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小晴吐槽說,孩子的奶奶經常罵孩子:「你這麼不聽話,長大沒出息。」
她說:
「實在太鬱悶了!婆婆怪我把孩子寵壞了,說不聽話就該打,打怕了就聽話了。孩子眨巴著眼睛問我,『媽媽,什麼是出息?奶奶為什麼要打我?』我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解釋,我更不願意命令孩子,你必須要聽話,才能有出息。我該怎麼辦?」
我建議她讓孩子爸爸去跟奶奶溝通,畢竟自古婆媳是「天敵」,何況小晴的婆婆有多「厲害」,我們都是知道的。
「一言難盡。他在外面也算是能獨擋一面的人,可一旦到了他媽跟前,秒慫!逆來順受,一點反對的聲音都不敢有,總跟我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指望他去溝通,根本不可能。」
那麼,老人信奉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聽話的孩子將來才有大出息」等等,真的正確嗎?今天我們來談談——
聽話的孩子一定有出息嗎?
答案是否定的!
中國很大一部分家長是預防型、代替型,在這種控制型父母的教育下,「聽話」的孩子通常依賴性強、軟弱,遇到事情沒有獨立解決能力。
就像小晴的先生,從小在強勢、控制的母親教育下長大,即便他現在事業有成,但在母親面前仍然一副唯唯諾諾的受氣相,心裡明鏡似的,但從不敢違抗母命。
原本,他有機會得到晉升,但因為需要到另一個城市任職,母親死活不同意,強勢幹預。最終他放棄了那個可以讓他更上一層樓的機會。
「乖,聽話!」曾是多少家庭長輩的口頭禪?更過份一些的甚至會威脅孩子:「再不聽話,我不愛你咯!」
我的兒子宸哥兒小時候也免不了被外公外婆、爺爺奶奶,乃至是爸爸要求:「乖,聽話。」對此,我是反對的。
「為什麼要聽話?聽誰的話?你一定對嗎?」我如此反問他們。
中國家庭向來不缺乖孩子,然而那些乖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呢?
由於長期受到打壓,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否定自己,很難建立真正的自信;他們缺乏主見,遇到挫折六神無主;他們事事順從,最後如果失敗了,會說都是因為你,他們承擔不起自己的責任……
不聽話的孩子一定沒出息嗎?
答案也是否定的!
「不聽話」,除了家長眼中「叫你往東,你偏往西」的叛逆,也可能是意味著不循規蹈矩,不肯輕易受家長的意見所牽絆。
「不聽話」的孩子雖然自由散慢,缺乏規矩,但往往很有個性和主見。
成功與否,不取決於是否聽話
是否成功,並不取決於是不是聽父母的話或勸告,而取決於是不是走在了通往成功的正確道路上。
有些父母很見識廣博,高瞻遠矚,能夠真正幫助孩子指出正確的發展方向,並有能力讓孩子心悅誠服,那這樣的孩子自然就走向成功了,反之,只能適得其反。
1、聽父母的話成功的名人的例子確實不少:
比如康熙皇帝、漢武帝,他們從小就認真聽取長輩的告誡:要好好讀書辦事,將來作個好皇帝,他們聽話了,結果皇帝真都當的不錯。
郎朗,從小苦練鋼琴,受了不少罪,吃了不少苦,連朋友們都覺得很殘酷,如今,郎朗成為家喻戶曉的鋼琴家,他最感謝的就是他的父親。
周杰倫小時候,也非常不能理解為什麼別的孩子能夠在外面嬉鬧,而自己只能夠坐在房間裡面彈鋼琴,這讓他一度感到非常痛苦。不過就像所有的孩子一樣,長大了之後周杰倫才明白當初媽媽的用心良苦,他曾經也曾表示過自己的音樂就是當初媽媽的棍棒敲打出來的,而周杰倫也一直在用自己的音樂來回饋媽媽的愛。專輯《葉惠美》就是用自己的母親的名字來命名的,歌曲《聽媽媽的話》中,更是將他對母親的感激和愛抒發了出來。
2、「不聽話」卻功成名就的倒子不勝枚舉:
一代女王武則天,「離經叛道」,她一生的成就在浩浩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魯迅,在日本留學學醫,後來棄醫從文。
比爾蓋茨:沒上完大學,微軟的創始人。
孫中山、毛澤東……歷史上很多卓越的偉人、領袖,若都是循規蹈矩,聽著前輩的告誡,可能是無法開創新的歷史。
3、「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例子也不少
秦晉之戰是一次重大戰役,戰前,秦穆公向秦國一個叫蹇叔的老人諮詢。
蹇叔說:「勞動軍隊去襲擊遠方的國家恐怕不行。軍隊遠徵,士卒疲憊,敵國再有所防備,就很難取勝。我看還是不要去了。」
穆公不聽,出師東徵。
蹇叔哭著對主帥孟明說:「孟明啊,我看到軍隊出徵,恐怕看不到班師回國了。」
秦穆公非常生氣,對蹇叔說:「你知道什麼,我看你早該死了。」
然而戰爭發展應驗了蹇叔的話,晉軍在餚擊敗了秦軍。秦穆公後悔當初沒聽蹇叔的話,但也悔之晚矣。
三國中亦有兩位典型人物,未能聽從前輩之言或老爸的特意囑託,而釀出大錯,那就是曹丕和劉禪。
可見,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跟是否「聽話」本身是沒有絕對關係的,需要辨證的看待、客觀的評估,作出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果斷地行動,並持之以恆地努力。
對於這個問題,你怎麼看呢?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