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陸儼少等先師課徒記述——聽聽他們和學生們都說些什麼

2021-02-08 月雅書畫



《湖山志(第一輯)》匯集了中國美術學院部分先師的諄諄教誨和課堂實錄,以及十幾位校友最新寫作的校史、學術、隨筆等類型的文章若干篇。




本篇由潘老口述,鮑三先生進行記錄並整理成文。全文對中國畫的題款進行了淺略而精準的闡述,對於想要深入了解中國畫及相關傳統文化的讀者,這將是一篇難能可貴的教學記述。




古代繪畫,題款闕如。蓋古代對於繪畫之意義,全為記載之應用,故有「文字記言,繪畫記形」之語。稍後,繪畫為禮教所傀儡,且為經傳之羽翼,其功能每與六籍同等。總言之,彼時只以繪畫為用,而不知美之為美而鑑賞之。因此當時無繪畫專家,全由畫匠行之,為古代繪畫題款闕如之大原因。至漢,始有像讚,如麒麟閣十八功臣像,並紀各功臣之事跡而贊之,是即開後世繪畫題款之先河。然此僅限於造像,而不及其他,例如風俗、戰爭、故事、神話等之繪畫,則無所謂題贊矣。唐代繪畫,仍不通行題款,迄宋始開紀年、紀名之風氣,但多題於不關緊要之角上(或石隙上)。至元後始漸漸發見題款之美,並往往以詩詞、序跋等長篇文字題寫於畫面之上,以補助畫面表現之不足,同時更可使構圖方面達於預料以外的美滿之境。題款有長款、窮款、多處款之別。長款每為畫幅上畫材較少、空白較多,非題長款不足以補畫面上之空虛,故長款每足以增長畫面之氣勢;窮款則因畫面空白較少,無處可題長款,然又不能不題款,則題以侷促之窮款;多處款即畫面上有多處空白,適宜於題多處款識者(即題寫兩處以上之款式)。總之,題款每每能使畫面之色彩或構圖上成就特殊之美感。至題款文字,類多詩詞、散文,然古人亦有題以語體文者(如石濤等是)。通常則全以文言文之詩詞、散文為主。內容方面:散文或為記畫時之環境,或記畫時之感想,或為畫品、畫派之評論,或為所畫之心得均可;詩詞則以抒發作者思想、畫材之詩韻,以補入畫面以外之意趣,使觀者得入言有盡而意無窮之境。由以上諸原因之關係,故近人作畫,非有題款似不成為畫焉。潘天壽 江洲夜泊圖 尺寸不詳 中國畫 1935 年題款尚矣,然題寫之位置以及字之疏密、大小,苟不得當,則非特不能增加畫面之美觀,恐反使全畫面蒙其損害。又國畫對於空白極重要,所謂「密不通風,疏能走馬」,吳安吉謂:「作畫須注意空白。」亦即此意。故畫面之空白,每有不能分毫減少者,故款識絕對非空白即可題之也。此點必賴乎學者各自之經驗而經營之,庶可臻穩妥、平衡、美觀之境域,其他與題款有關者,亦簡單分述如次:諺有之:書家未必善畫,而畫家例多能書。蓋我國繪畫與書法有絕對關係,故習畫者皆習書法。良以書法之用筆,極有關於繪畫之線條,而題字時亦便利多多,此節暇時另題討論。帝制時代之紀年,多用皇帝年號,亦間有用幹支者,然幹支六十年一轉回,每易混亂,且民國改元後,廢除陰曆,應遵用陽曆為妥,故近時有題「建國」某某年者,尚妥適。或略去「建國」二字而題某某年者,亦為國家要人所常用。如西曆之僅書一九三五者,是從習慣上說,亦頗簡便。然繪畫究重形式之美觀,題寫西曆連續四個數字,極難寫得好,還是不如不題。通常每人有一名一字,亦僅有一名而無名字之分者,其人必非國畫家:因國畫家每以題款關係,名字之外,尚書別號一種,以補助多處款畫面變化之應用。故中國古代畫家之別號,竟有至四五個者。印章亦與畫面至有關係,是以印章之備置,亦須稍多,除名字章外,尚有所謂閒章者,其上所鐫文字多為古人詩詞之句或格言,俾用以填補畫面空白之處,使與名章互相呼應對照。蓋印章之色彩,有提起全幅精神引人注意之效力,唯其輕重大小,務必配置適宜,是在學者留意之可耳。註:本文原載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藝星社《藝星》雜誌1935 年4 月1 日第3 期。

本篇的主體內容是陸儼少先生數句畫語錄,由洪惠鎮先生記錄並聊加按語,以資紀念。文內語錄雖寥寥數句,但卻把陸儼少先生的藝術風骨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這種灑脫不羈的藝術精神值得學畫或研究者學習及參考。


整理舊稿,中夾數寸宣紙一片,險些被當廢紙揉棄,上記1985年5 月25 日所聞陸儼少先生的幾句畫語錄。其時還在浙江美院等候廈門大學調令,得暇常去先生晚晴軒請益。那日忽然想起應該記錄教誨,即取先生畫案餘紙與原子筆記此,至今已逾二十八載,原子筆油墨暈化嚴重,幾難辨認字跡,所以差點誤棄。

很後悔沒有從拜師伊始,就像王伯敏先生著《黃賓虹畫語錄》那樣,用心儘量收集聆教內容。其後再去,先生知我不久即將改行執教山水,皆是示範作畫而少論道,因此語錄僅存此紙,極為遺憾。調廈門大學後不久,偶遇並結識剛從臺灣回大陸探親的餘承堯先生,記此教訓,每有談藝即做記錄,結果集腋成裘,撰了《餘承堯廈門談藝錄》一文在臺灣《藝術家》雜誌發表。所錄陸師數語,不足成文,聊加按語,以資紀念,並供學畫或研究者參考。

一、劉國松的畫法精神可嘉,但方法不可取,工具太多。我是懶人,畫筆都不換。劉國松也是旁門左道。

按:其時臺灣畫家劉國松先生曾在杭州舉辦個展,他結合西畫抽象性因素,創造無筆水拓山水,並將畫材引向太空。我甚感興趣,因此請教陸師。先生是正宗文人畫大家,自然視角與理念不同,但猶能嘉許其精神,可見學術胸懷之闊大。後來我與劉國松成了畫友,不敢提起此事,擔心那句「旁門左道」會令他不快。不過劉道長也胸懷闊大,今年一月參加臺北中國畫論壇,我們比肩而坐,有臺灣同行當面刻薄非議他的藝術主張,我特別觀察他的反應,僅笑笑而已。真正的大藝術家,都容得下異議。

二、黃賓虹作畫從大到小,我是從小到大。此法易於出奇制勝,然亦不易收拾。從大到小,容易受程式約束;從小到大易於絕處逢生,不雷同;從大到小,宜從淡到濃,可以改動;從小到大,不易改動,每一筆都可生發出新章法。所謂胸無成竹,信手畫來,再長的長卷都可以畫下去。

按:此語極為簡要精闢地道明陸師畫法與黃賓虹先生的區別。所謂「從小到大」,是指從畫幅近景局部開筆,猶如寫字,逐步成篇。「從大到小」則是從整體開始,先以淡墨畫出主要景物的大體構成,再逐步深入,直至完成。這樣作畫意在筆先,確實易受已經形成程式的意念約束,難怪黃賓虹的構圖比較雷同。而陸師的畫法是意在筆後,筆筆生發,隨機應變,故能千變萬化。正因如此,黃賓虹最終以筆墨美勝,先生則以構造美勝。

三、風格之變應水到渠成。先要有變的思想,但得有基本功。

按:先生此語,可為「為變而變」者醍醐灌頂。那日我鬥膽向他提出探索個人風格的想法,故有此語。我在拜師時曾攜數畫請教,他即理解我不是「規矩」人,肯定我既有傳統,又有創新,特別對拙作《敦煌月牙泉》謬賞有加。該畫借鑑西畫構圖,他老人家在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也嘗試過,故蒙印可。我理解他說的「要有變的思想」,是指變法的思路需要清楚,才能水到渠成,否則會盲目亂闖,四面碰壁。至於基本功,當然是指傳統山水畫的所有技術要領,否則猶如登山者訓練不足,難以攀高走遠,那是對我的教誨與鞭策。

陸儼少 雁蕩奇景圖 64cm×45cm 中國畫 1980 年

四、畫畫時有一點很重要,畫時自己覺得很舒服,觀者才會覺得舒服,不能有功利主義,不能取悅於人。

按:我聞此語時十分驚訝,從來沒考慮和聽說過作畫過程的舒服與否。我所見陸師的作畫姿勢,都是坐著,行筆有如春蠶吐絲,從容不迫,悠緩自在,我後來效法他的畫法,感覺很舒服,才明白他的意思。觀者觀賞藝術時,會潛意識地「內模仿」,看到用筆沉著痛快畫出來的線條,會有跟著痛快的感覺,所以畫家的自我感覺,是和觀者的感受相聯繫的,不能輕忽。至於「不能有功利主義,不能取悅於人」,這本是每個畫家應有的自律,於今則成了嘲諷對象,劉國輝學長就曾問我:「聽說你不愛賣畫,想成大師嗎?」我報以一笑,不敢有違師訓。

五、學畫者應當博受約取,多向各種畫法學習,受啟發。


按:學畫之初,「博受」為難,沒有博受,其藝不高;博受之後,「約取」為難,不知約取,其藝難精。

六、藝術與科學,真正的精華是講不出的。講出來的可能是糟粕,還要學者能悟。所以要有天才才能畫,有天才就易於成功,但天才不是不要學習。

按:莊子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也是讓人們自己感悟。天才悟性高,收穫自然比悟性低者為多,所以易於成功,先生就是這樣的天才。但光靠悟性遠遠不夠,所以還有名言謂「天才在於勤奮」,這就免得我們這些非天才者氣餒,只要勤奮學習,還有奔頭。




湖山志(第一輯)

中國美術學院校友會  編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浙江攝影出版社


《湖山志(第一輯)》護封、內封展示


《湖山志(第一輯)》採用穿線裝,書可以完全攤平







相關焦點

  • 潘天壽年近八秩的學生薑寶林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她向作為展覽主角的老先生們表示感謝:「他們都是功成名就的畫家,但是願意成為我們研究和剖析的對象,讓年輕的學生和老師,讓我們的研究者,從學術的角度深入認識中國畫筆墨的特點和重要性,從學科建設的角度助推中國畫教學的發展。我對他們的勇氣表示敬佩。」
  • 圓桌|陸儼少的啟示,不僅是「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作畫」
    就是靈變,你不要墨守成規,要創造,他經常講一個學生跟我學,如果他跟我一樣,就說明這個老師無能,所以他就側重學生的創造性,所以這一點我受他的影響很大。還有一點,就是要「變化」,老師說「做人也老實,畫畫要調皮」。 第三,老師經常提到「道」,什麼叫道?他的詩、書、畫都達到了圓通的境界,所以他才能達到一個藝術的高度。他的道德也有高度,我認為這一點對於藝術家是相當重要的。
  • 鳥兒們都在說些什麼
    聽著習以為常的鳥語,看著熟視無睹的各式花木,聞著夾雜著都市氣息的花香,忽然心發奇想:這些在樹林枝杈之間跳躍啁啾的鳥兒們,成天的嘰嘰喳喳,都在說些什麼呢?       也就是那麼一想,就像當年聽我祖母說故事時一樣,絕沒有把鳥會不會說話當成是一樁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說不當回事,奇異的事情偏偏卻莫名其妙地發生了。
  • 潘天壽親傳弟子江楓及再傳弟子劉國銘師徒相聚,藝術探討
    明年是一代畫壇巨匠潘天壽先生50周年的忌辰,出於對先師的緬懷與悼念,素有當代寫意葡萄之王之稱的滹沱書畫院院長劉國銘先生,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耕讀文化,從小出身貧寒的他,幼時也放過牧,且能深感「俯首孺子而不逞強,終身堅韌勞作而不居功」之意,結合自身感悟再現《耕罷圖》,並有幸邀請自己的恩師江楓先生前來指點。
  • 教師節 | 聽聽巴南學生們說,哪些老師是他們的最愛!?
    教師節 | 聽聽巴南學生們說,哪些老師是他們的最愛!?……無論哪個老師都教會了我們成長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下巴南區教育概況據委最新統計巴南全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06所在校學生221394人
  • 陸儼少:書法創作必須學古人精神,創自家面目,最終超越自我
    據筆者所見,此前有兩篇關於陸儼少先生書法的論文:一為俞建華先生的《意在山水之間 韻含筆墨之中——陸儼少先生的書法藝術》,一為周凱先生的《陸儼少書法藝術初探》。兩文作者均為陸儼少先生的學生。前文作宏觀闡述,後文作微觀剖析,恰好從兩個互補的方向對陸先生的書法藝術作了精闢的研究。儘管因為陸先生畫名太著,談論其書法藝術的文章較少,但這兩篇論文,頗有學術深度,足以突顯陸儼少先生書法藝術的境界和歷史地位。
  • 民族翰骨——「潘天壽學派」的探討
    同時包括潘老的故鄉寧海在內均開展了系列紀念活動,座談會、學術研討會等等相繼舉行,作為藝術家、教育家和畫學家的潘天壽先生,其藝術高度和傑出貢獻、高風峻骨和精神追求以及潘先生在當下的現實意義,專家學者們都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和解讀。
  • 四川往事|另類的潘天壽
    潘天壽在這一時期對中國傳統藝術開始產生興趣,尤其是在書法方面,當時在學生中間可謂小有名氣。因此對寫生這些課程並沒有太大興趣,李叔同也沒有強求他,反而覺得潘天壽和一般的學生不一樣。從側面可以看出那個時候教學是很開放的,在老師的理解下,讓潘天壽的獨特性沒有被扼殺。在潘天壽紀念館裡有一副對聯,正是李叔同寫給他的,這兩句「佛為一切智慧燈,戒是無上菩提本」也成為了潘天壽用來提醒自己的座右銘。
  • 陸儼少畫的熱水瓶和茶杯你絕對沒見過,大師都是熱愛生活的!
    20世紀80年代,陸儼少在杭州南山路晚晴軒中作畫。陸儼少,1909年6月26日生於江蘇省嘉定縣南翔鎮(現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作為20世紀成就卓越的山水畫大家,他一生致力於山水畫的傳承和發展,汲古為新,借古開今。
  • 紀念陸儼少誕辰110周年
    」等精品都是首次向社會公開亮相。陸儼少經歷的這種兩難和超越方法,也不同程度地發生在傅抱石、李可染的身上。正是這種兩難中的超越,使他們成為20世紀山水畫承前啟後的大家。」作為陸儼少先生的學生,浙江畫院院長孫永談及展覽時說:「自我拜師陸老以來,這次我第一次看到作品數量、種類這麼多的展覽。私人收藏的作品中有兩三件極為精品。
  • 陸儼少:對於學畫,寫字是一項必不可少的肌肉訓練
    陸儼少 清江閒趣編者按 中國山水畫的歷史是一個漸進變革的歷史,這個道理陸儼少先生體悟得很精準。之所以在藝術實踐中能勇於創造,不斷出新,是源於他對傳統的把握主要是建立在精神層面上的。據他自己說,在學習傳統方面並未臨摹過什麼名跡(主要是沒有條件),充其量也就臨摹過「四王」一些真跡(是師長們借與他的)。
  • 陸儼少後期的畫出現程式化問題
    在《陸儼少自敘》中,陸儼少回憶,「有一次我和張谷年待坐在旁,馮先生(超然)指著我們兩人說:『中國山水畫自元明以後,流傳有緒,不絕如縷,一條線代代相傳,現在這條線掛到我,你們兩人用功一點,有希望可以接著掛下去』。」   因此,劉墨表示,陸儼少的山水畫在馮超然的指導之下,走了一條很純正的路子,即從「四王」入手,得力於王石谷尤多。他又從王石谷上溯宋元,於元人王蒙的畫法情有獨鍾。
  • 這個天價《耕罷》是潘天壽真跡嗎?
    另見《童中燾解讀潘天壽》,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從市場反饋上也大略可知藏家對此幅作品真偽的判定,但實際上關於其真假優劣,業內似乎是存在不同意見的。儘管畫上有「賜荃堂藏」「應荃珍藏」「天山孫氏廣信珍藏」收藏章,並有一些著錄和展覽信息,但我個人覺得這些確實都不是特別有價值、能完全令人信服的材料。
  • 面談第二天 聽聽學生們怎麼說
    5.出去旅遊的時候,你是打算多拍些人呢?還是多拍景色?為什麼?6.新學期你的學習計劃是什麼? 1.畫三個圖形問哪個做窗簾用料多。2.背誦《元日》,問詩詞裡個別字解釋。3.跟新同桌怎麼相處?4.你有什麼特長?在初中裡你怎麼應用這個特長?
  • 新亞先師二三事
    這不過是新亞師生口耳相傳的一個故事罷了,這些曾親身受業於錢、唐、牟、徐四位學者的學生大多已兩鬢半白,說起先師們的事跡,又仿佛回到了當年的學生時代,眉眼上翹,羞澀宛如少年。徐復觀:一生讀一本「大書」8月31日,當天確定卸任的新亞研究所所長、臺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廖伯源回顧了他在新亞的求學生涯。
  • 美術研究|論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
    近現代百餘年來,主張並實行本位文化的傳統派畫家不勝枚舉,但對傳統繪畫(尤其是傳統水墨畫)作出了卓越貢獻和深刻影響的並不很多,如果要推出幾位可以稱之為大師的人物,我認為應當是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他們四位都不曾借鑑外來繪畫;都是從傳統自身和時代感應中求對中國畫的發展;他們還都創造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將自己的藝術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 先師孔子的因材施教
    先師孔子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而最早的踐行者是中國教育界的先師聖賢——孔子。他的學生子路和冉有問同一個問題,「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他竟然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子路應先問下父親和兄長,冉有可以馬上行動。為啥這樣?孔子當然不會誤人誤事。相反,他是讓學生能更好地做事情。因為他對這兩個學生有透徹的了解: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於是冉有臨事要果斷,子路遇事要三思而行。孔老夫子真不是浪得虛名啊,從現在看來,完全符合教育心理學的科學理論。
  • 陸儼少繪畫技巧:風、雪、雨、霧的畫法
    唐代以前,山水畫不用皴,主要用幾根外輪廓線來表達山石,如隋代展子虔《遊春圖》,它是標誌著山水畫逐漸進入成熟階段的裡程碑,雖然也用些點來描寫林木,而其主要山石部分是「空勾無皴」,也就是說用單調一律的線條來表達山石的層層轉折。這樣的描寫,往往只能抓住物體的外形。下至五代北宋,山水畫完全達到成熟的階段。
  • 美術研究|潘天壽:藝術之高下,終在境界,境界層上,一步一重天
    畫畫是條很艱辛的道路,潘天壽先生曾說「藝術之高下,終在境界,境界層上,一步一重天。滑思宏,號「北邙山人」,1941年出生於洛陽偃師。山水畫大師陸儼少曾說過,作畫得「名師親授」。滑思宏有幸得到陸儼少、餘任天、姚耕雲、朱恆、潘韻等名師的言傳身教,陪伴過劉海粟大師在黃山寫生,被劉海粟收其為徒。杭州有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他與眾多的國畫名家孔仲起、童中燾、包辰初、徐應槐、卓鶴君等都接觸過、學習過或同臺合作過。為他研習中國畫提供了絕佳的「名師親授」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