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中國的皮影戲正失去觀眾

2020-12-16 環球網

法新社7月8日報導,原題:皮影戲在現代中國艱難生存令中國人著迷的皮影戲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但它的未來卻正受到現代化進程的威脅。

觀看皮影戲曾是很多北京人學生時代最為幸福的消遣時光。這種傳統戲劇在過去幾十年裡逐漸淡出了大城市,但它在農村仍不乏觀眾。

皮影戲到上世紀80年代初曾一度得到復興,並在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人看來,皮影戲就是電影的始祖,而在漢語裡,「電影」一詞就是「電動的影子」之意。但如今,電子遊戲、電影和電視都在爭奪那些「黏在」智慧型手機上的觀眾,皮影戲正在慢慢失去觀眾,演員們也艱難地維持生計。

緊張的表演結束後,老一代木偶戲演員路寶剛(音)一邊擦拭額頭上的汗水,一邊擔心自己退休後後繼無人,因為「不能給年輕學徒提供體面的生活」。

就在年輕人皮影戲興趣漸失之時,北京郊外卻有一家「侏儒皮影戲班」做得有聲有色,戲班的工作人員平均22歲,身高只有1.26米。金新春(音)就是其中一位,他之前很難找到工作,如今在戲班子裡擔任木偶製作師。他說:「我很喜歡將舊皮革製作成精美的木偶,它們就像我的孩子一樣。」

侏儒皮影戲班的建立者王喜(音)對戲班的未來仍抱有憂慮,「因為我們最有經驗的師傅都80多歲了,10年後肯定不能再登臺演出」。路寶剛則表示,「國家已經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但要讓年輕人喜歡這個行業還需要具體措施」。(潘亮譯)

相關焦點

  • 深圳皮影戲與觀眾互動
    圖:觀眾親自動手操作皮影道具\大公報記者\王一梅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一梅深圳報導:「影子樂園──皮影戲專場演出體驗」日前於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三樓的報告廳上演。皮影戲演出下午三時開始,看到臺上早已搭好的戲臺,前來觀看演出的孩子們個個翹首盼望,興奮不已。  皮影戲專場演出是深圳博物館今年暑期特別活動「繆斯少年暑期體驗營」的重頭戲之一,邀請了深圳金絲猴潮俗皮影劇社的南派潮俗皮影戲第四代傳承人蔡勁筍、第五代傳承人尤俊傑與蔡轉轉等來到深圳博物館,為小朋友們演出了《魚媽媽的愛》、《大灰狼》、《烏鴉與狐狸》及《小羊過橋》。
  • 中國皮影戲的歷史與演變
    講故事通常將中國歷史和文化融合在一起,並受到兒童和成人的共同慶祝,伴隨著奇特的音樂,融合了中國豐富的歌曲和文字文化歷史。戲曲,講故事,美術和歷史作為皮影戲合而為一。所使用的皮影戲通常由透明塑料,水牛和驢皮製成。有才華的中國藝術家將設計的複雜輪廓雕刻到所選的材料上,然後將它們染成鮮豔的色彩。接頭採用輕螺紋製成,可靈活移動。
  • 中國幾近消亡的皮影戲,竟讓外國人如此痴迷
    這個歷史悠久的「中國影子」,就是皮影戲。 但如果你認為只有中國有皮影戲,那就有點小瞧咱們傳統文化的輸出能力了。 實際上,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早就傳到了國外,而且讓外國人痴迷不已。 風靡國外的皮影戲 著名的詩人歌德,在他32歲生日的宴會上就看到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戲劇。
  • 美國皮影戲大師:曾因《梁祝》愛上中國皮影
    《蝴蝶戀人》的導演名叫Larry Reed,是個地道的美國人,這不是他第一次來中國了,2007年去了杭州,2013年9月來到北京,幾年裡他在中國7個省市數度追尋皮影戲。  事實上,這位已經70歲的藝術家是一位皮影戲大師。他在舊金山有一間自己的工作室,叫做「Shadow Light」,也就是光影的意思。Shadow Light在1972年就已經成立了。
  • 中國皮影戲亮相柏林少年宮木偶劇節
    新華社柏林11月26日電(記者田穎)在德國第22屆柏林少年宮木偶劇節上,來自中國的4場皮影戲24日和25日在柏林少年宮上演,當地孩子得以親密接觸這一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  木偶劇節期間,柏林少年宮大廳內熱鬧非凡。參演劇團各自搭起戲臺,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時間表輪番演出,觀眾一天內可欣賞多個劇目。
  • 淺談:皮影戲的特點及現代進展
    但是,由於傳統影偶製作工藝複雜、演出形式及曲目缺乏創新等因素,使得皮影戲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呈逐步衰落的狀況,尤其是「文革」時期,皮影戲被打成了「封、資、修的黑貨」,受到極大衝擊,更加劇了其衰落。一、皮影戲的特點皮影戲是中國農業文明的產物,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
  • 卓別林稱讚的皮影戲,在國外是「中國影燈」,為何在中國無法傳承
    「微薄的身軀,刻劃出厚實尊嚴;小小屏幕,撐起大大一片天;觀眾靜候在我的眼前,燈光閃耀在後面,我碎碎念……皮影似神仙,我身輕如燕;你面前忽隱又忽現,飄逸在雲和霧裡面;傲氣貫山巔,隨性唱一遍變世代傳承的經典」這是周杰倫的歌曲《皮影戲》裡面唱到的。
  • 皮影戲演員馮微的臺前幕後
    在她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張她主持皮影表演活動的現場照片,照片裡的她拿著話筒,穿著高跟鞋,旁邊的小朋友正拿著影人玩耍。如你所見,馮微做了主持,成了眾多演員裡最忙於奔命的人……演出開始,你看見她拿著話筒,穿著高跟鞋和華麗的衣服,出現在觀眾的視野裡。但燈光一轉,她便飛奔下臺,放下話筒,丟掉高跟鞋,站到白幕後拿起她的影人角色。
  • 小小皮影戲,人間大故事,那些被人們遺忘的皮影戲
    其實遠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就已經有一種「電影」出現了,這就是皮影戲。皮影戲在古代稱為「影子戲」或者是「燈影戲」,這是一種用光源照射剪影來表達故事的民間藝術。皮影戲是中國的文化遺產,被國外的學者公認為是「近代發明電影的先行」,而在國外,皮影戲被稱為「中國影燈」。
  • 童趣皮影戲 幼兒園娃娃演
    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訊 :  (記者王嘉)成都博物院中國皮影館裡收藏著10萬件皮影,是目前中國收藏皮影最多的博物館。在今日開幕的「非遺節」博覽會上,成都博物院中國皮影館將露出自己的絕活——讓幼兒園的孩子進行皮影表演。屆時,10多位孩子將為海內外的觀眾秀上一把充滿童趣的皮影戲。
  • 小小皮影戲 傳承大夢想
    「叮咣、叮咣」,73歲的皮影戲老藝人宋官榮用雙手十指控制著另一個皮影人物楊宗保順勢來到白幕上,一幕幽默風趣的皮影唱腔對話由此展開。   望奎縣文化館副館長孫福軍說:「望奎素有『皮影之鄉』美譽,18世紀末即有河北樂亭皮影藝人來望奎落腳演唱。望奎皮影在本地皮影的基礎上,大膽吸收河北『樂亭影』腔調,形成黑龍江『兩合水』皮影的韻致風格。
  • 傳統文化之皮影戲
    擁有這些特點的當然是皮影戲了。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 皮影戲:兒時的印象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 傳承千年的文化--湖南皮影戲
    皮影戲誕生於兩千年前,在全國各地都能看到皮影戲的身影,而每個地方的特色不同,也將皮影戲改造的不同,接下來為大家帶來的是湖南皮影戲文化。據傳起源於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現有的史料可考為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臺藝術——中國皮影戲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涵蓋了中國南方皮影的主要特徵;在長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具魅力的藝術風格。保留的傳統劇目有數百種,流派有:長沙皮影、澧縣皮影、衡山皮影、常寧皮影等。
  • 中國民間古老藝術——皮影戲
    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在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皮影戲還有黑色喜劇版?
    《封存的皮影寶盒》是別克·陝西大劇院出品的首部戲劇作品曾亮相於第70屆愛丁堡藝術節不僅用當代喜劇手法呈現出中國故事正為生計苦惱的吳力,無意間碰到了和自己同樣倍感虛無的死神可圖,陰差陽錯籤署了生死簿,卻在協議生效的一瞬間,幡然醒悟,與死神展開一場靈魂拉鋸戰……劇中對人性的揭示,在捧腹大笑之餘,發人深省。
  • 皮影戲是一件國寶,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國寶
    人們以前最喜愛看的皮影戲,現在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它卻像一件文物被一群考古工作者挖掘。人們發現原來它是一件國寶,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國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者稱「燈影子」,是中國漢族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據史料記載,皮影起源於西漢,興於唐宋,元代流傳至西亞和歐洲,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毀於文化大革命。皮影戲真可謂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中國的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
    「皮影似神仙 我身輕如燕 你面前忽隱又忽現 飄逸在雲和霧裡面 傲氣貫山巔隨性唱一遍 變世代傳承的經典……」周杰倫唱的這首《皮影戲》,就是取材自陝西元素的皮影。動靜繞指尖,光影舞翩躚。中國的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一張獸皮、一根絲線、一盞燈就可以演繹各種劇目。栩栩如生,讓人嘖嘖生奇。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皮影戲,也叫「皮影」、「燈影戲」、「土影戲」,是一種以皮製或紙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隨音樂和演唱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
  • 《指尖上的夢幻》紀錄片:網遊如何傳承皮影戲
    【17173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從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到中國最傳統的皮影戲藝術,再到風靡大街小巷的經典遊戲,《西遊記》的傳說,歷經千年歲月,在不同的載體之中得以流傳。
  • 民俗文化之二 皮影戲
    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