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根據《2019年國內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調查》的數據顯示,38.8%的受訪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資佔據了家庭收入的2~3成。
這種教育投資在家庭收入中的佔比不可謂不大。而在深入了解後不難發現,父母之所以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毫不吝嗇,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想讓孩子通過讀書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有出息」這個詞是一個非常有我國傳統特色的詞彙,幾乎每位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有著一個「出息」的期望。
可,孩子有出息真的會更好嗎?或許孫奶奶的事能夠帶給我們新的啟發。
姥爺家鄰居孫奶奶自打前兩年老伴去世以後,身邊就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再加上身體並不像早先那麼硬朗,每天只不過是自己在自家門口轉兩圈。除了每次到飯點回家煮點麵條,剩下的更多時間就是坐在門口的石頭上發呆。
我曾經問姥爺,孫奶奶難道沒有兒女嗎?怎麼也不見她孩子過來看看她?姥爺告訴我,孫奶奶的孩子可以說是周圍最有出息的了。
原來孫奶奶有一兒一女。八幾年的時候,孫奶奶的大兒子是鎮上第一個考上北京的大學的學生,在全村人眼中可以說是最有出息的代表。大兒子還沒畢業,小女兒又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學。一家出了兩位大學生,當時簡直就是全鎮最風光的一家。
後來啊,孫奶奶的大兒子留學去了美國,學習了幾年乾脆定居在了美國。孫奶奶兩口子雖然說捨不得,但是想著不影響孩子的發展也只能是同意了。至於女兒則是在大學畢業後嫁到了雲南。
就這樣孫奶奶一對兒女一個的都不在身邊。每年過節的時候,眼看著周圍被兒女簇擁著的鄰居們,老兩口總是感覺心裡不是滋味。
兒女也不是不孝順,在孫奶奶老伴去世後,多次想讓孫奶奶賣了老家的房子,說要把孫奶奶接到自己家。一邊是國外一邊是陌生環境,孫奶奶還是不想動身。
明明是兒女最有出息的一家,可偏偏到最後倒像是沒有兒女一樣。孫奶奶看著周圍原來的老姐妹們兒孫繞膝的場景常常會獨自流淚。在一次閒聊中,孫奶奶無奈地說:
「要是早知道是這樣,真不希望孩子有出息。」
1)孩子沒出息,起碼能在身邊
俗話說:養兒防老。
這句眾所周知的話在實際生活中卻被大多數的父母所遺忘,希望孩子有出息反而成為了父母對孩子最大的祝福。可當孩子真的有出息了呢?這種出息反而會成為父母的新擔憂。
有出息的孩子一定會是「扶搖直上九萬裡」的大鵬,能夠在父母身邊多吃一口飯菜都將會是一種奢望。轉過頭來想,如果孩子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賺的錢不多,但是幸福值不一定會低。這樣還能讓父母感受到孩子的存在。
2)孩子沒出息,就不會孤單
當孩子變得有出息的時候,承擔的責任就遠遠不只是兩個家庭這麼簡單。許多事都需要他做好安排。這種忙碌會佔據孩子的大部分的心思,以至於讓孩子都無心關注自己的父母。
這時的父母和孩子就會產生天然的隔閡感,即使孩子就在自己的眼前,也很少能做到陪自己安安靜靜吃頓飯。這種環境下的父母大多會感到孤獨。
3)孩子沒出息,就不會對自己要求高
越是有出息的孩子對自己的要求也會越高。高要求帶來的一定會是巨大的壓力和負擔。長期處在這種壓力和負擔下的孩子的神經會一直處於緊繃狀態,嚴重還可能會影響心理的健康。
1)常回家看看
人們常說:「父母在時人生還知來路,父母去時人生只剩歸途」。
其實父母和孩子的緣分並不長久,短短一生的時間倏忽而過,可能你還沒顧上多看幾場電影的時間,父母就已經漸漸地變老了。
不管你是有沒有出息,都應該有意識地常回家看看,哪怕是陪爸爸簡單的聊聊天,再像小時候向媽媽說說這段時間的煩心事。
2)多打一個電話
生活中有一個很奇妙的現象,電話作為一種拉近人與人關係的工具反而讓人與人之間越來越遠。
身在異地的孩子啊,如果你仍然是離家的遊子,記得給家人多大打一個電話,你要永遠記住,你並不是沒有家,家裡還有你最親近的人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