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做成各種模型,然後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它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始於西漢、興於唐朝並盛於清代,在我國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還隨著水運、陸運的發展相繼傳入了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甚至遠播歐洲。在沒有年齡的年代,皮影戲就成了大眾娛樂最佳選擇之一,甚至被不少人認為是電影的前身之一。
以前我一直覺得皮影戲代表的是「北方文化」,無論是西安還是北京,都是皮影戲一度發達的地方,還與「皇家」綁定甚密,深受不少皇親國戚的喜愛。但是其實不然,皮影戲在我國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且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還形成了四川皮影、陝西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等不同不同的流派,這次在雲南省騰衝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街上,也感受了一把當地的皮影戲,叫做劉永周皮影。
剛走進皮影館,就可以看到門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頭銜,不過看著外面擺放的皮影,好像也沒有看出和其他地方的皮影有何太大的區別?其實騰衝的皮影之所以能獨樹一幟,自然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這個要從表演上才能慢慢地看出,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就是唱腔不同,每個地方的皮影戲都是結合了當地的文化,唱腔自然是最直觀的表現,一般都會用當地流行的曲調或方言來講述故事,騰衝皮影戲就是採用了當地的唱腔,雲南風味十足,不過對於四川人來說聽懂還是壓力不大的。
第二就是劇本的不同,雖然也有一些來自小說或者神話故事的通行劇本,但是騰衝的劇本也富含當地特色,比如我們看了一場就是表現了雲南名菜《大救駕》的來歷的皮影戲,不僅有趣,還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科普,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第三就是選材的不同,雖然說皮影戲並沒有規定用什麼材質去做皮影,但是其實大部分地方的人都會用驢皮,因此也被老北京人叫做「驢皮影」,而騰衝的皮影則多選用牛皮,要是你去到後臺把玩一下的話可以發現比一般的皮影重一些,正是選用了牛皮的原因,其他流程則大同小異,畢竟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傳統文化,後臺還有不少老師正在手工創作皮影,有興趣的也可以多多觀摩一下。
值得一提的是,騰衝皮影戲並非是守舊的、不懂變通的,而是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後臺除了可以發現傳統的皮影角色外,還可以看到前段時間很火的國產動漫電影《哪吒》中的哪吒、敖丙都角色,是不是一下子就想起了那首「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的洗腦小調。
在劉永周皮影館裡面除了可以看皮影表演、學習皮影知識外,還能購買到一些精美的皮影,這些皮影都是由後臺的老師手工製作,與其說是皮影,倒不如說是藝術品來的貼切,價格也不算很貴,有喜歡的不妨買一點留作紀念,還有比這更有意思的紀念品嗎?
既然是叫做「劉永周」皮影館,那麼必須要來說一下館主劉永周老師,他年近80歲的高齡,是騰衝縣固東鎮劉家寨皮影戲的最後傳人,從十一二歲便跟隨其父親學習皮影,一演就是六十餘年,經歷過一些特殊是氣候,一度在整個中國的西南地區也只有劉永周等少數幾個人才會演出這門古老民間藝術,很多人被迫轉行,而劉永周卻一直「守」著這門瀕臨消失的民間藝術,因此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高級美術師」稱號。
不過慶幸的是,目前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加大保護,而劉永周的兒子及其孫子劉朝侃也作為第五代、第六代傳承人,正在不遺餘力的挽救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這門技藝能夠永遠的傳承下去,讓後人也能感受到這份傳統文化特有的魅力。
圖/文 由旅遊狂魔夏夏夏 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x夏遊記x#
關於作者:目前已經前往過全球500+城市,並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和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以及斯裡蘭卡當過國際志願者,歡迎持續關注,與你分享全世界的吃喝玩樂,喜歡記得點讚評論或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