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隨著天氣越來越燥熱,家裡有孩子的父母都在操心如何幫孩子戒掉尿不溼,尿不溼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帶娃如廁的負擔,但是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尿不溼該戒掉還是不能馬虎,等到孩子有尿意感的時候,儘早戒掉尿不溼對他們的成長乃至心理健康都有益無弊。
戒尿不溼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幾乎都是一件需要鬥智鬥力的事情,很多新手父母光是在尿床、尿沙發、尿褲子這件事情上,每天曬被褥、洗褲子,那種尿了又曬、尿了又洗的重複,就被孩子氣得幾乎快要瘋掉。有些家長在幫孩子戒掉尿不溼的時候還傾盡全力去鬥智鬥勇,但最終孩子還是永遠都記不得坐馬桶,尿尿了也不知道蹲下身子……
在幫孩子戒尿不溼這件事情上,其實每個人都各有各的說法,有些人覺得戒尿不溼只是孩子成長當中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有些家長卻認為這樣一件小事戒起來太難,甚至還有媽媽們整整一個月不眠不休地操心勞神,但是最終孩子還是學不會坐馬桶。
對於戒尿不溼孩子不坐馬桶這件事情,我個人認為不是孩子的尿不溼癮太大,而是家長的方式沒有用對,別看戒尿不溼是一件小事,實際上卻是細膩的微觀技術,在觀察的時候有多心細你的收穫就會有多大!
下面結合蘭媽兩個孩子戒尿不溼的經驗,總結出以下幾種脫掉尿不溼的應對方法,希望這些總結能夠幫助到正受困惑的爸爸媽媽們:
1、選好季節,讓孩子如廁更簡單
從戒尿不溼的方便和簡單程度來看,夏季是戒尿不溼最佳季節,首先孩子穿的衣褲單薄又少,讓孩子有了尿意自己如廁也很容易辦到。很多孩子在如廁的時候不喜歡繁瑣的穿脫褲子,尤其是玩得正嗨的時候就很容易憋不住尿了褲子。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遇到困難就犯怵乃是常態,所以給孩子營造簡單的如廁環境,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自己如廁這件事情。
2、選好年齡,讓孩子如廁更配合
在孩子戒尿不溼這件事情上,除了要選好季節之外、還要選好年齡,1歲左右的孩子是喜歡模仿、渴望自由的萌芽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基本上會表達尿意,也可以自己蹲著、或者坐馬桶如廁,因為他們的模仿觀念非常強,所以有的時候不用家長教就會自覺坐到馬桶上如廁,但這其中缺的就是一個自覺性,在這個期間爸爸媽媽可以適當地提醒孩子有無尿意感,讓孩子養成一個有尿意就及時如廁的習慣。
3、理解孩子,讓如廁這件事情更簡單
有了簡單的環境和模仿年齡段的支持後,孩子基本上已經開始接受如廁這件事情,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實踐,俗話說得好「決定容易、實踐難」,做好實踐才能真正讓孩子把尿不溼戒掉。戒尿不溼的實踐方面,首先要面臨的就是讓孩子接受馬桶,在蘭媽兩個孩子戒尿不溼的經歷裡,大寶排斥馬桶沒有套馬桶墊的冰涼感,二寶害怕樓上管道排水的「譁啦」聲音,兩個孩子共同的害怕點就是恐懼「清廁靈藍泡泡」的清潔顏色。
實踐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為什麼不坐馬桶,就永遠不能讓孩子克服自我如廁這件事情,所以當孩子暴跳如雷不接受馬桶如廁的時候,家長要做的不是憤怒而是接受孩子,了解孩子為什麼排斥的原因,找到其中的原因之後才能讓孩子克服困難接受如廁。
4、堅守底線,讓孩子知道如廁不依賴
了解孩子不接受馬桶的原因後,父母還需要堅守住自己的底線,別看孩子小小年紀實際上他們最擅長挑戰底線,摸清楚父母的底線就可以一而再地挑戰,可能很多人覺得孩子害怕「清廁靈藍泡泡」,我們給他們衝乾淨或者不使用清潔靈不就可以了嗎?從孩子如廁的教育來看,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如廁、還要教他們適應各種如廁環境,就像是成長裡通用的獨立一樣強固整個人生。
大寶的如廁,就是一而再地順應她的需求達到如廁目的,某一天到親戚家如廁的時候,由於對方家裡面的廁所是蹲坑、孩子死活不上廁所,最後尿溼褲子的情節別提有多尷尬。有了大寶複雜又遷就的如廁經歷後,二寶的如廁訓練一直堅守底線,從孩子害怕「清廁靈藍泡泡」,蘭媽選擇的不是遷就而是讓她適應環境。
5、強調步驟,讓孩子記住如廁方法
訓練二寶如廁從一歲半左右就開始,但是2歲換了租房地點後,孩子又跟「清廁靈藍泡泡」槓上了,死活不肯坐馬桶的態度讓人氣得直跺腳,那個時候二寶才剛剛2歲,季節還是屬於家裡面開了地暖的寒冷日子,雖然家裡面的溫度不低,但是家裡面的褲子也不夠換洗,為了讓孩子養成正確的如廁習慣,有一天我和二寶在廁所整整耗了一個小時。
在這一個小時裡,我不斷重複如廁步驟讓孩子記住如廁方法,當時我一邊示範一邊說:
第一步,脫掉褲子、撩起衣服
第二步,踩在凳子上
第三步,看著藍色清潔水,不要害怕這是去臭味的香香
第四步,坐在馬桶
可能很多人覺得讓孩子踩在凳子上會多此一舉,實際上這是給孩子安全感的細心一舉,因為孩子個子不高沒有支撐物的話很容易害怕,一不小心屁股也會掉進馬桶,所以凳子只是孩子安全感的一道保護屏障。
起初我也擔心孩子如廁會依賴上凳子,但是隨著接受馬桶開始,有一次發現她在沒有凳子的情況下也可以想辦法坐上馬桶,事實證明讓孩子接受不同環境的如廁,是訓練他們自主如廁的獨立自強能力。
6、戒掉尿不溼,需要先趕走孩子的「心魔」
在整個訓練的過程裡,尤其是到孩子犯怵的步驟會比較糟心,因為這是孩子難以跨越的心魔,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不願意如廁原因,而這個原因就是他們恐懼的「心魔」,這個時候父母能做的就是理解加耐心。就拿我家二寶來說,在廁所一個小時的訓練裡為了趕走孩子的心魔,我不斷重複步驟、親自上陣示範,甚至還抱著、扶著孩子一步一步地接受馬桶,為了趕走她的心魔我還把自己的手掌貼近馬桶內部,再拉著孩子的手去慢慢觸進她的心魔……
整個過程,可以說又累、又傷神,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即便學會了4個步驟,但很多突發情況也仍然有些害怕,比如正準備坐上馬桶的時候樓上排水聲音「譁啦」一流,但經過持續一個星期的鼓勵和「你真棒」表揚之後,比較暖心的是那一個小時候的訓練和後續的堅持,讓孩子徹底接受了「清廁靈藍泡泡」、接受了坐馬桶,也接受了樓上排水管道突如其來的「譁啦」聲音。
如今,每每看到孩子上廁所還不忘撩起衣服的如廁步驟心裡總是暖暖的,在孩子如廁的訓練裡,可以說離不開父母的耐心、鼓勵和堅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學不好、不是他們不好學,而是老師的方法可能出現了漏洞,別看孩子小小年紀不會口語表達太多,實際上他們的心思敏感又脆弱,家長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斥責,你會發現其實戒掉尿不溼也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
我是蘭媽,專注於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