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藝術創想巧妙應用
我曾在我校一年級上第一節課的時候提出過一個這樣的問題,「什麼叫做美術?」很多孩子回答的是畫畫,而只有一個孩子是這樣回答的:「美術是門藝術。」其實美術何不就是一門藝術,不要小看每一個孩子,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小藝術家,孩子們的畫質樸、稚拙,富有情趣,雖無章法,但筆下的形象卻更分外生動,更具有生命力。大膽的創想與新奇的構圖往往令我們這些成人都讚嘆不已,有時我們都未必能畫出如此的佳作。
《小神龍俱樂部》中《藝術創想》這個節目,「創想大王」尼爾布坎南在英國家喻戶曉,他可以利用身邊的資源,變廢為寶,大膽想像創作,令人大開眼界。在小學課堂上可以多借鑑《藝術創想》這個節目,讓孩子們可以大膽的「藝術創想」。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能夠把「玩」應用到課堂上,把色彩「玩」得更漂亮。
比如一年級《各種各樣的形》這一課,就可以借鑑《藝術創想之大型拼圖》,讓孩子們利用身邊可以利用的資源,比如校服,書包,文具等等,然後一同去戶外拼接成人或動物的圖案,並進行拍攝,這樣做可以更好的鍛鍊孩子們動手合作能力,讓孩子們了解藝術就存在我們身邊。
再比如《看誰塗得更好看》一課,我們也可以採用「波洛克」遊戲,波洛克是美國著名抽象派畫家,他主要是在布上隨意潑灑完成創作,可以讓孩子們根據這個原理,用拖布在長布上完成隨意潑灑的創作,可以讓孩子們在玩中盡情感受藝術的魅力。
二、 放飛孩子們的想像力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同是畫蘋果一節課,在美國老師拿來一筐蘋果,每個孩子人手一個,然後孩子們自己觀察來創作,而在中國,老師則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蘋果,然後孩子們臨摹,相比較來說,中國孩子畫的蘋果更加的規正,可與此同時,孩子們的思想也被束縛了。美術不僅僅是畫畫得像就是好的,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以及欣賞美發現美的能力,老師是課堂的引導者,而並非說教者,我們不能剝奪孩子們學習創造的能力。不能用成人的眼光來遏制孩子們的想像力。
在國外,孩子在牆上畫畫,家長首先會是誇獎孩子,然後再教育他應該去該畫的地方畫,而這件事如果發生在中國,可想而知,家長是什麼樣的態度解決這件事,而這會讓孩子從此失去創作的衝動。孩子的畫常常用來比擬大師的作品,清新而自然,我們常常看到了孩子在畫中最本質的流露,看到了他們對於這個世界最本質的認識和最原始的感知,沒有半點的虛假。通過孩子的畫,你可以了解他們內心所想,了解他們最清澈純真的心靈。繪畫是孩子們內心世界對外界的投射和反映,是情感的表達,也是生命最原始最簡單的綻放,也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美好橋梁。所以,當孩子們畫出了歪房子,歪桌子,甚至一些奇奇怪怪的事物時,請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責怪他們,試著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多問幾個為什麼,聽聽他們的想法,多給他們鼓勵和支持,也許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讓兒童插上想像的翅膀吧,他們會還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愛因斯坦雖然不是畫家,但他卻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魯迅先生說:「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他想潛入蟻穴。」孩子們常常出現豐富的想像,又罩上了純自我的神秘色彩,創作出的作品有稚拙美,有時像童話一樣引人入勝,不要小看每一個孩子,有時候他們的帶給我們的東西要更多。
記得我小時候有次上美術課,老師說畫一節想像畫,我想了一會,告訴老師,我想畫月亮和星星打電話,老師說非常好,但是這個創意老師卻告訴了畫的比較像的同學,讓她畫了一張,然後參加了比賽,並獲了獎,從那以後,我便暗暗下自決心,一定要畫得像。長大之後由於高考美術這種硬式考法,幾乎每個考生畫的畫都是規規矩矩的,就連色彩考試中,畫的衣服的顏色都是老師提前調好的。
在這裡,我不是批判我國現今的美術教育,只是,如果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在童年時期,我們給予的評價不是用像與不像,他們長大以後會是怎麼樣的。中國會不會也多了一些像達文西、畢卡索、梵谷、米開朗琪羅這樣的偉人。
美國哈佛大學茄德納博士說:「教師的任務基本上是為自然出現的那些發展提供支持,對來自兒童的積極性作出讚許和同情的反應。只有在寬鬆愉悅的環境裡,學生才敢於自由想像、標新立異和大膽創新,使個性獲得發展。」其實老師的話在孩子們的心中有一定的地位,我不敢保證能培養出大藝術家,但我卻不想讓我教過的孩子在童年的美術課上留下任何遺憾和委屈。我希望他們有一個被保護的童年,被保護的夢。所以要做到善於啟發,激勵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去發現美和創造美,盡情感受身邊的美,用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看這個世界,不去幹擾和限制他們個性化的知覺方式和創造方式,不去扼殺每一個孩子的創作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