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最早的兩所學校 一個距今已有近300年歷史

2020-12-12 騰訊網

同官老縣城,是個城區面積不到兩平方公裡的四方四正的磚包城。縣城除了四座城門外,在東南角城牆上還有一座亭子樓。

同官老縣城建立在漆水河西畔,在濟陽山、印臺山和北山之麓。縣城依據那地勢險要的三座大山,居高臨下,直扼同官縣的咽喉。

同官老縣城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廷命令各省府縣設立書院。時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在知縣袁文觀的主持下,同官縣建「潁陽書院」。相傳,堯舜時代的賢人許由,曾隱居於「潁川之陽」,書院也因此得名。

潁陽書院地處縣衙南門西面,有講堂3間,東西學舍各6間,寢室3間,堂後東西書舍各2間,又內室3間。書院能夠持續辦學達140年之久,主要得益於同官縣政府和當地士紳的扶持資助。

同官老街道

1901年,清廷頒布庚子新政,傳承千餘年的書院制度廢止。光緒三十年(1904年),延續百餘年的潁陽書院改為潁陽小學堂,知縣兼督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將穎陽小學堂改為高等小學堂。宣統三年(1911),又改為同官縣兩等(高等、初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將兩等小學堂改為高等小學校。民國十一年(1922),改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第二高等小學成立於陳爐鎮。同年,陝西省政府取締私塾,督辦小學。民國二十年(1931),同官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奉令改為同官縣立大成街小學,縣立第二高等小學改為縣立陳爐鎮小學。

同官縣

同官縣南門

從潁陽書院到方泉小學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廷命令各省府縣設立書院。時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在知縣袁文觀的主持下,同官縣建「潁陽書院」。 1901年,清廷頒布庚子新政,傳承千餘年的書院制度廢止。光緒三十年(1904年),延續百餘年的潁陽書院改為潁陽小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將穎陽小學堂改為高等小學堂。宣統三年(1911),又改為同官縣兩等(高等、初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將兩等小學堂改為高等小學校。民國十一年(1922),改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民國二十年(1931),同官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奉令改為同官縣立大成街小學。

大成街高級小學座落城內東南角的大成街上。文廟在此,孔子聖位在此,故街名「大成」,校名「大成街小學」也理所當然。

大成街小校是當時同官縣頗具規模的公立正規高級小學。學校有寬闊的宮殿式的油漆紅柱大門,環境優雅而清淨。校門前是寬廣的公共體操操場,與校內的建築設施相協調。走進學校大門,一條筆直的道路像中軸線一樣,把學校房舍對稱地分割在兩旁。走過學校最前邊的一段院落,首先看到的是分列在兩旁的校長室和管理室。再過一個院落,兩旁則全是整齊的校舍。登上面對校門的三個臺階,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穿衣鏡屏風,屏風仿佛隨時都在檢驗著每個人的儀容儀表。越過屏風,是一座別致的校園小廣場。靠牆的兩旁,各是一條有著木柵欄並帶遮簷的寬走廊。兩廊之間的廣場院落,全以青磚鋪地,平滑而整齊,這裡是學生集會活動的場所。兩廊的背面是學生宿舍,宿舍東稱「和平村」,西叫「奮鬥村」,再沿中軸線上兩個臺階,則是一座過廊,過廳的兩旁排列著四座刻著小格木花門窗的教室。穿越過後廳,是一座小院落,那裡是教師辦公室和教職工宿舍。學校的最後面是校內體操場。操場的正對面有一座戲臺,戲臺是唱歌和演劇的地方。操場上的設施不多,主要有籃球和網球兩種,後來還增設了興時起來不久的棒球。至於跳高跳遠賽跑就隨地挖個坑立個杆杆畫個線線就成了。從學校的布局看,這是一座專門修建的規範性的學校,不是通常舊址新所改建的。

大成街小學是個完全小學,按當時的教育制度規定,實行的是「高三」 「初四」年制。「高小」有春、秋兩季,學習的課程有國語、算術、常識、遊唱、體育、工藝等。「高小」最後一年還加有珠算一門課。學校每座教室裡,除了正面牆上懸掛孫中山的遺像外,還張貼有「總理遺囑 」和「教育宗旨」,這兩個東西的內容都要求學生熟背。

印臺區方泉小學,原銅川師範學校附屬小學, 1980年06月24日在銅川掛牌成立, 2007年3月由市直下劃至印臺區管理,因學校旁有一口開掘於唐代名為「方泉」的古井而得名「方泉小學」。方泉小學是銅川歷史最悠久的一所學校,最早歷史可追溯至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目前,方泉小學佔地面積4410平方米,建築面積6597平方米。現有教職員工102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64人,專科學歷35人。擁有省級教學能手8名,市、區級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13名,高級教師2名。現有3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054人,其中女生980人。學校建有教學樓、綜合樓、實驗樓各一座,設有教學處、教育處、總務處、辦公室、大隊部5個職能部門;設有一部十九室,部室齊全,管理規範。

從縣立第二高等小學陳爐鎮小學到陳爐中小學

民國初年,國民政府廢除「八股』。取締私塾學堂,推行新的教育制度,民國十一年(1922),改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第二高等小學成立於陳爐鎮。

陳爐系同官縣首鎮,以盛產瓷器聞名,有鎮民800戶,可謂入口集中,經濟繁榮,然無一所正規學校。群眾對辦學要求迫切,自發於鎮之清涼寺辦起學校,得到縣府支持,遂批准為縣立第二高級小學(以下簡稱「二高」),委派曾任縣立第一高級小學(印前述高等小學校)校長的濟陽寨人翟守愚為首任校長,撥該鎮之瓷稅、馱捐(馱捐:民國以前,陳爐瓷器靠牲口馱運外銷。「馱捐」即馱運瓷器者交納的商業稅)為辦學經費。建校初,學生多來自私墊學堂,總共約七八十名,均編為小學高級班。開設課程有國文、算術、歷史、地理、音樂、圖畫、珠算、自然、育。有教師十餘人,職工三人。民國十三年(1924年)左右,翟守愚調任縣勸學所所長,任良才、翟增烈(字新山)先後任校長民國二十年(1931),同官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奉令改為同官縣立大成街小學,縣立第二高等小學改為縣立陳爐鎮小學。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國民黨政府對曾為「紅區」或連接紅區的地方實行特種教育,命令這些地方開辦「中山民校」,要求從教育入手,「以達成潛移默化之目的為指歸」,妄圖削弱或抑止共產主義思想的影響,淡化以至消除共產黨的社會基礎。同官臨近陝北革命根據地,亦被劃為實行「特種教育」地區。然「同官民教與特種教育冶為一爐」,故只將各學校名稱冠以「中山」二字。「二高」因此更名陳爐鎮中山中心學校。1942年楊春榮任校長,奉命設立初級部於藥玉廟。至此,全校共有學生250名。由於學生程度參差不齊,學校始分為初級班(小學四年級),中級班(小學五年級)、高級班(小學六年級),共三個級。

1944年,中共地下黨員、韋子齊的侄子韋樹善任校長。1946年,在我黨組織安排和進步人士的支持下,韋樹善被選為黃堡鎮鎮長,縣府委派袁文華為校長,一直到銅川解放。1948年底,學校有教職員工18人,有學生六個班級,共140名。1949年2月,銅川第一次解放,崔世傑任校長。4月,銅川再次解放後,「二高」更名為陳爐鎮小學,並對校舍進行了維修。

1953年9月,田亞龍出任校長。因入學兒童猛增,舊有校舍已十分擁擠,上級批准遷建新校。1954年,選清涼寺下200米處的坡子,動工修建,於1957年建成以「和平樓」為中心,總建築面積1110平方米的新校舍,當年遷入上課。遷校以來,王志直( 1957年)、楊萬喜(1961年)、田亞龍(1962年)、楊國梁(1966年)先後任校長。至此,學校已有14個教學班,學生560人,教職員24人,工人3人。1969年小學部外遷,增設初中兩班。1970年設立高中,成為市屬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學,1971年,小學部外遷,學校更名為陳爐鎮中學,杜玉尚任校長。1972年,學校已有八個初中班,三個高中班。1973年第二次擴建。

80年代的校園

1976年,薛丙乾任校長,學生班級仍不斷增加,上課擁擠,遠路學生食宿困難。1978年、1980年,又兩次擴建。至此,陳爐中學包括清涼寺在內,共佔地30畝,校舍建築總面積為2734平方米,可容納20個教學班。清涼寺的廟宇建築全部拆毀,劃為操場。1986年,國家投資建設有24套住房的教師家屬樓,1989年夏交付使用。

普九時期的校園

90年代初期的陳爐中學有1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900餘名.有教職工61人,其中大學本科畢業14人、專科24人、中師18人。學校有理化實驗室三個和價值五萬元的實驗儀器,有各種圖書萬餘冊。1995年高中部撤併成為區屬全日制初中。

2000年的校園

普實驗收時的校園

2012年9月因布局調整併入小學3-6年級,2013年遷入1、2年級,現有教職工41人,學生170人,9個教學班、是陳爐古鎮最主要的基礎教育基地。學校位於風景秀美、建築獨特的古鎮景區中心位置,佔地面積26111㎡,整體布局呈階梯狀分布,校園環境優雅,交通便利,現有教學樓、實驗樓各一幢,設有標準化的物、化、生實驗室;新建了標準化飲食樓、教師宿舍,完成了操場軟化,安裝了常用健身器材,能滿足學生日常運動。配備了高標準的微機室、多媒體教室、每個教室均配備教學一體機,接入10M光纖,率先實現了「班班通」現代化教學管理。

2014年的校園

新建的多功能教室

學校操場

現在的校園

文字圖片整理於袁文華 、段繼軍 、唐崇山 、秦隴華、馬建國、馮均倉 、陳爐中小學、方泉小學等所發圖文。

消息來源:銅川大視野

吾輩當自強,中國崛起還有很長的路!

加油每一個有中國心的中國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的,轉走!

若你喜歡,點亮「

相關焦點

  • 鎮江發現吳國最早城池 距今已有近3000年歷史
    近日,江蘇省鎮江市新發現一處佔地面積達3.62萬平方米的吳國古城遺址,據考古人員介紹,該遺址距今已有近3000年歷史,是目前江南地區發現的吳國最早的一座城池。  「葛城」四面高牆,南北各有一個大門,四周有名為「鶴溪河」的護城河。考古人員推測,1976年之前,「葛城」仍舊有人居住,但由於四周城牆和護城河給外出農耕帶來了很大麻煩,居住在城內的人家便陸續遷出。為將空出來的城合理利用,居民們推倒了城牆,在裡面耕種,使得古城逐漸變成了農田。
  • 藍田發現中國最早的磚 距今已有5000多年(圖)
    近日,經過專業機構檢測,在藍田出土的5塊殘磚塊,被確認為中國最早的磚,距今已有5000年,堪稱「中華第一磚」,這將會把我國用磚歷史提前2000多年,為我國磚類建材的起源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  1 怎麼發現的?
  • 永興縣發現清代古戲臺 距今約300年歷史
    據考證,該戲臺始建於清代中期,距今已有近300年歷史,是當地現存最古老的戲臺。位於永興縣湘陰渡街道夾口村的這座古戲臺,依附當地的曹氏宗祠而建。整廳分兩層三進廳,含各式廂房20間,總面積超過1200平方米,具有鮮明的徽派建築風格。院落設計巧妙、布局科學、結構別致,院內鬥簷飛拱,窗臺、壁畫、雕刻等木瓦裝飾尤為精美。
  • 澄海區溪南鎮有一座距今近300年歷史的節孝坊
    (作者:陳耀賢,只做學習分享,宣傳家鄉,不出於任何商業目的,特此鳴謝原作者辛勤付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我們立即刪除)  澄海發現近300
  • 陝西竟有23所百年中學!最老的有近千年歷史,有沒有你的學校?
    一個學校的歷史底蘊、校風深深影響著它的每一位學子;最近,經盤點後發現,陝西竟然有這麼多所百年中學!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細數下!前身:西安府中學堂始建:1906年西安市第二十五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辦學經驗豐富,成績卓著的完全中學。
  • 看民國"本科畢業證"啥模樣 證書距今有93年歷史(圖)
    看民國"本科畢業證"啥模樣 證書距今有93年歷史(圖) 2014-07-10 08:10:48 來源:中國寧波網-寧波日報   記者近日在奉化檔案館看到一份民國十年(1921年)7月的法律專業本科畢業證書。該證書是寧波檔案部門目前發現最早的本科畢業證書,距今已有93年的歷史。
  • 湖南常德這四所重點高中,其中一所距今兩百年歷史,教學經驗豐富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常德的重點高中有哪些吧,常德這四所重點高中,其中一所距今兩百年歷史,教學經驗豐富!多人,專任教師有三百多人,其中高級教師123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全國示範教師有一人等等其他的優秀教師,在2018年的高考,考入清華北大的有將近20個人,在這麼好的教學環境下,有著這麼優秀的老師也是非常不錯的,這所學校的榮譽稱呼有很多,比如石門縣第一中學是「常德市辦學水平綜合評估優秀單位」、「常德市學業水平考試優秀單位等等其他的榮譽稱呼。
  • 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來自中國的一遠古遺址,距今已有9000年
    文字,這個詞語最早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可以說,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便是發明了文字,而文字也成為了人類文明的標誌之一。根據歷史記載,我國的文字是三皇五帝時期倉頡發明的,也就是距今五千年左右時期發明的。
  • 化州南山寺,始建於盛唐時期,距今已有1200年歷史,免門票香火錢
    茂名市化州南山寺,始建於盛唐時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明朝神宗皇帝賜高僧憨山大師金帑3000修葺寺院,又賜「海印」佛匾,光其門楣。兩廣總督戴耀也曾贈題「曹溪演法六祖之道」,南山寺因此聲名遠播。2005年9月,經熱心民間人士的努力,由化州市政府報批上級部門同意,投資3億元人民幣,南山寺動工重建。當時南山寺規劃用地300畝、資金3億元。將南山寺建成古色古香、氣勢莊嚴、具有明清江南宮廷建築風格,融佛教人文歷史文化,集法事、講經、修行、教育、養生、自然景觀、旅遊休閒於一體的大型寺院。
  • 銅川是藥王孫思邈故裡,可經濟發展受限,只有一所高職院校
    因為銅川盛產中藥材,尤其藥王山是孫思邈隱居的地方,目前已經形成一個中藥材產業,種植面積在2023年力爭達到30萬畝。銅川風景之一雖然銅川沒有銅礦但是有煤礦,而且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煤礦地區之一。建國初期就有「陝西人的黑腰帶」之稱,銅川了產煤量佔到陝西全省的70%,有「陝西煤都」的美譽。
  • 陝西銅川實力不凡的4所高中,第一、二名難分伯仲,你知道幾所?
    銅川坐落於陝西省,是一座歷史悠久且現代交通發達的一個城市,境內共有各類大小中小學多達上百所,並且截止到2017年,全市取得了40.3%的本科上線率,在這不錯的成績背後,有4所高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第一、第二名難分伯仲。
  • 四川山區驚現稀有海洋生物 距今已有上億年
    據當地專家介紹,「怪石」為菊石化石,距今已有上億年,具有重要的科考價值。前不久,萬源市鷹背鄉瓦子坪村一位老大爺上山放牛,當他路過荔枝古道旁一處剛被挖掘機開挖的新公路時,被腳下一塊碎石絆倒。他生氣地撿起石頭正要扔掉,卻意外發現這塊石頭長相古怪,「怪石」上面長著幾個菊花、貝殼和蛆蟲一樣的東西,十分美觀。老大爺自認為遇上「寶貝」了,便趴在碎石堆裡仔細搜尋,最後撿到了80多塊這樣的「怪石」。
  • 巴西南部出土三疊紀恐龍化石 距今已有2.3億年(圖)
    2014年,巴西南部城鎮聖若昂-杜波萊西尼出土了卡布雷拉噬頜龍的化石。據信,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恐龍化石之一,距今已有2.3億多年歷史。據報導,2014年,巴西南部城鎮聖若昂-杜波萊西尼出土了卡布雷拉噬頜龍的化石。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恐龍化石之一,距今已有2.3億多年歷史。古生物學家穆勒(Rodrigo Temp Muller)表示,「它的狀況如此之好,讓我們收集了大量關於它的解剖學信息。」
  • 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在西安,距今932年,如今是一個5A景區
    近兩年來,「國家秘寶」等人文節目盛行,博物館熱潮席捲而來,我國的博物館很多,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博物館寶物,但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在哪裡?答案是陝西西安,古都西安歷史悠久,有幾個國家一級博物館,遊客最熟悉的還是陝西歷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在中國北方最古老的,最初是為了珍惜「古碑石刻」而建造的。是的,是西安博物館,在西安,碑林博物館不像陝西曆博那樣廣為人知,但如果是書法愛好者,一定會把它當作「想去一次的地方」。
  • 我國現存最長的古石橋,距今已有近9百年的歷史,光橋墩就有361個
    這是一座連梁式的平實板橋,全長2255米,距今已有近9百年的歷史,而這座國內現存最長的石橋,可是耗時14年的時間才最終建設完成的。這座安平橋是依託361個花崗巖堆壘起來的橋墩來支撐的,最為令人驚奇的是,這些花崗巖的中間,並沒有用任何物體進行粘連,只是一塊塊堆壘起來,完全憑藉著石塊之間的摩擦鉚合及其自身的重力,穩固的矗立在水中,就這樣支撐起了這座長達兩公裡的橋梁,而且已經走過了幾百年的歷史。為了能夠達到這樣穩定的平衡,可以想像是多麼的不容易。
  • 被杜甫寫進詩中的小島,距今已有2000年歷史,被稱為「小蓬萊」
    被杜甫寫進詩中的小島,距今已有2000年歷史,被稱為「小蓬萊」在我們國家的長江領域,還是有很多島嶼的,而在這些小島上,也會留下很多的歷史遺蹟。這座小島坐落在湘江,是當地面積最大的一個小島,更是獲得了中國第一洲的美譽。而現在,這個小島也是當地一個有名的5A景區,發展速度也是非常快的。這座小島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最早發現它還是在晉朝的時候,到現在也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時間了。雖然說這個小島坐落在江中,但是它對周圍居民的生活以及當地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它獨特的歷史價值。
  • 中國最早的家養豬在河南,距今9000年
    農曆己亥豬年從2019年2月5日開始,到2020年1月24日結束,也是一個平年,共有354天。那麼,最早的豬來自東方還是西方?以前的說法是它可能來自歐洲和亞洲,但近些年來,科學家們通過DNA技術研究分析出豬是多地起源的,古代近東地區的人們大約在距今9500年前開始馴養豬,中國的古代先民大約在9000年前也馴化了豬,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家豬獨立馴化中心之一。這就是說,西方馴養豬的時間要比中國略早一些。
  • 中國來源最悠久的大學:不是清華北大,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而在這麼長的歷史中有許多的東西都消失了,但是有一種東西確實歷史磨滅不去的,那就是我們中國的文化。文化的傳承來源於教育,雖然各朝各代的教育方式不同,但是總算沒有讓中國的文化發生斷層。
  • 陝西銅川最好的4所高中,20年高考成績一目了然,誰更強一些?
    ,建校歷史並不算長,不過已經成為陝西省首批重點中學,還是省級示範性高中和全國示範性高中試點學校。學校擁有80多年的建校歷史,培養了不少是高考狀元以及大批競賽冠軍。2020年的高考已經結束了,耀州中學再創佳績,參加高考的人數是1358人,一本上線的人數是538人,上線率將近40%,二本上線率是90.98%。
  • 福建一級達標高中校史排行榜,第一名竟是泉州這所學校……
    寧德2所 平潭1所 其中校史超過兩百年的高中校有泉州一中(距今五百五十餘年);長汀一中(距今338年);廈門一中(距今334年);>南平一中(距今300年);福州一中(距今202年);福州格致中學(距今173年);福州八中(距今1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