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T:中國「天眼」,人類之傲!
作者:盧從正
據媒體報導,12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確認,被譽為地球「兩大眼睛」之一的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因懸掛的500噸重的接收設備平臺墜落,砸毀了反射盤表面,已不能使用。這意味著,全世界太空探秘領域,將只能依靠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我讀罷新聞,回想我夏天的中國「天眼」之行,心潮澎湃,感慨良多!
今年8月12日傍晚,我和家人及朋友一行自駕約1000公裡,慕名來到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天文小鎮」。這是個新建的現代化城鎮,柏油馬路四通八達,移民樓棟井然有序,造型時尚的酒店陽臺配置了天文望遠鏡。天文體驗館、展覽館更是高大氣派。最具特色的是一條長約100米的LED電子屏走廊,懸在頭頂20米高處,不停地變幻各種天文影像,走廊盡頭是造型獨特、光彩奪目約50米高的燈塔,新穎時尚的建築,美輪美奐的場景,讓我們流連忘返。次早,我們冒著清涼的小雨,按規定寄存好手機、車鑰匙等所有電子物品,坐上景區擺渡車,在山間公路行駛半個小時,抵達「大窩凼」下車。我們爬上近千級蜿蜒曲折的木質臺階,站在山頂高大寬敞的觀景樓臺,居高遠眺,在層巒疊嶂的群山環抱中的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就盡收眼底。它宛如綠色海洋中的一口銀灰色的「大鍋」,面積25萬平方米,相當於30個標準足球場大。平放在離地4米高、周長1500米的圓形鋼質基座上,周邊6個巨型銀色鋼塔用6條400米長柔性鋼索懸吊起30噸重的饋源艙,可在「鍋」的上空自控移位200米,可接收來自百億光年外太空的射電(指一種比紅外線頻率更低的電磁波)信號。聽了導遊的激情講解,我們初步了解了中國「天眼」的前世今生。這是祖國獨領風騷的偉大科技創舉!這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恢弘建築!讓我們心靈震撼,熱淚盈眶!回到小鎮後,我們又參觀了天文體驗館,瀏覽了世界射電望遠鏡發明發展簡史,見到了中國「天眼」的模型,了解了FAST領先世界的功能特質,記住了中國科學家和建設者20多年艱苦奮鬥、勇攀科學之巔的坎坷歷程,觀看了反映宇宙天體演變的360度球幕電影,學到了一些天文學及其太空方面的科普知識。
浩瀚星空、廣袤宇宙,自古以來寄託著人類探尋太空的科學夢想。1993年,參加日本京都國際無線電聯合會的中美俄日等10國天文學家共同倡議建設新一代大射電望遠鏡(上世紀60年代德美等國建成了第一代大射電望遠鏡),以實現探秘宇宙初始結構及形成、演化的科學目標。1994年,我國著名天文學家南仁東等人提出了「中國方案」。1995年11月,北京天文臺聯合國內2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組建了南仁東任主任的「大射電望遠鏡」中國推進委員會。經過12年的科學調研論證,2007年在貴州新建FAST這一「世紀工程」終獲國家批准立項。2011年開工建設,國家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召集了國內最傑出的科研團隊、最頂級的設計、建設單位、最優秀的製造廠家。近百位頂尖科學家、數千名科研人員、建築工人匯集攻關,傾力建造,2016年9月,投資6.67億元的 FAST建成。經過3年多的設備調試和試運行,2020年元月,FAST經國家驗收合格,正式投入運行。
中國「天眼」是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標誌著我國前沿科學實現了重大原創突破!FAST是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能夠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太空的射電信號。與德國波恩10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相比,FAST的靈敏度提高了約10倍;與美國阿雷西博30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相比,FAST的綜合性能提高了約10倍。其綜合科技水平將領先世界20---30年。
「利用天然的喀斯特窪坑作為臺址,窪坑內鋪設4550塊單元組成冠狀主動反射面,採用輕型索拖動機構和並聯機器人實現接收機高精度定位」,是中國「天眼」的「三大技術創新」。FAST選址貴州平塘罕見人跡的深山喀斯特窪坑,貴州省立法保護,周邊30公裡內禁止電磁幹擾,方圓5公裡設為無線電「靜默區」,解決了抗無線電幹擾、暴雨排水滲水、地質災害等系列問題。反射面板和饋源是決定 FAST 探測威力和探測精度的核心要素。重2000噸、25萬平方米的4550塊鋁合金反射面板實現了毫米級「無縫對接」。最令人稱奇的是,通過 2000 多個液壓促動器自控伸縮,實現反射面板隨所觀測天體的移動而精確變位,把遙遠太空收集的射電信號,聚集在「藥片」大小的裝置裡。FAST採用光機電一體化創新設計,將饋源支撐結構系統自重降至 30 噸(僅為佔據全球「老大」寶座50年的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系統重量的6%),既降低了造價,又提高了穩定性。
FAST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五大部分構成。具有「四大應用價值」:一是尋找宇宙天體。科研人員可藉此窺探星際之間互動的信息,觀測暗物質,測定黑洞質量。脈衝星是一種高速自轉的中子星天體,能周期性發射脈衝信號,像探照燈的光柱一樣有規律的掃向地球,可被射電望遠鏡接收。中國「天眼」迄今已發現新的脈衝星240顆,基於觀測數據發表的國際頂級論文40餘篇。FAST還可搜尋星外文明即「外星人」信息。二是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通過FAST已觀測到的脈衝星位置,將為我國發射的宇宙飛船等太空裝置導航定位。三是成為展示中國國際天文中心的形象窗口,我國11月宣布,中國「天眼」運行穩定可靠,已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為發揮更大科學價值,從2021年起,FAST將面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使用,展現了中國運用高科技造福人類的寬大胸懷!四是助推貴州經濟社會繁榮。昔日默默無聞的窮鄉僻壤,業已成為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天文學科普基地,變為國內外遊客心馳神往的旅遊勝景。
據介紹,FAST 研究涉及眾多高科技領域,如天線製造、高精度定位與測量、高品質無線電接收機、傳感器網絡及智能信息處理等。未來,FAST 關鍵技術成果還可應用於大尺度結構工程、公裡範圍高精度動態測量、大型工業機器人研製以及多波束雷達裝置等。在高精度地礦勘探方面,可以利用慣性組件與衛星導航融合技術,為重力測量提供高精度的位置和方位姿態基準;在海洋測繪中,採用慣性組件與聲吶等測量技術融合,實現海底測繪,為勘探區作業的機器設備建立高精度的時空和姿態基準。
FAST以無與倫比的科技高度,美輪美奐的夢幻造型享譽全球!FAST工程研究集體榮獲2017年度中國科技傑出成就獎和2018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FAST是中國天文學、電子學、結構工程、設計、建築、製造等專業學、研、產、用高度融合,各領域高精尖科技集大成者,是中國工程、設計、製造能力領先於世界的集中體現! 是「中國智慧」卓越與中國綜合國力強大的標誌!
被譽為「天眼之父」的南仁東是FAST工程的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中國方案」的發起者和總設計師。為改變中國天文學研究遠遠落後於美德日的面貌(中國射電望遠鏡僅25米口徑),1994年,他毅然辭去高於國內薪酬300倍的日本國立天文臺客座教授職位,回國制定「中國方案」。他說:「人類之所以脫穎而出,,就因為有一種對未知的探索精神。」他矢志不渝的全身心築造「大國重器」,全面負責FAST選址、可行性研究、基礎設計、立項等,指導工程建設,主持攻克了索疲勞、動光纜等一系列重大技術難題,實現了FAST從跟蹤模仿到集成創新的歷史性跨越!僅僅選址,年逾半百的南仁東就帶人憑300幅衛星雲圖翻山越嶺,風餐露宿,喝天然渾水,吃自帶乾糧和方便麵, 10年來跑遍了雲貴地區100多個喀斯特窪地候選點。FAST浩大工程的宏觀把握到技術細節,他都親歷親為,了如指掌。2007年,已「長徵」 13年的FAST終獲國家立項。南仁東豪氣幹雲擬聯一幅:「北築鳥巢迎聖火,南修窩凼落星辰」,給FAST團隊鼓勁助威!此時他已年逾花甲,早已功成名就,本可頤養天年。可他義無反顧,吹響了FAST新徵程的進軍號角!從提出構想到開啟FAST探秘之旅22年中,他淡泊名利,鞠躬盡瘁,殫精竭慮,以命相搏。他自始至終奮戰在FAST工程第一線,將青絲熬成白髮,從壯年走入暮年,將理想與信仰化為舉世無雙的「人類慧眼」!他太累了!在 FAST建成的次年,積勞成疾、重病纏身的南仁東化著星辰與「天眼」作伴!享年72歲。他被中宣部追授「時代楷模」稱號、「2018-2019感動中國人物」。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中國國家天文臺觀測發現的小行星(國際永久編號79694)命名為「南仁東星」,用這崇高的榮譽紀念他對國際天文學不朽的巨大貢獻!南仁東敢為人先的大無畏品格,纏綿深厚的家國情懷,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以身許國的職業素養,靠智慧重拾民族自信的人格魅力,有如「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錢學森,「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G」科技創始人任正非等,是國之棟梁,時代楷模,民族脊梁!
以中國「天眼」、北鬥衛星、5G技術、高鐵等為代表的中國高科技、高端製造業已造福於人類。千百個「南仁東」式的中國科技領頭人脫穎而出,巨擘共擎,必將在偉大的新時代創造更多的科技奇蹟,為祖國繁榮富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動力!
作者簡介
盧從正,華容三封人氏,上世紀60年代初出生農家,曾長期在某央企供職,經濟師、高級政工師。現退職賦閒,偶爾作文,聊作消遣。
圖片:作者
(專輯持續更新,歡迎作者入駐)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