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籍臺灣老人帶上孫輩的一場尋根消"獨"之旅

2020-12-24 華夏經緯網

高秉涵老人

    尋根消「獨」之旅

    我這個老人耄耋老人,是在「猶恐不見九州中同」的悲情下,於2016年7月3日,帶著四個天真無邪的小孫女,走向認祖歸宗、返鄉尋根之路。

    按民進黨成立的宗旨,就是要建立一個「臺灣共和國」,「臺獨」,是民進黨的既定方向,是民進黨的黨綱,也是民進黨的黨魂,是不會改變的。

    李登輝的「兩國論」、陳水扁的「一邊一國」主張,蔡英文則說「國民黨是流亡政府」、「臺獨是這一代年輕人的天然成分」云云。無一不是走向「臺獨」之路。

    由於大陸崛起,臺灣當局在政治上不敢宣告「臺獨」,也只有從文化教育、意識形態各層面,大力推動「去中國化」,旨在逐漸使臺灣脫離中國母體,有步驟的培育臺灣主體意識,這就是「漸進式臺獨」。而中國傳統文化,便成了「漸進式臺獨」的絆腳石。所以要「漸進式臺獨」必先從中小學的兒童教育文化層面著手,以收潛移默化之效。

    李登輝當政後,首先編訂充滿臺獨分裂意識的「認識臺灣」基本教材。陳水扁接著又大修中小學的教科書,將臺灣的歷史、地理和中國歷史、地理分開編訂,將臺灣「獨立」在中國之外,將中國視為「外國」。馬英九上臺後,因懼受罵賣臺,而竟維持原狀,八年未變。如此,「漸進式臺獨」教育延續已近30年。蔡英文掌權後第二天,即宣布廢止馬英九當權時所提出的「歷史課綱微調」案。仍維持蔣介石是從日本手中「接收」臺灣,而不是「光復」臺灣的「臺獨」理念,這是一件不折不扣的「臺獨」表現。

    蔡英文說的也沒錯,「臺獨是這一代年輕人(90年代以後出生)的天然成分」。我有四個孫女,最小者11歲,最長者17歲,她們在這種書本裡、這類老師教導下、這種教育環境薰陶出來的青少年,當然各個都變成了充滿「臺獨」成分的小「臺獨」。

    在中小學學習中的青少年,在他(她)們的心目中,書本裡所記載的,老師所講的,都是官方認定的,都是正確的,都比爺爺個人說的可信。由此可知,從中小學教育來推動「去中國化」,來推動「漸進式臺獨」是無微不至的,是無法阻擋的,是非常有效果的。

    我是臺灣中華孔子聖道會長,我是孔子大一統思想的忠實信徒,我是菏澤旅居臺灣的遊子,我是主張兩岸統一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我的家裡,卻充滿了天然成分的小「臺獨」,怎不讓我「憂心不見九州同」呢!所以我才會啟意這次「尋根消獨」之行,其主要用心有三:

    一、返鄉掃墓,認祖歸宗,讓孫輩們知道,她們的生命源頭,她們的根,是在山東菏澤,她們是中華兒女,她們是炎黃子孫,兩岸都是一家人。

    二、讓孫子們看看我出生的地方,讓孫子們認識一下我高氏祖宗生活的地方。我出生在什麼地方,我可以說我就是什麼地方的人,如同我出生在山東,我就是山東人,他出生在四川,他就是四川人,你出生在臺灣,你就是臺灣人,中國是採屬人主義國家,你的祖宗是中國人,無論你出生在那一國,那一省,你都是中國人,爺爺是中國人,爺爺的兒孫們當然也是中國人。諸如:日本佔領臺灣50年,定有成千上萬的日本孩童在臺灣出生,而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因為他們祖宗是日本人,他們的國家仍然是日本,他們仍然是日本人。我要讓孫子們了解,他們和爺爺為什麼都是中國人的道理,以免她們中「獨」太深。

    三、特意安排孫子們首先去參觀享譽海內外的—「曹州牡丹甲天下」的菏澤牡丹園,續往有中華民族母親河之譽的黃河,接著去鄆城參觀有充滿俠義的一百零八將水滸原始建物,再往曲阜參觀孔廟,孔府及孔林等傳統文化聖地,接著再往泰安登泰山,看一看「中國東嶽」之真面目,最後前往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名城濟南,讓孫子們一睹在書本裡所提到的「大明湖」和「趵突泉」等名勝景色。讓孫子們多了解一下,我國的錦繡河山,以促使她們也加倍熱愛,仍屬於她們的這片廣原沃土。

    在這次尋根之旅中,中央電視臺、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大眾網、濟南電視臺、菏澤電視臺等媒體,各派記者多人,幾乎都是全程跟隨採訪。在短短九天的活動中,記者們曾在不同的景點,對我們祖孫採訪提問了一些不同的問題。

    7月3日,剛出濟南機場,濟南電視臺記者滕晨便及時訪問:「你們四位小妹妹第一次到大陸來,都想要看些什麼?」,就讀高中二年級的外孫子徐一綾回答說:「我們主要是來為老爺爺、老奶奶掃墓的,並希望能在大陸看到書本裡所講到的泰山、孔廟和黃河。」

    7月4日上午,在我率領妻子兒孫七口人,跪向祖墓磕頭行禮完畢後,菏澤電視臺記者鄭國建當場訪問尚存有淚痕的小學六年級的小孫女高佑萱:「你向祖墓跪拜時為什麼哭了?」佑萱答說:「我現在才知道,爺爺每年為什麼都回老家菏澤兩三次,他口口聲聲說探親,原來爺爺的媽媽(我的老太太)就埋在這裡,爺爺已經八十多歲了,但他仍在想念他的媽媽,他是來看他媽媽的。」這令我感動的落下了眼淚。

    7月4日下午,在參觀中華民族的母親——黃河時,山東大眾網記者樊思思訪問就讀高中一年級的外孫女徐一歆:「我們國家最長的江河是那一條?」一歆答說:「我們和你們(指記者)不是同一個國家,在你們中國是長江、黃河。在我們臺灣是濁水溪、淡水河。」接著山東廣播電視臺廣播頻道記者袁茹問:「臺灣不是中國的一個省嗎?」一歆答說:「以前曾聽說過,現在不是了,書本裡已經沒有臺灣省了。」中央電視臺第七臺資深編導王燦坤問到現讀小學五年級的小孫女高佑荷:「你的名字叫佑荷,那麼你就是山東菏澤人了!」佑荷答:「爺爺的老家在菏澤,爺爺才是中國的菏澤人。老師說,我們同學都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王編導對我說:「你用古老專用地名菏澤的「菏」字為小孫女命名「佑菏」其用心真是良苦啊!」我點點頭,默默無語。

    7月10日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楊璐主任設宴款待,在席間曾問及孫女們此行的感想和收穫是什麼?徐一綾首先說:「百聞不如一見,中國真是地大物博,山河秀麗,老百姓又非常熱情,本來臺灣人都是從大陸先後過去的,本是一家人,但現在書本裡寫的,老師教的,總是說臺灣和中國不是一個國家,真奇怪!」高佑荷說:「7月3日我們一出濟南機場,就有很多位記者跟著我們採訪、鎂光燈閃個不停,看起來爺爺在大陸比在臺灣偉大,比在臺灣光彩,所以爺爺才高興往大陸跑。」徐一歆說:「希望山東每年都舉辦一次傳統文化夏令營活動,好讓臺灣的青年學子多認識一下中華固有優良文化,讓學子都知道,臺灣的文化就是由中國文化一脈相傳過去的,我一定是山東文化夏令營的好學員。」

    7月10日晚宴後,兼程從北京趕來濟南的央視「面對面」欄目著名主持人董倩小姐連續專訪我三小時,她對我這個耄耋老人在「猶憂不見九州同」的心情下,協同兒孫特作一次「尋根消獨」之旅,至表敬佩,所以才專程趕來濟南專訪,以期製作專題節目,定期播出。她的敬業精神,也令我讚佩不已。

    結語

    我的中心思想,是繼承儒家的大一統思想,是堅決主張海峽兩岸終極必須走向統一的,是不可分裂的。

    蔡英文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堅決要走入臺獨之路,亦彰彰明甚,而其全力推動「去中國化」,培育天然小臺獨,實踐「漸進式臺獨」的行動,一直在積極前進中。我眼見天真兒孫已陷入「獨」沼而不可自拔,我為兩岸的統一,至為憂心,我雖身單力薄,已無能扭轉獨勢,但基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義,趁我在有生之年,只有盡一己之力,帶同無知兒孫,作一次「尋根消獨」之旅,至於「消獨」是否有成,效果如何,當無所知,但身為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盡心而矣!

    來源:鳳凰資訊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臺老人帶200多老兵骨灰回大陸 現要為兒孫消"獨"
    「我『流浪』的時間太久了,13歲就去了臺灣。臺灣養了我七十年,但一提到家,我一直都覺得我在臺灣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我真正的家在山東菏澤,在祖國大陸。」這是臺灣老兵高秉涵第二次參加海峽論壇,雖然已有82歲高齡,但他依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身為律師的高秉涵自稱是「陸配的『娘家人』」。在島內當前的政策、法律環境下,陸配受到各種歧視。「我將運用自己的法律知識維護她們的權益,作她們的後盾。」高秉涵說。
  • 老人帶孫輩,子女要給「保姆費」嗎?
    曾經的「老人幫忙照顧孫輩、補貼子女」的中國傳統老觀念正在發生變化,小家庭和大家庭的獨立關係越發明朗,以往順理成章的親情關係如今卻演變出許多親情和金錢的矛盾……即日起,金陵晚報將連續推出「談錢傷不傷親情?」系列報導,講述小家庭和雙方父母之間的故事。您可以掃描二維碼,登陸金陵晚報官方微信留言,談談您的看法;如果遇到同樣的問題,您將如何處理?
  • 老人帶孫輩是情分非本分
    隨著國家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要兩個孩子的計劃,因而帶孩子便成了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但由於不少年輕夫妻生活壓力大,經濟上又不寬裕,僱請專職保姆帶孩子顯得力不從心。於是,他們便不約而同地想起了家中現成的「保姆」——雙方的父母。突然間想起前兩年網絡上有一篇爆款文,內容是你不幫我帶孩子,以後也別指望我給你養老。
  • 臺生暑期大陸long-stay落幕 尋根之旅作品奪魁
    臺生暑期大陸long-stay落幕 尋根之旅作品奪魁 2012年12月03日13: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泰州籍著名愛國僑領單聲回鄉尋根
    近日,90歲的泰州遊子、著名愛國僑領、倡導大陸「立法促統」第一人單聲先生帶領子女、孫輩和曾孫輩共20多位家人回鄉尋根,受到家鄉人民熱情接待。   單聲先生表示,這次是自己帶家人最多的一次。這次來泰的20多位後輩中,其中有一半是第一次來泰州。「剛好我過90歲生日,我就藉助這一機會,帶家人一起回泰州。這樣他們沒有拒絕的理由」。
  • 臺灣同胞浙江臨海「尋根記」:在一起 便團圓
    這曾是最初遷居臺灣的浙江臨海人的共同心願。曾幾何時,他們奮力突破時空的距離,找尋自己的根與血脈。正如臺灣鄉土文學家鍾理和所言,「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圖為:臺胞王國燕與父親的老照片合影。臨海臺辦供圖近日,臺北臨海同鄉會22位臺胞,跨越兩岸海峽,重返故裡開啟為期8天的尋根之旅,其中11位臺胞是首次回到家鄉——浙江臨海。
  • 新加坡華裔自述:我的尋根之旅
    上世紀70年代中葉,剛投入市場的美芝路黃金戲院專門播映中國電影,大坡的長江戲院亦不遑多讓,紀錄片《春滿羊城》、《萬紫千紅》讓老移民看到祖(籍)國的模樣,重新拷貝的劇情片如《女跳水隊員》《五朵金花》《小花》《天雲山傳奇》等,吸引不少影迷。鄉音動人文化情結是促使我尋根的動力。
  • 臺灣青少年平陽尋根夏令營活動圓滿落幕
    臺灣青少年平陽尋根夏令營活動圓滿落幕 2019/08/05 08:15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楊凡 瀏覽:4382
  • 臺灣青年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體驗之旅在深啟動
    朱族英 攝中新網深圳12月5日電 題:臺灣青年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體驗之旅在深啟動作者 朱族英深圳水圍檸盟人才公寓暖色的樓牆、具有創意的圍欄塗鴉、透明的走廊吸引了臺灣青年們一輪又一輪地參觀;在騰訊總部大廈裡,臺灣青年們紛紛舉起手機拍下自動駕駛汽車模型,還和機器人進行遊戲互動;在深圳福田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社區裡
  • 臺灣青年祭拜黃帝 追古尋根念祖思鄉
    中新社鄭州7月23日電 題:臺灣青年祭拜黃帝 追古尋根念祖思鄉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唯我始祖,子孫共仰。五洲四海,彰顯華邦。」「類似的活動在臺灣不多見,到對岸才有機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代表臺生恭讀拜祖文的林姿佑說,拜祖文中描述兩岸祖先同宗同源的詞句讓其印象深刻,也讓她們這一輩人感受到自己是從何處而來。
  • 臺灣客輪從馬祖首航平潭
    臺灣客輪從馬祖首航平潭360人包船取道,開啟「尋根之旅」 中國平潭網訊(記者 丁彬媛/文念望舒/攝)2日12:30,從臺灣馬祖開來的客輪「合富輪」緩緩駛入海峽高速客運碼頭,載著360人路經平潭,開啟簫隍爺「尋根之旅」。
  • 臺灣(港澳)青少年開啟平陽尋親之旅 回故鄉解鄉愁
    臺灣(港澳)青少年開啟平陽尋親之旅 回故鄉解鄉愁來源:新華網發布時間:2017-07-25 11:08:30字體:大 中 小  鄉愁看似淡淡的,卻濃烈無比臺灣詩人余光中在詩句中深刻地描述了鄉愁的滋味,思念中倍顯無奈。  7月23日—27日,在浙江省首批兩個對臺交流基地之一、「中國十大最美島嶼」南麂島上,將舉行「2017臺灣(港澳)青少年平陽尋根之旅夏令營」活動,通過青少年結對、參觀、交流等活動傳遞家鄉情懷,增進同胞感情。
  • 臺灣時中學社徐憶中社長和鄭曼青先生長子鄭沛倫先生一行來溫尋根
    2016年10月27日-28日,臺灣時中學社徐憶中社長和鄭曼青先生長子鄭沛倫先生一行十人來溫州作「尋根之旅」,溫州武術博物館對其兩天的行程做了全程安排
  • 樂職院與香港崇基學院座談尋根之旅
    四川在線樂山訊(吳鷹 記者 餘建軍) 6月8日,樂山職業技術學院迎來了一波特殊的香港客人,他們是來自香港崇基學院尋根之旅的師生們。學院院長劉忠和副院長唐劉紅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並陪同他們到樂山市人民醫院參觀了文幼章故居,並與他們進行了親切的座談。
  • 老人不願帶孫輩,心裡其實有顧慮,兒女提前想到才能「雙贏」
    閨蜜笑著說,其實老人不願意帶孫輩,一般都是心裡有一些顧慮,但又不好跟子女明說。如果做子女的能提前想到,為父母考慮,幫他們解決掉後顧之憂,他們也不是就堅決不帶。只有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問題,才能找出折衷的解決辦法,實現父母和自己之間的利益「雙贏」。「我想趁現在年齡還不大,賺些錢養老。」
  • 尋根之旅紐西蘭華裔青少年北京遊學營開營(圖)
    尋根之旅紐西蘭華裔青少年北京遊學營開營(圖)
  • 回家,就是最好的禮物—臺灣青年吳贊軒尋根記
    ……」很難想像,這是眼前這個不到30歲的臺灣年輕人從少年時期就一直在追尋的問題。吳贊軒是臺北人,其家族於清嘉慶年間從泉州晉江渡海來臺,世居臺北艋舺。第一次看到族譜是吳贊軒上小學時。那時,一次學校的社會科學作業要求大家聊一聊自己家族的歷史。於是,他回家便央求阿公(閩南話:祖父)吳翔鵬來「講古」。
  • 幫女兒帶孩子,談談自己對孫輩教育的認知與態度
    都說:「中華一大怪,生了孩子父母帶」。現如今,爺爺奶奶帶孫子孫女,姥姥姥爺帶外孫外孫女的現象,確實非常普遍。這種祖輩對孫輩的教育稱之為隔代教育。許許多多的實例證明,隔輩教育不應該成為主流,家庭教育的全場主力,還應該是孩子的父母,隔輩的老人只是個替補隊員。
  • 尋根究底說家譜 從包玉剛的尋根之旅說起
    浙江在線05月15日訊 從包玉剛的尋根之旅說起  先講一個故事。1984年12月20號,包玉剛在人民大會堂的福建廳受到鄧小平的單獨接見。當時,他握住鄧小平的手說:「我最近去了家鄉寧波,我已經40多年沒有回家鄉了……我打算在寧波辦一所大學。」後來在鄧小平支持和關懷下,寧波大學的籌建工作非常順利。
  • 117位老人南麂島尋根-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 溫州日報...
    117位老人南麂島尋根 2015/06/09 04:25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瀏覽: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