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點委屈就崩潰,李玫瑾評價:缺乏挫折教育,建議去學遊泳

2020-12-15 小風兒童心理學

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孩子們的成長環境越來越好,但孩子們的抗挫折能力卻似乎越來越弱了。經常會有孩子受到一點點委屈就崩潰大哭,特別嚴重的甚至還會有輕生的舉動,前段時間就曾經有一個孩子因為犯錯後被媽媽打了一巴掌,而從樓上一躍而下的事件,而李玫瑾教授對於這種問題的評價則是:這是缺乏挫折教育導致的

而關於如何讓孩子更好的抗挫折,李玫瑾教授還半開玩笑地提出了一個讓這樣的孩子去學遊泳的建議:在孩子六七歲、七八歲的時候,如果覺得孩子需要培養抗挫折能力,就帶孩子去學遊泳,讓孩子在教練的安排下嗆幾口水,在水中撲騰幾圈。

當孩子經歷過這樣的一天之後把孩子領回家的時候,家長們一定要趁機問孩子今天是什麼感覺。孩子這時候一定會回答說:自己差點被淹死了之類的話。而家長則可以繼續追問孩子「然後呢」?然後自然是孩子經過盡力的掙扎和教練的幫助從不會遊泳的窘境中撲騰了出來。

這時候,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說:「記住這個感覺,以後你只要遇到任何覺得難以克服的困難,你覺得你快要死了,但只要你還肯撲騰,那你就一定死不了」。等以後孩子再遇到覺得難以克服的困難挫折時,就可以帶孩子回憶這一天的道理。

李玫瑾教授關於挫折教育的建議,雖然有趣好玩也很實用,但畢竟帶有一定的休克療法意味,可以作為終極手段來使用,但是所謂「大醫治未病」,在孩子年紀尚小的時候,家長最好還是提前教育孩子正確地面對挫折為好

如何教育孩子抗挫折

一、吃體力之苦

李玫瑾教授認為,人對於挫折的忍耐力和意志力相關,而意志力的培養則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意志力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因此想要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就一定要從孩子的體力出發,讓孩子吃幾次體力上的苦,以此鍛鍊出孩子面對挫折時的忍耐能力。

二、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同時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應對方式往往來自於對家長以及其他人的學習,而如果家長能給孩子樹立起良好的榜樣,讓孩子學習家長堅韌的性格品格,那麼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想,自己的榜樣面對挫折會怎麼做

當然,由於在日常的生活中絕大多數家長在孩子面前表現抗挫折的機會並不多,因此也可以給孩子梳理其他的榜樣,而各種經歷艱難險阻最終成就一番事業的名人們則是非常好的目標,我在這裡向各位家長推薦一套《小學生必讀名人傳記》。

全套圖書共計分別記錄了愛迪生,貝多芬,居裡夫人,達文西,比爾蓋茨,賈伯斯,霍金這7位名人的生平事跡,並對這些名人面對困難時的用的方式給出了特寫,對孩子而言十分具有教育意義。

同時這本書為了方便孩子更好地理解名人的言行,還在書中等每一章節結束之後,給出了這一件名人事跡背後的意義。

同時也有一部分章節後是名人名言,孩子閱讀名人名言一方面可以從名人的言行中汲取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孩子面對逐作文時積攢素材

同時為了讓孩子們了解名人的一生,在全書的末尾還對名人的一生做了重要事跡歸納,可以說明孩子們一眼就清晰明了的看完這些名人們的生平經歷。

三、對孩子進行主動的情商教育

當然名人們被動地對孩子的影響固然重要,但是主動地對孩子進行抗挫折教育也是不可缺席的。尤其是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他們這時難以理解挫折的意義,但卻對家長的話更加信服,對於這些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主動地培養孩子們的抗挫折能力則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教育手段。在這裡我向各位家長推薦一套《歪歪兔情商全彩讀注音讀本》。

這套繪本共計8冊,分別從孩子的抗挫折、性格、情緒管理等共計8個方面進行教育。

每冊書中有3個同一主題的不同故事,可以幫助孩子通過三個不同的故事更好地理解道理,提高情商。

同時考慮到孩子很可能看得太過囫圇沒有好好地領會故事中的道理,在每一則故事的背後也配上了一則互動遊戲,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含義。

相關焦點

  • 孩子受點挫折就崩潰,長大遇事怎麼辦?3個建議幫娃在挫折中成長
    現在的孩子心理素質真的是太差了,經受不了一丁點的挫折,在幼兒園上班時,我最害怕的就是批評孩子,每次批評孩子我就會和孩子解釋,為什麼批評你。特別害怕孩子回家和父母學,家長就會生氣的給我發微信,說:「老師請你以後多多表揚孩子,不要批評孩子」和家長溝通完,家長也不是很理解。
  • 李玫瑾教授談"挫折教育",聰明的家長都是按「這3步」教育孩子的
    李玫瑾教授談&34;,聰明的家長都是按這3步教育孩子的沒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有沒有不會遇到挫折,每個人面對挫折時的態度決定了他的未來,有的人遇到挫折選擇迎難而上越挫越勇,總結經驗,勇敢前進,有的人面對挫折選擇逃避,不願意面對,喪失鬥志以失敗告終
  • 李玫瑾:挫折教育需要的是「脫敏」,孩子才不會不堪一擊
    這幾天看到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節目上的討論挫折教育,這在網上又引起了一波討論,也引起了一些不小的爭議。李玫瑾教授提到一個關於「脫敏」的教育方式,簡單來說就是你想讓孩子以後長大心理強大一些,父母就從小就給孩子「打預防針」,打擊孩子,培養孩子的耐挫力,讓他習慣這種被打壓的感受,以後遇到挫折也不至於不堪一擊。
  • 受不了委屈、輸不起…孩子的挫折教育,做對了嗎?
    在生活中接受挫折與失敗的歷練,是人們一生的必修課。張靈芝說,每個人的抗挫能力都是不同的,一些孩子在面對一些挫折的時候,可以積極地去應對,但有些孩子,在面對挫折時卻容易打退堂鼓。要讓孩子「輸得起」,家長的教育和引導很重要。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的抗挫力?面對孩子的「輸不起」甚至是「玻璃心」,許多家長都會有些不解:這孩子到底是像誰?我們家長都不是這樣性格的呀。
  • 孩子總是玻璃心,經不起老師和家長批評,李玫瑾教授給出了方法
    在《圓桌派》上,馬未都跟李玫瑾教授說,「我們應該從小養成一種習慣,簡單的說,就是厚臉皮!」李玫瑾教授立馬補充說到:「挫折教育。」馬未都表示認同,「說兩句就說兩句,怕什麼呢。」父母怎麼運用好挫折教育必須說明的是,挫折教育不等於打擊教育。有的父母把這兩個弄混了,無論孩子做什麼事情,上來就是一頓打擊,結果孩子自信心崩潰了。甚至看到父母就心生害怕,想著怎樣逃離父母。
  • 李玫瑾教授:家長的「貶低式」鼓勵,會毀了孩子
    教育專家李玫瑾曾經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分析結果發現:在家裡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機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鬱「,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
  • 挫折教育:不是人為製造挫折,而是教孩子如何對待挫折
    很多人認為挫折教育就是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並增強抗挫折能力的目的。認為挫折教育可以激發孩子的潛能、打擊驕傲的情緒,讓孩子適應現代環境,享受真正的成功。為了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一些家長費盡心思,結果事與願違,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反而下降了。
  • 受不了委屈、輸不起:孩子的挫折教育,做對了嗎?
    挫折教育為什麼重要?抗挫力,也稱心理彈性能力,指的是人在面對逆境時的處理應對能力。心理研究發現,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失敗的關鍵是抗挫力的高低。抗挫力強,可增強個人的生命力,提升個人直面挫折和挑戰的勇氣與智慧。而挫折教育就是提高孩子抗挫力的教育方式。
  • 李玫瑾:家有男孩,這4種教育不能少,不然會後悔莫及
    李玫瑾:家有男孩,這4種教育不能少,不然會後悔莫及1、冒險教育教育家理察說:「缺乏冒險精神的孩子,往往習慣於墨守成規,既性格孱弱,又不善創新。」讓孩子敢於冒險,首先父母要認可冒險精神。對於男孩來說,他們天生好動、有野心、攻擊力強,這份天性中就包含著冒險精神,值得我們重視。
  • 《李玫瑾,挫折忍耐力的教育要注意這3點》
    1,挫折忍耐力的教育,宜早不宜遲。有一個寓言:兩隻青蛙在覓食中,一不小心掉進了路邊的牛奶罐,罐裡的牛奶並不太多,但是足以讓青蛙們體驗到什麼叫滅頂之災。 一隻青蛙心想:完了,這麼深的牛奶罐,我永遠都出不去了。它很快就沉了下去。
  • 李玫瑾: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家長要堅持做好這4件事
    我在看了很多李玫瑾教授的講座和公開課之後發現,李玫瑾教授特別注重對孩子的性格培養,她曾說過: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決定命運。李玫瑾教授建議,當孩子任性的哭鬧時,家長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理他,將孩子抱到臥室或者安靜的
  • 李玫瑾建議,孩子6歲之前最該怎麼管?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李玫瑾建議,孩子6歲之前最該怎麼管?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李玫瑾教授是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學的專家,她對育兒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對於案例中的事情,李玫瑾教授就曾做過很多分析,她表示:教育孩子不是一蹴而成的,在心理學的範疇上認為,一個人在18歲之前分為6個時期,1歲以內為乳兒期;2-3歲之間為嬰兒期;4-5歲之間為幼兒期;6-11歲為學齡初期
  • 李玫瑾:這類孩子令人頭疼,未來卻是當領導的料,家長好好栽培
    而別管業務能力有多強、技術多好、學習多棒,如果缺乏領導力,未來還是要在別人手下做事兒。所以美國名校對於領導力的培養尤其注重! 那如何培養孩子的領導力呢? 一、從小跟孩子平等溝通 為什麼很多孩子缺乏領導力?
  • 李玫瑾:孩子不能吃苦,就用這兩項運動來補
    李玫瑾教授建議用體育來補。體育不僅鍛鍊身體,增強肌肉力量感,也磨練人的意志,提升勇氣,健身又健腦。如果孩子愛好某項體育,家長一定要鼓勵他好好去學,最好上個專業的培訓班,系統地學習幾年。其中,有兩個體育項目最重要,一個是長跑,一個是遊泳。
  • 時不時來點挫折教育
    以自己的成長經歷總覺得自己吃了虧,就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也進入這個循環,所以從小對孩子的教育就是鼓勵為主,遇到事情先溝通再講解,也有時候覺得年齡小很多行為他可能就是不懂,也不怎麼對孩子惡語相對,希望這樣的教育方式,能讓孩子以後能有一個溫暖的人生。
  • 李玫瑾:上大學之前,培養孩子這兩樣「能力」,增強孩子心理韌性
    她認為:現在的一些大學生之所以那麼脆弱,是因為一直以來都太順利了,沒經歷過什麼挫折,缺乏意志力的培養,說白了就是得吃點苦頭。,然而孩子在離開家和父母之後,遇到一丁點打擊就受不了。她建議哪怕父母平時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帶孩子去鍛鍊身體,在12歲之前,培養孩子這兩項能力:遊泳、跑步。
  • 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是簡單的打擊教育,更不是人為製造挫折
    當然不是,挫折教育是當孩子遇上挫折時,家長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挫折。人為製造的挫折,尤其是孩子信任的人製作的挫折,不但不會給孩子增加面對挫折的勇氣,還會讓破壞親子關係,讓孩子誤解爸媽是不是不愛自己了,否則為什麼不幫助自己,還在冷眼旁觀。還有家長對「挫折」這兩個字也有一定的誤解。
  • 心疼孩子受委屈,擔心孩子受打擊?提升抗逆力,超實用的3I策略
    >我問曉慧,你看到孩子受委屈,你是什麼感受?甚至想過去問校長,為什麼這麼不公平,想過去媒體去教育部門舉報,但是孩子沮喪地說:媽媽,我不想上那所學校了,就算上了那所學校也擔心受到白眼。她無論在雨天還是烈日都堅持訓練,這是超強的毅力;她在考試中遇到兩個很難的點,在別的同學放棄並且建議她也放棄的時候,她依然千方百計尋找,毫不氣餒,從山上跑到山下,從左邊繞到右邊,在多次尋找和奔跑中手指被樹枝劃破皮,可是她依然堅持,最後完成打卡,這就是堅持不懈。
  • 孩子出現這3種行為時,李玫瑾:該打就得打,否則孩子將來會怨你
    這看起來比較合情理,但是長此下去,孩子有可能會發展成為一個比較自私的人 ,看似疼愛孩子,其實則是害了孩子。所以當今社會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存在很多錯誤的地方。李玫瑾教授曾經就說過,對於孩子的需求不能完全滿足,寵愛孩子就是把孩子推向深淵。她也曾經說過,要適當給孩子吃點苦頭,孩子才會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和生活。
  • 孩子出現這3種行為時,李玫瑾:該打就得打,否則孩子將來會怨你
    這些都是孩子沒有禮貌的表現。孩子出現這些行為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因為一個不懂得禮貌的孩子是很難受到他人歡迎的。其中也不利於孩子的社交,不利於孩子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如孩子在家裡面沒大沒小,不叫父母,而叫父母的名字。雖然說一家人不用客氣,但是該有的禮儀和規矩還是要有的。比如孩子去到親戚或朋友家裡面,隨意亂動別人的東西。這很容易讓人認為這個孩子沒有教養。如果父母從小就沒有樹立起孩子的規矩意識,那麼孩子長大後,他們的法律意識也是缺乏的,因為法律意識的基礎是規矩意識,只從小缺乏規矩意識,那麼他們長大後不會把該有的法律作為自己的行動標準和約束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