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中國古代最風靡的幕影文化,如今卻人去藝絕、後繼無人

2020-12-16 深耕文化

皮影戲是中國最早的幕影文化娛樂形式,在幾千年的民族文化傳承當中,佔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在沒有電視機的時代,皮影戲也曾風靡全球,並且重金難求,千年來極受民眾推崇。

然而傳承至今,皮影戲卻已光環褪去,生存艱難,這項精湛的民間傳統藝術即將面臨失傳。人去藝絕、後繼無人,皮影戲的尷尬窘境急需後人打破。本文將詳細講解皮影戲這項傳統的民間藝術,希望大家能更多地了解到皮影戲的知識。

皮影戲表演形式

皮影戲在民間一般被稱為影子戲,是利用物體影子在銀幕上表演的一種藝術形式。表演時需搭建一個白色幕布表演臺,皮影藝人在幕布後操縱皮影,伴隨著打擊樂和弦樂,唱述民間故事。皮影有花鳥人物,有色彩造型,唱述每一段故事,都會用與之對應的皮影來表演。

幕布後面會有一個燈,將皮影照亮,其影子映在白色幕布上,就像電視機一樣,有聲有圖。現代的皮影表演一般都是一盞燈放置在幕布後面,古代時期沒有電燈的時候,都是用蠟燭或者是酒精等物燃燒提供光源。

皮影戲演出時,皮影藝人們需操耍、唱述、音樂兼顧,更有技藝高超者,一人耍四、五個皮影,敘情階段催淚感人,武打場面槍來劍往,怎一個熱鬧了得。

皮影戲有聲有圖,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弦,皮影戲表演中,大有車船馬橋、奇妖怪獸,演到神話故事時,還有各類逼真特效,飛簷走壁、隱身變形、噴煙吐火、劈山倒海,各類奇妙場面,演繹的淋漓盡致。

皮影戲演出內容,也是多種多種,有民間傳說,有愛情故事,有歷史演繹還有神話寓言,例如《白蛇傳》、《牛郎織女》、《楊家將》、《西遊記》、《水滸傳》等等等等。

皮影戲的發明,讓古人的夜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在沒有電的時代,皮影戲也算是最受古人歡迎的娛樂活動了。

當然,跟現代的電影電視機相比,皮影戲的表演形式確實拙劣的太多太多,但是,皮影戲所表達出來的濃厚的鄉土氣息、人文情懷,就是再精彩的電影也無法與之相提並論,因為皮影戲是文化和藝術的化身。

皮影戲歷史起源

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唐宋,在中國已經傳承了2000多年。關於皮影戲的起源還有這樣一個歷史小故事,相傳漢武帝的愛妃因染上惡疾而不治生亡,漢武帝因為思念愛妃,終日精神恍惚,朝政上的事已經荒廢多日,朝中大臣也是焦急萬分,一直都在尋找法子欲讓皇上節哀順變。

有一天大臣李少翁出門,恰巧看到街上孩童拿著布娃娃在玩耍,地面上的娃娃影子像是真人一般,李少翁突發奇想,如果用棉帛做成妃子模樣,等到晚上搭一個臺帳,點燃燈燭,用影像模仿愛妃形象,皇上必然龍顏大悅。果不其然,看完表演皇上非常開心,而且還愛不釋手。

皮影戲傳承至元代時期,隨著軍事遠徵,皮影戲逐步傳入日本、波斯、俄國、英國、土耳其等國家,在這些國家,皮影戲也曾被追捧一時。

明朝時期,皮影戲在中國大地逐漸形成各種各種派別,到了清朝,皮影戲已經成為了鄉紳大戶們的日常娛樂形式,有沒有私養影班,是斷別鄉紳經濟實力的重要標杆。

除了有錢人私養影班,鄉間也有大大小小的影班搭臺表演,每逢過節或者是婚娶添丁,都少不了皮影戲的身影,如果是舉辦個廟會啥的,一般皮影班子都要表演半月有餘。

不過到了清朝後期,皮影戲曾受官府打壓,好多皮影場會經常會聚眾鬧事,於是官府便開始禁戲,甚至開始逮捕皮影藝人。再後來日軍侵華,戰火連天,皮影戲的發展再次遭受重創。

直到抗日戰爭結束之後,社會上才逐漸又有了皮影戲的身影,建國後,皮影戲還多次代表中國出國表演,與世界進行文化交流。

自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電視就已經成為了人民們最普通的家用電器,家家戶戶有電視。而皮影戲卻從此一蹶不振,時至今日,人手一部智慧型手機,大家隨時隨地看視頻,更加壓榨了皮影戲的發展空間。

隨著時間的流逝,老一輩皮影藝人正在逐年減少,而新一代的年輕人卻沒有人願意學習這項傳統技藝。皮影戲學起來又難,還沒有發展空間,收入更是少得可憐,甚至是皮影戲的老藝人們,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再學習皮影戲。這就導致了皮影戲人死藝絕、後繼無人的尷尬境地。

好在國家非常重視皮影戲的傳承,2011年,皮影戲已經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號召民眾,了解和傳承皮影戲,全國各地新建了許多皮影戲的表演基地,讓皮影戲走進每一個尋常百姓家。

皮影製作和收藏

皮影在製作中追求的是惟妙惟肖,所以它的製作過程也極為複雜,有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燙平、綴結合成八大工序。

皮影一般都是用獸皮製成,其中牛皮最好,羊皮、驢皮次之,豬皮相對較差,製作時工匠會把各類臉譜繪到皮影上,顏色主要用紅黃青綠黑這五種純色,造型上是生旦淨末醜五類角色。

一張牛皮道盡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在製作角色時,一般會有以下這些特點:眼眉平,多忠誠;圓眼睛,性情兇;線眼睛,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

皮影戲發展至今,雖然在傳承上屢遭困境,但是對於皮影的收藏,大家卻尤為重視。皮影是地地道道的民間純手工工藝品,極具鄉土氣息和藝術美感,擺在家裡不僅可以裝飾空間,更有一絲藝術氣息蘊含其中。所以,近年來皮影也深受藏家喜愛。

隨著人們對皮影收藏的追捧,皮影的製作也逐漸的工業化、商業化,在新時代的製造業背景下,皮影被批量生產,走到尋常百姓家,成為了人們的居家飾品。

皮影戲保護和傳承

現在皮影戲雖然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它的保護和傳承已然刻不容緩。現在年輕一代的孩子們,基本上都沒有見過真正的皮影戲,大部分都只在網絡上看過相關視頻,並沒有親身實地的感受過皮影戲的魅力。

皮影戲是我們中華民族2000年來的智慧結晶,現在發展受限、傳承困難,我們應當為皮影戲做出一些小小的貢獻,宣傳和消費都是我們普通民眾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皮影一定能走出困境,重現魅力風採,假以時日,中國皮影一定會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相關焦點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泰山皮影戲
    皮影戲屬於傀儡戲的一種,也是中國古老的劇種,源於2000餘年前的中國古代長安,盛行於唐、宋。至今仍在中國民間普遍流行,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
  • 民俗文化之二 皮影戲
    民俗文化之二 皮影戲「一口訴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是皮影戲藝術最生動最大氣的寫照。關於皮影的起源,有一段悽美的傳說: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亡後,武帝整日恍惚,不理朝政。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皮影戲
    皮影戲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有些皮影藝人是專業的,有些是業餘的,只在農閒時節表演。皮影戲的相關技藝通過家庭、戲班或師徒進行傳承。中國皮影戲傳遞文化歷史、社會信仰、口頭傳統和當地風俗等信息。在過去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
  • 淺析民俗皮影戲中的家庭儀式傳播內容
    摘要:中國的傳統藝術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藝術,被西方人稱為「電影的前驅」。本文從皮影人物造型設計和劇本內容中尋找儀式傳播的內容。通過對儀式傳播與皮影戲之間的關聯分析,重點介紹皮影戲中的家庭儀式傳播內容。
  • 皮影戲的困境與出路:曾是中外文化交流先驅
    在電影、電視、卡通漫畫、流行音樂等各種現代文化樣式的衝擊下,中國傳統藝術面臨著嚴峻考驗,歷史上熠熠生輝的文化藝術正在被邊緣化,有的甚至面臨著消亡的危險。以皮影戲為例,上世紀50年代,僅湖南一省就有皮影戲班社1500多個,而目前全國建制齊全、有傳承能力的皮影團體不足20個。
  • 文化記憶:那支曾經活躍山鄉的皮影戲
    文化記憶:那支曾經活躍山鄉的皮影戲謹以此文,向那些為傳承、保護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艱巨努力和無私奉獻的老一輩藝術家們致以崇高的敬意。——何東升1978年3月,對於中國北方來說,冬天才剛剛過去,又一個春天姍姍而來了。這個春天,在甘肅省華亭縣東華鎮王峽口村一個農民眼裡,有重要的意義。
  • 皮影戲:光與影之間搖曳的美
    一個板凳,一盤瓜子老少皆坐在戲臺前觀戲一張皮影,一個故事光與影之間搖曳的美小編就帶你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的世界皮影戲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 傳承千年的文化--湖南皮影戲
    皮影戲誕生於兩千年前,在全國各地都能看到皮影戲的身影,而每個地方的特色不同,也將皮影戲改造的不同,接下來為大家帶來的是湖南皮影戲文化。據傳起源於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現有的史料可考為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臺藝術——中國皮影戲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涵蓋了中國南方皮影的主要特徵;在長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具魅力的藝術風格。保留的傳統劇目有數百種,流派有:長沙皮影、澧縣皮影、衡山皮影、常寧皮影等。
  • 中國幾近消亡的皮影戲,竟讓外國人如此痴迷
    但如果你認為只有中國有皮影戲,那就有點小瞧咱們傳統文化的輸出能力了。 實際上,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早就傳到了國外,而且讓外國人痴迷不已。 風靡國外的皮影戲 著名的詩人歌德,在他32歲生日的宴會上就看到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戲劇。
  • 全國獨樹一幟的川西皮影戲 早已揚名海外 被譽為「最複雜的皮影」
    皮影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薄而精緻的皮影,跟民間剪紙一脈相傳,它的神奇魅力,足以令人震撼。皮影戲更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來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 中國發明的「時尚飲品」,如今在日本風靡,就是吃法有些讓人費解
    而說起來,飲品就是一個不斷開發的過程,如果誰發明了一種好喝的飲品,就能夠在當下引起風靡,而這一點,中國人就十分在行。最早的飲品生產是穀物造酒,而中國的古代釀酒技術就已經有相當高的水平,因此中國酒歷史特別豐富精彩,並且品種也是多樣繁多。
  • 《指尖上的夢幻》紀錄片:網遊如何傳承皮影戲
    【17173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從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到中國最傳統的皮影戲藝術,再到風靡大街小巷的經典遊戲,《西遊記》的傳說,歷經千年歲月,在不同的載體之中得以流傳。
  • 皮影戲:從蕭條零落到朝氣蓬勃(圖)
    2004年,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以「中國皮影戲的歷史與現狀」為課題,廣泛進行文獻搜集和田野調查,對中國皮影戲的歷史與現狀進行了全方位研究。課題歷經三年半,是中國影戲研究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規模的田野調查。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時任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的康保成是課題的總負責人。  當時康保成看到的陸豐皮影戲,是怎樣的狀況呢?
  • 電影起源,中國最古老的電影,皮影戲
    在講述電影之前,我想先講一下皮影戲,雖然國外的電影要比咱們中國發展的早,但是咱們中國早在西漢就有了類似於電影的產物,就是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皮影戲。這可是咱們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2006年,皮影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淺析出神入化皮影戲
    引言中國美術館展出過廉振華收藏、整理、繪製的皮影雕刻藝術圖譜;皮影戲劇造型影窗、清代皮影戲「影卷」(即劇本)等七百多件珍品。皮影戲居然登堂大展,說明它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魅力。皮影戲是一種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乂叫「影子戲」「燈影戲」「上影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是集造型藝術、表演藝術、音響藝術為一體,用燈光把人影映現在布幕上的一種戲劇形式。最初的影人和舞臺布景用厚紙雕刻,風格類似民間的剪紙。
  • 法媒:中國的皮影戲正失去觀眾
    法新社7月8日報導,原題:皮影戲在現代中國艱難生存令中國人著迷的皮影戲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但它的未來卻正受到現代化進程的威脅。觀看皮影戲曾是很多北京人學生時代最為幸福的消遣時光。皮影戲到上世紀80年代初曾一度得到復興,並在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人看來,皮影戲就是電影的始祖,而在漢語裡,「電影」一詞就是「電動的影子」之意。但如今,電子遊戲、電影和電視都在爭奪那些「黏在」智慧型手機上的觀眾,皮影戲正在慢慢失去觀眾,演員們也艱難地維持生計。
  • 敘皮影丨觀一場古老的皮影戲,感受歲月在歷史下的剪影
    導語皮影戲,就這樣在單薄的製版上,漸漸被歲月填充豐滿,成為了中國最古老的"電影"。燈火闌珊之處,小小的剪影,經那一雙雙巧手的擺弄,交織出了不同的故事,方寸之間,即是人生百態。如今皮影戲已經退出生活的舞臺,可在歷史的收藏頁,還有那錯落有致的鑼鼓點,依然在為那抹光影而鼓動。
  • 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電視劇《大明宮詞》中,美麗的賀蘭夫人和唐高宗戲耍皮影戲的橋段,讓無數人印象深刻。  11月27日,總部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正在峇里島舉行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6屆會議,已正式決定把中國皮影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皮影戲是一種以皮製或紙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隨音樂和唱腔表演故事的戲劇形式。
  • 皮影戲是一件國寶,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國寶
    人們以前最喜愛看的皮影戲,現在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它卻像一件文物被一群考古工作者挖掘。人們發現原來它是一件國寶,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國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者稱「燈影子」,是中國漢族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據史料記載,皮影起源於西漢,興於唐宋,元代流傳至西亞和歐洲,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毀於文化大革命。皮影戲真可謂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皮影戲:正在從曾經的娛樂為主,欣賞為輔向現如今以欣賞為主
    公元十三世紀,當時的蒙古軍營中也演皮影戲,作為一種娛樂,後來還隨軍把皮影帶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國。之後,皮影便在東南亞各國流傳。 中國的皮影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傳到歐洲。據記載,1767年,法國傳教士把中國皮影戲帶回法國,並在巴黎、馬賽演出,被稱為「中國燈影」,曾轟動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