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鎮江市新發現一處佔地面積達3.62萬平方米的吳國古城遺址,據考古人員介紹,該遺址距今已有近3000年歷史,是目前江南地區發現的吳國最早的一座城池。
據史載,「宜城」曾是吳國的首都,在現在的鎮江市大港一帶,但一直以來考古人員都沒在附近發現「宜城」的遺蹟,
而新發現的古城證明了這一史實。
鎮江博物館副館長肖夢龍說,古城的發現,證實了在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晚期,鎮江就是吳國的領域,吳國是在春秋中晚期才移都蘇州。這說明鎮江是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根據土城的土堆層構造和火燒土房屋遺存,以及石器「鉞」的發現,考古人員已經初步斷定城牆的高度和年代。據測量,這座名為「葛城」的古城東西長200多米,南北長190多米,佔地面積達3.62萬平方米。古城的輪廓依稀可見,護城河也清晰可辨。但曾經高達10多米、寬約24米的城牆,已被楊樹林替代,至今只有約50米的城牆佇立地面,而其地面高度只有5-6米。
「葛城」四面高牆,南北各有一個大門,四周有名為「鶴溪河」的護城河。考古人員推測,1976年之前,「葛城」仍舊有人居住,但由於四周城牆和護城河給外出農耕帶來了很大麻煩,居住在城內的人家便陸續遷出。為將空出來的城合理利用,居民們推倒了城牆,在裡面耕種,使得古城逐漸變成了農田。
在「葛城」中央,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座房屋遺址,據現場遺留的火燒土證明,這座房子的面積至少在25平方米以上,據肖夢龍介紹,當時一般住戶面積只有10平方米左右,面積大於25平方米的房子比較罕見。而這座房子的用途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鄭晉鳴陶小明)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