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地球一直是由七大洲、四大洋組成的,就像下面這張圖標識的一樣:
不過這個說法,以後可能得改改了。
一條來自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 News的報導說,科學家們發出警告,未來地球可能會出現新的海洋。這個新海洋的形成時間,會在500-1000萬年後。
正在醞釀的新海洋
我們的地球之所以會呈現出陸地和海洋等構造差異,主要是因為地球上的幾大板塊一直在運動,這就是所謂的「板塊構造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地球的軟流層上面一直覆蓋著一些內部相對穩定的板塊(巖石圈),這些板塊本身不會變形,可它們卻一直隨著軟流層,以每年1-10釐米的速度移動。
這個速度雖然很慢,可是經過幾百萬年的變化,地球的地貌特徵幾乎就會「大換血」。有的板塊間互相擠壓,慢慢形成了山脈;有的板塊間互相脫離,慢慢形成了海洋或凹地。
比如,喜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萬年前,由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形成的,而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就是因為相鄰的兩個板塊發生分離時形成的。即便是看似安穩的現在,我們地球上不同板塊間的運動,也從未停止。
而科學家們,就是通過對不同板塊間運動規律的持續監測,才發現了正在醞釀中的新大洋。
據這些科學家們預測,在500-1000萬年後,非洲東部會因為板塊運動出現一個新的構造帶,非洲大陸也會因此「一分為二」。這個「裂開」的地方,很有可能在衣索比亞的阿法爾州(Afar Regional State)。
阿法爾州正好位於三個構造板塊的交界處,隨著板塊間的分離運動,它會慢慢分開,周圍的海水也會慢慢湧入。再加上周圍巖漿上升會對板塊間運動產生一定的壓力,這種「分裂」的速度很可能受到影響。
2005年,科學家們第一次在這裡發現了一道裂縫,現在這條裂縫的長度已經是56公裡了。隨著周圍海水的湧入,這裡會是未來最有可能形成「第五大洋」的位置。
與之相對的,現在東非大裂谷的位置也會出現一個更大的裂縫,它的長度將會是現在的10倍。「非洲角」也會從非洲大陸完全脫離,形成一個新的大洲——東非洲。
劃分方法不同,可能還有「七大洋」
雖然板塊構造上的「第五大洋」還沒成型,但「五大洋」的說法卻好像早就有了,難道之前的說法都是騙人的?
這倒有些錯怪「五大洋」了。
我們念書時學的「四大洋」和如今流傳的「五大洋」,都是為了方便我們對地球上的海域進行區分。
嚴格來說,地球上的海域是彼此相通、連成一體的。但在海平面下面,每片海域卻都有自己的水文特點和洋流系統,所環繞的陸地也不同。為了方便,這才有了我們最初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後來,科學家們在南極附近發現了一條非常強勁的寒流。科學家們最開始以為這股寒流是南太平洋或南大西洋洋流的一部分,可後來發現,它似乎還有自己獨立的洋流、水團系統。所以,就把它單獨劃分為南大洋。
這種劃分方法在2000年時已經被國際水文地理組織認可了。
只不過有的科學家覺得,整片南大洋區域並沒有被陸地包圍,中間也沒有獨立的洋中脊系統,和其他大洋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五大洋」的這個說法,一直爭議很大。這也是為什麼國外有的科普讀物已經「改口」,但我國教材還是堅持「四大洋」的原因。
除了「五大洋」,民間還流傳著一種「七大洋」的說法。考慮到太平洋和大西洋在南、北半球都各有一個大洋環流,所以它把太平洋和大西洋各分為南、北兩個部分,主要也是為了方便分區。不過這種說法一般都是在西方的一些歌詞裡出現,暫時沒有被學術界認可,對我們的生活基本也沒有太大的影響。
至於科學家們預測的「第五大洋」和新大洲,肯定不會在極短的時間出現。但當它們出現時,地球的構造會因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嗎?對那時的世界格局又會產生什麼影響?恐怕這些問題只能留給後世去驗證了。
《我是科學人》紀錄片由長安信託特約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