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看理工科思維和文科思維有什麼不同。傳統的文科思維,主要特徵是沒有量化的概念,經常堅信某種理念能解決一切問題。而理工科思維的關鍵就在於取捨和量化。也就是說,不管面對什麼問題,用理工科思維看來,都沒有一個絕對的、完美的解決方案,任何方案,我們都要對它進行取捨、量化,還要用科學的方法檢驗。
理工科思維,往往知道自己知識的局限性。而很多的人文學科現在還處於初級階段,對很多重大問題沒有達成共識,他們分了好多派別,常常用什麼什麼主義自居。比如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認為,消費刺激增長,政府應該出臺經濟刺激計劃;供給派經濟學則認為,真正的英雄是企業家,最好的刺激辦法是減稅。自由派政治學者認為,政府應該是社會生活中的重要角色,而保守派政治學者認為小政府才是合理的。
不管是哪一派的鐵桿支持者,只要他認準了一個方向毫不動搖,那這種行為就是派系鬥爭、是情懷,唯獨不是理性。時刻尋找最優解,才是真正理性的態度,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理工科思維。
解決問題的關鍵,往往並不在於你有沒有一個高大上的理念,而在於「度」,複雜世界中幾乎所有東西都有利有弊。用與不用,不僅僅要看這個東西好不好,還要看你能承受多大代價。想要學會尋找合適的「度」,你至少需要掌握兩個不同的理念。但是很多人,往往只知道宣傳自己的理念,最後被理念給劫持了。用查理·芒格的話來說,就是:如果你手裡拿著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像這樣試圖一招鮮吃遍天的人,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刺蝟」。
西方有一句諺語:狐狸知道很多事情,而刺蝟只知道一件事。刺蝟眼中的世界是簡單的,它把自己蜷縮成一團,試圖用渾身的刺去面對外面複雜的世界,試圖用自己的理念解釋一切事物。而狐狸眼中的世界是複雜的,狐狸樂於接受新信息,喜歡和不同觀點打交道,能不斷修正自己的預測。想要成為一個智識分子,就要做狐狸,而不是刺蝟。現代世界的道理很多,唯有一件事是關鍵:不要被自己心中的「大主意」劫持,也就是說,不要認為某個觀念是永遠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