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皮影到這裡成了牛皮影 居然還出國去了緬甸

2020-12-19 王喜慶

天高地遠的雲南騰衝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雖然天高皇帝遠,卻在異域風情外讓你感受到一種莫名的熟悉。當時回來後我一口氣寫了騰衝十多篇,因圖君老師說「我們要寫二十篇」,雖然誰也沒寫二十篇,但是陸陸續續也沒停。

關於騰衝皮影的片子在我電腦的桌面上存放了許久,因為比較忙一直沒寫,但也沒刪,因為我知道一定會寫的。騰衝是個多民族的地方。在十多年飛機場修建之前這個地方無論出來和進去都是件十分困難的事情。騰衝機場坐落在著名的駝峰航線上,海拔近兩千米。當你還在雲層中顛簸的時候就令人意外的降落了。據說這裡的跑道比較短,對飛行員是個考驗。

有關騰衝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漢代,但是在騰衝關於文字的記載僅有六百多年,騰衝是以戍邊文化為主的,也就是移民文化為主。所以你來到騰衝可以看的到江南小鎮,聽的到吳儂軟語,交流起來毫不費力。有趣的是他們一定會把你當做北方人。

騰衝無論建築或戲曲都帶有濃烈的漢文化特點,同時也有些許走樣,畢竟到了「極邊第一城」不可能沒有變化。永州皮影家的門頭就是這樣,張揚了許多。

劉永周皮影館坐落在騰衝市的雲南印象城,劉永周生於皮影世家,從小隨父親學習皮影製作和表演「西腔」皮影,他的皮影人物作品惟妙惟肖,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

騰衝皮影戲至今有六百多年歷史,分為「西腔」和「東腔」兩大流派。東腔皮影主要服務於雲南省騰衝縣境東南部和城區壩子。1932年,應幹崖(今盈江)土司邀請,赴舊城演唱《樊梨花徵西》連臺本戲49天,後又應邊民及華僑邀請赴緬甸南坎演出《孫龐鬥智》、《寶蓮燈》等劇目三十餘出。1961年,應邀到昆明為參加雲南省傣、白、壯、彝民族戲劇匯演大會表演《長坂坡》、《斬三妖》等,獲特別榮譽獎。2000年6月,騰衝固東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皮影)之鄉」。可以想得到當年的繁榮熱鬧。

相傳明朝初年,大批江南、湖南、四川的軍人戍邊固東,在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內地文化藝術的同時,也帶來了生動活潑、惟妙惟肖的皮影戲。只不過名字叫做了 「燈影子」、「皮人戲」「手工電影」等。

永州皮影館進門是個不小的戲廳,中間是客人觀看的長條位子,大約坐得下百餘人,前方是戲臺,比我們北方的略大,兩邊展示的是皮影戲裝裱的壁畫,每一幅都是出自「美術大師」劉永周之手,不同的故事人物,折射出民間藝術的人文魅力。戲臺前上方十數張碩大的牛皮告訴我們,最大的差異是北方的驢皮影在這裡變成了牛皮影。這種原料的變化恐怕是因為騰衝少驢或者乾脆就沒驢的緣故。不要說我在騰衝沒有看到驢,就是騾子也小了許多。

由於原料的變化,在製作上就困難了許多。雖然刻刀犀利,從師傅長滿老繭的手上不僅看得到工夫也看得到艱難。染色是女工的活兒,那多彩的顏料讓人眼花繚亂,可見也不是個容易的事兒。

騰衝是個好玩的地方,到和順古鎮逛完李府翡翠大院,不妨去騰衝看一場牛皮影。

相關焦點

  • 在光與影裡看人間百態——皮影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用牛皮、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塗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而小編對皮影戲第一次感性的認知,是源於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活著》。
  • 我們的皮影戲在沒落……一個美國妹子卻推著自行車,想要救活它……
    牛皮厚實堅韌,「推皮走刀」是一項極需手勁兒和耐性的工藝。 這手勁兒要怎麼練呢?汪天穩的秘訣是:大不了手上每天吊兩塊磚練著。 就這樣,他練著練著,他就成了眾人盛讚的「天下第一刀」,製作皮影的技藝自然在業內也是首屈一指。
  • 刀工細膩、出神入化、惟妙惟肖、精美絕倫的渭南皮影
    2018年3月23日,陝西省渭南市,「渭南皮影展」在臨渭區博物館開展,而此次展出是渭南第一次舉辦的皮影專題展覽。臨渭區博物館一名工作人員介紹,該館至今共從民間徵集了1600多件清代皮影,此次展出的311件是精心挑選的,其中有惟妙惟肖、精美絕倫的動物皮影,也有刀工細膩、出神入化的人物皮影,還有獨具匠心的場景皮影等。
  • 古老傳統藝術皮影戲記載著歷史的印記
    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申請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 四川皮影的前世今生
    文中所述李夫人的帷幕燈影場面,當是影戲藝術的雛形。其後,宮妃用紙為影,逗太子取樂,民間效仿流傳,逐漸形成了皮影戲。影戲雖分由真人成影的人影戲、用雙手表演的手影戲和用平面偶人表演的皮影戲,但都同源於幕影表現原理。皮影戲興盛於宋朝,明清後,皮影戲劇日趨豐富,並將紙皮改為牛皮或羊皮。至清末,皮影戲盛行全國。
  • 七旬「皮影夫婦」青島再創業 自費搭臺演皮影戲(圖)
    劉尚儀老伴展示他們親手製作的皮影  機緣:退休夫婦把唐山皮影帶進青島  說起唐山皮影,又稱為灤州影、樂亭影、驢皮影,是中國皮影戲中影響最大的種類之一。15年前,從工程師職位上退下來的劉尚儀就開始迷戀上了唐山皮影的製作工藝,夢想著有一天能把自己製作的皮影搬上舞臺。在不斷的努力和學習當中,老伴成了他最先的支持者;寒來暑往,老人取得了許多榮譽。
  • 獨具匠心的環縣皮影
    環縣皮影有著形式多樣的場景,按大小主要分為大場景和小場景。大場景主要以殿堂庭院為主,以多塊牛皮雕刻而成,融多種雕刻手法於一體,上半部畫面完整,下半部除柱、簾、牆外,其他部分留空,使影人在演出時與景不重疊,形成完美的畫面效果。小場景有花草樹木、駒馬轎車、亭臺繡閣、寶塔蓮臺、勞動工具、生活用具、室內陳設等,多以一至兩塊牛皮雕刻而成。
  • 全國各地都有皮影,為何騰衝皮影獨樹一幟,原因有這三點
    皮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做成各種模型,然後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它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始於西漢、興於唐朝並盛於清代,在我國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還隨著水運、陸運的發展相繼傳入了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甚至遠播歐洲。
  • 非遺傳承:湘韻皮影-燈下的文化之旅
    活靈活現的影人賦予了皮影表演精髓和靈魂,而每一個活躍於幕布上的影人,卻又是出自匠人的手藝和匠心。平日裡,何志明也經常動手製作影人。雕刻是製作影人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影人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都是由匠人事先在牛皮上畫上圖案,再使用刻刀細細雕琢而成。
  • 「博物館時光」獨具匠心的環縣皮影
    作為中國皮影的一分子,還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而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2006年環縣道情皮影戲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作名錄。想要更多地了解環縣道情皮影,不妨走進環縣博物館,在博物館裡,環縣道情皮影藝術展覽作為館內的基本陳列之一,也是別具特色。
  • 文化騰衝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永周 皮影集大成者
    劉永周說,他到城裡來演皮影戲是當時這家公司的老總三次到他家裡去請他的。明末清初時期的皮影,一般是沒有彩繪的造型,直接在牛皮上鐫刻形象就可以。這與取光條件的演變有關,最初是臭油燈,後來先後經歷煤油燈、汽燈到現代燈光,皮影本身的製作也因燈光的演變有色彩的變化。劇目繁多 臺詞超長皮影戲班曾經在騰衝興盛一時,但目前只剩下劉家寨一個皮影戲班。
  • 中國美術館展出罕見清代皮影珍品(圖)
    展覽展出大量皮影頭茬、皮影圖稿、影卷、刻制工具、民間影戲班的影箱、影包、演出用的鑼鼓鐃拔等實物及相關圖片、文字資料,全方位展現璀璨的皮影文化。  6月8日至10日,中國美術館還特別邀請冀東昌黎向東民間皮影劇團來館演出三天皮影經典劇目,每天上下午各演三場。
  • 中國的皮影藝術鑑賞
    顧名思義,皮影是採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于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製成的皮影高的達55釐米,低的有10釐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連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秦英徵西 創作年代:清代其他影件如殿堂帥帳、案幾、牙床及各種動物、花卉等道具,結構被壓縮,而且稍有透視感,都比影人低。
  • 皮影——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代表
    一套皮影,一塊白布,夜幕低垂時,二胡悠悠,兩手託起千秋將,燈影照亮萬古人。皮影戲形象誇張,人物畫稿通常是民間藝人代代相傳的。皮影人物由頭、臂、手、身等8個部分組成,經過選皮、畫稿、鏤刻、敷彩等8道工序製作而成,過程極為複雜。
  • 道不盡的人生故事,顧氏皮影:遊走在光與影的藝術之間
    拜師學藝年過古稀的顧景恩,從13歲拜師學藝開始,跟皮影已經打了60多年的交道。在許多人眼中,他是一個痴迷於皮影的「老倔頭」,就連親人也不能理解他這一輩子是為了什麼。「我從小就喜歡看皮影戲,常常追著皮影戲班子跑,有一次在別的村子看戲看晚了,居然睡在戲場了。」
  • 皮影「女掌門」:演繹光與影 老手藝變身「潮玩」
    一方幕布,一束燈光,幾隻影人上下翻飛,李娟靈活地操控著手中的道具,同時配上原汁原味的濟南方言和唱腔,一場活靈活現的光與影的大戲精彩上演。「說起皮影,我能講的故事太多了。」85後李娟如今已是濟南皮影戲的第五代傳承人,也是百年來濟南皮影的第一位「女掌門」。在她的演繹下,皮影不再僅僅是一門「老手藝」,更成為流行「潮玩」,而說起李娟的故事,也如同皮影戲一樣精彩。
  • 什麼樣的皮影值得收藏?
    原標題:什麼樣的皮影值得收藏?   原標題:皮影收藏要看質料 工藝 時段 套相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統稱。皮影藝術,是一門集繪畫、雕刻、文學、音樂、舞臺、表演於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有著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皮影戲(唐山皮影戲)
    跟皮影戲的緣分那可得從小時候談起,記得當時跟爸爸一起看抗日戰爭片《小兵張嘎》,日本鬼子齋藤對中國的皮影戲非常的珍惜,甚至強搶民間的皮影人。從那時起,我便對皮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聽爸爸說:相傳漢武帝時,有一位方士為解皇帝思念愛妃李夫人亡故之秋,取那海底的神石 ,雕刻成李夫人的模樣,放置在輕紗中,而在燈光的照射下宛如李夫重現。皮影便由此而來,到宋、金、元時期呈現出繁盛的趨勢,並由南至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藝術風格。而在這其中,唐山皮影是獨具魅力的。
  • 燈影不息 牽戲人羅蘭秋:復活中國最美皮影——成都燈影
    北宋時期,盛行於關中一帶的皮影戲已經接近成熟形態,到清代時,皮影已全國遍地開花。根據四川大學江玉祥的研究,在皮影戲鼎盛時期,各地的皮影各具特色,以地域主要分為北、南兩大流派,「南影以四川影戲為魁首」。而四川影戲中最精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成都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