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刑事訴訟法引入沉默權制度 沉默權的五大追問

2021-01-07 中國網

自從1641年6月25日英國國會頒布法令廢除星座法院等特別法院,確立了「反對強迫性自我歸罪的證言特免權」之後,沉默權作為一項制度,逐漸在訴訟體制中表現出來。

然而,關於沉默權的內涵和外延,學術界仍然存在著許多爭議。1998年10月中國正式籤署加入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該公約第14條規定:「受刑事追訴的人不得被強迫做不利於自己的證言,或者強迫承認犯罪」。有人據此推斷出,這就是沉默權制度。但也有人認為,聯合國的規定只是沉默權制度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得自證其罪」的原則,而不是沉默權制度本身。中國加入《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第7條規定,「少年刑事被告人在訴訟的各個階段應當享有保持沉默的權利」。這是我國加入國際公約中首次提到「沉默的權利」。

從各國的立法來看,沉默權制度總是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首先,從主體來看,英國國會的規定似乎局限於證人證言。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規定「受刑事追訴的人」,不得被強迫作出不利於自己的證言,其中並不必然蘊含著沉默權的內容(因為有利於自己的證言還是應該表達出來的)。可見,在沉默權的主體方面,存在著不斷擴大的趨勢。

其次,從內容上來看,有人主張沉默權包含著被告人陳述與不陳述的自由,而陳述與不陳述的自由則是憲法中言論自由的內容。沉默權制度其實就是憲法中言論自由在訴訟中的具體體現。也有人主張,沉默權制度只是刑事訴訟中具體原則的表現,沉默權制度包含著無罪推定原則;公訴人承擔舉證責任和證明責任的原則;被告人自願陳述的原則等。還有人主張,沉默權制度包含著被告人沒有義務為追訴方向法庭提供任何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陳述和其他證據,追訴方不得採取任何非人道的、或者有損被告人人格尊嚴的方法強迫其就某一個案件事實作出供述或者提供證據。被告人有權拒絕回答追訴官員或者法官的訊問,有權在訊問中始終保持沉默,司法警察、檢察官或者法官應當及時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此項權利。法官不能因為追訴方沉默而使其處於不利境地或者作出對其不利的裁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就案件事實作出有利於或者不利於自己的陳述,但這種陳述必須是出於真實的內心的意願,並且能夠意識到其行為的後果,法院不得強迫被告人作出陳述。總之,沉默權制度不僅僅規範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沉默權制度中包含了對偵查人員、檢察官和法官的義務性限制規定。沉默權制度的含義大大豐富了。

第三,從沉默權的適用環節來看,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最早的沉默權制度出現在法庭庭審階段,直接目的是為了保護證人的利益,而最後的目的則是為了保護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防止法官利用所謂的「宣誓制度」迫使當事人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從而受到法庭迫害。(當時拒絕宣誓的當事人,法官可以判處其為「革命者」或者「異教徒」,從而將其投入監獄。)而現在的沉默權制度則更多地適用於案件的偵查環節,目的是為了防止偵查機關通過刑訊逼供的方式,取得證據。在中國,有人主張在偵查階段引入沉默權制度,而在審判階段由於實行了辯論式庭審改革,當事人的權利已經受到了尊重,所以沒有必要強調沉默權制度。如果被告人在法庭上拒絕發言,則說明被告人無言以對。即使不引入「自由心證」的原則,法官也會在內心深處作出準確的判斷。當然也有人主張,在法庭庭審階段應當充分尊重被告人的沉默權,如果強迫被告人必須作出明確的回答,那麼,有可能會讓被告人陷入問題陷阱。

第四,從沉默權制度適用的範圍來看,也出現了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張沉默權制度應當主要規定在刑事訴訟中,但也有人撰文認為,沉默權制度也可以在民事訴訟中體現出來。儘管中國加入的國際公約側重於對刑事訴訟的當事人予以保護,但是,從法理來看,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同樣可以援引沉默權制度,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這種不斷擴大沉默權制度適用範圍的做法,自然而然地擴大了沉默權制度的主體範圍,豐富了沉默權制度的內容。

第五,從沉默權制度的表現形式來看,有明示沉默權和默示沉默權兩種。前者最著名的就是美國的「米蘭達」規則,明確要求司法人員必須將下列事項告知被羈押人:有權保持沉默,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在法庭上作為不利於其的證據,有權邀請律師在場,如果律師不在場則可以拒絕回答問題,如果請不起律師,有權免費得到一個指定律師。之所以作出這樣的規定,在美國學者看來,完全是因為「富有的、受過教育的或者智力水平比較高的嫌疑人有可能從外界得知自己有沉默的權利,而那些貧窮的、未受過教育的或者智力低下的嫌疑人則很可能不了解這一權利。因此,有必要告知一切被羈押或者被剝奪自由的人,擁有沉默權」。後者則是指反對強迫性自我歸罪的證言特免權,但是法律並沒有明確規定沉默權。不論哪一種立法模式,其中都暗含了保護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內容。但是,明示沉默權制度,有利於公民權利的普遍保護;而籠統規定司法機關不得強迫當事人自我證明有罪,則可能會導致少數弱勢群體權利無法得到保護。

由於不同國家觀念和制度上的微妙差異,我們在引入沉默權制度的時候必須仔細斟酌,防止將體現不同價值觀念的制度捏合在一起,增加司法成本,降低司法效率。事實上,鑑於當事人在法庭上濫用沉默權,西方一些國家已經修改了傳統的沉默權制度。1994年,英國修改了《刑事審判和公共秩序法》,要求犯罪嫌疑人必須回答詢問,否則,允許法官和陪審團作出不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推斷。

我國檢察機關在起訴階段曾經提出「零口供」原則,希望以此杜絕刑訊逼供。現在看來,部分地方檢察機關的做法並不是沉默權制度。中國的刑事訴訟法要引入沉默權制度,必須仔細分析沉默權制度的歷史演變情況,慎重作出選擇。

從歷史上來看,如果一項法律制度不斷變異,說明這項制度在不同國家、不同的歷史階段面臨著不同的價值判斷。中國刑事訴訟法引入沉默權制度,必須有利於強化司法機關打擊犯罪的功能,必須充分考慮公民的普遍價值觀念和承受能力,必須在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權利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如果沉默權制度的適用放縱了犯罪,或者沉默權制度導致社會治安的惡化,那麼,決策者必須反思,中國司法體制的整體價值取向何在。立法機關千萬不能將部分學者或者律師的意見作為公眾普遍的意見,納入到訴訟法中,立法機關必須廣開言路,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的聲音。 (喬新生)

相關焦點

  • 論沉默權制度的人權保障意義
    關鍵詞:沉默權制度;制度引進;中國國情;訴訟結構;司法制度  沉默權是保障人權的一項重要的司法制度,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權反映了社會文明進步程度,但沉默權的確立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  一、沉默權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一)英國的沉默權制度   沉默權制度誕生於英國。
  • 從「章瑩穎案」看中美刑事司法:沉默權、律師權利、陪審制度差異
    即使是中國的公眾對這段也並不陌生,藉助於美國影視作品的影響力,「米蘭達警告」傳播到世界各地,使人們知道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權在面對警察訊問時保持沉默。「米蘭達告知規則對於沉默權制度在美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家弘教授指出,對於推動人類社會刑事司法的文明化來說,米蘭達告知規則功不可沒。
  • 【1.21初賽賽評】當今中國應該/不應該立法明確沉默權
    立法保障沉默權會降低偵查效率,不利於打擊犯罪,口供作為證據的價值不應該被貶低,因此司法機關對於口供的依賴不需要改變。可見,反方對正方的第一層挑戰在於明確沉默權對於改善「口供為王」現象的可行性。正方提出,偵查機關可以提高搜查能力,關鍵在於沉默權對權利和職責的劃分可以倒逼偵查機關改變辦案資源的分配。
  • 中美偵查制度之比較研究
    二、中美偵查程序中人權保障的現狀  我國在傳統上實行審問式偵查構造,雖然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時引入了對抗制的因素,但總的來說偵查機關權力仍然較大,而犯罪嫌疑人權利仍然受到嚴格限制。  首先,犯罪嫌疑人辯護權的行使受到限制。1996年刑事訴訟法的修正凸顯了我國偵查模式的當事人主義特點,其中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在偵查階段允許律師介入刑事訴訟。
  •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 值班律師要做有效法律幫助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從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後,法律援助制度就開始納入到刑事訴訟領域裡邊,成為人權保障的一個大的事業。可以說沒有法律援助制度,就沒有刑事訴訟人權保障制度的重大進步。最近根據全國人大的授權,刑事訴訟法主要做了兩個方面的試點,一個是速裁程序的試點,一個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試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試點,應當說是在速裁程序基礎上,包含實體與程序兩個方面相結合的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重大試點。值班律師制度在這個試點中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 (連載八十四)沉默權的限制 ——密西根州訴湯姆金斯案(仙桃市院女幹警讀給你聽)
    對米蘭達規則適用的這一全新解釋,加重了犯罪嫌疑人行使保持沉默權的負擔,更加符合現實情況和審訊實際,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米蘭達規則。         這個案件的被告是湯姆金斯,他因涉嫌一起槍擊案而被密西根州警察拘捕。警探赫格特和另外一名警官向湯姆金斯告知了米蘭達權利後開始詢問,湯姆金斯沒有表示他不願交談,也沒有要求律師在場。
  • 論我國確立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的必要性與完善路徑
    「中國古代的刑事審判程序,我們可以簡單概括為通過刑訊獲取口供的過程。」人們對以刑訊手段獲取證據的方式習以為常,就連人們傳統觀念中的清官也常常為獲取口供而動用嚴刑,這從傳統觀念與實踐中就給予了非法取證在我國有一種天然上的合法性。因此我們要從觀念中開始慢慢改變,進而滲透到實際行動中,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地發展正確的法治理念,理性適用法律,嚴格遵守法律程序。
  • 他是中國新刑事訴訟法之父 「疑罪從無」入法的關鍵先生
    陳光中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建議稿最重要的建議有三條:一是改革審判方式,增加辯方的話語權;二是律師在案件偵查階段可以介入;三是確定疑罪從無的原則。相比於屬於實體法的刑法,屬於程序法的刑事訴訟法修改往往困難重重。
  • 宋英輝 孫長永 劉新魁等著《外國刑事訴訟法》
    1996年2月-1997年2月,在日本名古屋大學法學部研修日本刑事訴訟法。主要成果:《刑事訴訟目的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刑事審判前程序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刑事訴訟原理導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日本刑事訴訟法》(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日本刑事訴訟法要義》(合譯),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版。
  • 法學匯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蘊含的「利益博弈」
    2018年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確認了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該制度在程序的簡化上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其中,「認罪」「認罰」既可能是一種需要進行「自願性和真實性」判斷的證據,也可能是一種自主決策的事實基礎。在當庭認罪中,由於進入審判階段在法庭上被告人才如實坦白,雖然能增加審判者的內心確信,也或許對程序簡化有一些好處,因此相關的量刑指導意見將這個酌定量刑情節進行了一定的規範化,這種「從寬」效果主要是因為認罪的被告人放棄了沉默權、反對自我歸罪權、質證詢問權、無罪辯護權等諸多權利,從而使庭審程序簡化,節約了司法資源,提高了司法效率;並且認罪的被告人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小。
  •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蘊含的「利益博弈」
    ​2018年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確認了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該制度在程序的簡化上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其中,「認罪」「認罰」既可能是一種需要進行「自願性和真實性」判斷的證據,也可能是一種自主決策的事實基礎。其內含的協議(具結書)性質和控辯利益交換成分(認罪和從寬),體現了在程序運行和實體處理上的控辯雙方的利益博弈,包括權利減損—補償,成本節約—後果激勵,自主選擇—情境理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