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地遠的雲南騰衝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雖然天高皇帝遠,卻在異域風情外讓你感受到一種莫名的熟悉。當時回來後我一口氣寫了騰衝十多篇,因圖君老師說「我們要寫二十篇」,雖然誰也沒寫二十篇,但是陸陸續續也沒停。
關於騰衝皮影的片子在我電腦的桌面上存放了許久,因為比較忙一直沒寫,但也沒刪,因為我知道一定會寫的。騰衝是個多民族的地方。在十多年飛機場修建之前這個地方無論出來和進去都是件十分困難的事情。騰衝機場坐落在著名的駝峰航線上,海拔近兩千米。當你還在雲層中顛簸的時候就令人意外的降落了。據說這裡的跑道比較短,對飛行員是個考驗。
有關騰衝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漢代,但是在騰衝關於文字的記載僅有六百多年,騰衝是以戍邊文化為主的,也就是移民文化為主。所以你來到騰衝可以看的到江南小鎮,聽的到吳儂軟語,交流起來毫不費力。有趣的是他們一定會把你當做北方人。
騰衝無論建築或戲曲都帶有濃烈的漢文化特點,同時也有些許走樣,畢竟到了「極邊第一城」不可能沒有變化。永州皮影家的門頭就是這樣,張揚了許多。
劉永周皮影館坐落在騰衝市的雲南印象城,劉永周生於皮影世家,從小隨父親學習皮影製作和表演「西腔」皮影,他的皮影人物作品惟妙惟肖,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
騰衝皮影戲至今有六百多年歷史,分為「西腔」和「東腔」兩大流派。東腔皮影主要服務於雲南省騰衝縣境東南部和城區壩子。1932年,應幹崖(今盈江)土司邀請,赴舊城演唱《樊梨花徵西》連臺本戲49天,後又應邊民及華僑邀請赴緬甸南坎演出《孫龐鬥智》、《寶蓮燈》等劇目三十餘出。1961年,應邀到昆明為參加雲南省傣、白、壯、彝民族戲劇匯演大會表演《長坂坡》、《斬三妖》等,獲特別榮譽獎。2000年6月,騰衝固東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皮影)之鄉」。可以想得到當年的繁榮熱鬧。
相傳明朝初年,大批江南、湖南、四川的軍人戍邊固東,在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內地文化藝術的同時,也帶來了生動活潑、惟妙惟肖的皮影戲。只不過名字叫做了 「燈影子」、「皮人戲」「手工電影」等。
永州皮影館進門是個不小的戲廳,中間是客人觀看的長條位子,大約坐得下百餘人,前方是戲臺,比我們北方的略大,兩邊展示的是皮影戲裝裱的壁畫,每一幅都是出自「美術大師」劉永周之手,不同的故事人物,折射出民間藝術的人文魅力。戲臺前上方十數張碩大的牛皮告訴我們,最大的差異是北方的驢皮影在這裡變成了牛皮影。這種原料的變化恐怕是因為騰衝少驢或者乾脆就沒驢的緣故。不要說我在騰衝沒有看到驢,就是騾子也小了許多。
由於原料的變化,在製作上就困難了許多。雖然刻刀犀利,從師傅長滿老繭的手上不僅看得到工夫也看得到艱難。染色是女工的活兒,那多彩的顏料讓人眼花繚亂,可見也不是個容易的事兒。
騰衝是個好玩的地方,到和順古鎮逛完李府翡翠大院,不妨去騰衝看一場牛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