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康有為變法成功會怎樣?中日合併,伊藤博文掌管中國!

2020-12-16 嘉楠讀史

如果康有為變法成功會怎樣?中日合併,伊藤博文掌管中國!

文|嘉楠

康有為大家是最熟悉不過的了,歷史課本上的曾經專門用了一章來講康有為是如何領導公車上書,如何說服光緒皇帝戊戌變法的。說起來戊戌變法的另外一個領導人梁啓超還是康有為的徒弟,如此說來康有為的地位可見一斑了。但是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康有為在變法失敗以後逃亡海外之後。

不僅反對共和,支持清帝復闢,而且還和日本官員私交甚密,想要藉助日本力量推翻共和統治,最後還和袁世凱狼狽為奸,支持袁世凱復闢。康有為曾是改良主義的典型,在戊戌變法中也試圖引進西方和日本制度方面的優點,但是康有為仍是中國古代舊知識分子的典型,有著根深蒂固的愚忠思想,無法徹底接受變革。

雖然後期只靠層面上的變法不能挽救中國,結束封建帝制已經是趨勢,但是生於封建官僚的康有為依然堅持著保皇。雖然這個可能出於康有為本身對光緒皇帝知遇之恩的感恩,但是康有為晚年的行為已經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是逆歷史潮流而行,甚至做了一些不利於中華民族發展的事情。

康有為和日本官員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主要是因為康有為在變法失敗之後逃到了日本,就是在這個時候,所謂的「中日合邦」被康有為提出。這一點正好印證和附和了日本人令中國人深惡痛絕的「大東亞共榮圈」。康有為曾自己說過,當時他和日本使者曾經商量過兩個國家的合邦的政策。

不僅商量過,還制定了及其詳細的計劃,並想在日本使者同意以後在中國各省份實行。不僅如此,康有為還指使楊深秀和皇帝說,想要牢固中國和英國美國日本的關係,雖然合邦聽起來名頭不太好但是卻是天下的福氣。康有為這種合邦的想法是在選舉了解當時的時事並且世界動態的一百個人,由伊藤博文掌管中國。

一起商討外交和軍事,還要一起訓練軍隊。這個政策表面上是聯合,但實際上是把中國的自主權主動交於外國,讓外國來對中國進行共治,對中國主權是一種極大的危害。這個想法經過李提摩太說服了康有為後,康有為又讓他去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似乎真的要將這個政策施諸於行動。

幸好當時時局所定,辛亥革命燃燒起來的民主大火一直都無法熄滅,任誰想復闢都是空談和妄想。不然如果真的這樣做的話,就意味著中國要把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盡數拱手於他人,徹底放棄國內的自主權,徹底淪為外國的走狗。

康有為領導戊戌變法的先進性和成就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但是康有為後期的所作所為確實也是不能用功勞掩蓋。甚至到了後期,梁啓超也開始懷疑他的恩師所作所為到底是為了清帝還是為了中國人民,便和康有為大吵一架,放棄了《清議報》,支持共和。

不管怎麼說,康有為這種出賣中國主權的行為,不論是他不懂其中的利害關係還是有意為之,都是值得批判和唾棄的。

相關焦點

  • 康有為改革:要求中日合併一國,還要請伊藤博文主持中國的改革
    ,就憑讀幾年書,就大呼小叫地到處宣揚改革,他甚至給光緒帝提出一個極為荒繆的主意:堅決要求中日合併,兩個國家合併成一個國家,還要請當時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來主持中國的改革。光緒帝和珍妃那伊藤博文是何許人也,他就是發動中日甲午戰爭的罪魁禍首,他就是拿大清賠償給日本的兩億三千萬兩白銀的戰爭賠款,來發展日本並使日本快速成為地區強國,虧康有為說得出口,你想想這樣不是與虎謀皮嗎
  • 戊戌變法失敗前,康有為竟提出「中日合併」,讓伊藤博文來管理中國
    在逃亡海外16年的時間裡,康有為利用「保皇會」獲得了大量金錢,並從此開始環球旅遊的生活。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康有為身上發生的另一個故事,看了這個故事之後大家就能進一步了解康有為是如何「欺世盜名」的。1898年,這年是戊戌年,康有為在進行「戊戌變法」的同時,又想到了一種「維新改革方案」,這就是鮮為人知的「中日合邦」。
  • 為中國富強,此人鼓吹中日合併由日本管理中國,慈禧大怒:抓起來
    此時的大清國經過了二百多年的發展,早已是積弊重重,想要變法成功本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循序漸進才是根本。然而康梁主持的戊戌變法卻忽視了這一規律,他們認為中國若要富強急需變革,而且是自上而下徹徹底底的變革,這樣做就無可避免的觸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於是在變法的很短一段時間內,大清朝的滿朝文武都成了康梁變法的敵人。
  • 從中國女子與外國和親到中日合邦,陳平、康有為:他們有個共同點
    視頻中,一個老頭直言:世界上最值錢的女孩子是中國女孩子,全世界的精英都喜歡娶中國太太,如果中國實行和親政策的話,我敢說全世界的精英可以被中國的和親政策所感化。我查了查視頻中,說這話的人居然是知名學者、中國某最著名大學前教授陳平。
  • 同樣是維新變法,為什麼明治天皇成功了?光緒皇帝卻失敗了?
    日本是如何崛起的,許多人都知道,因為明治維新成功,所以日本快速地崛起,進入了列強的隊伍裡。而對比中國的光緒皇帝,他也搞了戊戌變法,為何失敗了?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其中的因素。第一,日本的狼群黑船事件之後,日本的國門被迫打開了。
  • 關於康有為的《日本變政考》
    在《應詔統籌全局摺》中,康有為把「立對策所以徵賢才」作為變法第二要義,蓋本此。(3)明治十七年三月,宮中置「制度取調局」(制憲機構),伊藤博文為長官,以其遊歐洲回,命其參酌制定憲法。對此,康有為按曰:「變法全在定典章憲法,參採中外而斟酌其宜,草定章程,然後敕行,故非在宮中日日面議不可。日本選伊藤為之,至今典章皆其所定。
  • 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為梁啓超跑路惹的禍?
    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紛紛在各地開設租界,搶奪資源,使中華民族進一步覺醒,出現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愛國主義救亡高潮。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改良派(又稱維新派)發動了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他們幻想在不觸動封建主義經濟基礎和不推翻封建統治的前提下,實行變法維新。通過改良主義道路來達到參與政權和進行一些社會改革的目的,取得日本明治維新那樣的效果,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 康有為,一個沒有人品的大忽悠
    康有為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人,在我們的印象中他發起的公車上書,推動的維新變法,是一個有志於改變當時清政府積貧積弱的進步人士。連他自己也自稱為「南海聖人」。然而當我們翻開歷史的資料,發覺這位進步人士和留給我們印象中的人物完全不是一回事。康有為出生於1858年的廣東南海縣一個封建官僚家庭。
  • 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實權交給光緒,那會怎麼樣?
    在戊戌變法中,他所倚重的康有為和梁啓超之輩,皆是紙上談兵之徒,並沒有實際的從政經歷,所提出的主張往往都不切實際,即便是施行起來,也不會從根本上對當時的中國社會有什麼改變,如果強行變法也只能更亂! 康有為如果做個理論家,或許會大放異彩,但做改革的操盤者,卻全無章法!
  • 康有為的煩惱:怎樣學好英語
    康有為的煩惱:怎樣學好英語 張榮華 2015-02-23 12:18 來源:澎湃新聞
  • 光緒帝用康有為變法,為什麼只給他六品官做?是有意還是無意的?
    光緒皇帝影視形象康有為做了二十年秀才,考上舉人之後居然順風順水,會試高中,殿試又得二甲進士,被授予六品工部主事,卻沒有讓他進翰林院(清朝翰林院是個一二品大員的搖籃),這說明康有為才不堪大任這也是他這輩子真正做過的最高職位,此後就開始了他的變法之路。這工部主事是個沒權力給皇帝直接上奏摺,也沒資格讓皇帝接見的級別官,說他人微言輕真是恰到好處。
  • 康有為曾預言:中國若定都西安、上海,便可能稱霸亞洲!這是為何
    到了中日甲午戰爭,日軍從山東和東北兩個方向夾擊,也使京城的安危受到威脅,在這種情形下,另擇他址定都好像是必然的。對於新的都城應該遷往何處康有為在上書中也提出了他的兩個考慮,他認為如果清政府同意並堅持變法,那麼新的都城應該選在沿海城市,這樣有利於加強與海外的聯繫,實現對外貿易需求。這個選擇當然是建立在國力強盛,有強大軍備支持的條件下。
  • 妖孽康有為 《大同書》就是理想國?
    《大同書》,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P91-9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康有為還在《大同書》裡說:「若中美五國,近已有合併之說,其(合為一大聯邦)不遠矣」。查康有為在百日維新時期的行事,可知其曾通過自己的心腹楊深秀、宋伯魯等人,多次向光緒皇帝上奏,煽動其「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
  • 變與不變的千古難題——商鞅變法能成功,為啥王安石變法就失敗?
    我相信大家看歷史的時候都會產生一個疑問,縱觀中國歷史五千年,似乎變法就不是一個好詞,數千年的時間裡,只有一個商鞅的變法徹底成功了,而王安石,梁啓超康有為的變法都失敗了,在失敗的同時還收穫了不少後世的罵名,王安石的變法更是被指認為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為什麼一個能成功
  • 【名家視點】劉小楓:康有為是當今中國的一面鏡子
    顯然,如今的康有為式儒家抱負與康有為本人的抱負所身處或面對的國家機運已經相當不同:康有為時代的中國挨打受欺凌,如今的中國至少不會挨打,至於是否不再受欺凌,恐怕仍然會有不同的認識。如今的中國不僅不會挨打,而且日益富強。奇妙的是:面對挨打的處境,康有為提出了改制的激進「變法」訴求,如今日益富強的中國仍然面臨「變法」壓力。僅僅這一點已經讓我們有理由重新審視康有為當年的抱負。
  • 近代中日關係背景下的「同文同種」表述
    隨著變法活動的進行,當時康有為等人甚至提出了與日本「合邦」、「借才」的構想。像刑部主事洪汝衝曾向光緒帝奏陳,「論地形則同洲者先通先合,論種族則同種者宜通宜合,論文教則同文者可通可合」,一再強調「中國之自強,唯在日本之相助」。
  • 康有為的煩惱:怎樣學好英語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康有為的煩惱:怎樣學好英語 張榮華 2015-02-23 12:18 來源:澎湃新聞
  • 《馬關條約》籤署前,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對話,讓日本人暗自慶幸
    在中國近代史上,最為屈辱的一次當屬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鴻章被授命為和談大臣前往讓日本進行談判,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面對日本地首相伊藤博文據理力爭,聲稱日本對中國的索賠是不理智的,中日兩國一衣帶水,這樣做只會激起中國人的反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