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是中國最早的幕影文化娛樂形式,在幾千年的民族文化傳承當中,佔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在沒有電視機的時代,皮影戲也曾風靡全球,並且重金難求,千年來極受民眾推崇。
然而傳承至今,皮影戲卻已光環褪去,生存艱難,這項精湛的民間傳統藝術即將面臨失傳。人去藝絕、後繼無人,皮影戲的尷尬窘境急需後人打破。本文將詳細講解皮影戲這項傳統的民間藝術,希望大家能更多地了解到皮影戲的知識。
皮影戲表演形式
皮影戲在民間一般被稱為影子戲,是利用物體影子在銀幕上表演的一種藝術形式。表演時需搭建一個白色幕布表演臺,皮影藝人在幕布後操縱皮影,伴隨著打擊樂和弦樂,唱述民間故事。皮影有花鳥人物,有色彩造型,唱述每一段故事,都會用與之對應的皮影來表演。
幕布後面會有一個燈,將皮影照亮,其影子映在白色幕布上,就像電視機一樣,有聲有圖。現代的皮影表演一般都是一盞燈放置在幕布後面,古代時期沒有電燈的時候,都是用蠟燭或者是酒精等物燃燒提供光源。
皮影戲演出時,皮影藝人們需操耍、唱述、音樂兼顧,更有技藝高超者,一人耍四、五個皮影,敘情階段催淚感人,武打場面槍來劍往,怎一個熱鬧了得。
皮影戲有聲有圖,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弦,皮影戲表演中,大有車船馬橋、奇妖怪獸,演到神話故事時,還有各類逼真特效,飛簷走壁、隱身變形、噴煙吐火、劈山倒海,各類奇妙場面,演繹的淋漓盡致。
皮影戲演出內容,也是多種多種,有民間傳說,有愛情故事,有歷史演繹還有神話寓言,例如《白蛇傳》、《牛郎織女》、《楊家將》、《西遊記》、《水滸傳》等等等等。
皮影戲的發明,讓古人的夜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在沒有電的時代,皮影戲也算是最受古人歡迎的娛樂活動了。
當然,跟現代的電影電視機相比,皮影戲的表演形式確實拙劣的太多太多,但是,皮影戲所表達出來的濃厚的鄉土氣息、人文情懷,就是再精彩的電影也無法與之相提並論,因為皮影戲是文化和藝術的化身。
皮影戲歷史起源
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唐宋,在中國已經傳承了2000多年。關於皮影戲的起源還有這樣一個歷史小故事,相傳漢武帝的愛妃因染上惡疾而不治生亡,漢武帝因為思念愛妃,終日精神恍惚,朝政上的事已經荒廢多日,朝中大臣也是焦急萬分,一直都在尋找法子欲讓皇上節哀順變。
有一天大臣李少翁出門,恰巧看到街上孩童拿著布娃娃在玩耍,地面上的娃娃影子像是真人一般,李少翁突發奇想,如果用棉帛做成妃子模樣,等到晚上搭一個臺帳,點燃燈燭,用影像模仿愛妃形象,皇上必然龍顏大悅。果不其然,看完表演皇上非常開心,而且還愛不釋手。
皮影戲傳承至元代時期,隨著軍事遠徵,皮影戲逐步傳入日本、波斯、俄國、英國、土耳其等國家,在這些國家,皮影戲也曾被追捧一時。
明朝時期,皮影戲在中國大地逐漸形成各種各種派別,到了清朝,皮影戲已經成為了鄉紳大戶們的日常娛樂形式,有沒有私養影班,是斷別鄉紳經濟實力的重要標杆。
除了有錢人私養影班,鄉間也有大大小小的影班搭臺表演,每逢過節或者是婚娶添丁,都少不了皮影戲的身影,如果是舉辦個廟會啥的,一般皮影班子都要表演半月有餘。
不過到了清朝後期,皮影戲曾受官府打壓,好多皮影場會經常會聚眾鬧事,於是官府便開始禁戲,甚至開始逮捕皮影藝人。再後來日軍侵華,戰火連天,皮影戲的發展再次遭受重創。
直到抗日戰爭結束之後,社會上才逐漸又有了皮影戲的身影,建國後,皮影戲還多次代表中國出國表演,與世界進行文化交流。
自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電視就已經成為了人民們最普通的家用電器,家家戶戶有電視。而皮影戲卻從此一蹶不振,時至今日,人手一部智慧型手機,大家隨時隨地看視頻,更加壓榨了皮影戲的發展空間。
隨著時間的流逝,老一輩皮影藝人正在逐年減少,而新一代的年輕人卻沒有人願意學習這項傳統技藝。皮影戲學起來又難,還沒有發展空間,收入更是少得可憐,甚至是皮影戲的老藝人們,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再學習皮影戲。這就導致了皮影戲人死藝絕、後繼無人的尷尬境地。
好在國家非常重視皮影戲的傳承,2011年,皮影戲已經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號召民眾,了解和傳承皮影戲,全國各地新建了許多皮影戲的表演基地,讓皮影戲走進每一個尋常百姓家。
皮影製作和收藏
皮影在製作中追求的是惟妙惟肖,所以它的製作過程也極為複雜,有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燙平、綴結合成八大工序。
皮影一般都是用獸皮製成,其中牛皮最好,羊皮、驢皮次之,豬皮相對較差,製作時工匠會把各類臉譜繪到皮影上,顏色主要用紅黃青綠黑這五種純色,造型上是生旦淨末醜五類角色。
一張牛皮道盡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在製作角色時,一般會有以下這些特點:眼眉平,多忠誠;圓眼睛,性情兇;線眼睛,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
皮影戲發展至今,雖然在傳承上屢遭困境,但是對於皮影的收藏,大家卻尤為重視。皮影是地地道道的民間純手工工藝品,極具鄉土氣息和藝術美感,擺在家裡不僅可以裝飾空間,更有一絲藝術氣息蘊含其中。所以,近年來皮影也深受藏家喜愛。
隨著人們對皮影收藏的追捧,皮影的製作也逐漸的工業化、商業化,在新時代的製造業背景下,皮影被批量生產,走到尋常百姓家,成為了人們的居家飾品。
皮影戲保護和傳承
現在皮影戲雖然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它的保護和傳承已然刻不容緩。現在年輕一代的孩子們,基本上都沒有見過真正的皮影戲,大部分都只在網絡上看過相關視頻,並沒有親身實地的感受過皮影戲的魅力。
皮影戲是我們中華民族2000年來的智慧結晶,現在發展受限、傳承困難,我們應當為皮影戲做出一些小小的貢獻,宣傳和消費都是我們普通民眾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皮影一定能走出困境,重現魅力風採,假以時日,中國皮影一定會走出國門,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