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湖北「學者無聞」原因探論 (2)

2021-01-11 人民網

  第二,從社會環境論,清代湖北學術缺少強有力的外在支撐,發展後勁不濟。學術的發展需要有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有清一代,江浙地區堪稱學術發達之地。這與流寓江浙的徽商對學術的資助密不可分,江浙地區藏書事業發達,且有一批學者性官員積極籌劃大型圖書編纂與刊刻事業,對學術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清代湖北的學術卻沒有如此幸運。

  從影響學術發展的社會環境看,清代湖北面臨著諸多困境:其一,學術缺少穩定而持續的經濟支持。清代湖北的經濟重心在漢口。但漢口的商業是「碼頭經濟」,屬於中轉貿易性質,商人流動性大,無法形成足夠資本的商業規模。與揚州商賈大多具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徽州商人多熱心文教事業不一樣,漢口商人主要來源於黃孝、天沔、黃岡,文化素質偏低,對學術投資的興趣不大。在這樣的氛圍下,湖北學者很難得到來自社會的經濟支持。由於經濟相對不景氣,學術不能「盈利」,商人又不願投資學術,故湖北學者生存境況普遍不好,縱有著述,也難以刊刻行世,「翼道有心,殺青無力,異代知音,千秋有幾?」(盧弼《潛廬類稿序》)其二,清代湖北地區公共圖書事業不夠發達,缺少可以為學者提供足夠參考的藏書樓。其三,湖北缺少有足夠影響力的文化官員來從事學術事業的策劃和領導。在江浙、安徽,徐乾學、朱筠、阮元等官員學術修養甚高,無論任職京師或地方,都熱心學術事業,注意提攜和扶持同鄉學人,在他們的幕府中積聚了一批優秀的學者,形成一個個學術中心。湖北有清一代,雖有畢沅這樣的文化官員在乾隆五十一年、五十三年和六十年三度任職湖廣總督,但是畢氏是江蘇人,府中延攬的多是江浙地區的學者,並未給湖北的學術發展造就傳承薪火的繼起者,隨著畢沅的離開,這些學者也紛紛離去。

  第三,從學術性格論,湖北學者多尚「自潛修」,學術研習之風不甚濃。學術的發展離不開學者之間的切磋和交流,比如在考據學發展的過程中,以書院為依託的「江南學術共同體」的形成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湖北學者不尚講學的習性,盧弼曾敏銳地指出:「楚士多自潛修,恥尚誇耀,黯然日章,期合古道,聲華標榜,未之前聞。」如天門胡承諾「以講習義理為業」,窮年誦讀,無書不窺。胡氏所著《繹志》考據古今,論及修身處世、經世致用、儒家義理以及諸子百家之說,然胡氏以隱居處世,「韜晦之深,過於船山」(錢穆《清儒學案序》),胡承諾棄世一百五十餘年後,《繹志》方於1839年由李兆洛刊刻。

  清代湖北的學術研習風氣也不甚濃厚。通常來說,古代學術研習的場所有書院和專業性學術機構兩種。清代湖北書院雖然從數量上說不可謂不發達,但書院以考課為主,諸生所學多為「八股制藝」或「時文」,也沒有能「預流」學術風氣的學者「誘接後進」。故清代湖北書院幾乎沒有以致力於純學術研討而著稱者。書院之外,專門的講學團體或機構在帶動區域學術風氣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浙東學派為例,從1668年到1675年,黃宗羲發起並主持甬上講經會達八年之久,為浙東培養了一批著名的文史名家,反觀湖北,專門以研討學術為宗旨的講學團體或機構在清代則始終未能出現。

  清代湖北學術的沉悶局面至晚清張之洞主鄂時始得一舉突破。張之洞推行新政,給湖北帶來新的經濟格局和新的文化氣象,晚清湖北在新學格局中成為引領風潮者,並最終成為辛亥首義之地。(雷平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所)

【1】 【2】 

相關焦點

  • 中外學者如何研究清代倉儲制度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林樸初開啟了宋代倉儲的專門研究,《倉的研究》一文廣泛考查三倉及廣惠倉、風儲倉、平糶倉等多種倉類研究;強調常平倉不發達的原因在於人們過分注意糧價,兼辦義倉、社倉等,而義倉不發達則在於「興廢無常」。梁方仲重點考查明代預備倉的興廢,分析原因,統計分析州縣倉儲數量,分析倉儲虧空與政府管理的關係,認為倉糧虧空主要緣於政府規定標準太高、大戶侵吞等。
  • 2019.2丨楊念群:《清代考據學的科學解釋與現代想像》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原刊於《史學史研究》2019年第2期】摘要:在當代學術研究體系中,對清代考據學的評價一直趨於兩個極端,一種觀點認為考據學只具有尋究古典文獻來源的技術含義,沒有什麼「思想性」,另一種觀點則極力論證清代考據學具有不同於宋明儒學的新「義理」,並不缺乏「經世」意義。
  • 20世紀以來的清代漢傳佛教研究——紀華傳
    》(《佛學研究》,1992年創刊號)、魏道儒《破山海明與峨眉地區的禪學》(《峨眉山與巴蜀佛教》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王路平《貴州禪宗大師廠石及其佛教解脫論》(《貴州師大學報》,1994年第4期)及《貴州禪宗大師廠石的佛教認識論研究》(《貴州社會科學》,1997年第2期)、朱育平《隱元禪師東渡初探》(《福建論壇》,1985年第4期)、王路平《黔靈赤松和尚評傳》(《佛學研究》,1994年
  • 湖北孝昌發現清代光緒年間石板橋 保存完好
    湖北孝昌發現清代光緒年間石板橋,保存完好 宋俊初 攝中新網孝感5月7日電 (宋俊初)湖北孝昌縣周巷鎮近日發現一座至今保存完好、橋面平整的清代古石板橋。兩棵古柏樹中間,橫躺著一塊長1.2米,寬0.7米,厚0.2米的古青石碑,碑上刻著「萬壽橋」大字,左側豎排的「光緒叄拾肆年」字樣清晰可見,其餘碑文因年代久遠而模糊不清。
  • 蔡顯良:從論書詩看清代初期碑學思想的萌芽
    這種「最初的覺醒」,無疑對清代碑派書法的產生具有積極的意義。儘管從流派史的角度來講,碑學書法的產生比較晚,但在清代早期的論書詩中,即可以找到許多碑派書法思想萌芽的例子,證明清代碑派書法的形成確實淵源有自。
  • 謝桃坊:國學研究與清代考據學(上)
    自北宋以來興起了疑經疑古的思潮,開創了學術的求真時代;以後經明代的發展,至清代終於形成了一門學問——考據學。清代初年學者們在研究經學時採取考據的方法取得突出的成就,至乾隆和嘉慶時期考據學蔚然成風,由經學向史學、諸子學、小學、音韻學、地理學、金石學、圖譜學、天文、數學等學術發展;雖然在清代中期以後今文經學復興,但考據學仍然綿延,並為國學新傾向的學者們所承傳。
  • 旗袍的式樣是不是起源於清代?聆聽學者怎麼說
    然而對於旗袍風格的起源,學界學者有很多爭論,主要有四種觀點由先生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代表第一種觀點認為旗袍是直接從清代齊國婦女的服飾發展而來的!然而也有學者認為「民國旗袍雖有旗女之袍的形式,卻不具備其內涵,未免有失偏頗」代表為袁傑英教授《中國旗袍》和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近代中國女裝實錄》第二種觀點認為旗袍與旗袍有一定的繼承關係,但來源應為西周時期的細麻布或先秦時期的深衣或兩漢有人質疑旗袍是滿族衣服,江南大學的崔榮教授在
  • 潘務正:清代「古文辭禁」論(中)
    明代辨體觀念盛行,在此氛圍中,明人對古文文體的庬雜亦有所警覺,艾南英明確提出「道學語錄入之古文序記傳志中則不可,入之上執政等大書則不可」「為古文辭而不得雜取《世說》、諧談以自累」[2],已開清代「古文辭禁」的先聲。然元明時期,此僅為個別作家的主張,排斥的語體亦不多。清代「古文辭禁」的提出,也是辨體以尊體的思潮使然。
  • 近200個清代米鬥展出 過去以升論計買素馨花(圖)
    近200個清代米鬥展出 過去以升論計買素馨花(圖) 2015-09-19 10:36:41   清代米鬥長啥樣,你知道嗎?
  • 東京大學學者向湖北大學致歉!
    曾要求湖北大學恢復被處分教師梁豔萍名譽,東京大學學者宣布撤回公開信,向湖北大學道歉。日前,東京大學3名學者為湖北大學被處分教師梁豔萍「求情發聲」,引發中國網友強烈不滿。公開信其中一名署名人吉田寬於14日在他的推特帳號上宣布,他和另外兩名之前認為梁豔萍被「冤枉」的學者,已經一致決定撤回那封呼籲湖北大學恢復梁豔萍名譽的公開信,並向湖北大學道了歉。吉田寬還感謝了所有給他提供信息的網民。
  • 論清代文體分類的現代指向及其影響
    [2]這從中國古代的文體分類即可看出。一般而言,古人的文體分類方式不過兩種:即郭英德所言之「類分」與「類叢」,亦吳承學所說之「分體」與「歸類」。從文體分類的歷史來看,「分體式」始終佔據文體分類的主要舞臺,「歸類式」則多以「配角」的身份出現。這種分類態勢正應和了中國人「慣於具象而不善抽象」思維特徵。然而,正是這個小小的「配角」卻昭示出文體分類的現代指向。
  • 作物學領域80名學者共探「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
    共論「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分會場學術報告在武漢歐亞會展國際酒店歐亞C廳舉行。20名學者圍繞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前沿問題與近300名與會嘉賓進行報告交流,報告會由劉錄祥、賴錦盛、邱麗娟、熊立仲四位學者分階段主持。
  • 探探app怎麼沒有了搜不到 探探為什麼被下架整改原因
    探探是現在很火爆的社交軟體,很多人都在使用。而現在探探已經下架整改了,我們在應用商店已經找不到了。而探探下架整改怎麼回事?為什麼會這樣呢?看看下文。  探探下架整改怎麼回事  4月28日,探探在多個安卓應用商店下架。
  • 科舉不倒問 | 為清代科舉與狀元正名——宋元強先生訪談錄(中)
    著有《清朝的狀元》《清代科舉制度論集》等。劉海峰先生現為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上海中國科舉博物館名譽館長。除了上面提到的科舉制度基本特徵外,您通過對狀元的實證研究,能否看出這項制度,確實能擢拔出有用人才?另外,是否也能看出科舉制度存在的重大弊端?您說的很好,在對清代狀元的考察中,這兩個問題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回答。
  • 國外左翼學者論馬克思主義當代價值
    雖然資本主義的某些生產形式發生變化,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及其階級剝削本質並沒有發生改變,這是馬克思主義仍具當代價值的重要原因。蘇東劇變尤其是21世紀以來,隨著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發展,資本主義通過不斷調整其生產關係,採取新的階級統治策略。
  • 以一己之力,縮寫古代歷史,清代學者趙翼和《廿二史剳記》
    面對兩難的情況,清代學者趙翼解決了整個問題,他編寫了一部《廿二史劄記》,幫助讀書人快速了解古代歷史。《廿二史劄記》共分36卷,如果一星期讀一卷,不到一年就能讀完。趙翼是江蘇常州人,他生活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趙翼是個讀書人,科舉高中之後作過知府,不到50歲就退隱回鄉。趙翼生活的年代,讀書人從事研究的方向大多是考據學。
  • 「清代檔案與清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我校舉行
    新聞網訊 6月7日至9日,「清代檔案與清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我校舉行。本次會議由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我校歷史學院和文學院聯合主辦。研討會以海內外利用檔案研究清代社會的理論方法與實踐、國際視野下晚清檔案與清代社會、清朝檔案反映的法治與社會、膠海關與青島地方社會等為主題,旨在擴大國際視野、凸顯本土優勢,深入挖掘清代檔案資源,推進清代社會史、財政史、法律史、中外關係史、海關史等領域研究。
  • 日本史學界的明清「紳士論」
    對於日本的明清紳士研究狀況,日本學者已有過系統評述(註:參見重田德:《鄉紳の歷史的性格をめぐって——鄉紳觀の系譜》,《人文研究》22—4,1971年;森正夫:《いゎゅゐ「鄉紳的土地所有」論をめぐって》,《歷史評論》304,1975年;森正夫:《日本の明清時代史研究における鄉紳論にっぃて》(1)、(2)、(3),《歷史評論》308、312、314,1975-1976年;檀上寬:《明清鄉紳論》,《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
  • 湖北六位才俊入選兩項國家級學者計劃
    近日,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發布了2020年度「香江學者計劃」和「澳門青年學者計劃」項目獲選結果通知,湖北高校有5人入選「香江學者計劃」,一人入選「澳門青年學者計劃」。其中,武漢科技大學付綠平、陳志環、陳奧三位博士入選「香江學者計劃」資助名單,雷文博士入選「澳門青年學者計劃」資助名單。
  • 性惡、性善抑或性樸:荀子人性論重探 | 廖曉煒
    如此一來,荀子的人性論似乎顯得十分模糊,而非一套成熟的、論理嚴密的人性論述。但事實並非如此,上述分歧乃學者混淆荀子不同說法之間的理論分際所導致的結果。因此,本文嘗試在重新釐定荀子言性惡之確切意涵的基礎上,反省弱性善說與性樸論的理論實質及其與性惡說之間的思想關聯,進而對荀子的人性論作一融貫性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