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皮影夫婦」青島再創業 自費搭臺演皮影戲(圖)

2020-12-19 半島網官網
  半島網2月9日消息

  2014蘿蔔•元宵•糖球會的民俗展區,有一個攤位格外引人注意,精緻的皮影工藝品讓許多市民流連忘返。而這些皮影都是71歲的民間藝人劉尚儀和他老伴親手製作的。據了解,劉老先生是青島唯一製作、演出

皮影戲

的民間藝人。他的作品在很多次民俗藝術展上拿過大獎。  

劉尚儀老伴展示他們親手製作的皮影

  機緣:退休夫婦把唐山皮影帶進青島

  說起唐山皮影,又稱為灤州影、樂亭影、驢皮影,是中國皮影戲中影響最大的種類之一。15年前,從工程師職位上退下來的劉尚儀就開始迷戀上了唐山皮影的製作工藝,夢想著有一天能把自己製作的皮影搬上舞臺。在不斷的努力和學習當中,老伴成了他最先的支持者;寒來暑往,老人取得了許多榮譽。2011年劉尚儀由唐山搬來青島,傍海而居,打算開創一片新的藝術空間,經過這幾年的「打拼」,老人在青島民俗圈獲得了很高的藝術評價。  

工藝:一件作品製作期至少四天

  提起劉尙儀製作的皮影,可以用「精緻」二字概括。他的刀法嫻熟、細膩,刻畫出的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以前都是用驢皮製作,但成本很高,也很難買到,所以現在的皮影基本都是拿羊皮或者牛皮製作的。」劉尚儀告訴記者,一個最小尺寸的皮影,最快也要4天才能完成,製作工藝非常複雜,需要下料劃線、雕刻、繪畫、晾乾壓平、裝裱等六項工藝流程。但別看老兩口七十多歲的高齡,在家裡,他們也是「刀工不倦」,總有做不完的活計,經常挑燈夜戰,創作素材,刻繪皮影,兩個人完成了諸多手工製作。  

每一幅皮影作品都凝聚著老兩口的心血

  堅持:花光退休金創辦皮影戲小舞臺

  「別看我70多歲了,我和老伴兩人還要一起創業。」 劉尚儀告訴記者,他想把手中的皮影絕活傳承下去,要讓唐山皮影在青島活起來。他想製作一整套的皮影表演道具,然後和老伴兩人表演一些皮影短劇,讓市民看到地道的傳統皮影戲。為此,老兩口花光了積蓄下來的退休金,搭建自己的演出小舞臺;製作皮影,創作段子,背臺詞,忙忙碌碌的好不快活。兩人想通過皮影銷售賺更多的錢,將皮影戲這項民間藝術在青島發揚廣大。  

慶幸:皮影手藝有了傳承人

  「為了皮影戲不在青島消失,我們老兩口不停地忙活,可是畢竟年事已高,有些事也力不從心了。」劉尚儀說到,因為長時間低頭製作皮影,自己的後背經常疼痛,脖子也經常不舒服,但沒有辦法,他們如果不幹了,青島的皮影戲就真的「絕後」了。劉尚儀不想讓這項千年的傳統藝術在青島消失。所幸,他們的外孫對皮影戲非常感興趣。「這孩子今年上高一,學習不錯,對中國傳統的文化很感興趣。」劉尚儀提起自己的外孫就讚不絕口,在完成學業的同時,他還主動學習中醫和製作皮影,目前已經能跟隨自己演出皮影戲,創作作品。  

劉尚儀的剪紙作品參加過倫敦奧運會

  期待:皮影藝術走進百姓生活

  老人不僅會製作皮影,剪紙更是獲得過國際大獎。2012倫敦奧運會之旅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展活動中,劉尚儀的作品又被評為「影響世界的中國當代剪紙藝術名家」榮譽稱號。這次應市北區文化局的邀請,老兩口帶著作品來到蘿蔔•元宵•糖球會,就是想讓更多的青島人認識皮影藝術。「這兩天效果還不錯,很多人都喜歡皮影。」劉尚儀說到,還有不少展會商邀請他去表演皮影。看到自己鍾愛的民間藝術能獲得大家的認可,老人非常高興。

  文/圖  

王碩

   [編輯: 王好]

相關焦點

  • 甘肅藝人制手工皮影書 「搭臺唱戲」寓學於樂
    為探索和傳承民間傳統文化,甘肅藝人徐晉林於近日製作出可以體驗搭臺唱戲演皮影的手工書。為探索和傳承民間傳統文化,甘肅藝人徐晉林於近日製作出可以體驗搭臺唱戲演皮影的手工書。徐晉林介紹,沒有打開之前,《玩皮影》手工書僅是個木質的函盒,拉開象徵帷幕的「門板」,露出背部鑿鏤的用來打光的圓孔,一座小小的戲臺就被搭建了起來。隱藏在函盒下方的抽屜,取出皮影表演卡片或帶有操作杆的真皮影,將其置於「戲臺」之上,再用手電筒從幕布後投射燈光,一出鮮活的皮影戲便可以上演了。
  • 湖北皮影戲調演開幕,看皮影大王秦禮剛的00後徒兒們怎樣玩皮影
    楚天都市報10月9日訊(記者徐穎 通訊員龔郇)他曾進京演出《武松打虎》,受到溫家寶總理接見與好評,他是雲夢皮影戲大王、國家級非遺皮影戲傳承人秦禮剛。69歲的秦禮剛今天領了一群00後的徒兒表演皮影戲,為湖北省第四屆皮影戲調演拉開帷幕。
  • 小夥創新皮影戲表演 為小學生創作皮影童話劇
    在西安市臨潼區,延續了四代的「孫家」皮影,正在嘗試創新和轉型。而挑起這個「光榮而艱巨」重擔的,則是第四代傳人、21歲的孫衛。他也是陝西目前最年輕的皮影演員。 「對我來說,演皮影戲遠遠不是賺錢謀生這麼簡單。」他告訴三秦都市報記者,傳下去就好,這是世家子弟一種逃不掉、掙不脫的使命。
  • 賡續「王皮影」,拒絕「忘皮影」
    演女孩就是嫩聲嫩氣,演老人就是老氣橫秋。」  行話裡,王彪爺爺這個角色叫「攔門將」,是整個皮影戲團的靈魂。腦袋裝著劇本,嘴上唱著臺詞,手上還要通過竹竿牽動皮影人物的喜怒哀樂。雖然幕後他常常一個人操控皮影,但觀眾卻能在同一場戲中看到一群個性鮮明的「演員」。  年少時王彪想得簡單:跟爺爺學皮影戲,「混口飯吃」。但學藝的過程讓他吃盡苦頭。
  • 泰山皮影:一個人演活一場戲
    他的皮影藝術才能在部隊得到了發揮,他用部隊的題材編戲,演給官兵看。「我根據當時形勢編演的《越南遊擊隊員智鬥美國大兵》的皮影戲,很受歡迎,皮影戲跟我走遍了廣東的每一個連隊。」他興奮地說。幾年的軍隊生活他的皮影表演更加嫻熟。退伍後,他當了一名工人卻捨不得丟掉摯愛的皮影戲。朋友聚會、年輕人的婚禮總少不了他的精彩皮影戲表演。在他老母親80大壽時,他還專門編了一臺皮影戲獻給母親。
  • 皮影戲:影像的鼻祖,手上的live
    ,再笑傾人國」的那位。從此以後皮影在宮中轉入民間並漸漸壯大,成了人們喜聞樂見,茶餘飯後的娛樂裝點宋代皮影戲已呈現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影,想想也是很有畫面感了。「小演員」影偶是皮影戲的靈魂所在。
  • 平江皮影戲的頑強生命力
    當問及老人這麼大歲數了還堅持從事皮影戲表演,身體是否吃得消時,老人回答很乾脆:「我們唱戲的當然身體好,不然怎麼唱,哈哈!」  按照平江縣的民俗,凡是春天農忙前,村民都會到廟裡的菩薩前許願,祈求當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秋季如果收成不錯,村民便會請皮影戲班子來慶祝,給菩薩「還願」。「平時有的人家結婚生子、為老人祝壽、蓋了新房子……也會請我們去演。」
  • 小小皮影戲 竟然還有這麼多精彩故事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農民、市民歡迎外,還進入到宮廷。康熙時,禮親王府設有八位食五品俸祿的官員專管影戲。
  • 創作劇目、創新道具,皮影戲傳承人秦禮剛——方寸舞臺 皮影人生...
    原標題:創作劇目、創新道具,皮影戲傳承人秦禮剛——方寸舞臺 皮影人生(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隨著鑼鼓聲響,湖北武漢花博匯內的古戲臺瞬間熱鬧起來,一塊幕布逐漸亮了起來,劇目名《猴王借扇》緩緩上升,皮影戲正式開始。
  • 「皮影王」秦禮剛原創皮影戲傳承非遺文化
    (蘭豔 陳凌 鄧煒奕)日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皮影戲大師秦禮剛運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皮影戲藝術形式,在湖北工業大學演繹了一場原創皮影戲《鯰魚的傳說》。該劇本源於一個古老傳說,由秦禮剛和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張劍平聯手改編而成,首次運用皮影戲藝術形式在舞臺上呈現。劇本共分「鯰母託孤」、「善惡相鬥」、「仙翁指路」和「躍過龍門」四幕。隨著鑼鼓聲和弦樂聲響起,約兩平方米的白色幕布後,時而青煙繚繞,時而光影變幻,螺、蚌、蝦、蟹在熒幕上下翻騰,活靈活現。
  • 敘皮影丨觀一場古老的皮影戲,感受歲月在歷史下的剪影
    大臣回到家後,用棉帛剪裁成了李夫人的樣子,再塗上色彩,給它安裝上木桿,然後在夜晚降臨之時拿到方帷之中,點亮了燈盞,請漢武帝入帳觀看,漢武帝看後喜歡不已。在西漢誕生的皮影戲,一直流傳至唐朝,因該朝代一度出現了盛世,文化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皮影戲擁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自然成為了唐朝人們衣食飯飽之餘的消遣所在,故皮影戲在唐朝隨著文化的繁榮,同樣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
  • 小皮影走出大明星 袖珍人朱潔擔綱演大戲(圖)
    首闖電視螢屏,就出演女一號,皮影戲演員出身的朱潔在發布會現場,顯得還有些緊張,但是憑藉自身紮實的聲樂基礎,舞蹈功底,2014年計劃除了在影視創作方面進一步發展之外,還準備在歌舞表演方面進行嘗試。「袖珍女一姐」、「幸福達人」,朱潔在《袖珍媽媽》作品中的表現,展示了袖珍殘疾人的精神風貌。
  • 大運河皮影藝術館揭牌 用皮影講述運河故事
    12月4日,位於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雙益發文化園的「大運河皮影藝術館」正式揭牌。開幕式上,通州大運河皮影團上演了一出郭守敬疏浚大運河、鎮壓龍王第六子「贔屓」(又稱「霸下」)的故事。該劇巧妙融合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充分發揮皮影戲水火煙霧聲光特效的優勢,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北京東派皮影戲形式將大運河故事搬上舞臺。展覽現場還匯集了大運河沿岸以及周邊9省的特色皮影藝術品。
  • 民間傳承續「香火」 河北灤州皮影「活」起來
    兩名學生演唱,七八名學生在幕布後面手持竹棍操縱影人表演,這些來自灤縣龍山初級學校的小皮影藝人正在成為灤州皮影走出「絕唱」困境的民間傳承力量。  灤州皮影是中國皮影戲的主流之一,灤縣也被稱作「中國皮影藝術之鄉」。皮影戲是一種流傳區域相當廣的民間戲曲藝術,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
  • 圖片故事:皮影戲幕後的表演 道具純手工打造
    「不多說,往前數20年,皮影戲在我們這裡可是相當風靡的,即便是農忙的時節,我一天都得演出好幾場!」說這話的是江西省上慄縣上慄鎮綠塘村69歲的陳開林,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他見證了皮影戲從繁榮到沒落,但這位骨髓裡已經融入皮影戲的老人非常希望上慄皮影戲能得到傳承,越走越遠。 上慄的皮影戲始於唐代,盛行於清代。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皮影戲
    皮影藝人身懷絕技,諸如可即興演唱,真假聲轉換,一人同時操縱數個影偶,還能夠演奏不同樂器。許多老藝人可以表演幾十部傳統劇目,這些作品有的通過口頭傳承,有的以書面形式呈現。皮影戲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有些皮影藝人是專業的,有些是業餘的,只在農閒時節表演。皮影戲的相關技藝通過家庭、戲班或師徒進行傳承。中國皮影戲傳遞文化歷史、社會信仰、口頭傳統和當地風俗等信息。
  • 皮影戲:中國古代最風靡的幕影文化,如今卻人去藝絕、後繼無人
    皮影有花鳥人物,有色彩造型,唱述每一段故事,都會用與之對應的皮影來表演。幕布後面會有一個燈,將皮影照亮,其影子映在白色幕布上,就像電視機一樣,有聲有圖。現代的皮影表演一般都是一盞燈放置在幕布後面,古代時期沒有電燈的時候,都是用蠟燭或者是酒精等物燃燒提供光源。
  • 祁永啟:搖曳光影裡的皮影生涯
    圖中左一為祁永啟老先生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一口道盡天下事,雙手揮舞百萬兵;掛起白幕乾坤大,敲起鑼鼓日月長。」說起皮影,很多人並不陌生。曾幾何時,《封神演義》《楊家將》《羅通掃北》等一個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就在這樣的舞臺裡被盡情地演繹。燈光中映出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說唱中道出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 皮影戲:歷史悠久的民間戲劇,曾東學西漸傳到奧斯曼土耳其
    《史記》中有記載,漢武帝因為太過思念死去的李夫人,所以有巫師為其製作影像,供皇帝遠遠觀看,以解相思之苦,曲藝界普遍認為這就是皮影的起源。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它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在光與影裡看人間百態——皮影
    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農民、市民歡迎外,還進入到宮廷。康熙時,禮親王府設有八位食五品俸祿的官員專管影戲。嘉慶時逢年過節等喜慶日子還傳皮影班進宅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