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置開放情境,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將創作手工製作的情景拓展到四十五分鐘之外,將實際生活的課題帶到課堂上,能夠激起學生對創作的欲望。例如《面具的製作》在課前,我就收集了一些以往同學製作的面具,並在課前布置學生帶一些自己家中可用作面具製作的材料到課堂上來。上課時,我將收集好的面具展示給學生看,鼓勵學生評論,儘量營造寬鬆的開放的氣氛。學生在這樣的氣氛下,用自己帶來的材料,創造出了一幅幅環保又新穎的面具。有用南瓜做的萬聖節面具,有用樹葉和蔬菜做得迷彩面具等。在課後,我們還舉辦了一個環保面具藝術展,在展覽中,我鼓勵學生用文字、圖畫甚至音頻、視頻等方式將自己創作面具時的靈感來源、對創作的作品的解讀等表達出來,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也鍛鍊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
(二)尊重學生個性,充分發揮學生創作力、想像力。
創新需要土壤,然而批評與質疑往往是將創作力、想像力扼殺在萌芽狀態的首要元兇。要杜絕這樣的扼殺,就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不去打壓他們的創作靈感。在《我心中的蒙娜麗莎》課堂上,我要求學生分成小組,用自己家中的作物將達文西的名畫《蒙娜麗莎》進行再創作,製作出他們自己心目中的蒙娜麗莎。每個小組的學生做出來的畫都有各種各樣的瑕疵,但只要他們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勇敢得表達出他們創作這樣畫面的原因,就可以得到我的最高獎勵。事實證明,這堂課氣氛活躍,課堂上歡聲笑語,作品五彩繽紛,下課後學生還意猶未盡得相聚討論著創作靈感。這不就是素質教育下美術課堂應該達到的效果嗎?
(三)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才是手工製作課的重要環節。
萬丈高樓從地起。沒有紮實的基礎,一切都是空談,都是海市蜃樓。學生可以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可以有無窮的創造力,可以有操作性極強的創作作品,但,若沒喲紮實得動手能力,就無法將所想轉化成實物,就只是紙上談兵。在一堂《改造我家的花園》上,我要求學生不僅用繪畫的方式把自己設計的家庭花園表達出來,還用泥土、沙子、石子、草根、植物等材料做出模型來。在繪畫部分,大多數學生都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所想,但實際做模型時,很多學生就遇到了搭建、堆砌等的困難。這些動手能力,在農村孩子的生活中更是迫切需要。他們不僅需要絕佳得創意,更需要出色的手工。而這一能力的培養,只有通過手工製作來讓他們得到充分的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