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問答,是老師課上與學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有效的提問可以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一問一答,搶答等問答方式,可以放鬆學生課上緊張的情緒,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打下基礎。
問答,一方面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老師向學生拋出問題後,讓同學們展開討論,並積極的發表自己的觀點,而這些觀點的產生無論對提升課堂效果還是對學生本人的發展都很有幫助。特別在美術課上,美術是發散性思維很強的學科,任何問題都沒有唯一的答案,只要說的有道理,可行性高都是好的答案。
搶答是燃爆課堂氛圍的最佳方式。有助於刺激同學們的思維延展,產生更加精彩的故事情節。
搶答是問答中的一種回答方式,指的是當老師拋出問題後,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根據以往的知識和經驗對老師的問題進行解答。搶答有助於幫助同學們集中注意力,刺激大腦高速運轉,組織答案,然後以最快的速度傳達出去。
搶答包含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老師提出問題,同學們此時是全神貫注,大腦飛速運轉的,目的就是聽清老師的提問,快速分析,並在最短時間內給出答案;第二個階段是,搶的過程,這個過程最為激烈,課堂氛圍也在此刻被激活;第三個階段是,給出答案的過程。這個階段同學們是有期待的,期待第二個回答的機會被自己搶到,期待自己的答案會比第一人回答的要好。所以整個問答過程同學們都是處於興奮狀態的。
如果老師連續拋出搶答式的提問,毫無疑問,整個課堂氛圍會持續被點燃。當同學們都處於這種興奮狀態的時候,其潛力也就被激活了,更多好的創意會如泉水一般湧現出來,畫面的故事性、情節性會更豐富,效果也會更棒了。
老師們都知道,當提出問題時,如果出現同學們爭相舉手回答的場景,說明老師已經掌握了課堂的主動性,並順利激發了學生們的思維,提升了課堂的參與性。
提問可以幫助維護課堂紀律,讓孩子們在有序的課堂秩序中,發揮最佳創作力。
給小孩子上過課的老師都知道,因為小孩子們的紀律性差,有時會很難控制課堂節奏,課堂提問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上課時,我會把學生分為兩組,讓他們通過回答問題的方式進行比賽,每回答一個問題得1分,最後看哪一組得分最高,雖然沒有獎品但同學們對這種精神性的表揚也是非常高興的。這種方式經過試驗證明,對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有效,能看到這篇文章的老師可以嘗試一下。
這裡要區分維持課堂紀律和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這兩點是不矛盾的,積極的課堂氛圍是正向的引導過程,必須通過良好的課堂紀律才能達成。良好的課堂紀律不是讓同學們整堂課保持安靜,這是錯誤的認識,而是讓同學們能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配合老師完成知識的講授,作品的創作等,從而提高課堂效率。美術課堂是開放的課堂,過於安靜的課堂氛圍會限制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利於畫面效果的表現。
上課過程中,利用部分孩子的回答激發其他學生的想像力是我比較常用的方法,當孩子們的思維處於停滯狀態的時候,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提問,讓一位同學先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後老師利用這個孩子的觀點引導全班孩子思考的方向和思維方式就可以幫助他們順利激發想像力,這個過程的運用就可以讓老師輕鬆的把控課堂節奏,從而維持良好的課堂氛圍。
比如,在《螞蟻搬家》這一課的講解中,關於螞蟻搬家的方法同學們的思維比較保守,很多同學都認為只有很多螞蟻集中力量才能搬家成功,這無疑降低了畫面的故事性和創新性,也缺乏情節的表現。後來我找一位平時愛看動畫片的同學回答,這位同學說螞蟻可以開飛機搬家,這一觀點瞬間打開了同學們的思維,很多同學表示,還可以用吊車,還可以用輪船,還可以開挖掘機……瞬間全班同學的思維被打開,由螞蟻們自己搬家拓展到利用工具搬家。還有很多同學講述了搬家過程中的具體情節,越來越多的故事創意躍然紙上,最後的畫面效果孩子們表現的都非常有創意。
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運用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美術課上增強孩子想像力的同時,老師也得腦洞大開才行,通過把多種教學方法巧妙結合,讓課堂效率最大化。
問答營造輕鬆活潑的課堂氛圍,可以放鬆孩子們緊張的課堂情緒,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問答的過程也是師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可以有效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老師提問的方式,語氣以及對孩子們答案的認可程度都能影響到孩子與老師之間的關係。老師有意識的通過提問營造出輕鬆活潑的課堂氛圍,引導孩子們圍繞著課堂主題進行創作,讓孩子們在自然的狀態下放鬆下來,也有助於增強孩子學習的樂趣。
孩子們上課時的情緒也是影響作品創作效果的重要原因,緊張的情緒限制了孩子們的行動,更限制了孩子們思維的發展;輕鬆開放的課堂氛圍幫助孩子們緩解緊張的同時,也使思維的延展性得以加強,創作出想像力豐富的畫面效果也就不難理解了。
師生關係歷來都是影響孩子們對某一科目興趣的重要原因,孩子可以因為喜歡一個老師開始對所教科目產生興趣,也可以因為不喜歡一個老師而討厭某一科目。所以老師要通過一些小的策略吸引孩子們對自己的關注,有的老師超強的繪畫功底讓孩子們崇拜,有的老師高尚的人格讓孩子們尊敬,有的老師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孩子們佩服,總之作為老師一定要有讓學生為之驚嘆的方面,才能讓學生喜歡老師。
而我們本文中講述的通過問答的方式營造出輕鬆活潑的課堂氛圍,讓孩子們在放鬆自在的環境中繪畫,也是能吸引孩子們喜歡的重要方式,不論哪一個孩子也不願意一直在高度緊張的學習中痛苦的度過,輕鬆的繪畫課還可以幫助緩解壓力,放鬆心情,自然贏得孩子們的喜歡,老師也就很容易得到孩子們的認可了。
2018年,有一個休學的孩子報名,休學的原因就是學習壓力大,對學習沒有興趣,了解到這一情況後,課上我有意識的多關注他,經常通過提問問題的方式,讓同學們「聊」(討論)起來,慢慢的他也加入了和同學們的討論中,因為我的課堂一直是很放鬆的,慢慢的他就開始喜歡畫畫了,和我之間的關係親近了不少,據他媽媽說,當時最喜歡的事就是找我學畫畫。
小結:利用問答的方式在維持課堂紀律,營造課堂氛圍方面有非常好的作用,關鍵是老師要懂得如何在恰當的時間拋出問題,以及拋出的問題能否成功激起同學們的討論,只有在這種引導方式下,才能把握住課堂的節奏,發揮提問的作用,提升課堂的效率。
選擇恰當的提問時間,緊抓課堂節奏,步步為營。
課堂導入為開端,提問緊隨其後。當老師要發出提問的時候,一定要提前發出提問的信號或者答案的引導,讓孩子們意識到老師此刻講到的知識可能是重點,可能會拋出問題。
比如,老師先讓同學們觀察了很多圖片,接下來可能會讓同學們對圖片的共性進行總結。反覆幾次以後,學生就會意識到每次觀察完圖片後,老師有可能會提問,上課時的注意力就會更集中了。
階段性的提問可以幫助同學們解決課堂重難點,對於集中同學們的課堂注意力起到很好的作用。或者在解答某一問題的時候,以提問的方式詢問同學們解決問題的方法等,都是在關鍵的節點拋出合理又有意義的問題,這都有利於老師把握課堂節奏。
為什麼要在提問前發出提問信號或者設置答案的引導呢?這主要是針對同學們的年齡來說的,除了恰當的提問時間,在問題提出前對答案的簡單引導,容易讓同學們輕鬆的組織答案。假如老師提問完成後,難住了一眾的學生,腦海裡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那只能給課堂帶來負面效果。所以,提問的內容非常關鍵。
具有引導性的提問內容,可以激發同學們的想像創意思維。
老師們要學會使用教學引導的方法,像圖片導入、視頻導入,以及遊戲導入等都是非常有效的美術課堂導入方法,通過導入先把同學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老師這邊,並成功吸引他們進入到課堂知識的學習中,跟隨老師的節奏上課,老師繼續通過具有引導性的問題,刺激學生想像力的發展。
所以,提問的內容就比較重要了。既要體現出課堂的重難點,還要把握好學生的年齡特點,既要讓學生充滿好奇心,還要把握住答案的難易程度。孩子不是科研工作者,對答案的需求不是很高,既然猜不出來,可能就會放棄了,也可能會因此加大孩子的挫敗感、
舉個例子:
對於一個陶罐的繪畫要先了解其結構的組成。「結構」一詞,理解起來難度就挺大的,也很抽象。如果對一個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要是提問「結構」是怎樣的,他們肯定對答不上;如果老師提問:大家認真觀察,這罐子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學生們有可能會產生搶答的效果。
還有的提問可以在問題中給出答案,採用反問式的語氣進行提問,本身也是對答案的引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舉一反三,產生更多精彩的想法。同時,也可以提高繪畫的速度。
比如,在表現樹葉的顏色的時候,老師一般會提問同學們,樹葉都有什麼顏色的呢?這種提問的效果非常不好,如果利用反問式的提問方法,老師就可以這樣問,樹葉可不可以是藍色的?可不可以是紫色的?……這種的提問方式可以讓孩子們根據老師已經提供的答案,產生更多有創意的答案。
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鼓勵與培養。採用比賽式的問答策略,巧用表揚和獎勵。
問答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特別是當孩子們表達出創意新穎的觀點時,老師一定要及時給予表揚,強化這種效果,避免孩子的思維發生轉移。上面我講到,課上會通過把學生分組的方式,讓學生之間展開比賽,如果你能給予勝利的一方一些語言式的表揚或者獎品式的鼓勵,學生們還是很高興的,也有利於增強他們參與問答的積極性。
比賽式的問答也是結合學生年齡設置的,因為越小的孩子越喜歡「爭強好勝」。他們總喜歡不管做什麼事自己做的是最好的,自己表現是最棒的。老師掌握好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徵,巧妙地加以利用,有時候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表揚和獎勵是強化的方法。在心理學上講,當孩子們表現出某種積極的行為後,採用正強化的方式,可以增加行為發生的頻率。這也是老師對學生表現的認可。這種不斷強化的方法可以促進孩子們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與發展。
比如,上課時,老師對小剛的問題答案,進行分析和總結,並肯定答案,然後給予表揚或獎勵,小剛受到老師的表揚後會覺得特別有面子,從而增加其回答問題的頻率。當給出的答案更有新意的時候,就增加對小剛的表揚次數和獎品質量,這個過程中,小剛的思維會隨著回答問題越來越多而變得更加敏捷,給出的答案也會更加有創意和可行性。
小結:問答要講究方式方法,一定是在學生的接受能力氛圍內進行提問,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對學生的表揚和獎勵是提升學生參與積極性的一個方法,只有不斷地強化學生的參與答題的行為,才能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的對繪畫產生興趣。
學生的回答要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有理有據,並引導學生不斷完善答案要點。
問答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產出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答案,並引導學生不斷豐富答案的完整度,儘量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這三個角度闡述,準確提出論點,並提供豐富的論據來佐證論點。
論據提供可以引用權威專家或名人的觀點和經驗,專家們的觀點已經經過了大量的論證,都是在實踐中得出來的,更有說服力,也具有公眾影響力,比如魯迅;或者是闡述自己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案例和經驗,也就是說,用來佐證論點的論據一定要權威,有說服力才能令人信服。
培養學生的答案組織能力。學生的答案最好能形成故事情節,老師要演示答案與繪畫之間的關係。
老師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回答問題的能力,美術課上的問答儘量能夠採用故事性的答案形式。講故事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上課方式之一,這篇文章中具體闡述了故事引導法在美術課上的作用。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學生的年齡特徵也決定了故事引導對學生創作的有效性,故事都是帶有情節的,而情節則是畫面內容產生的主要方式之一,每一個故事場景都可以表現出一幅有意思的美術作品。
老師現場要演示故事性回答與繪畫之間的關係,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們通過問答創作美術作品。具體方式是根據某一問題的答案現場創作出一幅完整的美術作品,直觀演示更容易讓學生們信服。
怎樣的回答才算是好的故事呢?
故事一般包含事件的開始,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階段。美術作品中可以表現的一般是後三個部分,每一個故事發展的階段我們都可以單獨表現,故事高潮部分的表現是最精彩的。比如《螞蟻和西瓜》中,小螞蟻搬不動西瓜,找來一根木棍,想把西瓜撬起來,這個場景就是很好的選材細節;小螞蟻們經過努力把西瓜改造成滑滑梯,找到了西瓜最有意思的玩法,這個情節的表現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只要同學們學會用故事性的答案回答問題,那想像力和創作力也就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根據故事情節組織一幅有意思的美術作品應該也很容易了。
利用學生的回答刺激更多創意思維的誕生,讓畫面充滿想像力,避免雷同。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老師要多讓學生思考,不要提前把答案告訴學生,讓他們先通過自己的努力使思維得到發展,舉一反三,才能真正學到知識。
學生們對老師的提問總能給出很多精彩的答案,在這種輕鬆活躍的課題氛圍中,更容易刺激其他同學的思維得到發展,美術課堂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一個班級當中僅有幾個人想法好,畫的好,不是真正的有效課堂,大部分的同學都能創作出精彩的作品,才是體現課堂的成功。
少兒美術的教學最怕的就是,所有的孩子畫出的作品都是相同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缺乏創造力,長此以往學生的想像力,創作力等各種美術相關的能力都會退化,還會影響到其它方面能力的發展,繼而喪失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嚴重點還會引起性格上的缺陷。
老師上課的時候要對所有的孩子進行關注,挖掘他們各自的潛力,從不同的角度闡述同一個主題,從不同的側面切入畫面進行表現,比如,畫面故事情節的創造,構圖方式,色彩搭配,用筆用線等不同的角度表現,一定要避免雷同的畫面。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講的就是這個意思,美術課堂中的畫面表現也是一樣。
小結:老師在課堂中具有引導作用,學生是主體作用,老師通過教會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發展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並促使孩子的學習為形成習慣,才真正有利於孩子的發展。
總結
有效的問答可以營造輕鬆活潑的課堂氛圍,放鬆學生們的情緒,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激發想像創作力,繪出精彩的畫面效果,從而提升美術課堂效率。
問答固然是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但也要通過學生與老師的配合才能發揮作用。作為老師要勤於研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善於研究學生心理,組織一切有利於教學的條件為學生服務,緊緊把握住課堂節奏,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作為學生要根據老師的引導,配合老師的教學,積極思考,挖掘自己的潛力,在師生雙向的配合中,才能讓學習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