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日本精英階層的爭論是繼續學習儒家,還是學習西方的蘭學?

2020-12-22 無名狂客

18世紀日本國學者抵制儒家形式主義的中國傳統,但他們除了提出未成體系的自然主義和直覺鑑賞外,並沒有可取而代之的東西。強調日本的獨特性和本質,看起來也未能激發他們去尋求其他更有用的模式。但到本居宣長撰寫的主要作品時,另一條找尋知識的途徑已經大大向前推進了。這就是藉由荷蘭商人帶到長崎的書籍而進行的西學研究。

蘭學的興起

在18世紀,他們主要分成兩類。一類是在長崎協助荷蘭東印度公司和幕府進行貿易的翻譯行會。大約二十個家族世襲這項工作,提供能幹的後繼者,有時也通過收養繼子來羅致。另一類是跟隨藩主住在江戶(現東京)的醫生,人數很少。

在那裡,當新井白石審問在1709年非法入境的義大利耶穌會教士西多蒂(Sidotti)時,蘭學第一次受到幕府注意。在18世紀20年代,為了改良曆法,將軍德川吉宗準許若干家臣開始研究蘭學,同時放鬆了對有關西學的中國書籍的檢查。半個世紀後(1770年)醫生、學者前野良澤獲準出「境」,前往長崎直接向那些翻譯人員學習。

那些翻譯有學習荷蘭文的最好機會,但他們的時間都用到公務上去了。不過,即便他們也沒有字典或其他學習語言的工具。經過他們苦心翻譯,1796年一部字典終於完成。這本字典的修訂本於1833年完成,但到1855年才獲準出版,這時已是佩裡叩關之後了。

長崎翻譯志築忠雄高興地寫信給大槻玄澤說,他的一個僕人幸運地被一位就要去江戶參觀的地方藩主徵用為腳夫。志築乘此機會寫信給大槻說:「你能不能借給我任何講新穎而有趣的物理學、天文學理論的書籍?中文的或西文的都可以。我特別想看那本你說正在撰寫的關於對數的數學書。我有一本書叫《求心力的法則》(Wetten der middelpunizoekende kragten),討論天地運動的原理、天體運行快慢的原因和送行駐留的原理。我已經把它翻譯好了。」 這封信可以證明,日本的翻譯時代事實上早就已經開始了,而真正令人紀念的第一個成就,就是江戶歷史性解剖。

杉田玄白和前野良澤這兩位觀察者都是學荷蘭文的醫生,前野在1770年獲準在長崎停留幾個月。這次解剖在杉田的回憶錄《蘭學事始》中有詳細記錄。 ……原先約定是由解剖技術高超的穢多虎松來做,但是那天他恰好突然生病,所以由他做屠夫的祖父代替。老人已經九十歲了,但還很健壯。他告訴我們,他年輕時多次幫忙解剖,自己也解剖過幾個人。據他說,在那之前,解剖交由穢多負責,他則在其中尋找肺、肝、腎等,告訴要切掉的部位。

來看的人們遠遠地眺望,似乎不會直接去窮究內部。內臟自然沒有標記,當時人們都相信他的指點。那天也是,屠夫一一指出了各個臟器,還指出了除了心、肝、膽、胃以外不知名的內臟,說自己雖然不知道它們的名字,但是他解剖過很多人,每個人腹內都有……根據我們的解剖圖,其中一些原來是大動脈、大靜脈和腎上腺體等……過去的醫書說,肺分六葉兩耳、肝左三葉右四葉,但我們發現並非如此,胃腸等的位置和形狀也和以前的說法完全不同…… ……那天的死屍是個大約五十歲的老婦人,綽號叫青茶婆,生於京都。

在返家途中,良澤、淳庵和我同行。途中我們興致勃勃地談論,被這次實驗徹底震驚了。身為藩主醫生而對醫學上最基本的人體真正結構茫然無知,我們感到慚愧。為了要做名副其實的醫生,我們要基於此實驗,辨明身體的真理……然後我建議不藉助長崎的翻譯而是把這本《解剖圖表》(Tafel Anatomia)讀通,並把它翻譯成日文……

杉田幾乎不由自主地寫道:「『蘭學』這個新名詞在社會上出現和傳播,並在全日本流行起來。」

質疑漢學

1815年,杉田在八十三歲高齡撰寫回憶錄時說,「今天,所謂『蘭學』已經很普遍流傳了。有志者嚴肅認真地從事研究,知識欠缺的人也不加考慮地誇張其事。回想起來,我們幾個老頭子倡導這種求知之學,幾近五十年了。」

杉田回顧說,漢學有朝廷的全力支持,還派有遣唐使,而蘭學不同於漢學,但為什麼它變成這樣重要呢?杉田最後回到這個問題。「當時我從來沒有想到蘭學會變得如此之盛。漢學是修飾文章的學問,所以發展緩慢,而蘭學則是將事實原原本本地記錄,所以會更容易接受吧。」

不過他仍然承認,也可能是漢學先「開人智見」。 正如基恩先前提到本多利明的話,杉田的回憶錄、日記和對話清楚地顯示日本已進入一個新時代。漢學支配的時代已經結束。漢學有時是錯的,例如在人體組織方面;有時又不切實用,因為它通常和保守主義、愚民政策相聯繫。在1775年的一次對話中,對談者向杉田提出異議:

你看,朝鮮和琉球雖然都不是中華,而且相距頗遠,但它們的書籍均用中華的文字寫成,又接受了相同的聖人教化。你現在教授的醫學知識,是來自世界西北角遠離中華九萬裡的國家。它們的言語跟中華語言迥然不同,它們對聖人也一無所知。它們甚至是蠻夷國家中最邊鄙的國度,風俗殊異。它們的學問能給我們什麼好處呢? 杉田回答說:華夏人慣於鄙視蠻夷,但你瞧,現在是誰統治他們呀!

無論如何,全世界的人總是相似的,而彼國亦不過是東海一隅的小國。真正的醫學知識必須有普遍的基礎,而不能根據少數人的智慧。此外,實驗證明,聖人關於人體結構的書是錯誤的。

這個證據說明,如果輕視荷蘭人或者他們的學問,實在是大謬不然。 杉田從他的翻譯中學到什麼呢?芳賀徹教授提出五點重要的教訓:一、中國人是錯的;二、傳統的學問無論看上去多麼權威,也不能盲目迷信;三、醫學必須根植於人體的實際和生物學知識;四、從這一點出發,人人都是平等的;五、因為人人平等,醫生必須學會一視同仁地對待他們。

這五點都沒有直接的政治關係,但從長遠來說,卻都有重要的政治意義。蘭學者從此可以預言,面對西方優越的知識與技術,幕府保持日本與西方隔離的政策註定失敗。

我們可以看到,上述各點的影響遠超杉田時代,並直接影響佩裡來航(1853年)之後日本改頭換面的巨大變化。它們的確持續很長時間,即使在杉田生前,日文譯著也已涵蓋了西方科技和科學的主要方面。到19世紀初葉,求知慾旺盛的日本人開始談論伽利略和牛頓的理論。

杉田及其朋友開始的翻譯運動,以及由該運動導致的教育和實驗方法,既是日本世界觀在轉變的過程中已經崩潰的象徵,又是促使其崩潰的因素。它所產生和培育的態度,使德川末期的日本成為具有無窮趣味與活力的時代。蘭學者邁出了通向此後形成的公開科學界的第一步。

相關焦點

  • 靠精英就夠了? 日本「戊戌變法」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本文將通過明治時代幾位代表性的精英,考察明治精神,甚至戰後日本精神的結構,以此呈現各領域精英是如何通過統合傳統與現代、日本與西方各種思想文化資源的關係,來指引日本走上近代化的制高點的。    明治精英階層的精神內核德川幕府末期,正值東亞歷史大轉折。
  • 中國的西學與日本的蘭學(洋學)發展之異同
    導語:在十九時期,西學與洋學在分別在中國和日本取得了重要的發展,並對傳統的儒學發起了挑戰,成為了引導兩國走向世界近代化的記錄。世界實際的中國與日本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同樣是在面臨著完成產業革命,在西方殖民主義列強的壓力之下,被迫開國。
  • 論日本江戶時代西方教育的發展及其歷史作用
    在江戶時代中期以後,隨著興盛蘭學的發展,許多地方藩屬學校開始將蘭花學納入教學內容,並開始教授一系列現代西方課程。一、日本江戶時代「蘭學」教育簡介葡萄牙人成為第一個西方人登陸日本島,西方科學技術正式引入日本。
  • 變革的思想準備——淺析江戶時期日本社會的思想變革
    除了儒家內部的反對力量之外,朱子學還面臨外部力量的反對,其中的代表者就是所謂的國學與蘭學。國學倡導回歸日本古典文化,對抗儒學這種來自中國的外來文化,而蘭學則是最早在日本進行傳播的西方學說,蘭學的倡導者則立足於西方學說對朱子學進行批判。
  • 楊達 | 儒家文化與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國民教育路徑
    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出現和演變深受儒學、國學與蘭學的影響,日本將儒學涉及的忠孝理念、國學涉及的神道理念、蘭學涉及的富國強兵「工具」理念糅合,衍生出皇國思想。其中,儒家文化在該時期對國民教育的影響經歷了由弱轉強的演化,同時被明治政府逐步操作為與天皇制國家的發展結合,並被融入「保護—忠誠」體系和「護持國體」的建構中。
  • 中國學習西方法律以日本為師
    日本在漢學方面非常尊重我們,比如王國維到日本去掀起了一場「王國維旋風」,許多日本人對他特別尊重。但法律方面,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我們完全變成了一個謙恭的學生,日本則變成一個很自負的老師。這樣的變化值得我們研究:為什麼日本引進西方法學方面會遠遠地走在我們的前面,會很好地吸納消化西方法學?
  • 儒家經典在西方的翻譯與傳播
    > 作者簡介: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代表經典是「四書五經」,歷史上中國思想對西方影響最大的也是儒家思想。明清之際,歐洲教會為了傳教需要了解中國人的思想,於是著手翻譯儒家經典。正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儒家經典由此在西方得以傳播,曾經引起的反響至深且巨。  第一部儒家經典譯本是1581年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所譯,用拉丁文節譯了《大學》與《孟子》。根據筆者長期收集整理得出的數據顯示,此後大約產生了304種「四書五經」的譯本。
  • 在江戶時代開始,漢學與漢譯西籍對日本蘭學有何影響?
    蘭學:揭開日本脫亞入歐的序幕蘭學在發展初期時,在長崎地區從事翻譯的主要是本地的下層人士,雖然具有世代相傳的語言知識,但是缺乏精深的漢學修養。如果說蘭學作為江戶文化開闢了一個新世界的話,那麼通過當時依然有話語權的漢學,蘭學不僅找到了一和強有力的傳播媒體,漢學本身也使得蘭學得到了質的提升,讓他在十九世紀就能夠躋身學術之林。
  • 同為學習中國,為何日本走向貴族分封制,而韓國走向秦制|文史宴
    可以說,該時期對中國文化的受容即律令制的成立,並未改變日本朝廷貴族聯合體的實質。中世日本對於中國文化的吸收,有著與古代日本完全不同的特點。由於當時日本已經進入封建社會,無從模仿中國政治體系。但是,儒家思想卻通過五山十剎禪僧的教育活動,在日本各個階層擴散開來。
  • 儒家的地位遠非不容置疑
    兩千多年來,中國的王朝統治一直延續未斷,依靠的正是儒家思想所建立的一整套世界觀、道德觀和各項社會制度。 無論中國本土的還是外來的,沒有哪一種思想體系能夠在行政和教育領域挑戰這一傑出思想;也沒有哪一種思想能像它一樣始終被社會所推崇。
  • 中國,韓國,日本都是受儒家教育,為啥日本不過春節呢?
    雖然中國今天是越來越現代化,但是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春節還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的。每一年春節,我們都會看到中國人喜氣洋洋的笑臉,但是想到春節,我們突然發現,我們的近鄰韓國跟我們一樣還過春節,而當年那個受著儒家文化圈影響的日本,已經有一百多年不過春節了,什麼原因呢?
  • 日本社會學到底要學習什麼?
    19世紀出現了最早的社會觀察者,他們開始了科學觀察社會的嘗試。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學的誕生,脫胎於19世紀的工業革命和文藝復興後的科學的進步。古典社會學誕生的基礎:1.社會巨變。19世紀中期歐洲經濟出現了農業向工業經濟的轉變,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僱傭工人,為了利潤,工廠甚至把工人鎖在機器旁,甚至大量使用童工。
  • 杜維明:東亞近代著名西化派都是儒家士大夫
    但是,這種聚合的主題,意味著世界其他地方最終將與現代西方尤其是美國,會聚於一點,美國夢則是其淋漓盡致的體現。20世紀80年代,發展經濟學家與比較社會學家們主張以所謂的日本與亞州四小龍奇蹟來引發相反的聚合之路。「亞洲價值」,「儒家資本主義」,以及「亞太世紀」被提升為西方現代主義的替代選擇。當時普遍的感覺是,全球化轉換的動力已經從大西洋轉到了太平洋。
  • 21世紀的隱憂:「無用階層」
    某網站給廢青的定義是:18歲就開始申請公屋,吃父母吃社會,然後把多餘精力發洩在對社會不滿的,並且對現有秩序充滿著嚴重仇恨,口口聲聲高稱要有獨立人格,結果對社會毫無貢獻的青年。總體來說,他們不求上進,還喜歡搞事情。
  • 儒家思想文化到底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
    那麼儒家思想文化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儒家思想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呢?    可是法家並不是十全十美,法家最觸動的是上層的貴族階層,而且法家過於嚴酷,毫無人情。最終使得天下群起而攻之,秦朝滅亡。漢朝建立後不再學秦使用法家治國,而是採取道家「黃老之術」治國。
  • 日本從中國學習了很多先進文化,但有兩樣東西他們堅決不學
    日本,學習委員。 別的不說,單說日本為什麼愛學習。這個國家簡直是學霸,同學之中誰學習好,他湊上前去討好,一點點地借鑑並悶頭摸索,逐漸學習成績趕上來考試保持班級前三名,偶爾考個全班第一。但他也不是盲目的學,不好的東西堅決不學,透著狡猾。
  • 禮儀之爭的實質是西方基督文化對中國儒家文化的爭奪
    16世紀到18世紀基督教在中國的第三次傳播過程中,歐洲教廷總是想法設法,用基督教的強勢教義思維,來改變中國的傳統文化,以達到中華文化順從基督教文化的目的,從而展開了西方基督教文明與我中華文明強烈的碰撞與對抗的禮儀之爭!
  • 色難: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階層
    所以找到讓孩子熱愛學習的理由,並且讓孩子也認可,那麼學習的種子就紮根了,主動學習,學習是持久戰,被動的和動力不足的,沒有信仰和主義的,都堅持不長。學校的教育是用來給底層分階級的,考試是手段,學習能力考試能力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學生未來的生存能力,贏在起跑線抖音大叔說:學校及考試是用來劃分階層,網友評論:高考是給平民分層
  • 日本高中教育決定能否進入精英行列?
    [摘要]西方國家把教育分成了「精英教育」和「工具教育」,為學生在頂級大學裡完成學業做準備的中學教育屬於精英教育,培養的是未來的社會精英,除此之外就是工具教育,培養的只是社會的一般勞動力。 其實,與國內不同,西方國家把教育分成了「精英教育」和「工具教育」,為學生在頂級大學裡完成學業做準備的中學教育屬於精英教育,培養的是未來的社會精英,除此之外就是工具教育,培養的只是社會的一般勞動力。有兩句中國俗話可以說明其中的道理。一句是「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還有一句是「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
  • 日本如何認識、學習外來文化:邊仿邊學、取捨有道
    馬裡烏斯·詹森是20世紀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史研究者之一,《日本的世界觀》英文版最早於1980年出版,是作者三次講演的記錄。香港中文大學比較日本學研究中心主任吳偉明在序言中說,透過人物講故事,帶出歷史的重要性,是詹森的常用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