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士兵學會兩句英語,一句用來嚇唬美軍,另一句用心險惡

2020-08-29 橘皮文書

原創、首發/橘皮文書

去過日本的朋友們也許會注意到一個現象,如果你想用英語同日本民眾溝通一般很困難。因為你很難找到懂英語的老百姓。這和2008年中國奧運期間北京的老太太、老大爺也會用英語指路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反差。而且在日本,你即使找到略通英語的日本人,等到他發話與你交流,你也往往無法辨識其特殊的日語發音英語而摸不著頭腦。

但是,如果時間倒推70多年,也就是1940年代在太平洋戰爭的各個戰場上卻不乏會說英語的日本士兵。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大力向西方學習,在校學生很多都會學習西方語言。日軍部隊中上至高官山本五十六、山下奉文、慄林忠道,下至很多基層軍官都有留洋的經歷,會外語自然不在話下。而隨著參軍的學生兵越來越多,日軍隊伍中會英語的士兵也不少。同時,日軍在與美方作戰中也因戰事需要開始教會普通日本士兵用英語向美方喊話。這個過程中,日軍有兩句英語使用頻率最高,但是它們所發揮的作用卻大不相同、也令人吃驚與感慨。

第一句英語:美國佬死期已到,快快受死!

太平洋戰爭爆發是以日軍偷襲珍珠港開始的。接下來的戰局中日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東南亞的馬來半島、新加坡、菲律賓等英美殖民地。攻城掠寨之間,日軍兇猛殘暴的作戰風格令英美澳荷等聯軍聞風喪膽。日本山下奉文等馬來之虎的綽號更是增加了日軍的威猛形象。因此,接下來日美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日軍經常借這種餘勇力圖在聲勢上壓倒美方。當太平洋戰爭發展到瓜達卡納島爭奪戰時,兩軍進入半年之久的拉鋸戰和消耗戰。也就在這一期間,日軍經常採用簡單粗暴的肉搏衝鋒來達成目標。而伴隨這種衝鋒戰術,日軍開始使用嚇唬美方的英語。

日軍通常會在夜襲時用英語嚇唬美方。在沉寂的雨林,在陰森的山谷,日軍會在進攻前長時間集體用英語喊話美方陣地(美軍死期已到,快快受死)。設想一下那種場景,美軍不知所措、人心惶惶地守在陣地上,日軍不斷用惡狠狠的英語鬼哭狼嚎般地嚎叫,這種森人的場景令那些頭一次作戰的年輕美國士兵膽戰心驚也是很自然。根據很多美國海軍陸戰隊員的回憶錄顯示,美國士兵每當聽到日軍的喊話就知道對方要發動夜襲或者衝鋒了。有時面對這種即將來臨的日軍瘋狂的自殺式衝鋒並輔以英語嚎叫確實比炮聲更令人感到恐怖。而當日軍從暗處大喊著蹩腳的變了型的英語端著刺刀衝鋒的時候,很多膽小的美方士兵早已嚇得腿軟尿急、丟盔卸甲逃出陣地,甚至還有很多被嚇出病來的美國兵因此被送回國退役的。

當然,日軍的這種嚇唬戰術只是在太平洋戰爭前期較為有效,隨著美國部隊在太平洋戰場上越來越適應日軍的戰術特別是肉搏衝鋒、玉碎衝鋒等蠻幹式的打法。美方學會在陣地上越來越多布置有效的交叉火力而逐步將日軍的這種戰術徹底挫敗。日軍這種嚇唬戰術逐步失效最後甚至淪為美方的笑柄。而此時,不斷失敗的日軍居然開始陰險毒辣地使用另一種殺傷戰術,而這種戰術也需要靠一句英語來實現。


第二句英語:美國救護兵,幫幫我!

美國救護兵,幫幫我!你沒有看錯。日軍在失敗甚至全軍覆滅的情況下,很多士兵都會躺在地上對著不敢近身的美方士兵大喊這句英語。這種戰術的卑鄙就在於,戰敗的日軍會假裝受傷,然後呼喊美方的醫護兵上前為自己療傷而引爆手雷與其同歸於盡。很明顯,日軍不光是要與美軍同歸於盡而且是有選擇地針對醫護兵。關於日軍有計劃有目的地射殺敵方醫護人員及非戰鬥人員,橘皮已經在另一篇文章中闡述。根據日軍戰俘交代,日軍專門射殺醫護兵的直接目的就是增加美方的傷亡,打擊美方的士氣。

日軍這項卑鄙的戰術開始時非常奏效。通常情況下,只要戰場條件允許,不知情的美方醫護兵很少會拒絕對方戰敗傷兵的求救。但是隨著此類日軍自殺傷亡事件的不斷上升,太平洋戰爭後期,美方已經很少對日軍施救,反而出現了美方虐屍、辱屍等事件。我們現在可以看見在二戰老照片中日本戰俘經常被美方要求脫光衣服出來受降的場面,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戰場上的這一氛圍。

美日交戰其實到了中後期隨著美國國力優勢的不斷體現,美方已經在人力資源、武器裝備到後勤保障上全面超過日本。舉一個簡單的例子,1941年珍珠港事件以後,美國海軍只有3,4艘航空母艦,捉襟見肘的尼米茲只能與山本五十六打遊擊。到了1945年,整個太平洋鋪滿了美國及盟國上千種各式戰艦,而日本聯合艦隊已經被全殲殆盡。在這種局面下,無論是日軍用玉碎衝鋒那種魯莽的戰術,還是用誘殺美方救護人員那樣的卑鄙戰術都無法改變自己失敗的命運。

相關焦點

  •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都要會說這兩句英語,讓美國士兵吃盡苦頭
    對於現在的日本人來說,對於英語的學習可能不怎麼感興趣。當然,很多去過日本的人也會發現,很多的日本人對於英語很是陌生。相比較我國對於英語的重視,日本則沒有那麼看重了。即使日本有懂得英語的人,大部分的口音也是稍微有點的不被人聽懂的。
  • 二戰美軍後勤補給有多強?看看他們都吃的什麼,眾多國家士兵羨慕
    中國有句古話是這樣說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確實在戰場上不僅僅武器裝備很重要,糧草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士兵吃飽了才有力氣去打仗,所以美軍士兵在執行任務時都會帶上充足的乾糧,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每名士兵日均卡路裡的攝入量可以達到日軍的兩倍,足以看出二戰期間美軍的後勤補給的多麼強大,那就讓我們了解一下二戰期間美軍的夥食。
  • 二戰美軍有多壕?衝繩島上日軍啃鹹魚幹,美軍卻是連午餐肉都嫌棄
    二戰中的美軍夥食,哪怕在現代也不是人人都能達到,在當時更是令各國士兵都感到羨慕。美國有個霍梅爾食品公司,1937年首次生產了罐頭午餐肉,二戰時大範圍推廣,名叫「斯帕姆午餐肉」,這種罐裝預烹肉製品成為盟軍食品中的主要蛋白質來源,是二戰中最富盛名的口糧之一。
  • 二戰末期,美軍發現四個形同骷髏的日軍,美軍再不來他們就要吃人
    二戰末期,發生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馬紹爾群島戰役,相對而言遠不如硫磺島戰役、衝繩島戰役有名,但依舊是一場異常慘烈的戰役。1942年2月,美軍正式發動對馬紹爾群島所駐日軍的軍事打擊。在這場戰役中,美軍除了利用當時最先進的堅船利炮之外,還動用了5.4萬人馬,而日軍防禦部隊僅1.3萬,很明顯這是一場以多勝少的戰役,最終在美軍艦炮和空中火力的密集打擊之下,日軍傷亡高達1.1萬人,只有不到2000人僥倖活了下來,而美軍傷亡僅2200人。
  • 二戰軍用罐頭裡裝了什麼?美軍的遭嫌棄,日軍太難吃!
    導語:二戰軍用罐頭裡裝了什麼?美軍的遭嫌棄,日軍太難吃!我們都知道,戰爭對於財物的損害都是極大的,人是鐵,飯是鋼,這在戰場上更能體現出來,吃不飽飯的士兵戰鬥力會直線下降,甚者影響著軍心,軍心不穩,必敗無疑。
  • 二戰碳酸飲料,德軍芬達美軍可樂日軍彈珠汽水,中國軍人喝啥
    那麼二戰時候,各國軍隊喝的碳酸飲料都是什麼,就值得研究下了。作為可口可樂的原產國,美軍當然是肥仔快樂水的忠實擁簇,二戰期間,可口可樂對美軍而言,從不是奢侈品,而是必備品。依託強大的國力,美軍士兵的待遇,對比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 刺刀見紅——二戰日軍肉搏戰訓練
    對於二戰中的日本軍人來說,拼刺刀是他們非常樂意的。無論是面對小米步槍的中國軍隊還是飛機坦克的美國佬,如果一次「萬歲衝鋒」不能解決,那就再來一次。二戰中日本帝國軍隊(IJA)的訓練目標,簡單來說並不是要訓練出合格的士兵,而是要精神上用軍國主義填充,肉體上用艱苦訓練磨礪,完全強化過的狂熱戰士。「信仰就是力量,」這正是舊日本軍的信條。
  • 二戰時美軍是如何分辨中國人和日軍的?蘇聯人看德軍的鞋釘和口音
    二戰蘇聯是如何識破喬妝的間諜?靴子底下的鞋釘出賣了他們今天易達就跟大家聊聊二戰中是如何識別間諜的,美軍出書分辨中國人和日軍,蘇聯人看德軍的鞋釘和口音。蘇軍如何分辨德國間諜百姓讀史西歐戰場上,也有很多德軍化妝成美軍,於是英美部隊專門成立一支憲兵部隊,設置路障、盤查可以的美國軍隊,這些化妝德國部隊都是經過長期培訓的,英語毫無口音問題,行為也和一般美軍無異
  • 衝繩島戰役老照片:美軍士兵擊殺約10萬日軍
    衝繩島戰役的慘烈對於當時進攻該島的美軍士兵來講,足以稱之為是一場讓人難以忘懷的噩夢。美軍當時在該戰役中投入了18.3萬人,而守備該島的日軍則是12萬人。從兵力上,美軍是高於日軍的。而在軍備上,美軍對日本更是有著碾壓的優勢,但這場戰場的慘烈程度卻超出了美軍的計算。
  • 二戰日軍女戰俘神秘地消失,屍骨無存原因何在?美軍卻這樣解釋
    遠的不說,就拿離我們最近的二戰來說,其暴露的殘忍的人性令人髮指。日本這個二戰的發起國可以說是令人很憎恨,但是根據國際公約對待俘虜還是要從人道主義出發的。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尤其是對待女戰俘。戰爭不分男女,戰敗了,女人付出的代價不會比男人少,甚至比男人付出的代價還要大。二戰日本戰敗後,有不少日本女兵成為美國大兵的俘虜。這些女兵落到美國大兵的手裡簡直就成為了一種工具,用來宣洩的工具。
  • 二戰軍用罐頭裡裝了啥?美軍「午餐肉」遭嫌棄,日軍的太難吃
    導語:二戰軍用罐頭裡裝了啥?美軍「午餐肉」遭嫌棄,日軍「牛肉罐頭」太難吃前兩年一部由張一山,周冬雨主演的網劇《春風十裡不如你》可謂是紅遍網絡,其中,周冬雨飾演的小紅在軍訓的時候吃豬肉罐頭的場景可是讓看該劇的人流了口水。一時間,各大網店的軍用豬肉罐頭被賣到漲價,賣到斷貨。我們不由得產生好奇,軍用罐頭真的這麼好吃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二戰時各國軍隊的夥食。
  • 二戰末期日本必敗無疑,美軍為何仍投放原子彈呢日軍發明一酷刑
    二戰末期,日軍開始節節敗退,特別是在東南亞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更是處於一觸即潰的狀態,失敗的結局不可避免。二戰末期日本必敗無疑,美軍為何仍投放原子彈呢?其中必定有深層次的原因,首先按照當時的戰局來看,雖然日本戰敗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 二戰日軍畸形的眼鏡兵:鏡片反光被當活靶子,指揮官眼裡就是廢物
    而失去眼鏡的士兵會變成「瞎子」,幾乎等於失去戰鬥力。所以各國軍隊,除了軍官,很少見到大量的「奇觀兵」。直到最近幾年,歐美國家放鬆了對軍事視野的要求,軍隊才出現了更多的「奇觀」。但是,如果你看看戰爭史,你會發現,20世紀的一個亞洲軍隊,軍人戴眼鏡是很正常的,留下的各種形象裡都有「眼鏡兵」,那就是二戰時期的日軍。二戰期間,日軍是一支「眼鏡兵」比例很高的軍隊。
  • 時政宏評:美軍部署臺灣的建議用心險惡!
    另一位美陸軍軍官則表示,一旦大陸對臺作戰,美國陸軍應向臺灣部署四個師,包括數萬名士兵和數千輛車輛。  解放軍火箭炮可以覆蓋臺灣全島接下來,解放軍一方面圍島打援,阻止美軍、日軍增援臺灣;另一方面,徹底奪取臺灣島及其周邊的制空權和制海權。然後,迫使臺灣投降。
  • 二戰美軍巧克力很誘人,為何士兵一吃就想吐?美國大兵:不如豬食
    運用到打仗同樣也是如此,軍糧的提供是部隊最為基本的保障,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爭,那麼中國部隊的夥食又是怎麼樣的呢? 抗戰前,國民政府制定的戰時標準是士兵每人每天1.5斤大米,罐頭肉4兩、乾菜2兩、鹹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這個待遇看上去似乎還說的過去,然而真的等到作戰,戰場後勤物質供應不足,而補給線又常常被日軍轟炸,因此很少有部隊能達到這個標準。
  • 美軍最牛機槍!30分鐘把日軍25輛坦克打成篩子,全軍覆沒
    二戰日軍25輛坦克,半個小被美軍滅團眾所周知,坦克是一款進攻和防禦效果都很優秀的戰鬥武器,是陸軍的拳頭力量。而坦克為了更好的防禦戰場上爆炸破片和子彈的殺傷威力,通常搭配都是厚厚的裝甲。因此普通槍械很難對其產生很多的傷害,甚至有的連炸藥都炸不穿,可見坦克的裝甲是多麼的結實了。可以說用通過槍械來消滅坦克過去軍工落後的年代基本上就是痴人說夢。
  • 日本鬼子被俘後,看到美國對士兵的軍事教育,心靈深受震撼
    在菲律賓的首都馬尼拉,21歲的佐藤喜得成了戰俘,被送到了美軍戰俘營。由於上學時自己學過英語,佐藤在這裡就有一份額外的任務,協助美軍開展對日軍的教育和情報工作。他的工作地點在美軍駐馬尼拉的兵營倉庫,在這裡,佐藤開了眼界,看到了美軍幕後是如何教育士兵的。
  • 二戰日本關東軍的「精銳」甲種師團,也是二戰日軍最「窩囊」的師團
    眾所周知,在二戰時期,日軍的戰力還是比較可觀的,但卻在日軍中卻有有這麼一支日軍部隊與其他兇悍的日軍部隊大有不同—— 大阪第四師團。 日軍大阪第四師團成立於1888年,是日軍資格最老的師團之一,也是日軍為數不多的甲種師團之一。在二戰時期他們不會如其他日軍一般實行瘋狂的自殺式衝鋒,其士兵甚至會做一些倒賣軍用物資之類的「小買賣」。
  • 二戰各國士兵如何減壓?美軍吸菸,蘇軍喝酒,日軍的做法令人咋舌
    蘇軍元帥朱可夫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也會有緊張恐懼之感,士兵也不例外,在二戰中,無論是盟軍士兵,還是軸心國士兵,他們在戰爭中都是非常焦慮緊張的,在前一刻可能還和戰友們「談笑風生」,而在後一刻說不定就會和他們「陰陽相隔」
  • 二戰期間美軍特種部隊消耗1.5萬保險套,拿它們做什麼?
    原標題:二戰期間美軍特種部隊消耗1.5萬保險套,拿它們做什麼? 一提起戰爭,大家往往聯想到的連天的炮火,腦洞再大,也聯想不到保險套上去。可是在二戰時的太平洋戰場,就有這麼一場戰爭,耗費掉了接近15000個保險套,而且和女人毫無關係。那麼這些保險套都幹什麼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