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已過半,看著孩子還剩下的一大堆暑假作業,我這腦袋真是「嗡嗡」的。
究其原因,無論是貪玩還是拖拉,大多是因為遇到稍難一點的題不會就乾脆不做,結果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於是就出現了這種局面,估計假期的後半程為了作業我們都免不了大動肝火了。
有時候在想,為什麼我的孩子一遇到不會的題就不想做,怎麼那麼不愛動腦子思考問題呢?
無意間翻了一本書——《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才知道,不愛思考問題並不只是孩子的專利,作為成人的我們也常常逃避思考,動腦子,而這一切居然和人類的進化有關。
人腦發展的趨勢是不斷避免思考的過程。(沒想到吧)
思考有幾個特點:
例如到別人家做客,看到綠色的直直的東西,就會思考這是樹嗎?或者是綠色的竿子。但如果用視覺捕捉,你可能立刻就會了解這是什麼。由此可見大腦要迅速高效的得出結果,必須減少一些思考的過程。
你可以在看東西的時候同時進行其他的反應,例如嗅……這些都是自動化的,不需要進行思考就能做出反應的。這樣可以減少能量消耗,從而保存體力。
很多時候我們思考的結果可能發生失誤。
比如,當被問到上車後先踩離合還是先踩油門,可能並不能立刻得到答案。
但如果你是一個老司機,上車後根本就不用思考,就可以做出正確的反應。所以有些自動化的行為是已經經過考驗的結果,成功機率比思考還高。
因此大腦和身體做出了免除思考的兩種方式。
首先是發展出了一些重要的功能,比如,收集信息的視聽嗅覺。
其次是記憶的功能,比如記住一些基礎的知識,做一些習慣性的動作。
這也是為什麼考試前要進行刷題的原因。題刷的多從而練成了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從而減少了我們答題的時間,提高了答題效率。
雖然大腦會避免思考,但大腦對思考依然保持了喜愛,這種喜愛表現為好奇心。
可好奇心又很脆弱,好奇是因為探索過程中喜悅以及探索成功後帶來的意義感和成就感。
如果這種喜悅被困難所阻擋,沒有了愉悅感,那麼我們對他的好奇也就消退了。
所以,我們常常會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讓好奇心一直存在。
就像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如果目標太高,遙不可及,或是目標太簡單,太容易實現,都不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這就是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只有把我們的目標設定在經過努力並能達到的目標,才能激發孩子思考,才能體會思考帶來的樂趣。如果一直在最近發展區進行思考,那麼就會對思考產生慣性,愛上思考,愛上學習這件事。
但事實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孩子被迫跟著班裡的進度走,有些孩子可能達不到,還有些學生會覺得太簡單,這都會影響他們對學習的態度。
所以,如果孩子不愛思考或是怕思考的時候,可以先幫助孩子設定目標,這才是激發孩子思考的第一步!
好了,我要和孩子一起制定目標,幫他順利搞定假期作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