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詐屍案":"屍體"從棺材裡坐起 眼耳流著血

2020-12-25 中華網新聞

在我國古代浩繁卷帙的筆記小說中,記載有大量的奇案、詭案、懸案,囿於科學不昌,古人常常以「鬼怪靈異」作解,而本欄目則試圖用現代科學結合歷史考據,給這些奇案、詭案、懸案做出全新的合理解釋,以便讀者們了解到:詭非鬼,機巧萬端終有解;謎莫迷,閱盡千帆道尋常。

子夜時分。

黑黢黢的刑部大牢,寂靜如死,上百名囚犯關押在四間老監房裡,「矢溺皆閉其中,與飲食之氣相薄」,再加上六月的暑氣蒸騰,到處都瀰漫著難聞的臭味兒。

傍晚時分,剛剛絞死了一個囚徒,屍體就存放在隔壁預先備好的棺材裡,準備後半夜拉出去埋掉。幾個獄卒和監絞官早已熟絡,便邀請他喝酒,殺殺「晦氣」,有個腿快的還專門跑到前門外門框胡同買了復順齋的醬牛肉下酒。正在微醺之時,突然,隔壁屋裡傳來了動靜,幾個人不禁停住了杯盞,面面相覷。那屋子除了裝有屍體的棺材,別無他物,難道是老鼠在作怪?

他們提著油燈摸到了隔壁屋,燈光如豆,在四壁間照來照去,卻哪裡看到什麼老鼠。

正在這時,聲音又起,竟是從停放在屋子正中的棺材裡發出的:先是極其痛苦的幾聲呻吟,接著是一聲長喚:「人去矣,我可出也!」

油燈啪啦一聲打落在地,黑暗中,能看到每個人慘白如紙的面孔……

這不是什麼鬼怪故事,而是清代著名學者錢詠記錄在《履園叢話》第一卷裡的真實事件,事件發生在康熙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公元1714年6月2日)。

吐魯番火焰山下發現罕見清代乾屍(資料圖)

「同乳兄弟」是國蠹

事情還要從康熙五十一年的「張伯行噶禮互參案」說起。

眾所周知,康熙大帝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英主,不僅雄才大略,而且為人善良寬厚。清代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槤在《嘯亭雜錄》裡這樣寫道:「(康熙)天資純厚,遇事優容,每以寬大為政,不事溪刻。」

康熙平定天下後,對幫他獲得巨大成就的明珠、曹寅等朋友和功臣極為「義氣」,《嘯亭雜錄》提到康熙對枉法諸臣「苟可宥之,必寬縱之,如明相(明珠)雖貪擅,上念其籌畫三逆之功,時加警策,終未置之極典」。所以到了康熙朝後期,政局未免文恬武嬉,貪汙成風。

噶禮也是其中之一。

如果單純看噶禮的履歷,看不出什麼究竟,只知道他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親徵噶爾丹時曾督運軍糧,在陛見時應答有度,得到康熙帝賞識,自此平步青雲……其實這裡面隱藏了一個重要的人際關係,那就是:噶禮的媽媽是康熙帝的乳母,噶禮和康熙是「同乳兄弟」,這份情誼使康熙帝勢必會重用噶禮。

康熙三十八年,噶禮被實授山西巡撫,自此開始了貪汙生涯,曾任嘉慶朝兩江總督的梁章鉅在《歸田瑣記》卷五中,記述了噶禮的不法行徑:康熙四十二年他「貪婪無厭,虐吏害民,計贓數十餘萬」,康熙四十五年他將「通省錢糧每兩銀索火耗銀二錢,除貼補各處虧空外,入己銀共四十餘萬兩」,而面對御史們接二連三的參奏,康熙帝始終沒有派員往審,只是一次又一次下旨命噶禮明白回奏,等於是給噶禮狡辯的機會,最後連吏部都看不下去了,提出應差大臣察審,康熙帝不允,折騰來去,最後竟把參奏噶禮的御史給革職了。

康熙四十八年,噶禮被任命為戶部侍郎,旋擢兩江總督。正所謂小節不懲,必成大奸,貪汙無度的噶禮竟然官運亨通,他就必然要犯下更大的罪行。

但是終於有個人擋住了他的去路,此人名叫張伯行。

吐魯番火焰山下發現罕見清代乾屍(資料圖)

下毒弒母天不容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時任江蘇巡撫的張伯行疏劾噶禮於上年江南鄉試中做手腳,「得銀五十萬兩,徇私賄賣舉人」,一時引起朝野震動。一來,科考上的舞弊最容易引起士子不滿,引發大案;二來,張伯行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對官場腐敗深惡痛絕,又秉性耿直,是個人見人怕的「刺兒頭」,他與噶禮開撕,不能不惹動天下人側目。何況張伯行在奏疏中那句「督臣敢於欺皇上、負皇上,臣則斷不敢顧念身家,畏避權勢」,等於指著康熙的鼻子說「你管不好你的狗,我來管,而且我才不管他是不是你的狗」,此疏一出,「遠近抄誦稱快,一時紙貴」。

康熙剛開始還想維護噶禮,但是偏偏有個最該維護噶禮的人,站出來支持張伯行了。

這個人就是噶禮的母親、康熙的乳母。

《嘯亭雜錄》卷十有言,噶禮的母親「不喜禮之所為」,張伯行彈劾噶禮的時候,有一天老太太正好去孝惠章皇后處問安,遇到康熙,康熙「詢其子所為,何以與張齷齪,其母乃言其子貪狀,且言張之冤譴」,康熙帝動容道:「其母尚恥其行,其罪不容誅矣!」

古時的乳母,往往真的會把感情傾注在自己哺育的那個並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身上。噶禮的母親這一舉動,可以理解為不允許自己的一個孩子禍害另一個孩子的天下。噶禮得知此事,不但不思悔改,還犯下了一件駭人聽聞的罪行:指使家人在飯菜裡下毒,想毒死這個「多嘴多舌」的老娘!

老太太命大,沒死成,踉踉蹌蹌地跑到都察院告狀去了。

前兩年,個別地區出現打罵父母、或因為財產問題把父母告上法庭的新聞,其實這類事情擱在古代處理起來特別簡單--死刑。別說當面罵父母了,背地裡罵父母都一樣。因為古人是把「不孝」列入「十惡」大罪的,而「十惡不赦」。可想而知當朝野得知噶禮毒殺母親時的譁然。康熙氣得差點把龍案掀了,立刻將噶禮下了刑部大牢,然後又查出噶禮貪腐之巨,合計「房產七十五處,地一百餘頃,當鋪十三所」。

年輕時的康熙(資料圖)

看到這份「查抄清單」,康熙帝厲聲責問滿朝文武:「噶禮贓銀甚多,如此恣行貪汙,婪贓累累,何竟無一人劾奏?!」這話便有些不講理了,從噶禮貪汙開始,前前後後彈劾他的奏章就沒停過,要不是皇上維護,何以養虎成巨?

不過,也有歷史學家考據,認為噶禮的被誅實則是因為「黨附太子」,策劃讓太子「早謀繼位」。按史料所載,查抄噶禮家產與再次廢太子胤礽相隔只兩個月,皇朝慣例,這麼短的時間,不可能連續掀起兩起完全無幹的「大案」,此二者必有聯繫,甚至可以理解為「查噶禮」是「廢太子」的前奏,是剪除胤礽羽翼的舉措。

「詐屍」其實是未死

《履園叢話》裡記載,都察院對噶禮下毒弒母一案「奉旨廷訊」,核實案情無誤之後,「發部議凌遲處死」。康熙恨極了噶禮的辜恩,「命先將噶禮眼珠打出,又割其兩耳,籍沒其家,妻子同謀,法皆斬首」。

康熙的處置是前所未有的殘酷與可怖,但是細細追究,噶禮的「犯罪升級」,始作俑者恰恰就是康熙本人。設想,假如康熙不以人情取代法制,堅持依法治國,噶禮貪汙伊始就加以懲處,頂多流放邊陲或坐幾年大牢,絕不會落得如此下場吧。

不過,康熙絕對沒有想到的是,由於他的一絲善念,噶禮依舊找到了逃生的機會。

《履園叢話》對此事的記載十分詳細:行刑之前,康熙突然下旨「賜帛」,改斬首為絞刑,讓噶禮落個全屍,噶禮立刻給監絞官行賄,讓他在「帛系未絕時,即行棺斂」,也就是沒有絞死,剛剛昏厥就裝入棺材。

按照噶禮的計劃,應該是等棺材移出刑部後,監絞官再想辦法將他救出,誰知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也許是挖眼割耳的極痛,噶禮在午夜時分「提前」醒來,在棺材裡自言自語,「聞者大駭,劈起棺」,噶禮「遽起坐,因耳目俱無,不知所之」。

深更半夜,棺材裡坐起一具「屍體」,眼睛和耳朵裡還掛著血,這一幕嚇壞了刑部的獄卒,更讓監絞官肝膽俱裂,倘若被皇帝知道自己收了噶禮的錢,救他一命,豈不要人頭落地?監絞官急中生智,「懼事洩,一斧劈倒,連棺焚化,始行覆命」。

這等於把噶禮當成殭屍處置了。

而康熙帝得知噶禮「詐屍」一事之後,頗為驚詫,苦笑著說了一句「這奴才真燒坯也」。所謂燒坯,是製造陶器的一道程序,指經過燃燒使坯體變得堅硬,所以,把康熙的話翻譯成通俗語言就是:「這奴才還挺命硬的啊!」

相關焦點

  • 清代奇案:新娘洞房身亡,屍體下落不明,公公一段奇遇,兇手現形
    楊正說怕屍體腐爛已經掩埋,田氏父母心中疑惑不已,認為楊正有意匆忙埋葬屍體,混淆視聽。女兒死得不明不白,田氏父母自然不肯答應,認為是楊家害死了女兒,於是便將楊正及其兒子告上縣衙。縣令鄭琛接案後,當即帶著一班衙役來到楊家墳地開棺驗屍。衙役們挖開田氏的墳墓後,從中抬出了棺材。打開棺材之後,眾人卻驚訝地發現,棺材裡哪有什麼田氏的屍體?棺材裡躺著的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屍體。這具奇怪的屍體是誰?
  • 故事:陰陽先生出黑,棺材裡傳出一陣咳嗽聲,揭棺一看炸開了鍋
    我們老家的風俗是守靈的時候,要隔上一段時間,就要燒紙,然後紙灰包起來,放到棺材裡面,據說這時死者的財產,而且越多越好。除去燒紙的時候,再就是要看著,別讓貓啊狗什麼的靠近棺材,據說,那樣會詐屍,不過也都是老百姓傳說,誰也沒真正見過詐屍。
  • 那些驚悚的「詐屍」故事,仍在現代醫學中真實上演
    那麼,現代醫學又究竟如何看待這種「起死回生」的詐屍現象?在科技不發達的過去,古人又是如何預防和應對此類現象的發生呢?過去的歷史中,人類就發明了各種方法來定義生命的終點。反覆喊病人的名字,用鉗子夾乳頭,把水蛭放進肛門等等,但似乎都不如人意。為了找到一個標準方案,1846年巴黎社會科還為此舉行了比賽。
  • 我去給女友奶奶守靈,沒想到棺材裡躺著的竟是……
    我坐在這兒待了一會兒,並沒有聽到異樣的聲音,所以靠在棺材上,漸漸的直打嗜睡。沒過多久,蠟燭就燃燒了一大半,我找了一陣,並沒有發現多餘的蠟燭。正在我擔憂之際,突然,一陣摩擦的聲音傳到了我的耳中。這道聲音呼嚕呼嚕的,就像有一件硬物,在劃著木板似的。我連忙轉過身看向棺材,那道聲音似乎是從棺材處傳過來的!呼嚕……又是一道聲音傳來。
  • 兩妯娌躺在一具棺材裡,到底誰是兇手?
    警察打開棺材,抬出卡爾嫂子的屍體。突然發現下面還有一具屍體,是卡爾老婆的屍體。這是怎麼回事呢?卡爾嫂子是怎麼死的?卡爾老婆為何躺在棺材裡?卡爾娶了一個老婆,名字叫西莉亞。婚後他一直幫老丈人打理殯葬生意,卡爾很能幹,對老婆也好。
  • 西瓜無瓤,只存血水:清代瓜田命案始末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只道是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不一定為虛,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全憑個人定斷,信則有,不信則無,歸根結底,無外乎「多行善,少作惡」這六個字。 清代文人李慶晨,善於寫一些奇聞異事,儘管多是道聽途說而來,但也頗有說教意義。
  • 清案探秘之太原奇案:井裡的光頭屍體
    如果說楊月樓案因為京劇名伶的明星效應,以及發生在大都市上海這樣的地緣要素,在當時還有一定知名度的話,那麼太原奇案,無論是當事人還是發生的地域,知名度都要小得多。你張家好歹讓我看看屍體吧?可是,張家就是不給看。您說這像話嗎?等輪到張百萬說話時,卻講出了一件怪異的事;玉姑的屍體當晚不翼而飛。他懷疑,屍體是被人偷走了。而當時,女兒的屍體上穿著鳳冠霞帔。想到這兒,楊知縣下令,到豆腐店搜查。衙役們翻箱倒櫃,很快就找到了一套鳳冠岐。張百萬仔細一辨認:沒錯,就是他女兒死時所穿走的,屬於「詐屍」的那件。
  • 義大利教堂堆滿屍體,殯儀公司電話被打爆,棺材供不應求
    據英國《衛報》3月19日報導,在義大利受新冠病毒大流行影響最嚴重的貝加莫省,等待入葬的棺材在教堂排起了長龍,而那些在家中死去的人的屍體在封閉的房間裡一放就是好幾天。這些死亡病例的屍體全部被埋葬或火化,沒有舉行任何儀式。對於那些在醫院裡死去的人,他們的東西會被裝在袋子裡,放在棺材旁邊,然後由殯儀館工作人員拉走。
  • 一對小情侶賓館睡覺,深夜男孩突然坐起喊疼,耳道裡竟鑽進蟲子
    11點多男孩林某突然捂著耳朵坐起大喊疼,女友李某被嚇了一跳,短暫查看後,因林某疼痛難忍,兩人決定立即趕往醫院求救。到醫院後,經醫生仔細檢查,發現小林左耳的耳道裡,居然有一隻蟲子!而後檢查報告顯示,經查體,小林的左側外耳道有蟲子,醫生決定立馬手術取出,過程中小林疼痛難忍,眼淚都出來了,慢慢取出後,鼓膜已經糜爛。
  • 壽衣不用緞,棺材不用柳,漫談傳統葬俗中的入殮儀式
    根據史籍記載,古代小斂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臥室門裡。那個時候,先把小斂衣陳列在房裡,然後鋪設好斂床,接著舉行著裝儀式。主人和主婦要把頭上的飾物卸下來,把頭髮盤束在頭上,男子要露臂,大家要不停地號哭,以示悲痛至極。接著主持儀式的人開始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鋪席,再鋪絞,它們的質地,要據死者的身份而定。無論貴賤尊卑,死者都應該穿上十九套新衣。
  • 法醫輔警:曾最怕詐屍 與親友吃飯被要求多洗手
    房間裡有兩個解剖臺,帶上2層手術手套,穿上解剖衣,這是他第一次面對屍體。「那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面對屍體,當時就想著放棄這份工作,趕緊走。」宛越回憶當時的情景時直言,那樣的工作環境確實是嚇到他了。當師傅問及他到底怕什麼時,宛越說:「就是怕屍體突然活過來,也就是詐屍!」工作了12年的宛越現在談起那會已經從容多了,他說,因為看了很多殭屍電影,最怕的就是詐屍。是師傅幫他過了這一關,告訴了他所謂詐屍的原理。
  • 大案解密:「詐屍」的死刑犯---畢麗梅
    因為人長得漂亮,手藝又不錯,所以畢麗梅店裡的生意非常不錯。可她並不滿足,因為她覺得憑藉自己的美貌,完全可以找個富二代嫁出去,根本用不著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賺錢。所以畢麗梅平時也非常留意縣城的那些有錢的公子爺,尤其是自己的客人。很快,畢麗梅遇到了一個學哲學的大學生~蔣來義。
  • 大案紀實:「詐屍」的死刑犯——畢麗梅
    因為人長得漂亮,手藝又不錯,所以畢麗梅店裡的生意非常不錯。可她並不滿足,因為她覺得憑藉自己的美貌,完全可以找個富二代嫁出去,根本用不著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賺錢。所以畢麗梅平時也非常留意縣城的那些有錢的公子爺,尤其是自己的客人。很快,畢麗梅遇到了一個學哲學的大學生~蔣來義。
  • 大案解密:「詐屍」的死刑犯——畢麗梅
    因為人長得漂亮,手藝又不錯,所以畢麗梅店裡的生意非常不錯。可她並不滿足,因為她覺得憑藉自己的美貌,完全可以找個富二代嫁出去,根本用不著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賺錢。所以畢麗梅平時也非常留意縣城的那些有錢的公子爺,尤其是自己的客人。很快,畢麗梅遇到了一個學哲學的大學生~蔣來義。
  • 近代大案紀實:「詐屍」的死刑犯——畢麗梅
    因為人長得漂亮,手藝又不錯,所以畢麗梅店裡的生意非常不錯。可她並不滿足,因為她覺得憑藉自己的美貌,完全可以找個富二代嫁出去,根本用不著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賺錢。所以畢麗梅平時也非常留意縣城的那些有錢的公子爺,尤其是自己的客人。很快,畢麗梅遇到了一個學哲學的大學生~蔣來義。
  • 倖存者回憶紐西蘭槍擊案:身上到處都是別人的血,清真寺充滿屍體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目擊者稱:「當我聽到射擊聲時,我正在寺內祈禱,我設法逃脫出去後,看到我的妻子已經死了,屍體就在路上躺著。」另一位倖存者稱:我感覺到我身上到處都是屍體,每個人都開始拼命跑向一扇門。等我跑到了外面,我發現我身上到處都是別人的血。哦!
  • 清代歷史檔案記載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與影視劇中演繹的大相逕庭
    今借一段光緒年間刊印的《清刑獄檔案錄》,來看一看真實的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是個什麼樣子。 檔案中稱此案為「浙江葛畢氏案」,並將其列為光緒初年四大案之一。其中寫道:葛畢氏,容貌不俗,家境一般,起初為餘杭土娼,後來升格成了花魁,名噪一時,招惹無數登徒浪子前來相會,富家子弟楊乃武與縣令劉錫彤之子也在其中。
  • 老人說:「餓死不吃棺材菌」,你知道什麼是「棺材菌」嗎?
    但是有一種菌類是一定不能吃的,那就是人頭菌,又稱棺材菌。老人們常說:「餓死不吃棺材菌」,到底什麼是棺材菌呢?棺材菌「棺材菌」又稱為「血靈芝」或者「人頭菌」,主要是因為這種菌成形後與靈芝顏色相似。很多人都見過靈芝,成熟後的靈芝呈血紅色,下面還有一個芝柄長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