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桃園兩蔣文化園區承接各地兩蔣像 成陸客必訪景點
慈湖紀念雕塑公園中的騎馬蔣介石像,有著宛如電影《博物館驚魂夜》、半夜會動的傳說。 臺灣《中國時報》圖
中新網5月10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位於桃園市大溪區兩蔣文化園區的慈湖紀念雕塑公園,設立17年來,承接各地因「去蔣化」遭拆遷的兩蔣、孫中山各式造型雕塑218座,反倒成為當地特色、陸客訪臺熱門景點,連同北橫周邊景點,每年吸引約360萬觀光人次。
雕塑公園內現有190座蔣介石、26座孫中山,以及2座蔣經國雕塑。園內號稱臺灣最大蔣公銅像、原置於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2007年扣除碎片外被拆卸為117塊,歷經藝術家郭少宗規劃、林昭慶執行重組,雕塑重現公園,名為「傷痕與再生」,更是陸客必拍照留念雕像。
雕塑僅保留蔣公銅像的頭、胸、四肢,以及座椅基柱的獸紋眼睛、牙齒,並進行拋光整修,其餘部位則是鏤空呈現,期許「全新的眼睛,象徵全新的視野」、「全新的皮鞋象徵臺灣要走新的路」。
臺灣「解嚴」後,「去蔣化」議題逐漸發酵,各地拆遷蔣介石銅像的爭議與聲浪不斷,時任桃園縣大溪鎮鎮長曾榮鑑,在1997年桃園縣長呂秀蓮任內時,將慈湖旁的4公頃荒地闢建為公園,「收容」各地不要的蔣介石雕塑,公園則在2006年由時任桃園縣長朱立倫落成揭牌。
桃園市風管處處長葉宗賦說,臺南市、嘉義縣準備遷移的雕塑,分別有14及1座,等待整理完成後即可進駐,另委外規劃容納20至30個雕塑空間,未來視需求,可再擴充雕塑收容空間。
由於雕塑數目眾多,戍守軍警傳聞,園內的蔣介石騎馬像,宛如電影《博物館驚魂夜》劇情,半夜會動,隔天天亮翹起的馬腳與前1日不同。另外,慈湖派出所因「去蔣化」一度封閉,當時2樓傳出,半夜有光頭男子黑影如殭屍跳動,遭臆測是「蔣公不悅」。這些傳鑿附會之說,成為遊客茶餘飯後話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