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官老縣城,是個城區面積不到兩平方公裡的四方四正的磚包城。縣城除了四座城門外,在東南角城牆上還有一座亭子樓。
同官老縣城建立在漆水河西畔,在濟陽山、印臺山和北山之麓。縣城依據那地勢險要的三座大山,居高臨下,直扼同官縣的咽喉。
同官老縣城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廷命令各省府縣設立書院。時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在知縣袁文觀的主持下,同官縣建「潁陽書院」。相傳,堯舜時代的賢人許由,曾隱居於「潁川之陽」,書院也因此得名。
潁陽書院地處縣衙南門西面,有講堂3間,東西學舍各6間,寢室3間,堂後東西書舍各2間,又內室3間。書院能夠持續辦學達140年之久,主要得益於同官縣政府和當地士紳的扶持資助。
同官老街道
1901年,清廷頒布庚子新政,傳承千餘年的書院制度廢止。光緒三十年(1904年),延續百餘年的潁陽書院改為潁陽小學堂,知縣兼督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將穎陽小學堂改為高等小學堂。宣統三年(1911),又改為同官縣兩等(高等、初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將兩等小學堂改為高等小學校。民國十一年(1922),改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第二高等小學成立於陳爐鎮。同年,陝西省政府取締私塾,督辦小學。民國二十年(1931),同官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奉令改為同官縣立大成街小學,縣立第二高等小學改為縣立陳爐鎮小學。
同官縣
同官縣南門
從潁陽書院到方泉小學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廷命令各省府縣設立書院。時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在知縣袁文觀的主持下,同官縣建「潁陽書院」。 1901年,清廷頒布庚子新政,傳承千餘年的書院制度廢止。光緒三十年(1904年),延續百餘年的潁陽書院改為潁陽小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將穎陽小學堂改為高等小學堂。宣統三年(1911),又改為同官縣兩等(高等、初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將兩等小學堂改為高等小學校。民國十一年(1922),改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民國二十年(1931),同官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奉令改為同官縣立大成街小學。
大成街高級小學座落城內東南角的大成街上。文廟在此,孔子聖位在此,故街名「大成」,校名「大成街小學」也理所當然。
大成街小校是當時同官縣頗具規模的公立正規高級小學。學校有寬闊的宮殿式的油漆紅柱大門,環境優雅而清淨。校門前是寬廣的公共體操操場,與校內的建築設施相協調。走進學校大門,一條筆直的道路像中軸線一樣,把學校房舍對稱地分割在兩旁。走過學校最前邊的一段院落,首先看到的是分列在兩旁的校長室和管理室。再過一個院落,兩旁則全是整齊的校舍。登上面對校門的三個臺階,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穿衣鏡屏風,屏風仿佛隨時都在檢驗著每個人的儀容儀表。越過屏風,是一座別致的校園小廣場。靠牆的兩旁,各是一條有著木柵欄並帶遮簷的寬走廊。兩廊之間的廣場院落,全以青磚鋪地,平滑而整齊,這裡是學生集會活動的場所。兩廊的背面是學生宿舍,宿舍東稱「和平村」,西叫「奮鬥村」,再沿中軸線上兩個臺階,則是一座過廊,過廳的兩旁排列著四座刻著小格木花門窗的教室。穿越過後廳,是一座小院落,那裡是教師辦公室和教職工宿舍。學校的最後面是校內體操場。操場的正對面有一座戲臺,戲臺是唱歌和演劇的地方。操場上的設施不多,主要有籃球和網球兩種,後來還增設了興時起來不久的棒球。至於跳高跳遠賽跑就隨地挖個坑立個杆杆畫個線線就成了。從學校的布局看,這是一座專門修建的規範性的學校,不是通常舊址新所改建的。
大成街小學是個完全小學,按當時的教育制度規定,實行的是「高三」 「初四」年制。「高小」有春、秋兩季,學習的課程有國語、算術、常識、遊唱、體育、工藝等。「高小」最後一年還加有珠算一門課。學校每座教室裡,除了正面牆上懸掛孫中山的遺像外,還張貼有「總理遺囑 」和「教育宗旨」,這兩個東西的內容都要求學生熟背。
印臺區方泉小學,原銅川師範學校附屬小學, 1980年06月24日在銅川掛牌成立, 2007年3月由市直下劃至印臺區管理,因學校旁有一口開掘於唐代名為「方泉」的古井而得名「方泉小學」。方泉小學是銅川歷史最悠久的一所學校,最早歷史可追溯至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目前,方泉小學佔地面積4410平方米,建築面積6597平方米。現有教職員工102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64人,專科學歷35人。擁有省級教學能手8名,市、區級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13名,高級教師2名。現有3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054人,其中女生980人。學校建有教學樓、綜合樓、實驗樓各一座,設有教學處、教育處、總務處、辦公室、大隊部5個職能部門;設有一部十九室,部室齊全,管理規範。
從縣立第二高等小學陳爐鎮小學到陳爐中小學
民國初年,國民政府廢除「八股』。取締私塾學堂,推行新的教育制度,民國十一年(1922),改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第二高等小學成立於陳爐鎮。
陳爐系同官縣首鎮,以盛產瓷器聞名,有鎮民800戶,可謂入口集中,經濟繁榮,然無一所正規學校。群眾對辦學要求迫切,自發於鎮之清涼寺辦起學校,得到縣府支持,遂批准為縣立第二高級小學(以下簡稱「二高」),委派曾任縣立第一高級小學(印前述高等小學校)校長的濟陽寨人翟守愚為首任校長,撥該鎮之瓷稅、馱捐(馱捐:民國以前,陳爐瓷器靠牲口馱運外銷。「馱捐」即馱運瓷器者交納的商業稅)為辦學經費。建校初,學生多來自私墊學堂,總共約七八十名,均編為小學高級班。開設課程有國文、算術、歷史、地理、音樂、圖畫、珠算、自然、育。有教師十餘人,職工三人。民國十三年(1924年)左右,翟守愚調任縣勸學所所長,任良才、翟增烈(字新山)先後任校長民國二十年(1931),同官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奉令改為同官縣立大成街小學,縣立第二高等小學改為縣立陳爐鎮小學。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國民黨政府對曾為「紅區」或連接紅區的地方實行特種教育,命令這些地方開辦「中山民校」,要求從教育入手,「以達成潛移默化之目的為指歸」,妄圖削弱或抑止共產主義思想的影響,淡化以至消除共產黨的社會基礎。同官臨近陝北革命根據地,亦被劃為實行「特種教育」地區。然「同官民教與特種教育冶為一爐」,故只將各學校名稱冠以「中山」二字。「二高」因此更名陳爐鎮中山中心學校。1942年楊春榮任校長,奉命設立初級部於藥玉廟。至此,全校共有學生250名。由於學生程度參差不齊,學校始分為初級班(小學四年級),中級班(小學五年級)、高級班(小學六年級),共三個級。
1944年,中共地下黨員、韋子齊的侄子韋樹善任校長。1946年,在我黨組織安排和進步人士的支持下,韋樹善被選為黃堡鎮鎮長,縣府委派袁文華為校長,一直到銅川解放。1948年底,學校有教職員工18人,有學生六個班級,共140名。1949年2月,銅川第一次解放,崔世傑任校長。4月,銅川再次解放後,「二高」更名為陳爐鎮小學,並對校舍進行了維修。
1953年9月,田亞龍出任校長。因入學兒童猛增,舊有校舍已十分擁擠,上級批准遷建新校。1954年,選清涼寺下200米處的坡子,動工修建,於1957年建成以「和平樓」為中心,總建築面積1110平方米的新校舍,當年遷入上課。遷校以來,王志直( 1957年)、楊萬喜(1961年)、田亞龍(1962年)、楊國梁(1966年)先後任校長。至此,學校已有14個教學班,學生560人,教職員24人,工人3人。1969年小學部外遷,增設初中兩班。1970年設立高中,成為市屬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學,1971年,小學部外遷,學校更名為陳爐鎮中學,杜玉尚任校長。1972年,學校已有八個初中班,三個高中班。1973年第二次擴建。
80年代的校園
1976年,薛丙乾任校長,學生班級仍不斷增加,上課擁擠,遠路學生食宿困難。1978年、1980年,又兩次擴建。至此,陳爐中學包括清涼寺在內,共佔地30畝,校舍建築總面積為2734平方米,可容納20個教學班。清涼寺的廟宇建築全部拆毀,劃為操場。1986年,國家投資建設有24套住房的教師家屬樓,1989年夏交付使用。
普九時期的校園
90年代初期的陳爐中學有1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900餘名.有教職工61人,其中大學本科畢業14人、專科24人、中師18人。學校有理化實驗室三個和價值五萬元的實驗儀器,有各種圖書萬餘冊。1995年高中部撤併成為區屬全日制初中。
2000年的校園
普實驗收時的校園
2012年9月因布局調整併入小學3-6年級,2013年遷入1、2年級,現有教職工41人,學生170人,9個教學班、是陳爐古鎮最主要的基礎教育基地。學校位於風景秀美、建築獨特的古鎮景區中心位置,佔地面積26111㎡,整體布局呈階梯狀分布,校園環境優雅,交通便利,現有教學樓、實驗樓各一幢,設有標準化的物、化、生實驗室;新建了標準化飲食樓、教師宿舍,完成了操場軟化,安裝了常用健身器材,能滿足學生日常運動。配備了高標準的微機室、多媒體教室、每個教室均配備教學一體機,接入10M光纖,率先實現了「班班通」現代化教學管理。
2014年的校園
新建的多功能教室
學校操場
現在的校園
文字圖片整理於袁文華 、段繼軍 、唐崇山 、秦隴華、馬建國、馮均倉 、陳爐中小學、方泉小學等所發圖文。
消息來源:銅川大視野
吾輩當自強,中國崛起還有很長的路!
加油每一個有中國心的中國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的,轉走!
若你喜歡,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