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雨天都屬於「折磨人」的存在,若是碰到連續一周的大暴雨,更是對日常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算算日子,位於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各大省份馬上就要迎來梅雨季節了(一般是6月中旬開始,7月上旬結束),屆時氣溫升高,陰雨綿綿,空氣溼度變大,衣服曬十天半個月都不幹,生出黴斑,光是想想都頭疼,所以南方人還把梅雨稱為「黴雨」,表達出自己的鬱悶之情。
根據資料記載,我國自建國以來,最長的梅雨季節發生在1954年,它竟然持續了2個多月,導致我國江淮流域出現百年難遇的大洪水,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在大自然面前,我們人類實在是太過渺小。
但這場持續2個月的梅雨,和筆者接下來要說的這場大雨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因為這場雨,足足下了100多萬年,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時間回到20世紀90年代初,英國地質學家Alastair無意中發現,一塊紅色三疊紀巖石中,竟然有一層「化石夾心」,裡面包含淤泥、泥煤等沉積物的痕跡;與此同時,義大利和奧地利的地質學家們也發現類似的化石,立刻引起了關注。
經過放碳穩定同位素測量顯示,這一段「溼漉漉」的時期基本出現在2.32~2.34億年間,並且持續至少100萬年,同時德國哥根廷大學的植物學家表示,這個時期還出現了許多琥珀化石,一般而言,當植物遭受過大的環境壓力時,才會釋放出樹脂來自我保護,那麼當年地球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如此異常的天氣變化?
在2.35億年前,地球還處於剛剛形成的狀態,這時候的地球,幾乎沒有生物,也沒有如今的各大地質板塊,等到後來板塊運動發生,大陸發生變化,世界各地的火山也紛紛噴湧而出。
伴隨著無數火山的噴發,巖漿逐漸覆蓋大地,整個地球的氣溫急速升高(《科學》雜誌研究指出,當年赤道附近海面溫度達到40攝氏度,而如今為25~30攝氏度)。這樣可怕的高溫導致地表水瞬間蒸發,於是強對流天氣形成,雨水驟然降落,與此同時,雨水又不斷稀釋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降溫效果,但地面上的火山沒有停止噴發,又製造新的二氧化碳,如此循環往復,大雨便一天接著一天下,似乎沒有盡頭。
終於,在連續下了100多萬年(或許更長)的大雨後,火山們停止了自己的肆虐,地球重新恢復平靜,而新的生命也開始孕育,科學家們將這一次可怕的降雨稱為「卡尼期洪積事件」。
轉眼間,2億多年過去,如今的地球和當年比起來可謂大不相同,人類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人類怎樣進步,在大自然面前仍然太過渺小,科學家也表示,若是我們繼續無節制地對地球排放二氧化碳,導致地球失控,極有可能再發生一場百萬年的大雨,那時候我們又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