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高校教授工資收入比對:教授應該掙多少錢—新聞—科學網

2020-12-16 科學網

 

■郭英劍

幾天前,《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刊發了英國一位匿名大學教授在自己博客上的網文《學者掙得太多了嗎?》,該文呼應了前一段在國內網上流傳的《中國大學老師到底有多窮?》一文。兩篇文章都在談大學教師的工資收入問題。

在美國,私立高校的工資收入都不對外公開。但公立高校教職工和管理人員的薪水則完全公開透明。但我們知道,在西方文化中,薪水就像年齡一樣被視為禁忌話題,大家都不公開涉及。在中國,知識分子恥於談錢也是傳統。但今天,這些傳統文化都在日漸消失。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知識分子作為普通人,同樣需要首先獲得生存權,然後才能發揮其社會作用與價值。

當今世界,人們已經越來越傾向於採用收入高低這一市場價值作為標準,去反映和衡量一位學者的學術與社會價值,雖然事實並非完全如此。而且,一位學者的學術與社會價值也不能完全由收入高低來體現,但毋庸諱言,在現今這個全球化和高度物質化的時代,採用高薪聘請的方式,早已成為各個國家、各個高校打動和吸引優秀人才的重要手段。由於信息日趨公開化,加上傳播途徑的多元化與近乎同時的傳播速度,各國大學教師工資收入的公開化也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就為人們了解具體情況提供了可能。

實際上,對大學教師薪水的高低、變化、差異以及男女是否同酬等問題進行深入細緻的考察和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這些課題的研究成果往往會公之於眾,從而引起政府有關部門與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討論。這對於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著積極的作用。

英國大學教師收入幾何

在這位化名為沃勒的網文中,他披露了自己的年薪收入為48327英鎊。

英國BBC在2016年的一份調查顯示,英國一位全職中產階層人士的年收入平均為24744英鎊。如果其配偶的收入差不多,那麼,這個中產階級的家庭收入大體上是43592英鎊。如此說來,沃勒的收入水平是很高的。

沃勒在文章中介紹自己說,他現年42歲,從2008年起入職,在一所大學擔任全職工作。剛入職時,自己32歲。但在此之前,他花了很長時間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同時還在6個不同的領域中擔任按小時計算薪水的講師,時間長達八年之久。而他在攻讀博士期間,每年有6000英鎊的獎學金。

他說,想到很多非常優秀的人申請工作而不得,自己感到很幸運。當然,在這份幸運背後,自己也付出了代價。比如,因為競爭太激烈而從來不敢跟僱主或高校講價錢。

那麼,對於自己的薪水他自我感覺如何呢?他說自己感到富有,因為眾所周知,英國人在上一年度的平均工資才27600英鎊。自己所生活的地區非常貧窮,與其他大城市有著更大的差異。因此在這裡他就感覺自己是個富人。

但是,他也提到,自己身為中產階級,同時是一位白人男性,因此才能夠得到這樣高的薪水。如果這三項條件中缺了任何一個,他的工資收入都會急劇下降,更不要說三項都缺乏了。但即便如此,與其他行業相比,作為學者的工資收入還是落後的。這讓他感到有些苦惱。

該不該為學者的成長經歷買單

沃勒提出,自己是花了很多年(包括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時間才走到了今天。在獲得工作之前,自己除了獎學金和努力打工所掙的生活費之外一無所有,而且那時感到前途渺茫,對於未來能否得到一份工作心懷忐忑。而這一切的努力,都只是為了獲得能夠進入學術圈的資格證和所需要的學術資歷。那麼,自己在未來所獲得的薪水,是否也應該反映自己多年的努力和付出呢?

這話聽上去有些荒唐,但仔細想想,也並非沒有道理。比如一名運動員,在沒有取得突出成就或者成名之前,自然無人問津,窮困潦倒或許是常態,但一旦進入賽場取得好成績,那麼,其高收入自然是對過去付出的勞動和心血的一種回報。很多人的收入之高,可以保障其在退役後的後半生衣食無憂。

令沃勒感到有些黯然神傷的是,在自己的工作合同中,雖然有每周工作多少小時的限定,但實際上每年都會超出這個時間限定。更不要提作為教師在工作中所付出的情感了。大學教師不僅是教學與科研,還要為學生包括同行提供智力、文化和情感上的支持,而這些都難以用時間和金錢去衡量。由於教師和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那種密切的關系所在,合同之外的這些勞動和付出是從來不會得到承認的。

雖說如此,他還是經常告誡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己要比周圍有些人的經濟狀況強多了,以此安慰自己。無論如何,沃勒都感到自己是幸運的,他不指望自己多麼富有,只要有安全感就足矣。

然而,就世界範圍而言,大學教授們的工資能夠給他們帶來安全感嗎?

世界各國高校教授工資收入比對

早在五年前的2012年,英國著名的跨國出版社羅德裡奇所出版的題為《教授薪水:工資與合同的全球性對比》一書,就對如下問題進行了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教授的工資如何?最優秀的人才能否被吸引到學術圈?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哪國大學的薪水最誘人?哪些又位列最後?

在美國波士頓學院研究人員奧特巴赫的帶領下,他們以世界上28個國家的公立大學為研究目標,既讓我們看到了當今世界範圍內的教授收入的狀況,也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之上,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對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情況進行對比研究的著作。

要進行工資收入比對,並非易事。牽涉到標準、貨幣、價值、各國不同情況等諸多因素。奧特巴赫將全部的收入都以美元來換算,使用了基於美國物品的購買力的平均指數,還與各國GDP人均收入掛鈎,對一國學者的收入和其他行業人員的收入進行對比。他們的調查最終落實在這樣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上: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能否達到支撐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標準?」

上述研究排出了一個列表,大學教授收入排在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加拿大、義大利、南非、印度和美國;排在後五位的則是哈薩克斯坦、衣索比亞、中國、俄國和亞美尼亞。

根據上述標準,就購買力而言,中國新入職的大學教師月收入為259美元,排在末位,比亞美尼亞或者衣索比亞都低,前者為405美元,後者則為864美元。在加拿大,新入職教師平均月薪為5733美元,一位教授的平均月薪則為9485美元。在美國,新入職人員的月薪平均為4950美元,而教授的平均月薪則為7358美元。但美國落後於很多國家,包括義大利(9118美元)、南非(9330美元)、沙烏地阿拉伯(8524美元)、英國(8369美元)、馬來西亞(7864美元)、澳大利亞(7499美元)和印度(7433美元)。

當然,不能單純看購買力。比如,衣索比亞教授的平均月薪僅為1207美元,排在倒數第四位,但與其國家的GDP人均收入相比,這一收入水平則極高,是該國人均收入的23倍。而美國、德國或澳大利亞的大學教授的平均收入也才不過是該國GDP人均收入的2倍。這就說明,在衣索比亞,大學教授極受重視。

奧特巴赫也考察了學校類型不同所造成的教師收入的不同。比如很多國家頂尖的研究型大學的教授,收入要高於那些教學型高校中的教授,其間的收入差距不小。實際上,後者人數眾多,且佔據了學術圈的大多數。

「人才流失」國家與「人才引進」國家

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實力已經成為各國創新與強盛的源動力。為此,各國政府與管理者,都在思考採取哪些有效措施才能不斷擴大並強化高等教育的規模與體制,以達到提高經濟快速增長的目的。奧特巴赫的研究團隊發現,當今世界已經越來越走向兩極化,可以分為「人才流失」國家和「人才引進」國家,而那些人才資源豐富的國度還在從人才匱乏的國家吸納人才。

該研究顯示,大學教師收入低的國家最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以俄羅斯為例,在被調查的28個國家中,俄羅斯是教授收入唯一低於國家GDP人均收入者,僅達到人均收入的60%。因為工資收入較低,有教授不得不到私立學校或商業學校去代課以貼補家用。在哈薩克斯坦,大學教授的收入僅是同類行業人士收入的一半。

為此,加拿大一家高等教育研究機構負責人阿舍爾指出,俄羅斯政府一直想知道他們為什麼無法挽留住自己的科學家。現在,這一疑問得到了解答,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政府支付給學者們的工資太低了。阿舍爾說,這個問題真不複雜,但你會發現,總是有很多政府在這上面稀裡糊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當然,他們究竟是真糊塗還是假糊塗,人們不得而知,但凡是人才流失嚴重的地方,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所大學,學者們、教授們的工資收入低,是一個難以迴避的事實。該書作者甚至對一些西方高等教育強國也提出了警告。像日本、德國、以色列和美國的薪水,現在也都難以吸引到優秀的青年才俊。如果不在未來有所改變,那將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作者手記

高薪並非吸引人才的唯一動力

世界面臨著一個兩難選擇:一方面,高校難以招聘到優秀的創新人才;另一方面,優秀的創新人才難以找到合適的高校。這兩者的不匹配,箇中原因很多,既有薪酬的原因,也存在著其他因素。

在當下和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依然要依靠高薪手段去吸引世界一流人才,但對於急需一流人才的高校來講,僅靠高薪,即便吸引到了人才,在人才流動變得越來越常態化的今天,也難以長久地留住他們。

高校本身的聲譽、傳統與文化固然重要,但規範而富有人性化的制度建設、良性循環的學術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發揮個人才能的學術平臺,這些都將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香港科技大學創立於1991年,迄今不過1/4個世紀。但它在《QS世界大學排名》(2015/16)中位列第28位(香港第一)。其所奉行的一個辦學理念是:「禮聘一流人才並且使他們感到快樂。」可以說,做到前者容易,但後者困難異常。換句話說,拿出高薪聘到一流人才容易,而要使聘請到的人才感到樂在其中、人盡其才,這真不易。但事實上,他們做到了。也因此,該校的辦學質量在短短的十年之內就有了質的提高,聲名鵲起。

如果說高薪標誌著一所高校的硬實力,那麼,讓人才在高校感到快樂則是學校的軟實力。如何軟硬實力齊抓,則是當代中國高校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硬實力吸引人才,軟實力才能留住人才,並讓他們無憂無慮地盡展才華。

《中國科學報》 (2017-08-01 第7版 視角)

相關焦點

  • 各國高校教授工資收入比對:教授應掙多少錢?
    幾天前,《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刊發了英國一位匿名大學教授在自己博客上的網文《學者掙得太多了嗎?》,該文呼應了前一段在國內網上流傳的《中國大學老師到底有多窮?》一文。兩篇文章都在談大學教師的工資收入問題。在美國,私立高校的工資收入都不對外公開。但公立高校教職工和管理人員的薪水則完全公開透明。
  • 各國高校教授工資收入比對
    在獲得工作之前,自己除了獎學金和努力打工所掙的生活費之外一無所有,而且那時感到前途渺茫,對於未來能否得到一份工作心懷忐忑。而這一切的努力,都只是為了獲得能夠進入學術圈的資格證和所需要的學術資歷。那麼,自己在未來所獲得的薪水,是否也應該反映自己多年的努力和付出呢?這話聽上去有些荒唐,但仔細想想,也並非沒有道理。
  • 大學教授講一節課能掙多少錢?
    因為行業的特殊性,每次媒體新聞中只要一談到大學教授的收入,總會引起大量的討論和關注。十八木每次回老家,鄰居發小們見面總會問一個問題,「教授,現在年薪多少啊?上百萬了吧?」。這樣的問題總是令人哭笑不得。目前大學教授收入組成主要包括:工資收入、年底績效、科研收入、校外收入以及公積金、少量的補助之類。其中授課收入基本包含在工資收入之中,也稱為「課時費」。也有一些高校將部分授課收入放在年底績效結算中發放。
  • 復旦老教授的工資條驚呆眾人!頂級大學教授工資到手才8000,錢都去哪兒了?
    當名牌大學的教授每月能拿到多少錢呢?
  • 你的教授能掙多少錢?揭秘美國大學教授們的收入現狀...
    其中,全職教授(Full Professor)的平均工資為102,402美元,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的平均工資為79,654美元,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的平均工資為69,204美元。
  • 現在大學教授收入爭議很大,現在大學教授每月基本有多少收入?
    現在大學教授收入爭議很大,現在大學教授每月基本有多少收入?關於大學教授的收入,大家爭議很大。有的覺得大學教授收入很高,覺得很多大學教授年入百萬或者幾百萬,開著豪車,整天趕場作報告,有自己的公司,有很多項目,有大批博士碩士聽自己指揮,在自己開的公司裡承當廉價勞動力。有這樣的教授嗎?當然有,問題是多嗎,中國有多少教授,這樣高收入的教授佔比多少?至少在我工作的單位很少見,在自己讀過博士碩士的985大學也不多。
  • 美國大學教授掙多少錢?哪個大學的收入最高?
    其中,全職教授(Full Professor)的平均工資為102,402美元,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的平均工資為79,654美元,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的平均工資為69,204美元。
  • 復旦老教授的工資條驚呆眾人!頂級大學教授工資到手才8000,還不如月嫂......
    當名牌大學的教授每月能拿到多少錢呢?
  • 清華大學教授一個月工資多少?離職教授透露:其實就人前光鮮而已
    在學校當老師,無疑是很多人所羨慕的一種職業,畢竟學生放假老師也會放假,而且還有工資可以拿,不得不說這個工作真的很不錯,沒錯,都是雙休,大學的老師就更好做了,每天上課也沒有想初中或者高中的老師那樣辛苦,很多班級一周排的一門課都不會太多,而這些老師很多都是教授級別的那麼比教師,清華大學的教授可以賺多少錢呢
  • 大學教授的工資有多少?復旦教授曬出收入,網友直言:真難想像!
    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怎麼樣?能不能跟企業的高管相比?有人說大學教授的工資可以達到上百萬元,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據筆者了解,很多大學老師的工資並不算很高。他們的收入跟大學屬性(省屬還是部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學校科研實力,學校經費水平息息相關。而且不同級別的老師工資收入也相差很多。
  • 揭秘:大學老師、教授的工資大概是多少錢?建議博士生收藏
    網友一:個人在高校從事人事工作,據勞資科調研,僅按各學校編制內人員的工資標準計算,國內高校教授的平均年收入幾乎沒有低於12萬的,高的有到
  • 大學教授的工資多高算合適?
    之前,針對朋友圈傳出的一張復旦大學教授的工資圖片,新京報提出了一個好問題:大學教授的工資多高算合適?老文想起了一位曾經的博士同學,他眼光獨到,常有世人皆醉唯我獨醒感。例如,別人都在圖書館查文獻、看文獻,他卻在同樣地點專心致志自修計算機——那時有點計算機知識的人都好找工作、好找收入高的好工作。一日,這傢伙可能是實在看大夥不順眼了,很神秘地對老文說:「老文呀!
  • 這位教授的工資條震驚眾人!為啥工資不低到手卻很少?
    為啥工資不低,拿到手的卻很少?關鍵就在於要扣除「五險一金」等項目。不少人對此有非議,認為扣得太多了。  又有人說,教授的收入並不單靠工資,課題、兼職等方面的收入,要遠遠大於工資。那麼,大學教授收入到底是高還是低呢?年薪20萬元以上高校教師佔比不足5%  高校目前所實行的是績效工資制。在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共同影響下,這間接促使了教師工資收入的逐步分化。  一圖觀政援引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組織的2013年部分高校教師收入情況調查顯示,年薪在10萬元以下的教師佔比近一半,20萬元以上的佔比不足5%。
  • 大學教授收入幾何?復旦教授曬出工資單,遭網友質疑
    因為大學也是事業單位,事業單位就要按照事業單位的工資標準執行,那麼,大學教授的工資自然和職稱掛鈎,職稱等級越高,工資也越高。能達到一級教授級別的可都是學界泰鬥,院士級別的人物了,工資待遇也相應的是最高。再者,教授的工資地區差異也比較大。越是經濟發達地區,相應地教授們的績效工資也越高。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一個名校副教授,月薪八千多確實不高。
  • 顏寧微博曬出清華收入,正教授年薪10萬,高校教授是否被神話?
    說到大學教授的工資我們都非常感興趣,其實國內很多教授的收入,近些年才有了大幅度提升,不過也會被很多網友各種神話,教授的工資並沒有那麼高,大家也都非常好奇,教授的工資到底有多少呢?還記得顏寧嗎?近日在微博吐槽自己被清華大學聘用為正教授的時候,一年的收入是10萬元左右,顏寧作為我國有名的才女,出國留學後回國效力,一直都沉浸在清華大學的實驗室中,也從未考慮過柴米油鹽的問題,其實對於剛入職的青年教授而言,微博的薪資也是困擾他們最大的問題。
  • 這張工資單火了!頂級大學教授到手工資才8000,竟不如月嫂?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近兩天,一張上海某頂級大學教授的月薪酬單傳遍網絡。這份薪酬單顯示,這名教授所有工資、各類津貼總和為15335元,但是扣繳了五險一金、教師公寓費用等之後,到手僅有8271.95元。
  •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到底哪個國家大學教授工資高?
    在任何一個國家,大學老師的收入都在中上層。歐美發達國家的大學老師到底一年能掙多少錢呢?下面,筆者將對比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5個發達國家的大學老師工資水平。為了方便比對,均進行了人民幣換算:一、美國在美國大學教授協會跟蹤在美國學術界的薪水。根據他們的2016/2017年報告,一名正教授的平均工資為102,402美元(673068元人民幣)。副教授的平均年薪為79,654(523550元人民幣)美元,助理教授的平均年薪為69,206美元(454877元人民幣)。
  • 復旦大學教授工資單引發熱議,普通教師卻說工資低,網友不淡定了
    他們給大學生上課,教大學生讀書,應該是學識淵博,學究天人,學貫中西,學而不倦…大學教授作為大學教師中最頂級的存在,是真正的高知識分子,掙的錢一定比其他所有老師都多吧,會不會每個月的收入有一、兩萬呢?要知道我國的重點大學和名牌大學,國家每年都會撥款幾十上百億元來幫助大學發展,大學教授的工資待遇應該是有所保證的,如果大學教授的工資太低就說不過去了。前不久,一張復旦大學教授的月工資單突然在媒體上走紅。從這張工資單上,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大學教授的薪資水平並不是很高。
  • 大學教授的月收入到底有多少?網友: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
    在很多人看來,老師的工作穩定,而且收入也不錯,特別是大學老師,他們的工資要比普通的教師的工資要高出一大截。那麼,大學教授的月收入到底有多少?大學教授的收入高一直是一個秘而不宣的話題,在我們的普遍認知中,教書只能算是教授們的副業,而他們普遍還有著各種各樣的主業,比如說自己做項目,自己開一家公司,校外兼職等等。自己開公司就是當老闆,手裡握著股權和經營權,不愁沒有收入,一個月賺的比當大學教授領到的薪水還要高,額外再增加幾十萬的收入對於他們來說應該不是問題。
  • 調查:醫生的收入低不低 他們到底掙多少錢
    醫生到底掙多少錢「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曾表示,在一個社會中,醫生和律師的勞動報酬應該比較高,因為我們把健康委託於醫生,而把財產(有時甚至是生命和名譽)委託於律師。但我們的調查結果卻似乎沒能支持這一理論,75%的醫生年薪低於4萬元,16%的醫生年薪在5萬到6萬元之間。對此,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原北京市衛生局局長朱宗涵表示,這一數據與中國醫生的工資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