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特斯拉、中國天眼供電,這家佛企攻克「世界難題」

2020-12-17 騰訊網

一輛流線型汽車緩緩開進特斯拉超級充電站,在這裡充電15分鐘,就可再開上250公裡。

這背後,離不開赫茲曼電力(廣東)有限公司的配電自動化系統技術,「我們做的是歐洲地區的特斯拉超級充電站,國內也將我們列入特斯拉供應鏈電源廠家。」赫茲曼副總經理兼研發部長麥建國介紹道。

這家位於佛山順德的公司主要從事新一代智能配網電力設備研發製造,成立僅11年,赫茲曼除了成為特斯拉的供貨商,還參與了國家電網總部大樓配電工程、南海海島國防項目、威海軍民兩用機場、歐洲智慧城市等重大項目。

赫茲曼快速發展,離不開當地良好的營商環境,今年,赫茲曼「常壓密封空氣櫃」獲得了佛山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專項資金50萬元扶持,為項目發展注入新動力。

在麥建國看來,佛山市科學技術協會組織開展的創新驅動助力工程,通過會企科研基地合作模式,連結行業協會、專業大學等資源,大幅提高了項目推廣應用的可信性,擴大了合作的選擇機會。

解決世界難題

在赫茲曼的工廠車間,一臺配電櫃展示在眾人眼前,它貌不驚人,但內藏不少「黑科技」。

這種叫「常壓密封空氣絕緣櫃」的配電櫃曾2017年入選國家發改委《國家重點低碳節能技術推廣名錄》、國家電網公司集中採購《配電網建設及改造標準採購目錄(2017版)》,以及南方電網集中採購《框架招標物資系統》標準物料編碼。

國家電網總部大樓配電工程需要高供電可靠性,同時對產品的綠色環保等也有非常嚴格的要求,這類產品以前一般要求採用ABB、西門子、施耐德這類世界前三的跨國公司產品。

麥建國介紹,赫茲曼電力「常壓密封空氣櫃」產品設計技術方案可靠性、壽命參數都比世界前三的跨國公司更高,而且解決了六氟化硫氣體替代「世界難題」,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符合綠色環保新技術選型,因此在國家電網的項目中拔得頭籌。

獲得創新驅動助力工程項目資助後,赫茲曼的科研成果在佛山市科學技術協會助力下,得到更顯著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尤其協會選擇合適的會員進行推廣、應用和合作,對加強合作方信心非常重要,大學也在裡面進行行業信息分析、匯總,從更高層次引導著綠色技術向更寬、更深入的場景推進。」麥建國說。

保障中國天眼停電

除此之外,該產品還實現了「零」停電技術,這也是「中國天眼」項目選擇赫茲曼的原因——位於貴州平塘縣克度鎮的FAST(中國天眼),是最大直徑的天文望遠鏡項目,因此對供電可靠性要求極高。

項目進行了大量調研,市面上其它企業對於隔離故障、恢復供電的時間,都只能達到1—3分鐘,而赫茲曼電力「光纖差動保護的零停電配網自愈方案」,隔離故障恢復供電時間0.2秒,可靠性和靈活性更高,建設成本還更低。

麥建國說:「這個項目對於我們公司彌足珍貴,它在實踐中證明科技是第一生產促進力。」

中國在「建設世界一流配電網」,2000億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中的重要目標是提高供電可靠性,到2025年,我國中心城市、城鎮地區供電可靠率分別達到99.99%、99.88%以上,用戶年均停電時間不超過1小時、10小時,「在此市場前景之下,企業和政府攜手努力,中國配電網將達到國際一流先進水平。」麥建國對此充滿信心。

市科協牽頭,助力佛山科技創新發展

成立11年來,赫茲曼參與了特斯拉充電站、國家電網總部大樓配電工程、南海海島國防項目、歐洲智慧城市等多個重大項目。

今年,由赫茲曼、廣東省機械行業協會和西安交通大學聯合申報的「常壓密封空氣櫃」項目,獲得佛山市政府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專項資金50萬元扶持,三方聯合的力量,大大促進項目的推廣。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科研創新往往周期長、見效慢,實打實的資金支持,不僅為企業注入信心,更是推動和鼓勵創新的重要舉措,「這不僅是資金上的扶持,更是佛山尊重科技,尊重創新的體現。」麥建國說。

「反之,協會也通過項目,了解項目的潛在價值,為合作企業背書,促進了合作企業的合作進度和項目投入信心。」佛山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葛振海說。

近年來,隨著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的推進,佛山多個企業獲得項目扶持,切實破解產業發展中的科技瓶頸,推動佛山建設創新型城市,「通過專業的行業協會,選擇合適的會員進行推薦推廣應用合作,行業技術專家為優秀新技術背書,對加強合作方的信心非常重要,在高投入的項目中合作夥伴對未來的合作結果預期需要行業協會專家群體保駕護航!」麥建國說。

葛振海介紹,根據《佛山市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市政府每年至少投入1000萬元,用於支持7大類項目,「2020年,佛山市政府投入1080萬元用於支持28個科技創新類項目,涉及16個國家級學會和20多個省級學會的合作,幫助更多的佛山創新主體藉此機會搭載高端創新資源,實現產品更新換代乃至企業的轉型升級。」

相關焦點

  • 中國「天眼」背後的故事:攻克多個技術難題
    中國「天眼」背後的故事:攻克多個技術難題 2017-05-19 13《工人日報》記者日前走進BIAD,探尋中國「天眼」背後的故事。  中國天眼FAST項目反射面主體支承結構設計負責人朱忠義告訴《工人日報》記者,這個直徑500米、面積達30多個足球場大小的超級望遠鏡,在工程師的圖紙上並非平板一塊,而是由46萬塊三角形單元拼接而成。
  • 中國「天眼」背後的設計故事:攻克多個技術難題
    作為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天眼」的主體結構設計中也有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BIAD)的參與,該項目結構工程與實踐於近日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來自北京國企的設計為「中國創造」增光添彩。巧設計破解地形難題記者近日來到了BIAD,一探中國「天眼」背後的設計理念和故事。
  • 中國海流能發電攻克「穩定」難題 躋身世界前三甲
    舟山海流能發電項目鳥瞰圖  大公網1月19日訊(記者王莉)世界裝機功率最大、總裝機容量達3.4兆瓦的LHD-L-1000林東模塊化大型海洋能發電機組項目(一期)近日在浙江舟山通過專家驗收這標誌著中國海流能發電已攻克「穩定」難題,成為世界上繼英國、美國之後,第三個實現海流能發電併網的國家。  據悉,經過7年的研發,由我國自主研發生產,並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首套發電機組自2016年7月下海測試發電後,安全平穩運行了168天。
  • 90後清華女博士白蕊:攻克世界級生物難題,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
    這位九零後清華女博士就是傑出青年的代表,她曾經攻克了多個世界性的生物難題,成為了我國科學界的傳奇,她就是白蕊。從小就成績優異,並且對生物科學十分感興趣1992年白蕊出生在內蒙古的一個普通家庭,與其他少年天才跳級學習不同的是,白蕊和我們普通孩子一樣經歷了九年的義務教育和令人頭疼的高考。
  • 中國「天才少年」攻克百年難題,榮登世界十大科學家之首!驕傲!
    中國「天才少年」攻克百年難題,榮登世界十大科學家之首!驕傲!每一個人也都是希望自己能夠一夜成名,而成名的方式有很多種,依靠著自己的科研實力去成名,這也是一個異常艱辛的過程,可能努力了一輩子,也未必會完成這個夢想,但是中國的一個年輕的科學家曹原就做到了。中國「天才少年」攻克百年難題,榮登世界十大科學家之首!驕傲!
  • 難倒各國的難題,卻被中國攻克
    眾所周知,中國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多傑出的成就,雖然早期的時候,西方各國採取技術壟斷的方式,也讓我們遇到了很多的難題,隨著我國不斷努力之後,也陸續打破了很多技術壟斷,也讓世界各國對我國刮目相看。而在這次,美國斥資6400億來攻克一個技術,儘管研究了多年依舊沒有進展,經過多年的時間積累,難道世界各國的難題,卻被中國攻克了。核電站的重要性如今,電力對一個國家而言十分重要,一旦電力無法得到保障,居民的生活和很多工廠都會受到影響,甚至也會降低降級發展。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國家都在研發一些高效率的發電方式,其中核電站就是如此。
  • 攻克世界數學難題的中學教師——陸家羲
    這位包九中普普通通的中學物理老師,從1957年開始潛心鑽研組合數學26年,解開了「柯克曼女生問題」、「斯坦納系列」這個世界組合數學設計中130多年未曾解決的難題。陸家羲1935年出生於上海。5歲開始讀小學,初中畢業後,因家境貧苦輟學。在哈爾濱電機廠工作期間,他自學了高中全部課程,1957年考入吉林師範大學。
  • 中國15歲高一少女,攻克世界難題,婉拒央視採訪:不想讓媽媽看見
    中國15歲高一少女,攻克世界難題,婉拒央視採訪:不想讓媽媽看見。但談方琳並沒有因此而感到驕傲,反而是繼續向著下一個科學高峰進發,這個中國15歲高一少女,攻克世界難題,成功的解決了貝祖數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計問題
  • 中國92年出生的女科學家,攻克世界級難題,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中國92年出生的女科學家,攻克世界級難題,未來前途不可限量!由於在這方面的技術發展我們就比較晚,再加上資源的支持不夠,所以發展是比較緩慢的,而為了能夠改變這樣的現狀,我國科研人員做出的努力是非常多的,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一位92年出生的傳奇科學家看見一位90後的女科學家是怎麼樣攻克了世界難題的。
  • 華南理工大學科研團隊 攻克多孔材料世界難題
    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李映偉教授(左三)團隊 記者 湯銘明 攝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科學》主刊發表論文;新材料將首先在石化煉油和生物製藥領域發揮作用金羊網訊 記者李鋼、通訊員王雲昀報導:中國科學家攻克了一項多孔材料領域的世界級難題
  • 【新華網】「中國天眼」與世界共「見」未來
    為世界科學界提供中國智慧,為全球工程界提供中國技術,為人類外空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貢獻和中國發展經驗……「中國天眼」邀請各國科學家攜手走向星辰大海,共「見」未來。  遙望未知宇宙,全球科學家在未來若干年間將因「中國天眼」變得更為「火眼金睛」。從宇宙星辰,到基本粒子,人類重大科學發現往往離不開尖端科研儀器。天文學界通常認為,宇宙中只有不到1%是人類能看見的發光物質。
  • 中國在發電站周圍放了一群羊,直接解決世界難題,外國人不得不服
    當代各國都有著自己的太陽能發電站,它只需要利用發電板將光能轉變成電能,就可以實現大部分地區的供電,而且陽光本就是取之不盡的資源,這樣的發明讓人類大大鬆了一口氣,不過隨之而來也出現了難題。太陽能發電站的選址都是空曠的高原地帶,但由於受到充足的陽光照射,導致發電站周圍很快就會長出雜草,這樣就降低了發電站的效率。
  • 一代中國軍人的記憶:解放鞋 倔老頭穿著它攻克世界難題雷射陀螺
    解放鞋是中國軍人揮之不去的記憶,在中國軍史上應當濃筆重彩地寫上一筆。一雙小小的解放鞋,伴隨中國軍人走過了50多個春秋。解放鞋誕生於1948年,由於國民黨軍隊的全面圍剿,解放區物資供應困難,軍鞋多為農村婦女手工生產的粗布鞋,為了滿足作戰需要,解放鞋就悄然誕生了。
  • 中國雲谷以「孵化」為支撐攻克珠海農業創新難題
    中國雲谷以「孵化」為支撐攻克珠海農業創新難題作為曾經的農業大縣,珠海鬥門區的創新驅動發展基礎相對薄弱,農業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產業鏈條短,產品創新能力弱等問題,亟待創新引領,解決產品同質、同構現象,提升產品附加值,加強發展後勁。
  • 誰來為特斯拉中國工廠買單?
    特斯拉希望在中國建立一個電池和組裝工廠,以降低成本。但公司在未來的項目中仍然需要大量資金。 公司已為中國工廠、Model Y、Roadster、Tesla Semi這些項目投入了120億美元,為達到目標,可能需要共計超過20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
  • 中國專家變廢為寶攻克原發性圓錐角膜病治療難題
    中國專家變廢為寶攻克原發性圓錐角膜病治療難題 2019-08-2519:00:2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雨薇
  • 中國「天眼」面向世界,交流合作是發展正道
    中國網評論員 牛慧穎 2021年4月1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這一消息引起了各國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前往中國天眼進行實地探訪時還表示:中國迅速崛起的科技實力令人側目! 中國天眼,大國重器。
  • 中國天眼在宇宙中究竟看到了什麼?看完全世界都為之振奮!
    中國天眼在宇宙中究竟看到了什麼?看完全世界都為之振奮!我國在載人航天事業上發展的發展十分迅速,並且取得了巨大性的突破。我國的航天事業雖然沒有美國時間長久,但是我國的航天技術進展的真的是無法言語。在很久之前,我們沒有先進的望遠鏡,但是經過科學家不斷的努力探索,我們也擁有了屬於中國的望遠鏡,那就是中國天眼。中國天眼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或者新聞上都沒有聽過這個望遠鏡,有很多人認為,中國天眼還不如普通的天文望遠鏡,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中國天眼它是迄今為止,功能最強大的射電望遠鏡。但是它很少出現在人類的視線中。
  • 攻克世界數學難題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已有新方向
    中新網10月16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北京大學北美校友大會14日舉行,作為北京大學校友,四年前榮獲麥克阿瑟獎(MacArther Award)的美國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受邀參加。美國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受邀參加2018北京大學北美校友大會。
  •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世界「天眼」墜毀由中國「天眼」取代阿雷西博
    可以用它去測量天體設定的強度頻譜及偏振等量,20世紀60年代,脈衝星的發現、類星體的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的發現都被稱之為大重大發現,這四項發現都是與射電望遠鏡有關的談及「天眼」你是否想到貴州說到天眼,可能很多人的腦海中會浮現出坐落於貴州省平塘縣的中國「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