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董事長宋志平解析國企萬華成長的DNA

2020-12-20 澎湃新聞

小新說

今年6月12日至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山東煙臺萬華化學時強調,要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要有這麼一股勁,要有這樣的堅定信念和追求,不斷在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上取得新突破。習近平指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所屬國有企業,一定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研發和掌握更多的國之重器。國有企業要深化改革創新,努力建成現代企業。要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不動搖,堅持建強國有企業基層黨組織不放鬆,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10月12日,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在煙臺萬華公司召開工業類「雙百企業」現場交流會。會議強調要進一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煙臺萬華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對標先進,加強改革,自主創新,紮實推進工業類「雙百企業」綜合性改革取得實效。

12月18日,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宋志平實地參觀了煙臺萬華實業集團並撰文探究其發展奧秘,今天,小新將全文分享給大家。

萬華的奧秘

文/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

今年12月18日我帶著中國建材的幹部來萬華學習。在煙臺市政府的安排下,萬華熱情接待了我們。萬華廖董事長在展廳裡為我們作講解,並在座談中詳細介紹了萬華的改革和發展情況,回答了我們的一些問題,雖然參觀學習只有短短的一天時間,但我們基本了解了萬華發展的主要動因,或者說探究了一些萬華發展的奧秘,概括起來是三條,創業文化,自主創新,激勵機制。

萬華的DNA-創業文化

萬華是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1978年在煙臺正式建廠,一開始是從日本引進技術裝備,從事人造革生產。因為這套技術中有一套年產一萬噸的聚氨酯原料MDI生產線,使萬華進入了化工原料生產領域。歷經了四十年發展,去年萬華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聚氨酯原料MDI供應商,在煙臺、寧波、珠海、匈牙利有製造基地,1.3萬名員工中近四分之一為外籍員工,去年萬華的銷售額達到了650多億元。關鍵是效益更加驚人,萬華的稅後利潤竟達160多億元,創造了企業經營發展的奇蹟。

廖董事長總給我們講到一句話,萬華的DNA,也就是萬華的創業文化,用萬華的語言來講就是敢想敢幹、鍥而不捨。萬華的發展之路並不平坦,歷經了許多坎坷,萬華從日本引進設備後,起初一直無法擴大規模,期間還一度希望依靠合資引進技術,但萬華把做了四年市場調查的情況拿給跨國公司後,招來的卻是跨國公司直接來中國跑到家門口來建廠,這和我當年在北新建材的經歷相同。萬華只能靠自己在消化原來一萬噸MDI原料廠技術基礎上,走一條自我發展的路子。廖董事長說,這麼多年來萬華的發展就是靠自己,就是靠敢想敢幹、鍥而不捨,有這種精神就沒有完不成的事,他把萬華這股精神歸結為萬華的創業文化,歸結為萬華的DNA。

萬華的幹部人事管理中有個原則,叫公平公正,有為有位,在萬華,幹部提拔標準只有一個,就是做了事有成績,不靠阿諛奉承,不靠溜須拍馬,更不能搞團團夥夥,拉拉扯扯,一切都公開透明。所以企業風清氣正,上下齊心協力把企業做好。其實,衡量一家企業的關鍵點是人事制度,能不能公正公開,能不能能者上庸者下。萬華啟示我們,企業的凝聚力正是來源於這種公平公正的原則。

陪同我們一起參觀的一位市裡老領導給我說,萬華的帶頭人很重要,萬華三任歷任領導,都是從萬華裡培養出來的,傳承了萬華的文化,而且都是搞技術出身。廖董事長告訴我們,在萬華每位員工必須認同萬華的文化,不認同萬華文化的人再能幹萬華也不用。由此,使我理解了廖董事長為何反覆強調萬華的文化是萬華的DNA。DNA的特點是每次複製都要驚人的準確,DNA的另一個特性是排它性,正是這些特點保證了物種的生存和延續。萬華認為企業也是如此,必須有強大的DNA。

萬華的動力-自主創新

萬華目前已經成為一家高科技企業了,除生產MDI以外還生產一些高檔的樹脂材料,包括我們做鏡片的樹脂材料,萬華目前有國家級的技術中心,支撐萬華發展的是萬華的創新能力,而萬華的創新中既有科技人員的技術創新,也有生產經營人員的工藝創新和業務創新,在萬華無論何種創新,只要產生效益,創新者都會得到應有的獎勵。

廖董事長講了個當年獎勵技術創新人員的故事,有一年有個技術團隊做了一項重大創新,解決了生產重大問題,為企業創造了很大效益,企業決定重獎這個技術團隊,一次性獎勵了90萬元,其中技術帶頭人拿到20萬元,當他把獎金拿回家時把愛人嚇壞了,怎麼也不信這是獎勵,一定要他去公安局自首。廖董事長說,那個時候,萬華全廠的工資總額才有200萬元。

萬華比較早建立了科研獎勵體系,實際上是技術分紅權。萬華獎勵範圍包括技術創新也包括其它業務創新,研發新產品盈利之後5年內稅後淨利潤15%給個人,一次性技改創造效益部分的20%-30%給個人等。我希望有個數量概念,問廖董事長去年獎勵最多的是多少,他笑了,答應單獨告訴我。

萬華以技術創新為第一核心競爭力,構建了集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產業化為一體的,能夠支撐萬華中長期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由於特殊的成長背景,對萬華人來講那段為爭取跨國公司技術而受到的屈辱是萬華人奮起的原因,而萬華的創新獎勵制度是萬華創新的動力,萬華人認為核心技術是買不來也引不進的,只能靠自力更生和自主創新,當然自主創新也並非關起門來全部自己幹,世界沒有哪個技術不是互相借鑑和學習的。萬華這些年在科技上的投入不小,大大小小的試驗室也不少,每年都要招收一些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萬華也與許多大學聯合設立試驗室,用產學研的方法攻克了不少技術難關。萬華還通過積極引入海內外高層次創新人才,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不斷加強企業對於前沿技術的判斷和把握,為未來的可持續、全球化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萬華的活力-員工持股

萬華是1995年進入全國建立現代企百戶試點企業行列的。1998年正式組建股份公司,把萬華集團的聚氨酯業務剝離出來裝到上市公司,並引入了三家市屬企業作為股東。後來萬華又成立了員工持股公司,當時的4000多名員工全部成了股東,萬華的員工持股公司也加入萬華的改制成了萬華的股東。萬華是2001年上市的,上市後公司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今年萬華又進行了一次改革,就是萬華整體上市。萬華上市公司反過來吸收合併了母公司萬華集團,新的萬華股份的國有股權由市國資委構建的國有資產投資公司國豐集團持有,佔21.6%。兩個員工持股公司各佔10%左右,一家外資企業佔10%,而流通股佔45%。我問到這麼好的萬華,國豐集團只佔21%,隨時都會被「野蠻人」拿跑,怎樣確保上市公司股權穩定,廖董事長告訴我他們採用國有股和職工股做一致行動人的綁定的辦法,我不由地讚嘆萬華人真有辦法,既解決了員工持股問題,也解決了國有股比例降低後對企業的控制力問題。

萬華的職工持股公司在上市公司持有股票,而職工個人並不持有股票,而是享有分紅收益和淨資產升值收益,我粗略算了一下,如果按照萬華這些年累計分紅160億元現金,那麼第一個老員工持股公司要分得16億元現金,如果放在每人頭上大概也有40萬元,這不包括在企業裡淨資產升值那部份,因此萬華的員工持股是有吸引力的。

員工持有的股份不流通,員工就享受不了市場的溢價收益,但坦率來講這些年股價大幅波動,對員工來講,可能目前這種方法利益更安穩些,而對企業而言等於給員工帶了金手銬,使員工在企業更加穩定地工作,這比起過去我們搞員工股時讓大家一次性從票價高位變現要好,員工長期持有股份才能與企業共存亡。

萬華堅持人才是重要戰略資源。讓高管人員、核心骨幹、專業技術人員員工持股,充分體現了勞動創造價值的思想,極大地激發了骨幹員工幹事創業的熱情。一位領導同志問廖董事長,萬華如果沒有員工持股會怎樣,廖董事長脫口而出,那萬華就沒有今天的成就。我想領導同志提的問題並非自己不知答案,而是想由萬華人說出來再次印證一下。國企改革的關鍵是建立有活力的內部激勵機制,而這點萬華做到了。

————/ END

相關焦點

  • 【致敬改革開放40年40人】宋志平:國企改革的守望者
    從23歲到62歲,宋志平一路成長,先是帶領北京新型建築材料實驗廠(北新建材前身)改制上市,由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發展成為績優上市公司,後是推動中國建材集團、國藥集團這兩家草根央企躋身世界500強之列。 在中國建材正幹得風生水起的宋志平,2009年趕去機場,準備出國路演的途中,接到國資委的電話,突然被任命為國藥集團外部董事、董事長。毫無心理準備的宋志平,自此成為國企改革歷史上的首位雙料董事長。 他的企業生涯充滿了戲劇性,在無數個「沒有想到」的情況下,他打開了央企發展的新局面,率先提出央企市營,推動大規模混合所有制,探索共享經濟。
  • 「致敬改革開放40年40人」宋志平:國企改革的守望者
    哪怕觸及當年推動國企改革的最艱難回憶,也很難令人捕捉到他情緒的大跌大落。從23歲到62歲,宋志平一路成長,先是帶領北京新型建築材料實驗廠(北新建材前身)改制上市,由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發展成為績優上市公司,後是推動中國建材集團、國藥集團這兩家草根央企躋身世界500強之列。
  • ...宋志平是唯一的一位"雙料董事長",同時兼任中國醫藥集團和中國...
    中央企業這幾年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那麼在充分競爭領域有兩家央企的表現非常的令人注目,他們分別是中國醫藥集團和中國建材集團,這兩家央企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共同點,就是他們的董事長是同一個人,而且這位董事長所從事的聯合重組事例也被收錄到了哈佛的案例中,今天我們演播室非常榮幸的請到了這位雙料董事長,也是今年十八大的代表宋志平先生,宋總歡迎您做客我們的節目。
  • 用心走通改革的路——讀《改革心路》體會宋志平的篤行之思
    但手頭這本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新著《改革心路》講述的故事卻頗為不同。這不僅是一本親歷者的回憶,更是對改革40年曆程的系統總結和反思。作者用溫和感人的講述,向讀者展現了中國企業改革之路究竟是怎麼走通的,中國的世界級企業壯美圖畫是怎樣一筆筆勾勒出來的。 本書的作者宋志平堅守製造業40年,不僅締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而且始終走在中國國企改革最前沿。
  • 宋志平:混合所有制的艱難探索
    南方水泥在上海浦東掛牌成立時,習近平同志還親自寫了賀信,肯定了我們深化國企改革、戰略整合和聯動發展所做的工作。這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國資委領導在北大百年論壇演講時講道:「中國建材重組水泥時,一些同志提出了問題。現在看來,中國建材這樁事是做對了。」
  • 宋志平講述國企故事:世界一流企業鍛造者
    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宋志平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10日訊 五月的北京,陽光明媚、遍地芬芳,在中國傳媒大學的中傳禮堂,「領導幹部上講臺」國企公開課悄然走紅——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宋志平給廣大青年學生講述國企的故事,1500人的報告會座無虛席,2小時的演講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引發廣大青年學生了熱烈反響。宋志平給同學們講了怎樣的國企故事?
  • 我還想為社會多做點事——讀宋志平跨年演講有感
    這一年來,他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頻頻發聲,為國企改革奔走呼號,給企業家們助力加油......總是樂此不疲,用他的話說,「我現在身體還健康,思想還活絡,我還想為社會多做點事」。1-THE FIRST-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助推者宋志平在中國建材集團和國藥集團出任雙料董事長時,就管理著一個上市公司群,他本人也先後出任A股和H股董事長17年之久。
  • 萬華:國企領導力的典範
    這是習近平在萬華煙臺工業園聽取企業基本情況介紹,察看核心產品展示。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2018年6月 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萬華煙臺工業園視察,看到萬華從引進技術到自主創新創造,到銳意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展成為行業的領軍者,習近平十分高興地說:「誰說國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殘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變成現代企業。
  • 宋志平:當了18年央企領導,5件事讓我睡不好覺
    來源:正和島宋志平一人帶領中國建材、國藥集團兩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被譽為「中國稻盛和夫」。去年年底卸任後,他花費很多功夫將自己的管理經驗與理論形成文字,造福商界。這篇文章是宋志平先生最新的總結與思考,期待假期裡為企業家帶來洞見與啟迪。
  • 萬華濰柴兗礦三位「一把手」談國企改革:拿出劈山勇氣,展示金石擔當
    日前召開的全省推進改革舉措落實落地會議,針對國企改革作出新的更明確的安排部署,要求以更大力度推動國企「倒計時」改革。  8月30日,全省國企黨建暨深化國企改革落實落地現場會在濰柴集團召開,萬華、濰柴、兗礦在內的山東幾家國有企業優秀代表,在講述自身發展經歷、分享發展經驗的過程中,對國企轉型發展作出生動詮釋,指明了深化國企改革的路徑。
  • 宋志平:中國資本市場三十而立,未來如何做優做強上市公司?
    展望未來,宋志平說,中國資本市場將會進入一個長期穩定的發展期,上市公司的質量也將進入一個長期穩定的提升期。這是由兩方面原因決定的:其一,「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其二,中央關於資本市場發展的思路非常明確。
  • 萬華集團董事長李建奎:讓萬華成為世界巨頭
    慧聰塗料原料網訊:藍白兩色的條紋襯衫,胸前掛著工作牌,要不是職務欄註明「董事長」,眼前這位慈祥謙和的長者,更像一位普通的「鄰家大叔」,很難跟一個國際化工巨頭的掌門人聯繫起來。    作為擁有全球最大MDI產能的萬華集團董事長,李建奎身上流露出的更多是親切。
  • 宋志平:混合所有制是一場企業制度創新
    國企改革歷經四十年時間,我國國有企業大體上和市場經濟融合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國企改革上從理論和實踐都上了一個新臺階,尤其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進一步對國企改革工作進行了細緻安排,為國企改革「最後一公裡」鋪平了道路。在國務院國資委的正確領導下,國企改革的三年行動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順利開展。大家知道,國有經濟和市場接軌是個世界性難題。
  • 爭創一流百戰多——新時代新國企萬華改革創新啟示錄(上)
    資料照片偏居煙臺一隅,從僅生產合成革及其原料的地方老廠到科技創新標杆、國企改革典範,從陷入困境的傳統國企到通過改制求生發展成世界一流的公眾公司,從「中國萬華」到「全球萬華」,蝶變——是萬華人用「靠近市場全面改革」給出的答案。
  • 央企和國企有什麼區別?今天看完真是漲知識了!
    國企,即國有企業,是國家對其所有資本擁有控制權和所有權,其企業行為基本是政府意志和利益的體現。按照國有資產管理權限的不同,國企可以分為中央企業(中央政府監督管理)和地方企業(地方政府監督管理),比如中石化是和天津地產集團,都是國企,一個是央企,一個是地方國企。所以,國企可以說是央企的爸爸,央企一定是國企,但國企不一定是央企。
  • 央企和國企有什麼區別?
    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央企肯定是國企,但是國企不一定是央企。只要是國有控股的企業都可以稱之為國企,不管這個背後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而只有中央控股的企業,才可以稱之為央企,地方政府控股的企業,只能叫做國企。
  • 「為」與「不為」的辯證法——新時代新國企萬華改革創新啟示錄(下)
    萬華「為」與「不為」辯證法已融入企業改革發展中的每一個動作、細節、習慣和心態,構成了萬華的文化基因,形成了新時代國企特有的價值觀。↑萬華寧波公司全景圖。「因為每一個萬華人都是主人翁,都會自覺地為企業著想;不對員工和人才『摳門』,是因為萬華的現在和未來,都是『人』創造的。」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廖增太說。「高能耗、高汙染」類企業與「三不見、零排放」沒想到「請系好安全帶。」
  • 【企界面對面】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任董事長丁建生先生訪談
    2020年9月3日,【企界】有幸陪同上海舶雲董事總經理鄭江先生一同拜會全球化工界傳奇企業家-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任董事長丁建生先生。前排:左一萬華化學原董事長丁建生,右一上海舶雲董事總經理鄭江後排:左一煙臺順達聚氨酯總經理葉劉亮
  • 醫藥央企重組「三合一」 中國醫藥集團將擔綱
    同為央企的三九集團彼時已是個資不抵債的「爛攤子」。   當時,華潤總資產1500億元以上,發展勢頭強勁。其時,國資委正在著力推進央企資產重組,華潤兩次被國資委選定重組醫藥央企,業內人士頗多遐想,認為國資委將以華潤作為央企醫藥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