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千年敦煌,西北民大學子赴敦煌開展文物實證調研

2020-07-31 中國甘肅網

中國甘肅網7月31日訊西北民族大學「一帶一路」沿線博物館文物實證調研小分隊於7月23日清晨,抵達了敦煌。敦煌歷史悠久,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和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薈萃和集散之地,也是享譽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

對話千年敦煌,西北民大學子赴敦煌開展文物實證調研

上午小分隊前往敦煌博物館調研。敦煌市博物館成立於1979年,館內設施齊全,功能完善,是弘揚敦煌文化、展示敦煌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敦煌學又一個重要的研究基地。敦煌市博物館館藏文物13077件,包括了四千多年來的各類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由於敦煌地處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互地帶,作為中國陸路向西開放的門戶,敦煌能夠依靠華夏文明的深厚底蘊而不斷地吸納來自世界各國優秀的文明,這些豐富多彩的館藏文物也印證著這段輝煌的歷史。小分隊成員們詳細了解了敦煌博物館的館藏文物特點,與文物種類分布,通過實地調研與史料相結合的方式,對敦煌博物館的發展沿革、館藏文物及近年開展文化宣教工作開展的特點與成效做了詳實的調研。成員們先後與博物館講解員、文物保護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進行了交流,詳細了解了敦煌博物館目前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工作及未來的規劃。

對話千年敦煌,西北民大學子赴敦煌開展文物實證調研

在敦煌莫高窟,成員們調研了8個不同朝代、不同風格洞窟,並結合所學專業,重點對敦煌文獻、歷代雕塑、壁畫等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進行實地考察,對莫高窟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並對莫高窟壁畫保護情況做了詳細的了解。

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在繼承中以虛心的態度與包容的精神借鑑和吸收人類優秀文明而不斷創新與發展的典型代表,是多元文化不斷融合的結晶,彰顯著華夏文明海納百川的博大襟懷和開放包容的極大自信,是當今中國向世界展示文化自信、文化包容、文明共存、文化創新的鮮活範例,具有強大的文化感召力和精神輻射力。

對話千年敦煌,西北民大學子赴敦煌開展文物實證調研

帶隊教師丁曉東表示,在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新形勢下,多姿多彩的敦煌文化是我們汲取營養、增加智慧的寶貴資源,有助於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有助於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此次小分隊成員專業背景都是歷史學、博物館學、文物保護技術相關專業,此次調研對他們的專業認知、專業實訓都是一次感觸頗深的浸入式實踐。

對話千年敦煌,西北民大學子赴敦煌開展文物實證調研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實踐隊成員在這次敦煌考察之行後深深的感悟。成員們表示,在國家「一帶一路」文化政策的大背景下,敦煌文化是建設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也是世界各國人們共享和平、團結互信、共同發展、和衷共濟的寶貴歷史財富。該地區的博物館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正當其時,同時身兼重任。而對於新時代歷史學專業的青年來說,堅持文化自信,發揚傳統文化,保護歷史文化,他們必將肩負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

相關焦點

  • 守護千年敦煌,他只覺一生太短……
    在敦煌,時間既慷慨又奢侈對穿越時光而來的莫高窟而言千年只是一瞬而對於守護它的人來說要做成一件事,可能就是一生甚至是幾代人的傳承近日,在《國家寶藏》的舞臺上一家三代守護敦煌的故事讓不少人為之動容64年重複相同的動作
  • 不朽的敦煌: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呈現大型敦煌展
    敦煌,在絲綢之路上佇立千年,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交匯之所。敦煌莫高窟內蘊藏的不只是宗教的藝術,更有無數生靈的生活日常。此次展覽,在上海「重現」神秘敦煌莫高窟的同時,亦將「擁抱」當下,展開敦煌瑰寶與當代藝術的對話,共同奏響這一曲延綿不絕之「生靈的歌」。
  • 敦煌文物大連藏百年
    今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60周年,再次喚起了人們對絲綢之路重鎮———敦煌的美好回憶和無限嚮往。但是,你可否知道就在大連,也有敦煌文物的收藏呢?  昨日,當旅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將一部部經卷小心地拿出來的時候,曾經在敦煌藏經洞裡封存了千餘年的經卷已經發黃,但卻保存得相當完好,經卷中每個字跡都十分工整。
  • 國潮已千年,敦煌博物館IP官方授權機構:絲路手信
    絲路手信不斷尋找具有相同使命感的品牌,共同以一種與時代融合、多元、包容的姿態,開啟這個時代與敦煌文化的對話之旅,讓大眾愛上敦煌,從敦煌文化走進普通大眾的生活中開始。在挖掘和平衡敦煌博物館IP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間,絲路手信通過品牌跨界的手法來呈現「活了千年的藝術」。
  • 來自敦煌的國家一級文物首現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羅華慶、「敦煌:生靈的歌」策展人之一王純傑、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館長李龍雨,美術館理事會主席、證大集團董事長戴志康攜手揭開來自敦煌千年的歷史與文化。 開箱儀式現場,由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羅華慶親自開箱檢驗的國寶級的文物 —— 北魏《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敦煌研究院收藏敦煌文獻第0228號)首先與上海市民見面。
  • 敦煌》為敦煌賦予青春活力
    「大漠盡頭的無邊風月,絲路上的一眼萬年,在時間之外,在歲月流轉中不動聲色,輾轉千年,只有一個敦煌……」這段優美又深沉的旁白,出現在愛奇藝最新推出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的先導片裡,古老文明的魅力撲面而來。
  • 敦煌》:穿越千年探索敦煌,「復刻」敦煌
    11月18日,首檔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上線。《登場了!敦煌》由「探索團團長」汪涵,「敦煌實習生」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共同組成「敦煌探索團」,在十期的節目中,從探秘敦煌一些石窟內部的神秘,到了解敦煌工作的日常以及尋找飛天的元素和演繹飛天。
  • 千年敦煌藝術載創新IP煥新活力 文創產品上線催熱傳統文化
    敦煌博物館供圖中新網蘭州12月10日電 (記者 馮志軍)過年貼敦煌文化春聯、平日使用敦煌元素日曆、出遊必備的西域風情絲巾……近年來,傳統絲路文化及敦煌藝術通過大膽創新IP融入現代元素,綻放出了新活力。尤其一款絲路文化濃鬱的敦煌博物館滑板,在線上一度出現供不應求,相關話題還登上微博熱搜,引網友熱議。
  • 敦煌女兒樊錦詩:為保護敦煌文物夫妻分居19年,堅守大漠57載
    至於樊錦詩,則將全部心神投入到了敦煌莫高窟的文物保護、研究之中。這種聚少離多的日子,也直至1986年才得以解決。這一年,丈夫彭金章放棄了在武漢大學的歷史系主任、考古教研室主任教職,來到了敦煌莫高窟。這一切,是相愛亦是相守。
  • 敦煌藏經洞流失海外文物數位化 「歸期」可盼
    中新社敦煌8月23日電 (記者 馮志軍)今年是敦煌藏經洞被發現120周年,當時出土的6萬餘件文物中有三分之二被保存於十多個國家的數十家博物館中。為讓流散於世界各地的敦煌學文獻較完整地被全球共享,敦煌研究院今年發起了「數字敦煌——藏經洞文物項目」。
  • 敦煌藏經洞流失文物以數位化方式加速回歸
    新華社蘭州11月7日電(記者張玉潔)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經洞文物正在通過數位化方式加速回歸,首個由中方主導的數位化回歸項目正在籌備之中。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羅華慶在11月7日於敦煌莫高窟舉辦的「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介紹,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計劃開展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位化回歸項目。這一項目將通過國際合作,系統調查整理海外收藏的藏經洞文物。在對文物數位化採集的基礎上,建設敦煌藏經洞文物資料庫,在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前提下實現資源全球共享。敦煌研究院在文物數位化方面已有30餘年的經驗。
  • 「千年萬象·敦煌文化藝術展」2019年巡展亮相臺灣
    原標題:「千年萬象·敦煌文化藝術展」2019年巡展亮相臺灣  中國甘肅網3月16日訊 據甘肅日報報導(記者 施秀萍)記者從敦煌研究院獲悉,近日,由宋慶齡基金會、敦煌研究院和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千年萬象·敦煌文化藝術展
  • 《千年律動--敦煌壁畫裡的體育運動》專場活動在上海舉行
    《千年律動--敦煌壁畫裡的體育運動》專場活動在上海舉行
  • 敦煌壁畫裡的健身印記,中國人的運動血脈延續了千年
    中國人的運動基因,延續了上千年。2018年8月8日,是北京奧運會十周年、也是全民健身日。位於上海中心展覽館的「絲路敦煌·幸福生存」展,舉行了《千年律動——敦煌壁畫裡的體育運動》專場活動。在感受千年的絲路文明和敦煌文化魅力的同時,尋找古代人運動健身的印記。敦煌石窟的運動壁畫。
  • 敦煌守護神!父女兩代人紮根西北大漠,守護千年藝術
    10月9日,央視《國家寶藏》第二季啟動儀式在故宮博物院舉行,節目將續寫一眼千年的國寶守護。中華文明的基因得以生生不息,背後有無數文物守護者的心血付出。在西北大漠,曾有一個名字無人不知,他就是被稱為「敦煌守護神」的常書鴻,他和女兒常沙娜兩代人畢生都奉獻給了敦煌藝術。
  • 飛天變身榮耀「王者」:數字文保助力敦煌「下一個千年」
    原標題:飛天變身榮耀「王者」:數字文保助力敦煌「下一個千年」 騰訊互動娛樂市場平臺部副總經理戴斌介紹說,過去半年,在敦煌研究院的指導下,遊戲研發團隊打造出了一款敦煌飛天的皮膚,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敦煌壁畫中以隋唐為主的飛天形象,整個皮膚充滿了唐風唐韻。   20日至21日,絲綢之路文物科技論壇創新聯盟論壇在敦煌舉辦。戴斌在論壇中發言稱,2017年,敦煌遊客接待人次超過900萬人次。
  • 是什麼讓幾代敦煌研究院人在大漠中堅守?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2日訊 近日,敦煌研究院有點火。先是被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與考古學家彭金章「真正的愛情,從不會上熱搜!北大情侶堅守58年,為中國留住千年文化遺產(1月7發表於人民日報微信)」感動了一把,接著被「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公司在北京國子監牽手(1月10日發表於中國文化報)」打眼。
  • 敦煌莫高窟,歷經千年滄桑,依然絕代風華
    從敦煌市區驅車向東南行駛約25公裡,便可看到茫茫的戈壁和起伏的沙漠中一片茂盛的綠洲。在高大的樹林和陡峭的懸崖之間,有一條已乾涸了的寬闊河床。這條流淌了千年、歷經世事滄桑的河流,唐代稱為「宕泉」,後來叫「大泉河」。
  • 敦煌莫高窟文創產品將赴德國法蘭克福展覽
    新華社蘭州1月25日電(記者範培珅)記者從敦煌研究院獲悉,來自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的文創產品將於1月27日至30日在德國法蘭克福展覽中心展出。  此次赴德展出的敦煌莫高窟文創產品,有塗色書、羊毛絲綢手作、明信片、二十四節氣電子歷,魔方、VR(虛擬實境)展示等約30件。這些產品藉助現代科技和藝術手段,重新闡釋了古老敦煌。  「展覽強調敦煌元素中國際文化的交流,通過古老的絲綢之路,將敦煌文化中的自然、植物、樂器等元素與歐洲文化藝術元素連接溝通。」
  • 探訪敦煌文物修復 | 在莫高窟給文物「打針」
    斯坦因於1907年拍攝的莫高窟給壁畫「治病」莫高窟 第323窟 主室 北壁 上部畫張騫出使西域圖,共由4組畫面組成,呈「凹」字型排列,每個畫面旁均有清晰榜題,表現漢武帝獲得匈奴祭天金人和張騫出使西域的情景壁畫圖像是莫高窟最珍貴的文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