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背後的故事:攻克多個技術難題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中國「天眼」背後的故事:攻克多個技術難題

2017-05-19 13:16:34來源:工人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吉翔

2017年05月19日 13:16 來源:工人日報

參與互動 

  在「2016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中,坐落在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由中國天文臺主導,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等單位參與設計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超大空間結構工程創新與實踐」項目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工人日報》記者日前走進BIAD,探尋中國「天眼」背後的故事。

  中國天眼FAST項目反射面主體支承結構設計負責人朱忠義告訴《工人日報》記者,這個直徑500米、面積達30多個足球場大小的超級望遠鏡,在工程師的圖紙上並非平板一塊,而是由46萬塊三角形單元拼接而成。

  據了解,這個構想起初是我國天文學家於1994年提出的,希望利用喀斯特窪地作為望遠鏡臺址、建設可主動變位的巨型球面望遠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仁東教授組織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主持了FAST的建造工作。

  「由於其內置可移動變位的複雜結構索網系統,它的設計完全不同於一般的固定建築,『天眼』是可主動變位的巨型球面望遠鏡,精度控制要達到毫米級別。」朱忠義介紹說,「天眼」從預研到建成歷時22年,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持建造。2011年底BIAD受國家天文臺委託,承擔「天眼」反射面主體支承結構設計及反射面板與主體結構連接節點的分析工作,簡單來說,就是研究如何完美「拼接」好這些複雜且瑣碎的構件。

  朱忠義說,承接這個項目之後,發現現實情況要比想像困難得多。「當初去貴州考察地形時,發現要把這個巨大的望遠鏡放在這塊地質和地貌都很複雜的巖溶窪地並不容易。」他說,由於邊界複雜,周圍環境高度落差大。支承柱高度就得在3米至50米不等,造成「天眼」的組成部分——圈梁、索網和基礎受力複雜,並且圈梁溫度作用明顯。

  「天眼」設計對精度要求極為苛刻,如何克服地形和溫差的不利條件就成了設計中的一個大難題。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項目團隊不停地想對策改方案,最後提出將柱子與圈梁隔開,通過一個徑向可動支座進行滑動釋放。「就是用一種可動的支座連接柱子和圈梁,而不是簡單地焊死,圈梁、索網受力和變形均勻,有利於望遠鏡調整角度。」朱忠義說,為了在均勻溫度環境下作業,僅這一個測量和驗算環節,就花費了4個多月的時間。

  科學界有一句行話叫做「百米極限」,說的是口徑超過百米的射電望遠鏡實現高精度是世界難題。為了做到高精度,就要保障索網精度,BIAD的工程師嚴格把關索網精度,6000多根鋼索長度誤差均不超過1毫米。這樣,索網與圈梁牽固點位置精度也就有了保障。

  高精度意味著高靈敏度。據介紹,「天眼」比美國Arecibo射電望遠鏡的有效接收面積擴大了2.3倍,靈敏度更是遠遠高於後者。「天眼」反射面還可以實時調整形態,成為世界上獨一份的可主動變位望遠鏡。

  地處深山,雨季綿長,蚊蟲橫飛,居住條件簡陋……但在BIAD的工程師看來,不管條件多艱苦,只要能讓世界看到中國製造和中國建造,看到有著北京設計範兒烙印的中國創造就來了精氣神。BIAD總經理徐全勝說,職工的這種精氣神與多年來BIAD注重科研創新人才的培養和輸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相關焦點

  • 中國「天眼」背後的設計故事:攻克多個技術難題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參與「天眼」的主體結構設計。在貴州省平塘縣的深山裡,去年9月建成啟用、有著中國「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目光流轉,投向了浩瀚蒼穹。作為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天眼」的主體結構設計中也有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BIAD)的參與,該項目結構工程與實踐於近日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來自北京國企的設計為「中國創造」增光添彩。巧設計破解地形難題記者近日來到了BIAD,一探中國「天眼」背後的設計理念和故事。
  • 為特斯拉、中國天眼供電,這家佛企攻克「世界難題」
    這背後,離不開赫茲曼電力(廣東)有限公司的配電自動化系統技術,「我們做的是歐洲地區的特斯拉超級充電站,國內也將我們列入特斯拉供應鏈電源廠家。」赫茲曼副總經理兼研發部長麥建國介紹道。
  • 中國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著力攻克重大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2020年12月28日,中國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程院)承擔的技術示範井瀘203H57-2井順利完鑽,創四川頁巖氣公司瀘203區塊四開鑽井周期最短紀錄。工程院堅決扛起科技「支撐當前、引領未來」重任,砥礪奮進,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雙提升」。
  • 難倒各國的難題,卻被中國攻克
    眾所周知,中國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多傑出的成就,雖然早期的時候,西方各國採取技術壟斷的方式,也讓我們遇到了很多的難題,隨著我國不斷努力之後,也陸續打破了很多技術壟斷,也讓世界各國對我國刮目相看。而在這次,美國斥資6400億來攻克一個技術,儘管研究了多年依舊沒有進展,經過多年的時間積累,難道世界各國的難題,卻被中國攻克了。核電站的重要性如今,電力對一個國家而言十分重要,一旦電力無法得到保障,居民的生活和很多工廠都會受到影響,甚至也會降低降級發展。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國家都在研發一些高效率的發電方式,其中核電站就是如此。
  • 燃盡生命,只為點亮「中國天眼」 !CCTV-1今天20:00檔,《故事裡的中國》走近「天眼之父」南仁東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於2021年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徵集來自全球科學家的觀測申請此消息一經發布便有無數人想起那位為中國人打開一扇宇宙之窗的「追星人」—— 「天眼之父」南仁東從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不到30
  • 日德長期壟斷的技術,被稱為工業製造的大腦,中國用14年攻克難題
    受歷史因素影響,成立不足百年的新中國,在科技領域的諸多核心技術或設備上依舊受制於外國。例如集成電路產業中,近年來備受重視的晶片、光刻機、光刻膠等。雖說國內也能生產相關產品,但國產的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在產業應用上沒有太大優勢。
  • 中國女博士攻克難題,打破西方國家封鎖,讓美國多年心血付諸東流
    在進入21世紀後,我國和俄羅斯就決定聯手研發雷射武器,而且我國的一位女博士還攻克了超連續普光源難題,使得中國在該領域獲得了重大的突破,打破西方國家的封鎖,讓美國多年來的心血付諸東流。早之前,雷射武器領域方面是美國最強,並且還想以此對我國進行壓制,不過此後在這方面美國將不再是全球最強了。
  • 綠色新技術攻克退役動力電池短程利用大難題
    編輯丨眾創網綜合 歡迎訂閱眾創網公眾號查看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過程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研發的「鋰電池廢料短程利用與汙染全過程控制技術」獲得生態環境部2020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
  • 一代中國軍人的記憶:解放鞋 倔老頭穿著它攻克世界難題雷射陀螺
    解放鞋是中國軍人揮之不去的記憶,在中國軍史上應當濃筆重彩地寫上一筆。一雙小小的解放鞋,伴隨中國軍人走過了50多個春秋。解放鞋誕生於1948年,由於國民黨軍隊的全面圍剿,解放區物資供應困難,軍鞋多為農村婦女手工生產的粗布鞋,為了滿足作戰需要,解放鞋就悄然誕生了。
  • 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題!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近日,在媒體座談會上,德州名將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董福成興奮地介紹,作為國內從事粉末塗料專用聚酯樹脂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大型高新技術企業,如何在確保穩情況下,用利潤率更高的本項目替代原有產能,一直是企業面臨的技術瓶頸。董福成表示,技術的突破得益於第四屆「智匯德州」人才創新創業周活動,與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副院長趙本波團隊相識,並於2020年初達成合作意向,攻克這一「卡脖子」難題。
  • 這項技術攻克世界難題,有效解決英語教師短缺問題
    深圳巴比音標,前海一家初創的英語教學技術公司,目前已向國家專利局申請語言基礎教育領域唯一的注音系統發明專利,攻克注音技術難題,填補世界空白。 所謂世界難題就是字母與聲音之間對應的關係建立缺少相應的解決方案,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英語國家100多年。
  • 90後清華女博士白蕊:攻克世界級生物難題,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
    這位九零後清華女博士就是傑出青年的代表,她曾經攻克了多個世界性的生物難題,成為了我國科學界的傳奇,她就是白蕊。從小就成績優異,並且對生物科學十分感興趣1992年白蕊出生在內蒙古的一個普通家庭,與其他少年天才跳級學習不同的是,白蕊和我們普通孩子一樣經歷了九年的義務教育和令人頭疼的高考。
  • 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攻克靈長類動物克隆難題
    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在中國誕生近兩個月!北京時間1月25日,它們的「故事」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封面,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  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記者見到克隆猴「中中」和「華華」正在恆溫箱裡嬉戲。姐姐比妹妹大10天,除了個頭略有差異,「姐妹」倆幾無分別。
  • 中國人的驕傲——「中國天眼」即將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FAST,又被稱為「中國天眼」,FAST是一個英文全名的簡稱(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這個英文全名直接翻譯過來就是
  • 全國大學生「組團」走進「中國天眼」,聽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11月26日下午,由中國科協主辦,人民日報、貴州省科協、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公司承辦的2020年「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社會實踐活動——走進科學家精神主題研討會在中國天眼基地舉行。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全國知名高校20餘名有參與《名校大師宣傳工程》主題話劇表演經歷的學生,與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面對面,聊「中國天眼」背後的那些故事。
  • 中國92年出生的女科學家,攻克世界級難題,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中國92年出生的女科學家,攻克世界級難題,未來前途不可限量!現在的發展大多數都是建立在一些技術發展的支持上的,畢竟在現在領域技術發展才是最重要的一塊,但是由於我國發展的局限就在一些生物研究以及高精尖技術的突破上其實一直存在著短板。
  • 中國石化攻克頁巖氣開發油基巖屑處理環保難題
    新華社重慶2月25日電(記者陶冶)記者從中國石化涪陵頁巖氣公司獲悉,經自主創新,涪陵頁巖氣田已成功實現對油基巖屑的無害化處理和循環利用。  據介紹,油基巖屑處理是國內外頁巖氣施工中的環保難題。油基巖屑是注入油基鑽井液後、打通開採頁巖氣「通道」時產生的「廢物」。
  • 【三湘文藝】盧從正/FAST:中國「天眼」,人類之傲!
    這意味著,全世界太空探秘領域,將只能依靠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我讀罷新聞,回想我夏天的中國「天眼」之行,心潮澎湃,感慨良多!今年8月12日傍晚,我和家人及朋友一行自駕約1000公裡,慕名來到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天文小鎮」。這是個新建的現代化城鎮,柏油馬路四通八達,移民樓棟井然有序,造型時尚的酒店陽臺配置了天文望遠鏡。
  • 徐工液壓件攻克XG11-07自卸車油缸技術難題
    通過對前期實驗階段反饋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該公司技術人員已經成功攻克了該型號油缸密封件易受損、多級套筒同軸度難以保證等技術難題,並準備在9月中旬實現發貨。非公路型前頂式自卸車油缸是液壓件公司在近期重點開發的產品,該產品主要應用於自卸車前置直頂舉升機構,其工況普遍惡劣,粉塵高、工作時間長、超載偏載現象嚴重。
  • 中國專家變廢為寶攻克原發性圓錐角膜病治療難題
    中國專家變廢為寶攻克原發性圓錐角膜病治療難題 2019-08-2519:00:2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