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趙師秀曾寫過一首《約客》,裡面有句想必大家都聽過,叫「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描繪的是江南梅雨季節時的美景,這種持續一個月的連綿細雨,雖然頗為潮溼,但有一種慢生活的情調在裡面。
初中地理告訴我們,每年6月到7月那會,由於高低氣壓的相互較勁,其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形成了梅雨鋒面,從而帶來連續性的降水。由於這段時期,正好是江南梅子成熟的時刻,故而稱之為梅雨。
通常來說,梅雨一般是6月中旬開始,7月上旬結束,持續20多天。但不排除有個別持續一個月的「倒黃梅」現象。
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有記錄的最長梅雨季節是1954年。這一年的梅雨整整持續了2個月,一直到臨近立秋才算結束。這場連綿2個月的陰雨,導致我國江淮流域出現百年一遇的大洪水,給當地百姓造成慘重損失。
或許,各位會以為這就是地球上最長的一場雨了,畢竟連著下兩個多月雨,著實相當罕見。然而,這場梅雨跟2.34億年前的那場的大雨來說根本不值一提。那場雨總共持續了100多萬年,甚至比人類文明的歷史還要長。
當然,2.34億年前的雨,人類也不可能有氣象記錄,之所以被發現,源自地質學家在世界各地的三疊紀巖層,以及動物化石裡,發現了大量雨水殘留的跡象。根據這些痕跡,地質學家推斷出了這場雨,曾足足下了100多萬年。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會下這麼長時間的雨呢?如此持久的降雨,自然和梅雨扯不上關係了,其實是和高溫有關。2.34億年前,地球還處在剛剛形成的狀態,那會地球上是沒有生命的,也沒有如今的七大洲和地質板塊。
後來,由於劇烈的板塊運動,大陸開始遷徙,同時要誘發了大規模的火山爆發。無數巖漿噴湧而出覆蓋大地,也是在這會,潛藏在地表下方的二氧化碳開始大量釋放。眾所周知,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後,很容易引發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氣溫升高。而在那個初誕生的地球,這種效應則更加明顯。
因此,在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整個地球宛如一個大型高壓鍋。地表氣溫的上升讓江河湖海裡的水分大量蒸發,於是強對流天氣就此形成,持續性下雨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雨水會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稀釋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從而起到降溫的效果。但緊接著的火山噴發,又會補上這部分稀釋的二氧化碳,從而構成一個閉合循環。而地殼劇烈運動持續了100多萬年,這場降雨也因此維持了100多萬年。
而這100多萬年的持續降雨結束後,地球也結束了「高壓鍋」狀態。由於早前火山爆發時產生的大量火山灰遮蔽住了天空,導致太陽照射不到地面,地球由此進入低溫極寒的冰河期。之後又是百萬年的火山灰沉澱,地面終於重見天日,地球才開始孕育起了生命。
所以,黃梅時節的降水雖然連綿漫長,但跟史前的地球比起來,完全就是小兒科。這場100萬年的大雨,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人類文明之於地球的渺小。
正是因為渺小,我們自以為強大的人類文明在地球面前其實無比脆弱。如果我們加速破壞地球的生態環境,無異於也在加速自己的滅亡。而地球其實從來不在乎人類的活動,畢竟幾億年的風雨都走過來了,人類這點破壞又算得了什麼。而最後要為這些破壞買單的,還是我們人類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