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媽媽的傾訴
某天,小月媽媽給我講述了她兒子的故事:幼兒園時小月就是一個特別調皮搗蛋的孩子。他會去搶小朋友的水果,奪走小朋友的玩具。當小朋友都很安靜地坐著的時候,他會隨意站起來說話,還會在上課時跑出教室。
或許大多數人認為,這種情況會發生在幼兒園的很多孩子身上,不足為奇。同樣,在小月的父母看來,他只是調皮搗蛋的天性使然,並且認為越調皮搗蛋的孩子越聰明,認為孩子長大點懂事了就好了!然而隨著小月進入小學,被認為「聰明」的小月開始變得「糟糕」起來。上課不聽講,隨意走動,大聲說話,影響課堂紀律,功課一塌糊塗。橡皮永遠找不到,文具盒裡面永遠是空的,今天買的筆,晚上到家時已經不見了。下課經常因為小事和同學發生爭執,甚至打架,父母每周都會接到老師的「投訴」電話,「請家長到學校來」更是一周好幾次。父母不停地說教,有時候迫於無奈甚至會動手打他,但收效甚微。
有一次,小月將鉛筆芯直接扎進了一個小姑娘的臉蛋;又有一次,小月在體育課上拿著一根竹竿狠狠地敲打了另一個同學的後背。這兩次事件讓小月的父母意識到孩子不單單是調皮搗蛋,而可能是個有問題的孩子。
班裡的孩子開始不願意和他一起玩,認為他是「闖禍大王」,並逐漸疏遠他。
從那時候開始,小月的媽媽在校方的要求下,開始進行陪讀。
小月媽媽在回憶時,一直說那時候的生活是灰暗的。直到有一天通過學校心理老師的介紹,媽媽帶著小月來到了我的診室。經過詢問、對孩子的觀察及測評,確診小月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並有對立違抗行為,已經達到嚴重的程度。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俗稱「多動症」)在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表現,但是這裡所說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和一般老百姓所說的「多動」是有區別的。要分清哪些是調皮搗蛋的天性,哪些是家長溺愛造成的我行我素,哪些確實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識別的標準如下:
ADHD 兒童按年齡可劃分為兩個時期:4~6歲為學齡前期,7~12歲為學齡期。
4~6歲學齡前期兒童主要培養的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基本的學習技能、發展同伴關係、做好入學前的準備。學齡前期異常行為表現有:
·過分吵鬧和搗亂,在家和幼兒園不聽指令。
·頻繁地打人,經常冒犯同伴,惹禍。
·無法接受幼兒園教育及遵守生活作息制度,如進食、午睡、集體遊戲等。
·不能靜坐學習。
4~6歲學齡前期兒童異常行為表現
這樣的行為一旦發展到在家難以管教、在幼兒園無法控制的程度,進而影響認知、學習、情緒,以及和同伴交流,則稱為功能損害。
7~12歲的兒童由幼兒園的遊戲化學習進入學校的課堂學習階段,於是在學齡前期未被家長發現及引起重視,或者因為寵愛而被忽視的種種不良表現,會隨著學業要求的增加而放大,學齡期兒童的異常行為表現有:
·上課不安靜,好動、喜插嘴、小動作多,影響課堂紀律。
·難以集中注意力聽課,常分心或走神,影響學習。
·行為衝動,好發脾氣,影響與同伴的關係。
·做事沒有計劃性,愛忘事,丟三落四,總犯粗心的錯誤,表現出糊裡糊塗的樣子。
·智力正常,但學業落後。
7~12歲學齡期兒童異常行為表現
7~12歲學齡期兒童主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樹立正確的道德品質觀念,ADHD 兒童出現的上述異常行為會影響其學習習慣、學習效率、與同伴的關係、對情緒的控制、對集體規則的遵守等,而功能損害也會隨之更明顯。
家長要了解這些異常的行為表現帶來的後果,其可以發生在家庭、校園和公共場合。這些「熊孩子」一旦走出家門,暴露的問題就更多了,在公共場合的冒失或闖禍,會使父母很尷尬。在幼兒園或小學惹的麻煩就很多,老師不斷地「告狀」、與同伴之間的衝突、學業上的落後等,使父母苦不堪言。更有甚者出現家長陪讀的現象,家長坐在幼兒園或小學的教室裡,監督孩子的一言一行。通常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孩子才被家長帶到醫院就診。
如果孩子出現了類似這樣的問題行為,建議您不妨先找專業的醫生諮詢一下,當然應該帶孩子一同前往,醫生需要通過對孩子的觀察,結合家長的主訴及臨床的評估才能給出科學有效的建議或治療方案。
通過小月的案例,在此提醒各位家長,要儘早關注多動孩子出現的症狀——注意力不集中、好動、衝動。有這些特質的孩子常被大人簡單地定義為「調皮的小孩」,但事實並不是個體特質那麼簡單,也許是有特殊的疾病,建議及早帶孩子向專科醫生進行諮詢,由專科醫生進行評估和診斷,切勿因貽誤治療時機而釀成大錯。
對於小月這種達到嚴重程度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必須首選藥治療,同時配合適當的行為糾正。
2011年美國兒科學會《兒童青少年ADHD診斷、評估和治療的臨床實踐指南》,建議對4~5歲的學齡前期ADHD兒童以行為治療為主,如行為治療無效考慮藥物治療;6~11歲學齡期ADHD兒童建議首選藥物治療,推薦藥物和行為治療的聯合療法;12~18歲的ADHD青少年建議以藥物治療為首選,推薦輔以心理治療。
註:該指南對學齡前期、學齡期兒童的年齡劃分與國內略有差異,國內4~6歲為學齡前期,7~12歲為學齡期。
內容摘自:《醫教整合讓ADHA兒童健康成長》
金星明 禹東川 編著
科學出版社賽醫學(sci_med)
科學出版社醫藥衛生分社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