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渠千年·橫渠雲書院||「關學天地」推薦新書《關學人物嚴協和》連載:風雨人生路

2021-03-02 橫渠書院

先生名協和,字伯雍, 公元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農曆9月15日生於陝西省眉縣橫渠嚴家莊。稍長,性嗜讀書,每得書,常夙夜誦念,父母驚奇而疼愛之。時,大清腐朽,國難當頭,章太炎、孫中山等在東京鼓吹中華民族革命,此後十年,華夏革命運動風起雲湧,及公元1911年,清朝覆滅,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崩潰,民主共和社會肇始初立。

民國2年(1913)春,先生入私塾就讀,求教於清朝舉人嚴嘉猷先生。因家貧無贄敞禮,每年致送脩金兩串,先師憐之,僅收一半。私塾苦讀八年,吃盡苦楚。因貧無油點燈,映雪映月夜讀,乃凡常之事,筆墨紙硯,亦無錢置之,書籍除家中舊有以外,多借於親戚鄰裡。初讀《三字經》、《朱子家訓》、《小學韻語》、《四字鏗略》,繼之讀「四書」、「五經」等 。

先生家距張子祠(宋代大儒張載講學地)僅一裡之遙。每年春秋祭祀,先生輒往叩拜,瞻仰夫子像,心中默禱云:「我將來要效法您的榜樣」!小小年紀,已熟識張載之《東銘》《西銘》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四句箴言,並永誌不忘。及民國七年(1918),西風東漸,新學興起,學校始設音樂課,教學生詠唱新歌,其時也,先生碧玉華年,翩翩少年,慨然以詠,載歌載欣,精神為之振奮,愈加發奮讀書。

民國11年(1922年),先生弱冠,即自立謀生,初受聘於周至縣啞柏鎮解雄藩家作私塾教師,所教課程不外四書五經,諸子百家,而科學新知不與也。教學三年,各方獎譽有加,眾來訪者,皆以汝正當華年,不學科學新知,甚為可惜矣。先生因以自忖曰:「博古而不通今,亦非所宜」,遂下定決心,乞求先父首肯,於民國13年(1924年)夏後,考入省立第二職業學校,開始學習農業科學,於次年5月畢業。

民國12年(1923年)7月,先生初任省警察廳官醫局書記,9月考入陝西陸軍混成模範團,任一營一連軍士。

民國15年(1926年)4月,先生由模範團畢業, 回鄉任橫渠小學學監。

民國16年(1927年)初,加入國民黨,任縣黨部宣傳員,迅即被本縣農民協會推為農民代表,於5月下旬參加了全省農民代表會。此後數月,先生熱心「農運」,勠力動員倡導,全縣8個區48個村都成立了農協會,會員發展到1280餘人。先生攜農協同仁在縣城、槐芽和橫渠舉辦農民講習所,主講俄國十月革命及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啟發農民團結起來開展鬥爭。

同年8月,先生離開眉縣,出任省農棉試驗場助理員,未幾,又於11月改任會計庶務。

民國17年(1928)6月,故鄉嚴家莊被土匪毛忠魁洗劫一空,殺傷村民73人。先生聞之,悲傷哀痛,義憤填膺,毅然致信陝西省主席宋哲元,主席悉之震怒,派部隊剿除,匪始聞風逃竄。

同年9月,上海華商紗廠聯合會請求陝西建設廳代為調查陝西棉花生產狀況,建設廳以先生為棉業專門人才,遂派為調查委員,此後,先生轉徙渭北渭南、省東省西,歷經關中30餘縣,全面調查陝西棉產情況,查竣呈文具報建設廳,進而轉復上海華商紗廠聯合會。

民國18年(1929年)4月,經王韻清推薦,先生隨五大慈善團代表饒聘卿先生,在華北災賑會參加賑災5個月。期間先後五次回到眉縣,執職調查災情、押送賑濟款、交涉賑糧運費等事,並先後由眉縣給省孤兒院送災童126名。在眉期間,先生被土匪綁票,罹難披劫,經親友多方營救後獲釋,後返省繼續工作,被饒聘卿委派押運萬元賑款去隴縣,先後在隴縣南區和寶雞縣等地經辦查災賑災事宜。正於此間,先生之父病危,來信召歸,故急速馭騎返家,及歸已是9月14日,父已於9月9日溘然逝矣!從此,先生失怙,身為長子,義不容辭,擔起全家大小之生活重負。

民國18年(1929年)6月與表妹張秀珍女士結婚。

  民國19年(1930年),先生受眉縣縣長翟景卓委令,任本縣第四區區團長,主持地方行政,其間被迫為大小軍閥籌辦糧秣,備嘗蹉跎艱難,因不堪其苦逼欺辱,兩月後棄職逃往省城。同年4月,應胡馭卿之召,前往鹹陽散放賑糧。5月19日返家探望,不幾日又被土匪綁架,勒索800兩鴉片之贖金,後因母親遠道趕往,匍匐求救,苦苦哀告,匪始放人。先生旋即再返西安,隨後於6月下旬,入職馮玉祥的陝甘邊防招撫使署先遣司令肖振聲處,辦理招撫事宜,被派往眉、岐等縣,會見各軍事首領李秉乾、王聘丞、劉世安等。不久再次返眉,應同學董鐸之邀,協助華北慈善聯合會在橫渠鎮辦粥場。次年初,又去禮泉縣散賑糧。

民國20年(1931年)1月底,先生應聘在槐芽鎮小學教書,因收入微薄,難以養家餬口,雖恪盡職守教書,卻終止負債百元,故悽然辭教,改以販牲口謀生。夏收後,幸得好友辛尚志之邀,赴三原于右任創辦的鬥口農場任助理員,專管文牘、會計、庶務等工作。於此機緣,先生幸運結識了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並頗受賞識。同年8月,幸得場長應允並蒙得于右任先生「公費生供應」之資助,先生報考並錄入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鄉村教育系農業專修科學習。

民國23年(1924年),先生暑假期間回眉,曾毅然一人獨行,徒步考察太白山,繪製登山略圖及考察日記,採集植物標本數百種。幸運的是,在考察歸來的下山途中(8月22日),邂逅相遇國民政府大老于右任、邵力子及省建設廳長、林務局長、林業專家、地質專家一行上山考察,二位大老及官員專家一眾觀看了先生在山上所採之植物標本及圖記,皆讚許有加。於老說:「中國學生都能照嚴協和這樣,中國不會亡」!

民國24年(1935年)元月底,先生於寒假回鄉期間,往訪省棉產改進所,給本縣洽談辦理棉產合作事宜。回來後雷厲風行籌備棉產運銷合作社,於2月4日集合全區社員,在橫渠小學舉辦第四棉產運銷合作社成立大會,選舉理事會。旋即又與董鐸、楊紹棠二理事同往省棉產改進所,交涉派員指導事宜。諸事妥切後,先生於開春重返南京學校上課。

同年6月9日,於南京邀約金陵大學陝西籍同學10人集會,恭請于右任先生訓話。同月22日,又約同金陵大學三年級畢業同學11人,從南京出發赴江蘇、浙江、上海、山東、天津、北京、河南等地考察全國農林建設暨教育機構。前後一月時間,諸學子風塵僕僕,考察了諸如鄉村師範、民眾教育館、紡織公司、麵粉廠、農校、農學院昆蟲局、化肥處、稻麥和棉作改良場、商檢局、工學團、血精製造所、各地書局、林場、生物研究所等等農事單位和教育機構。遂於7月10日歸陝,擬寫考察報告,呈報省主席邵力子,並向主席匯報了考察參觀經過及個人感想志趣。隨後重回三原鬥口農場,出任農藝技師,身體力行,推行農業科技。他常籍工作之便,給周圍農民講科學務農的道理,幫助農民提高農藝水平。

在此期間,先生常往還於三原與眉縣之間,他託友人給家鄉帶回一部無聲電影機,在橫渠小學放映,觀者無不稱奇異,鄉親相遇皆贊之,謂之大開眼界!此為電影入眉之始。先生是眉縣第一位具有現代意義的農藝技師,他第一個把德國刺槐和斯字棉引進眉縣,並親手教農民掐尖打杈、防治棉蚜等作務技術。後來,他又從省上謀得一大筆貸款,組織進步教師陳壁光、梁松鶴等12人,深入青化、橫渠各村,調查登記棉田地畝,星夜趕造花名冊,很快將貸款發放到六千餘戶棉農手中,極大促進了棉花種植在眉縣的興起與發展。

    民國26年(1937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在總指揮賀龍、政委任弼時、副總指揮蕭克的帶領下,進入三原、涇陽一帶。時先生在鬥口農場工作,幾日觀察過後,這支共產黨隊伍使先生耳目一新,感觸頗深,他在日記中寫道:「紅軍無論哪一個兵,一談到老百姓,他們都是很愛護的,農場尚未住一兵,這是他們對農業機關的好處。」「我們不管那黨主張如何?政策如何?只要順乎民意,那誰就是我們的領袖,我們就慶賀他,恭敬他,我們民人,就是這個心理。」由於先生對紅軍持友好態度,農場救國會推他為慰勞紅軍的代表,在邢家村軍部慰勞時,受到軍參謀長唐天際的接見並便飯招待,使他有幸當面聆聽了共產黨的主張和政策。接著,他又騎車到涇陽縣雲陽鎮,在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見到賀龍和蕭克,還有紅色女作家丁玲和美國新聞記者施女士,她們給大家照相留念。而於此時此際,一個更加特別的相遇讓先生喜出望外,相別七年、杳無音訊的幼年同學李德三(即李達,時任紅二方面軍參謀長)忽然出現在眼前,兄弟猝然相逢,惶然若夢,不知所語,停了一會兒才回過神來,互相握手問候,隨即同大家一起照相。接著,賀龍和美國女記者問各位代表對時局的印象,有幾位相繼作了回答。慰勞活動結束時,天色亦將向晚,先生向李達告辭,李達不舍,強力勉留之,是夜,兄弟促膝相談,同床而臥,暢敘舊情,展望新生,俯思仰觀,夜不能寐……。次日清晨,兄弟惜別,先生由雲陽回到鬥口,向家鄉好友董鐸和景之叔父,報告了他與李達在雲陽會面的消息。同月20日,先生又專程去雲陽看望李達,李達亦於當日來到鬥口農場看望,並讓先生與其弟乃瑟轉達他給家人的信件。22日,先生與弟乃瑟由三原經鹹陽回眉縣橫渠,將李達託轉的信件一一轉交其親友,而李達給母親的信,先生則特意往拜,親手呈交。

是年(1937年)5月25日,先生經辛場長介紹,因應陝南林務局史國華局長之約,由西安啟程赴漢中,籌辦陝南林務。數月後,蘆溝橋事變爆發,中日戰爭序幕揭開,舉國抗戰,時局緊張,政府為節省經費以支援抗戰,林務局籌備事宜中輟,同仁解散歸裡。

次年(1938年)2月8日,先生被縣紳公舉任全縣禁菸常委。6月,又奉命前往斜峪關,協助行營做防禦工事。7月下旬,陝西省政府擬定籌建黃龍山墾區,以安置蜂湧而至的入陝難民,先生經省政府主任秘書徐裕如老師薦予墾區辦事處主任李象九先生,於11月赴黃龍山籌辦墾區,出任黃龍山墾區督墾員。此後一年中,先生全力投入勘查墾區面積、繪製墾區略圖、擬定「墾區初步調查報告」、設計墾務進行計劃等事宜,勠力一年有成,墾區規模建立,共安置各省及黃河水災難民二萬五千之眾!難民們分得土地,獲給食糧、種子、家具、耕牛,有屋可住,有地可耕,此時之黃龍山也,已儼然戰亂之時的「世外桃園」了。隨後,民國政府中央經濟部重視並看好此一新興事業,收為國有,以朱子橋將軍任局長、安漢任副局長,改為黃龍山墾區管理局。

民國29年(1940年)8月13日,經陝西省農業改進所霍席卿所長電召委派,先生獲任安康農業推廣指導員兼安康區農業推廣所主任,後改制為第五區農業推廣輔導區。次年8月11日,省所又改任先生為安康地區糧食增產督導員,負責督轄區10縣。

民國30年(1941年)8月,陝西省政府選派農業技術人員赴中央受訓,先生受安康區推薦獲派,前往重慶中央訓練團受訓,10月畢業。於民國31年(1942年)3月10日重返安康,繼續服務於農技推廣所。是年5月17日,省農改所調先生回故裡眉縣,任槐芽林場主任,在此任職兩年,於民國34年(1945)因病辭職,回家休養。

翌年初,先生又被眉縣參議會推舉,負責籌建槐芽簡易師範學校,並任首任校長一年。

民國36年(1947)4月30日,先生再次離開家鄉,遠赴南京,投奔恩師于右任先生麾下,先任國防部首都農場場長,後被先生召入監察院,初任行憲監院幹事,主辦人事登記,後任主辦福利事業科員。

民國38年(1949年)政府遷徙廣州,再兼任監察院內收發主任。旋即政府再遷重慶,被派往審計部工作,初聘為薦任專員,繼之兼任總務處第四科科長。

是年,國共北平和談破裂,民國政府敗北,全國解放在即,蔣介石挾持于右任去臺灣,先生亦由成都飛抵海南,再由海南乘華聯輪船去往臺灣。

1950年1月12日抵達基隆,于右任院長親於基隆水上飯店迎接。

到臺灣後,原民國政府審計部與原臺灣省審計處合併,先生被派任稽察兼第三廳科長,庶幾即以「力不勝任」為由辭職以讓賢,改派審計部第一廳服務。此後十數年間,先生日漸感懷於世事滄桑,漸次倦意於行政仕途,遂潛心於國學經典,獨鍾情於張載關學,亦步趨于于老書藝,而每日清晨,則健體鍛鍊於太極拳中。

1956年,先生潛心國學,「立言」有成,《孝經白話注釋》一書問世,于右任先生親為題寫書名並與先生合影留念,國民黨大佬閻錫山親為作序並手書之。此書在臺灣十分暢銷,曾十六次再版發行,在臺灣的所謂「復興中華文化」運動中,幾近學生人手一冊。第一版:中華民國四十五年九月二十八日(1956年9月28日) 臺北市 臺灣書店;第二版:中華民國四十六年四月二日(1957年4月2日) 臺北市 臺灣書店;第三版:中華民國四十八年四月十日(1959年4月10日) 臺北市 臺灣書店;

第十五版:中華民國六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1976年4月28日) 臺中市 瑞成書店;

第十六版:中華民國六十九年五月二十日(1980年5月20日) 臺中市 瑞成書店。

1957年,繪天地萬物、宇宙結構圖;繪國家組織忠孝秩序圖;繪理一萬殊圖;新解「仁義道德」。

1959年始,開始在各處講學。1960年9月27日,就孝經和傳統文化在嘉義大學做專題演講。

1960年結伴金淑貞女士,彼此照應。

1961年5月10日,先生離開臺北,調任於臺中市審計處,主管市政府事前審計業務。

1970年元旦退休,隨後安隱於市井,在家教授國術書法。同時研究大學章句,對朱熹某些思想提出了批評。

1971年,信奉基督教。在東西文化中尋求為萬世開太平的融合之道。

1972年 9月15日,在臺中,著「七十自述」,對自己的一生的經歷作了總結。

1974年3月,先生復出,受聘於美國基督教效力會基督書院,先任秘書,繼任教授兼訓導處副主任,紮實的國學積累也在此時發揮了作用,深受青年學子的喜愛。美國基督教效力會基督書院是位於臺灣新北市淡水鎮自強路51號的一所私立基督教書院,由美國著名宣教士賈嘉美(James R. Graham II)博士於1959年仿效美國基督教大學的學府創校。賈嘉美時任該校校長,先生常與賈校長就東西方文化開展交流。

1978年4月15日,在于右任先生百年誕辰(1979年4月11日)暨仙逝(1964年11月10日)15周年前,寫「我遇先生」,發表於《陝西文獻》第33期。《陝西文獻》是「臺灣大陸同鄉會文獻資料庫」中的陝西專輯。

1978年8月辭去基督書院職務,在臺中家裡休養,教授書法, 常到臺中浸信會聆聽解博五牧師講道,並成為好友。

1979年10月15日,在臺中,寫「陝西精神之我聞」, 發表於《陝西文獻》第39期。  

1982年12月15日,於臺中, 寫「陝西村牌樓柱刻四語淺釋」, 對張載的「四為」做出解釋。發表於《陝西文獻》第51期。

1984年,因竭力申請旅居香港再回大陸的意願未獲批准而突發腦溢血,住進臺中市榮總分院。

1986年10月19日,在臺中市逝世,終年85歲。仙逝後,先生的骨灰一直暫厝臺中市八卦山軍人公墓。

1997年冬,幾經周折,先生骨灰從臺灣用飛機運回故鄉。

1998年4月5日「清明節」,故鄉兒女及眾親戚鄰裡隆重舉行儀式,安葬先生於生他養他的故土,落葉歸根,圓了他生前多年夢寐以求的夢。

嗟乎先生!一生風雨路,半世流離史。作為橫渠後學,關學弟子,他用全部生命踐行了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四為精神」。先生之一生也,既勠力而行,又求知不止,日日奮進於天地間,夜夜筆耕於案几上,真正做到了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先生一生著述頗豐,而以《日記》《家書》為主,其著作有《隨遇記》《生活印象記》《孝經白話注釋》等,而其《日記》僅解放前在大陸時期就有87冊。惜乎其大部分皆於「文革」中被焚毀,僅有極少資料倖存。至於在臺灣近三十年間的後半生漂泊《日記》,則應是先生半生國學研究和關學傳承之精華所在,然因兩岸分離對立之故,先生與親人天各一方,最終零落孤逝於海島天涯,其生前大量的珍貴手書文稿,已不知流落何方?甚至亦不知其依然尚在否?嗚乎!家風傳承之痛哉,關學脈緒之失哉!

【作者簡介】嚴秋鎖,眉縣橫渠鎮橫渠村嚴家莊人,生於1955年8月,退休幹部。生活歷經農民、民工、電影放映員、農業技術員、農業技術幹部、市直機關幹部等;職務歷任寶雞市政府辦老乾所所長、市政府辦監察室主任、紀檢組副組長、寶雞展覽館館長等;社團職任寶雞市國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寶雞市直機關書畫家協會主席、陝西省榜書協會寶雞分會主席、陝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等。

PS:上架熱門新書《關學人物嚴協和》每周一、三、五,在橫渠雲書院「關學前沿」欄目分期發布,敬請隨期閱讀!

相關焦點

  •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 橫渠書院嶄新開園
    12月1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嘉賓、張載後裔代表等相聚寶雞眉縣橫渠,共同見證橫渠書院嶄新開園。副省長、寶雞市委書記徐啟方,國務院參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為橫渠書院揭牌。副省長程福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為張載像揭幕。
  •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 橫渠書院盛大開園
    中國經濟周刊一經濟網訊  2020年12月13日上午9時,橫渠書院開園儀式在寶雞眉縣盛大舉行。今年是北宋大儒,關學創始人張載誕辰1000周年,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一座嶄新的「橫渠書院」全面建成開放。
  • 風從千年來 關學正青春 這裡有一場書畫邀請展等你來賞!
    今年適逢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張載誕辰1000周年,為追思先賢風範、傳承關學文脈,12月12日上午,由西安新聞網主辦、西安力邦藝術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力邦美術館)協辦的「風從千年來 關學正青春——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書畫邀請展」在高新區高新二路力邦藝術港隆重開幕。
  • 橫渠書院揭牌-中國社會科學網
    、寶雞市委書記徐啟方,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為橫渠書院揭牌。因晚年在家鄉設館講學,又被稱為「橫渠先生」。橫渠書院位於陝西眉縣城東26公裡處的橫渠鎮,前身為「崇壽院」,元代以後改為張載祠,又稱張子祠。張載少年曾在此讀書,晚年隱居後,一直興館設教於此。在這裡,張載提出的「四為」發展成為具有「民胞物與」情懷和「天人合一」精神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
  • 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 · ·
    今天,我們來了解下張載,了解下「橫渠四句」。推薦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一篇解讀。北宋中期,張載講學關中,他的學術思想被稱為「關學」,與周敦頤的「濂學」、二程的「洛學」、南宋朱熹的「閩學」並稱為宋代的四大學派。「孟軻死,千年間,得孔子之心傳者,惟周程張朱數人而已矣。」這是中華八百年來的共識,「濂洛關閩」「周程張朱」已成為人們稱謂宋代理學的口頭禪,為了押韻,曾國藩將其改為「周程朱張」。
  • 清華、北大、人民大學……專家學者雲集,只為寶雞這場「千年穿越」
    12月13日關學創始人張載誕辰1000周年之際位於寶雞眉縣的橫渠書院盛大開園張載,字子厚,眉縣橫渠鎮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關學」創始人,其關學思想在中華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哲學史上也有深遠的影響。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被世人傳頌不衰。
  • 橫渠四句
    《奇葩說7》這季中,梁秋陽講到了自己和之前打辯論的一個變化,他說:我在說的這個過程,就不僅僅是為辯題而立論,而是比較接近古人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原文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出自北宋大家張載的《橫渠語錄》。由於其言簡意宏,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一直被人們傳頌不衰。
  • 【關學天地】全能大儒張載:「世間第一流人物」這樣煉成
    偉大的思想者,往往也是孤獨的先行者,他們以漫長的跋涉和無盡的思索,以融於天地、俯瞰蒼生的仁行善舉,為後世樹立了精神與靈魂的標杆,張載就是這樣的先行者。張載的一生非常傳奇,少年時欲從軍,被高人指點當了儒生,後轉行苦讀佛經,再後來重新鑽研道學,最後仍是回到儒學。他的學問通達儒釋道三家,堪稱博學全才。他的「四為箴言」除了激勵自己,也影響了中國歷史數千年。
  • 民國關學發凡
    目前學界關於民國關學的研究較少,只有魏冬、劉宗鎬、王美鳳等人的若干論文。雖然關於牛兆濂的研究稍多,但立論多為對清代關學的補充,較少從民國關學傳承的角度來分析。當前對於民國關學的基本文獻、諸儒的講學概況以及理論突破,尚缺乏較為全面的考察。2020年將迎來張載千年誕辰,在討論如何為關學研究譜新篇的同時,有必要對處於過渡時期的民國關學予以梳理。
  • 橫渠四句再解讀
    張載(1020—1077)是北宋理學的創建者之一,也是關學宗師。
  • 【悅讀薦書】西北大學出版社:《張載及其關學——「橫渠四為句...
    內容簡介:《張載及其關學——「橫渠四為句」視域下的現代闡釋》是關於張載及其關學思想的普及讀本。以「橫渠四為句」為總綱,結合關學整體文化背景與當前新時代思想文化建設的主題,對張載思想展開現代性的詮釋。
  • 【古詩詞】初七開工日,來讀「橫渠四句」
    張載(1020-1077)字子厚,北宋大儒,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徙家鳳翔府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學者稱橫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歷授崇文院校書、知太常禮院。
  • 【陝西社科】橫渠四句再解讀
    張載(1020—1077)是北宋理學的創建者之一,也是關學宗師。在長期的學術和為政生涯中,他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表達自己的志向。學者多稱這四句話為「橫渠四句」。由於四句的每一句都以「為」字開頭,故也可稱作「四為」句。
  • 光明日報 | 橫渠四句再解讀
    張載(1020—1077)是北宋理學的創建者之一,也是關學宗師。
  • 「橫渠四句」的最新翻譯,看完樂了.
    我這次也嘗試用共產黨人的語言,翻譯「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不忘初心。為生民立命:人民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奮鬥的目標。為往聖繼絕學:繼承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為萬世開太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5月17日,他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又指出,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 讀史:張載及其「橫渠四句」
    其中,「周程朱張」分別指周敦頤,程顥程頤兄弟(被視為一人),朱熹和張載。北宋中期,張載講學關中,他的學術思想被稱為「關學」,與周敦頤的「濂學」、二程的「洛學」、南宋朱熹的「閩學」並稱為宋代的四大學派。在雲巖做縣令時,政令嚴明,處理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推行德政,重視道德教化,提倡尊老的社會風尚,每月初一召集鄉裡老人到縣衙聚會,常設酒食款待,席間詢問民間疾苦,提出訓誡子女的道理和要求。張載辭官回到橫渠後,依靠家中數百畝薄田生活,整日講學讀書,並帶領學生進行恢復古禮和井田制兩項實踐。橫渠鎮崖下村、扶風午井鎮、長安子午鎮仍保持著遺蹟,至今這一帶還流傳著「橫渠八水驗井田」的故事。
  • 習近平多次引用的張載「橫渠四句」究竟有何深意?
    推薦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一篇解讀。北宋中期,張載講學關中,他的學術思想被稱為「關學」,與周敦頤的「濂學」、二程的「洛學」、南宋朱熹的「閩學」並稱為宋代的四大學派。  「孟軻死,千年間,得孔子之心傳者,惟周程張朱數人而已矣。」這是中華八百年來的共識,「濂洛關閩」「周程張朱」已成為人們稱謂宋代理學的口頭禪,為了押韻,曾國藩將其改為「周程朱張」。
  •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橫渠四句再解讀
    趙孟楷書《西銘》殘本(局部) 資料【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張載(1020—1077)是北宋理學的創建者之一,也是關學宗師。在長期的學術和為政生涯中,他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表達自己的志向。學者多稱這四句話為「橫渠四句」。由於四句的每一句都以「為」字開頭,故也可稱作「四為」句。橫渠四句代表了北宋理學的根本精神,近千年來傳誦不絕。由於前兩句比較費解,學者的解讀一直存在分歧,因而有必要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筆者的專題舊文,重新思考,進行再解讀。
  • 如何理解理學大家張載的橫渠四句
    祖籍大梁(今開封),僑居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著書講學,傳道授業,「為關中士人宗師」,世稱「橫渠先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言簡意宏、擲地有聲的名言,被後儒尊為「橫渠四句」(馮友蘭先生)或「橫渠四句教」(馬一浮先生),其作者,正是張載。
  • 「橫渠四句」承載的哲理
    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宏,歷代傳頌不衰。為天地立心「天地之心」最早見於《周易》復卦彖辭,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此處的「天地之心」是指天地間萬事萬物陰陽消長的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