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學領域80名學者共探「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

2020-12-25 澎湃新聞

原創 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11月9日至10日,由華中農業大學承辦的第十九屆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專家報告在武漢歐亞會展國際酒店歐亞ABC廳、北京廳、上海廳舉行。80位學者聚焦「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主題,圍繞「作物基因挖掘與分子育種」「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綠色豐產高效栽培與鄉村振興」「作物信息與智慧農業」四個主題開展學術探討與交流。

共研「作物基因挖掘與分子育種」

作物基因挖掘與分子育種分會場報告在武漢歐亞會展國際酒店的歐亞AB廳舉行。來自全國20名知名學者匯聚一堂,與近600名與會嘉賓共同研討作物基因與分子育種的最新研究進展。由李霞、王益華、劉慶昌和金黎平四位教授分階段主持。

▲孔凡江作報告(彭亦鳴 攝)

中國農業大學田豐教授首先帶來了題為「玉米馴化與適應的分子遺傳基礎」的報告。他指出,玉米的馴化和適應中伴隨著廣泛的基因表達和代謝分化,調控區的突變在玉米進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胡斌研究員作了題為「水稻氮高效利用遺傳位點挖掘」的報告,他從NRT1.1B自然變異、氮磷協同利用、分櫱氮響應等角度介紹了NRT1.1B和OsTCP19調控作物氮元素利用效率中的作用機制。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以「大豆光周期適應性控制基因的自然變異與人工選擇」為題,講述了光周期對大豆生育期、適應性和單株產量的影響。他指出,人們在大豆的馴化過程中對大豆中PRR3同源基因的定向選擇降低了大豆對光周期的敏感度。南京農業大學趙志剛教授以「水稻花葯開裂的分子機制研究」為題闡述了水稻花葯發育關鍵基因DAO的克隆技術以及轉錄因子OsADD1控制水稻花葯開裂的調控途徑。關於水稻如何進行磷吸收,浙江大學毛傳澡教授介紹了PP95和CK2拮抗調控磷吸收的分子機制和CK2-PHO2調控磷往地上轉運的分子機制。隨後,他闡述了水稻磷吸收轉運的分子調控模型並指出磷轉運體具有改良水稻磷吸收利用效率的潛力。

▲金雙俠作報告(彭亦鳴 攝)

華中農業大學金雙俠教授以「棉花基因編輯及分子育種進展」為題,圍繞棉花研究進展、基因編輯系列工具開發、基因編輯在棉花分子育種中的應用等方面向大家深入淺出地講述了相關研究成果。

共論「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

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分會場學術報告在武漢歐亞會展國際酒店歐亞C廳舉行。20名學者圍繞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前沿問題與近300名與會嘉賓進行報告交流,報告會由劉錄祥、賴錦盛、邱麗娟、熊立仲四位學者分階段主持。

▲韓英鵬作報告(蔡露陽 攝)

南京農業大學賈海燕教授以「小麥抗病基因的發掘與利用」為題目,分別從抗白粉病基因的發掘與應用和抗赤黴病基因的發掘與應用兩個方面進行了探討。東北農業大學的韓英鵬教授則帶來了題為「東北大豆優異種質評價及基因資源挖掘與應用」的報告,他從大豆種質資源的收集與評價、大豆抗病性狀的基因組區段等五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介紹。雲南大學的胡鳳益介紹了多年生水稻創製及初步應用。他與團隊展開多年生水稻的研究,利用長雄野生稻與一年生稻雜交得到多年生稻,經23年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他指出,多年生水稻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農民增收、減化生產環節等多方面有重大意義。西藏農牧學院王建林以西藏隆子黑青稞研究為例,帶來了題為「青藏高原青稞增產增效關鍵技術研究」的報告。山東大學董家強以「結合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進行玉米功能基因的挖掘」為主題作出報告。南京農業大學教授王益華介紹了水稻穀蛋白轉運研究的新進展,他圍繞GPA5的克隆和功能研究、GPA7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展開探討。

華中農業大學郭亮教授作了題為「全基因組和全轉錄組關聯分析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的報告。他指出提高油菜籽含油量是提高產油量的重要途徑之一,他與合作者構建了8個油菜高質量參考基因組,構建了一個油菜轉錄組資料庫,利用EMS突變創造了一批油菜油脂合成突變體。這些研究對解析油菜油脂合成遺傳機制以及油菜高油和營養品質育種有著重要意義。何予卿教授從稻米品質的重要性出發,介紹了稻米食味品質的遺傳研究進展,深入闡釋了調控稻米品質性狀的最重要基因—Wx基因。揚州大學劉巧泉教授帶來了題為「水稻品質性狀的自然變異與編輯創新」的報告。他與團隊等位基因Wxmw,Wxla進行克隆和功能分析,證明Wxla是現有栽培稻中各Wx復等位基因的祖先基因。

共享「綠色豐產高效栽培與鄉村振興」

綠色豐產高效栽培與鄉村振興分會場學術報告在武漢歐亞會展國際酒店的北京廳舉行。來自全國20名學者與近300名與會嘉賓共同交流綠色豐產高效栽培與鄉村振興的最新研究進展,報告由彭少兵、郭文善、李少昆、姜東四位相關領域學者分別主持。

▲解保勝作報告(楊梓楓 攝)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張衛建研究員作了題為「水稻豐產與甲烷減排的稻作理論與實踐」的報告,他從水稻豐產與甲烷減排的協同意義出發,向大家展示了水稻品種與甲烷排放互作機制、秸稈還田對甲烷排放的影響。中國水稻研究所的章秀福帶來了題為「水稻好氧栽培理論與技術」的報告,他表示在水稻栽培中氧營養在水稻產量突破上起著重要作用。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鍾旭華則對華南雙季稻豐產高效栽培技術創新與應用進行了詳細講述,他從廣東水稻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入手,介紹了水稻三控施肥技術和節水控汙染技術的研究進展,同時對未來的水稻栽培技術進行展望。揚州大學楊建昌教授帶來了以《水稻高產高效的水氮互作模型及其應用》為題的報告,他通過大田種植條件下觀察了水氮的互作效應,建立的量化模型並在生產上投入應用。黑龍江省農墾總局解保勝全面介紹了寒地水稻生育智慧調控技術的相關進展,他以近幾十年的水稻栽培成果為基礎,將其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進行有機結合,幫助農民更好地進行水稻生產。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李少昆針對玉米機械粒收技術進行了詳細講述。他從中美玉米收穫技術的差距出發,分析了針對我國玉米粒收的三大瓶頸問題。

▲周廣生作報告(楊梓楓 攝)

華中農業大學黃見良教授作了題為「湖北水稻+技術集成與協同推廣」的報告,他從保障糧食安全、提高糧食品質的角度出發,深入分析了我國稻米產業戰略轉型的趨勢和需求,提出了實現水稻生產提質增效的三大種養模式。周廣生教授則結合現階段我國油菜的生產存在的問題,就油菜綠色輕簡高效生產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進行了深入闡釋。

共創「作物信息與智慧農業」

作物信息與智慧農業分會場學術報告在武漢歐亞會展國際酒店上海廳舉行。來自全國20名學者與現場200餘人共同研討作物信息與智慧農業的發展,會議由朱豔、馮鋒、郭中校、李林四位學者分時段主持。

華南農業大學蘭玉彬教授首先帶來了題為「精準農業航空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的報告,他圍繞無人機植保講解了精準農業航空技術,包括該技術的發展、應用推廣和發展趨勢等內容。中國農學會農業監測預警分會理事高志強教授帶來了題為「稻穀生產經營信息化服務雲平臺建設實踐」的報告。他從主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建設、稻穀生產經營信息化服務雲平臺簡介和稻穀生產經營信息化服務雲平臺應用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介紹。石河子大學農學院教授馬富裕通過線上播放的形式為大家帶來題為「大田作物生產設施化發展成就與展望」的精彩報告,他回顧了新疆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為核心的農業生產裝備化發展,分析了新疆作物高產記錄頻繁更新的原因。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郭新宇研究員帶來了「數字植物技術及其在作物表型組學研究中應用」的報告,詳細介紹了數字植物及技術體系與作物表型高通量獲取技術設備研發的成果。北京愛科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郭建明從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入手,提出引入以植物-土壤-大氣連續體數位化模型為核心的數字工具協助農民完成對於農田的管理。廈門大學歐陽鑫昊作了題為「作物的緯度適應性預測與應用」的報告。

▲章元明作報告(蔡昕煒 攝)

華中農業大學作物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章元明作了題為「關聯分析新方法及其應用與拓展」的報告,他對多位點關聯分析方法進行介紹, 並對GWAS分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解答。吳洪洪教授報告了基於納米感應元件構建納米智能作物,實現作物早期受脅迫時及時預警,減少損失,並通過實例展示了這一構想的可行性。楊萬能教授闡釋了運用高通量表型技術與遺傳效應相結合的方式完成對於水稻、玉米、棉花、油菜相關性狀進行相關遺傳性狀的解析。廖慶喜教授以「油菜機械化生產智能裝備研究與應用」為題,從油菜機械化發展現狀出發介紹了機械化生產機器和智能裝備包括漏播檢測、自動導航等。宏觀農業研究院熊航教授作了題為「網際網路使用對農戶生產效率的影響研究」的報告,他通過模型論證了網際網路的應用對農戶的三大優勢。

閉幕式上,各分論壇主持人還分別針對相關報告內容進行了總結,肯定了報告內容的豐富度與前沿性,並倡議所有與會嘉賓攜手共同為我國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文 | 何庚達 羅光春 熊攀攀

原標題:《作物學領域80名學者共探「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30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武漢 共商糧食安全與產業科技創新
    原標題:30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武漢 共商糧食安全與產業科技創新   12月5日,全國首屆糧食安全與
  • 【砥礪奮進20年】(25)農學院:立足旱區農業 保障糧食安全
    農學院是我校辦學歷史最為悠久的學院之一,趙洪璋、李振聲、沈煜清、俞啟葆、林季周、寧錕等老一輩專家為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現有1個全國農業碩士實踐教學基地和12個校內外研究生培養試驗站,2個研究生工作站,遴選了39名校外行業專家作為指導教師。作物學博士學位、農業碩士(作物領域)專業學位兩個學位授權點順利通過教育部學位授權點評估。近五年,學院授予博士學位120人,授予碩士學位638人。省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篇;校級優秀學位論文12篇,其中校級優秀博士論文5篇,校級優秀碩士論文7篇。
  • 基於指標評價體系的我國糧食安全演變研究
    從生產上要摒棄過去通過要素投入提高糧食產量的做法,進而採用綠色生產的手段,既要實現糧食數量安全,又要實現糧食質量安全,還要對資源環境友好,保障糧食生態環境安全和資源安全。在糧食流通領域要做到市場主導、政府監管,提高糧食生產的經濟效率安全。
  • 禾正中藥肥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與會經銷商對禾正中藥肥新品頗感興趣    □本報記者劉彤文/圖    肥料是糧食的糧食,綠色環保、優質高效的肥料才能保護土壤,讓作物茁壯生長,生產出綠色健康的糧食。近日,中德禾正集團主辦的2019中醫農業—禾正中藥肥種植養殖領域應用技術交流大會在鄭州舉辦,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禾正中藥肥經銷商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300餘人參會,共同學習農業政策、交流綠色種植養殖領域應用技術。
  • 攜手努力,共同維護全球糧食安全
    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東協研究中心副主任奧拉薩表示,中國糧食再獲豐收體現了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中國為維護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穩步發展農業  參與全球治理近年來,中國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趨於合理,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中國利用全球9%的耕地,解決了全球近20%人口的吃飯問題。
  • 經濟學家萬喆: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
    說離我們最近,所謂「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就是人類生存的底線問題,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底線問題,是社會維持穩定的底線問題,誰都不能、不會去否認;與此同時,糧食問題似乎又離我們很遠。上世紀80年代,我國已經基本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餓肚子」問題似乎早已離我們遠去。
  • Z博士的腦洞|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
    說離我們最近,所謂「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就是人類生存的底線問題,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底線問題,是社會維持穩定的底線問題,誰都不能、不會去否認;與此同時,糧食問題似乎又離我們很遠。上世紀80年代,我國已經基本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餓肚子」問題似乎早已離我們遠去。
  • 糧食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底板
    從國內層面看,當前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三低兩高」,即規模化程度低、人均耕地面積低、人才儲備數量低,種子對外依賴度高及特定作物對外依存度高。我國小農戶數量佔農業經營主體的98%以上,糧農戶均規模僅7畝。規模化低使農業生產難以實現大型機械化,這讓我國畝產成本、農業人工價格和糧食價格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
  • 2020年「中國經濟安全與發展」全國博士後學術論壇在昌舉行
    >begin--> 2020年11月20日,2020年「中國經濟安全與發展」全國博士後學術論壇在江西財經大學舉行。此次論壇由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和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聯合主辦,江西財經大學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馮顏利研究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盧現祥教授、浙江大學潘士遠教授和江西財經大學原副校長王小平教授分別作主旨報告,近100名來自全國經濟領域的博士後科研人員參加論壇。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二級巡視員李新樂,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基金管理處負責人參加開幕式並致辭。
  • 我校參與承辦第一屆全國作物學科博士後學術論壇
    她表示,論壇的召開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精神的重要舉措,希望廣大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夠踴躍加入到三亞建設中,用實際行動促進我國南繁事業發展,推進海南自貿島建設。賴錦盛教授作為博士後合作導師代表指出,博士後是國家未來科技創新的一支重要隊伍,承擔著重要使命,他希望該論壇能促進我國作物學博士後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提升博士後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展示我國作物學領域青年工作者的風採
  • Cotecna收購農業和糧食安全領域Fitosoil
    Cotecna宣布收購Fitosoil Laboratorios SL,這是一家在農業和糧食安全市場上領先的西班牙實驗室。Fitosoil由Don AntonioAbellan創立和管理,在穆爾西亞的實驗室有70名高素質的技術人員。 Fitosoil為客戶提供多種產品從農藝學到化學品測試的全方位服務,側重於水果、蔬菜和肥料。Fitosoil在化肥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他們為此開發了在國際水平的先進分析技術,並享有歐洲最大的認證範圍之一。
  • 諾獎得主聯名為轉基因作物發聲:正視事實 反對謬誤
    據外媒報導,超過百名諾貝爾獎得主和1000多名科學家聯名籤署公開信,呼籲綠色和平組織和其支持者,承認權威科學團體和監管機構的研究結果,停止反對一般轉基因生物(GMO),尤其是停止反對黃金大米。   轉基因技術是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一種,屬於精準農業。
  • 第一屆全國作物學科博士後學術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優秀青年學者做大會報告 12月17日至20日,第一屆全國作物學科博士後學術論壇在三亞崖州灣舉辦。 此次論壇由全國各涉農院校博士後自主籌辦各項活動,秉持「科研創新,強農興農」的會議精神,以「作物科學發展與科研產業創新」為主題,吸引了全國近50家單位的245位博士後等青年科研工作者參會。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賴錦盛在開幕式上指出,博士後是國家未來科技創新的一支重要隊伍,承擔著重要使命。
  • 構築「糧食均衡安全」的新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其實,不僅玉米,另外兩種主糧作物的水稻、小麥也同樣埋伏著尚未暴發的潛在飽和危機,糧食品種質量差、主產區生態惡化正上升為更緊迫的戰略制約。「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走向,已深度呈現歷史性的新拐點。創聯新農業智度認為:正視我國糧食產業格局的新拐點,就要重新解構「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體系,絕不能在這個新拐點前繼續僵化、繼續被動,而是要以前瞻性的戰略思維和戰略統籌體系引領和駕馭這個新拐點。過去多年一直奉行的單純保障總量供給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亟待調整和躍升,必須向總量平衡、品種均衡、品質安全並舉的多維保障轉變。加快構築「糧食均衡安全」的新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體系,是大策,更是大政。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豐收節談糧食安全問題,國家為此做的太多了
    糧食安全的宏觀層面:糧食供給與糧價平衡在談糧食安全的時候,我習慣把它分成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宏觀的糧食安全,就是糧食的供給與糧價的平衡,說到這點,就不得不說國家現行的糧食儲備體系。因此,為了應對缺糧災情以及對於糧價進行有效的調控,國家會通過對關鍵作物進行戰略的儲備方式來保證這種廣義層面上的糧食安全。而上述手段,顯然需要一個可以履行相應職能的金融機構,而這樣的機構,在中國就是農業發展銀行。
  • 許智宏做客中國科學院大學,不唱《隱形的翅膀》,暢談糧食安全!
    他剖析全球的糧油生產態勢、中國的農業發展現狀、中國農業科技的未來三大方面,對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和未來農業科技發展提出了獨到見解和建設性解決方案。中國農業面臨什麼問題?許智宏院士提到,「中國作物產量的年增產率較低,解決糧食剛性需求任重道遠。」
  • 各地環保專家學者齊聚長沙 共話工業綠色發展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生態產業分會2016年學術年會長沙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環保人士等兩百餘人共同交流工業綠色發展。  紅網長沙5月10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張珍 通訊員 成功)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生態產業分會2016年學術年會今日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環保人士等兩百餘人齊聚長沙,共話「工業綠色發展:政策與技術」。    會議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喬琦主持。
  • 專家學者齊聚山城 聚智聚力推動建築綠色化發展
    12月5日,第五屆西南地區建築綠色化發展暨重慶市綠色建築與建築產業化協會綠色建築專業委員會成立十周年研討會在重慶交通大學召開,大會以「提升建築品質,助推健康生活」為主題,來自全國100餘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的300餘人參會,共探建築綠色化發展路徑。
  • 從廈門到金門 兩岸共探社會保障領域合作
    從廈門到金門 兩岸共探社會保障領域合作 2017-05-13 19  汪毅夫受邀致辭稱,經過三十年交流交往,兩岸同胞在交流合作過程中彼此學習借鑑,相互扶持幫助,共同商討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社會保障領域,兩岸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亟待完善,福利設施供給不足、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以及勞動就業面臨著新的問題,已經成為兩岸同胞直接關注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