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日本的朋友們也許會注意到一個現象,如果你想用英語同日本民眾溝通一般很困難。因為你很難找到懂英語的老百姓。這和2008年中國奧運期間北京的老太太、老大爺也會用英語指路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反差。而且在日本,你即使找到略通英語的日本人,等到他發話與你交流,你也往往無法辨識其特殊的日語發音英語而摸不著頭腦。
但是,如果時間倒推70多年,也就是1940年代在太平洋戰爭的各個戰場上卻不乏會說英語的日本士兵。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大力向西方學習,在校學生很多都會學習西方語言。日軍部隊中上至高官山本五十六、山下奉文、慄林忠道,下至很多基層軍官都有留洋的經歷,會外語自然不在話下。而隨著參軍的學生兵越來越多,日軍隊伍中會英語的士兵也不少。同時,日軍在與美方作戰中也因戰事需要開始教會普通日本士兵用英語向美方喊話。這個過程中,日軍有兩句英語使用頻率最高,但是它們所發揮的作用卻大不相同、也令人吃驚與感慨。
太平洋戰爭爆發是以日軍偷襲珍珠港開始的。接下來的戰局中日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東南亞的馬來半島、新加坡、菲律賓等英美殖民地。攻城掠寨之間,日軍兇猛殘暴的作戰風格令英美澳荷等聯軍聞風喪膽。日本山下奉文等馬來之虎的綽號更是增加了日軍的威猛形象。因此,接下來日美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日軍經常借這種餘勇力圖在聲勢上壓倒美方。當太平洋戰爭發展到瓜達卡納島爭奪戰時,兩軍進入半年之久的拉鋸戰和消耗戰。也就在這一期間,日軍經常採用簡單粗暴的肉搏衝鋒來達成目標。而伴隨這種衝鋒戰術,日軍開始使用嚇唬美方的英語。
日軍通常會在夜襲時用英語嚇唬美方。在沉寂的雨林,在陰森的山谷,日軍會在進攻前長時間集體用英語喊話美方陣地(美軍死期已到,快快受死)。設想一下那種場景,美軍不知所措、人心惶惶地守在陣地上,日軍不斷用惡狠狠的英語鬼哭狼嚎般地嚎叫,這種森人的場景令那些頭一次作戰的年輕美國士兵膽戰心驚也是很自然。根據很多美國海軍陸戰隊員的回憶錄顯示,美國士兵每當聽到日軍的喊話就知道對方要發動夜襲或者衝鋒了。有時面對這種即將來臨的日軍瘋狂的自殺式衝鋒並輔以英語嚎叫確實比炮聲更令人感到恐怖。而當日軍從暗處大喊著蹩腳的變了型的英語端著刺刀衝鋒的時候,很多膽小的美方士兵早已嚇得腿軟尿急、丟盔卸甲逃出陣地,甚至還有很多被嚇出病來的美國兵因此被送回國退役的。
當然,日軍的這種嚇唬戰術只是在太平洋戰爭前期較為有效,隨著美國部隊在太平洋戰場上越來越適應日軍的戰術特別是肉搏衝鋒、玉碎衝鋒等蠻幹式的打法。美方學會在陣地上越來越多布置有效的交叉火力而逐步將日軍的這種戰術徹底挫敗。日軍這種嚇唬戰術逐步失效最後甚至淪為美方的笑柄。而此時,不斷失敗的日軍居然開始陰險毒辣地使用另一種殺傷戰術,而這種戰術也需要靠一句英語來實現。
美國救護兵,幫幫我!你沒有看錯。日軍在失敗甚至全軍覆滅的情況下,很多士兵都會躺在地上對著不敢近身的美方士兵大喊這句英語。這種戰術的卑鄙就在於,戰敗的日軍會假裝受傷,然後呼喊美方的醫護兵上前為自己療傷而引爆手雷與其同歸於盡。很明顯,日軍不光是要與美軍同歸於盡而且是有選擇地針對醫護兵。關於日軍有計劃有目的地射殺敵方醫護人員及非戰鬥人員,橘皮已經在另一篇文章中闡述。根據日軍戰俘交代,日軍專門射殺醫護兵的直接目的就是增加美方的傷亡,打擊美方的士氣。
日軍這項卑鄙的戰術開始時非常奏效。通常情況下,只要戰場條件允許,不知情的美方醫護兵很少會拒絕對方戰敗傷兵的求救。但是隨著此類日軍自殺傷亡事件的不斷上升,太平洋戰爭後期,美方已經很少對日軍施救,反而出現了美方虐屍、辱屍等事件。我們現在可以看見在二戰老照片中日本戰俘經常被美方要求脫光衣服出來受降的場面,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戰場上的這一氛圍。
美日交戰其實到了中後期隨著美國國力優勢的不斷體現,美方已經在人力資源、武器裝備到後勤保障上全面超過日本。舉一個簡單的例子,1941年珍珠港事件以後,美國海軍只有3,4艘航空母艦,捉襟見肘的尼米茲只能與山本五十六打遊擊。到了1945年,整個太平洋鋪滿了美國及盟國上千種各式戰艦,而日本聯合艦隊已經被全殲殆盡。在這種局面下,無論是日軍用玉碎衝鋒那種魯莽的戰術,還是用誘殺美方救護人員那樣的卑鄙戰術都無法改變自己失敗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