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已籤約維權騎士,抄襲必究!】
「父母之愛子,則為其深遠計」。現在的父母,因為生活條件比以前好了,再加上孩子又少,便時時刻刻寵慣著孩子,生怕孩子受一點制,受一點委屈。
他們對孩子百依百順,不管合理和不合理的要求,都要滿足,甚至代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的能力。
「溺」即「淹沒」,慣子如殺子。溺愛,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錯愛,是失去理智、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軟刀子。
它的危害超出想像,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和未來走向,可以說有百害而無一利。
現實生活中 「溺子如殺子」的例子比比皆是。被稱為「河南巨嬰」的楊鎖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河南信陽的一個普通農家,一個小生命誕生了。
他的出生,給這個貧困的家庭帶來了一線希望。在「重男輕女」的農村,一個男娃的誕生就好比得到了一個金蛋,父母高興得像撿到了一個寶貝,高興得合不攏嘴。
父親想把兒子牢牢看住,鎖在自己身邊,一刻也不分離,於是給他起名為「楊鎖」。
但這把鎖頭鎖住了兒子,卻不能看管他一生。
楊鎖自小就說一不二,儘管家庭不怎麼富裕,但父母依舊勒緊了褲腰帶,給他最好的生活。
楊鎖長到8歲了,到了能跑能跳的年紀,父親卻擔心他受累,外出時總是用扁擔一頭擔著楊鎖,不讓他走路。自己卻累得渾身是汗,氣喘籲籲。
楊鎖雖然年紀小,但也很懂事。
他有時看見父母辛苦下地幹活,自己也學著做農活,幫父母解憂。
可楊鎖的父母一看楊鎖要勞動,就心疼的大聲呵斥,阻止他的行為,有時還從兒子手中搶下工具。為了就是不讓他受累。
久而久之,楊鎖便變得不愛做事,慢慢地懶惰起來。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楊鎖一天天長大了,什麼農活都不會做,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等家務也從不伸手,父母不僅不說他,而且還跟以往一樣寵著他。
這樣的好日子沒過多久,楊鎖13歲時,父親因病出世,家裡的頂梁柱塌了,家庭的重擔一下子落在了楊鎖母親的身上。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
楊鎖的母親擔起了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她每天拼了命地幹活,掙錢養家,照顧楊鎖,家庭所有的重任都壓在了她一個人的肩上。
不久,楊鎖的母親就累倒了,她患了病,躺在床上不能動彈。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自己的兒子,求他出去做點事,幫助家裡渡過難關。
可過慣了「養尊處優」生活的楊鎖卻怎麼也不肯出去辛苦做事情,他依然如往常一樣,遊手好閒,什麼也不幹。
看著躺在床上的母親,他竟理怨母親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甚至不耐煩了,還會打她。
母親傷心欲絕,悔不當初慣楊鎖,現在竟成了這樣。
病上加氣,楊鎖母親的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最後撒手人寰,拋下楊鎖離開了人世。而當時的楊鎖已經18歲了。
母親一走,楊鎖成了孤兒,但他因為嬌慣長大,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不能養活自己。
他便只好向親友求助。但他18歲了,也應該自立了。
於是表哥給他找了一份工作,讓他去工地打工,但楊鎖沒去兩天就逃了回來,理由是工地太熱,活計太累,幹不了。
看著他年紀輕輕,整天無事可做,有好心人又給他找了一份工作,在飯店當服務員。
可這次與上次一樣,楊鎖又幹了沒兩天就跑回了家,原因是不想伺候人。
就這樣,楊鎖高不成,低不就,成為一個「閒人」,過著朝不保夕、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
楊鎖住在父母留下的房子裡,花光了父母留下來的老本,從此坐吃山空,靠變賣家裡的東西勉強維持生活。
但家裡的家俱賣光了,再也沒有可變現的東西了。楊鎖只好靠乞討過日子。
冬天來了,沒有取曖的木炭,楊鎖便將家裡一些能燒的東西點了取暖。到最後,家徒四壁,什麼也沒有了。
大家每天都忙忙碌碌的,沒有人關注他,大家也仿佛忘了這個人。
直到春節前,表哥想起了楊鎖,便想著去看看他。
當他拿著一些生活用品登門探望時,卻發現楊鎖已經蜷縮在屋裡的一角死去了。
他竟是餓死的。
楊鎖死時,已經23歲了。這個年齡段的人正值人生最好年華,只要肯出力、肯吃苦,怎麼也能養活自己,何至於會餓死?
他的悲劇,源於父母從小的嬌慣,使他長大後養成了不勞而獲的依賴心理。而父母終不能陪伴他的一生。當他失去家庭的庇護後,無法立足,從而早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讓人感嘆不已。
結束語:「愛子之情,人皆有之」。無條件的愛等於溺愛。溺愛不可取,只會給孩子的身心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長大後缺乏鍛鍊,沒有勇氣承受挫折,最終只能是害了孩子。人總要學著慢慢長大,家不會是永遠的避風港,溫室裡的花朵永遠承受不起風吹雨打。小時候不吃苦,長大後就要吃大虧。看似簡單的道理,卻總有一些父母拎不清,到時再想吃後悔藥就來不及了。
願楊鎖的悲劇不再上演!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