥合,是真供養。」「光」指智光或心光,「返照」即契如理之心。後多用「迴光返照」比喻人臨死前神志忽然清醒或興奮,也用以比喻舊事物滅亡前表面上短暫的興旺。如《紅樓夢》第九八回:「黛玉白日已經昏暈過去,卻心頭口中一絲微氣不斷……此時李紈見黛玉略緩,明知是迴光返照的光景。」又郭沫若《十批判書·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他形成了那樣一個短時期的中央集權的奴隸社會,由奴隸制而言,可以比為迴光返照。」
自力
「自力」與「他力」相對。佛典中有時在一定情況下強調自力。有時在一定情況下強調「他力」,如淨土宗主張持阿彌陀佛的願力,即屬「他力」。實際上,自力、他力並非孤立而是互有聯繫的。可見佛教畢竟是以自力為主為因、他力為助為緣的。後以自力表示儘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是說不依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獲得生命力,使事業發展興旺起來。如沙汀《磁力》:「校長連學校大門都不進,我們也只有自力更生了。」又如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麼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
自由自在
沒有任何障礙而能充分自主的成道境界,佛教稱為自由。《壇經·頓漸品》謂:「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在經書中,「自由」與「自在」的意義差不多,可以連用。《壇經·頓漸品》又說:「自性無非、無痴、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在自由。」自由自在就是見性之後「縱橫盡得」的境界。菩薩成道,叫做「得大自在」。觀音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大自在」也就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大我」(見《大般涅槃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後來,亦用「自由」或「自由自在」泛指擺脫束縛和壓迫。如《西遊記》第一回:「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無量之福。」
自作自受
此詞本於佛經。《妙法聖念處經》謂:「業果善不善,所作受決定;自作自纏縛,如蠶等無異。」《楞嚴經》卷八亦謂:「自妄所招,還自來受。」這裡表達了佛教的一個基本觀點,即眾生一切苦樂、違順等果報,都是自己善惡業力所感召的,所謂「自因自果,自作自受」。佛教不承認外在的主宰(如造物主)能降禍賜福。由此衍為「自作自受」。如變文《目連緣起》:「汝母在生之日,都無一片善心,終朝殺害生靈,每日欺凌三寶。自作自受,非天與人。」後亦泛指自己做錯了事,自己承受不良後果,如元曲《後庭花》第四折:「兀的是自作自受身當罪。」
《俗語佛源》/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中西書局/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