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11月9日至10日,由華中農業大學承辦的第十九屆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專家報告在武漢歐亞會展國際酒店歐亞ABC廳、北京廳、上海廳舉行。80位學者聚焦「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主題,圍繞「作物基因挖掘與分子育種」「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綠色豐產高效栽培與鄉村振興」「作物信息與智慧農業」四個主題開展學術探討與交流。
共研「作物基因挖掘與分子育種」
作物基因挖掘與分子育種分會場報告在武漢歐亞會展國際酒店的歐亞AB廳舉行。來自全國20名知名學者匯聚一堂,與近600名與會嘉賓共同研討作物基因與分子育種的最新研究進展。由李霞、王益華、劉慶昌和金黎平四位教授分階段主持。
▲孔凡江作報告(彭亦鳴 攝)
中國農業大學田豐教授首先帶來了題為「玉米馴化與適應的分子遺傳基礎」的報告。他指出,玉米的馴化和適應中伴隨著廣泛的基因表達和代謝分化,調控區的突變在玉米進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胡斌研究員作了題為「水稻氮高效利用遺傳位點挖掘」的報告,他從NRT1.1B自然變異、氮磷協同利用、分櫱氮響應等角度介紹了NRT1.1B和OsTCP19調控作物氮元素利用效率中的作用機制。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以「大豆光周期適應性控制基因的自然變異與人工選擇」為題,講述了光周期對大豆生育期、適應性和單株產量的影響。他指出,人們在大豆的馴化過程中對大豆中PRR3同源基因的定向選擇降低了大豆對光周期的敏感度。南京農業大學趙志剛教授以「水稻花葯開裂的分子機制研究」為題闡述了水稻花葯發育關鍵基因DAO的克隆技術以及轉錄因子OsADD1控制水稻花葯開裂的調控途徑。關於水稻如何進行磷吸收,浙江大學毛傳澡教授介紹了PP95和CK2拮抗調控磷吸收的分子機制和CK2-PHO2調控磷往地上轉運的分子機制。隨後,他闡述了水稻磷吸收轉運的分子調控模型並指出磷轉運體具有改良水稻磷吸收利用效率的潛力。
▲金雙俠作報告(彭亦鳴 攝)
華中農業大學金雙俠教授以「棉花基因編輯及分子育種進展」為題,圍繞棉花研究進展、基因編輯系列工具開發、基因編輯在棉花分子育種中的應用等方面向大家深入淺出地講述了相關研究成果。
共論「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
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分會場學術報告在武漢歐亞會展國際酒店歐亞C廳舉行。20名學者圍繞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前沿問題與近300名與會嘉賓進行報告交流,報告會由劉錄祥、賴錦盛、邱麗娟、熊立仲四位學者分階段主持。
▲韓英鵬作報告(蔡露陽 攝)
南京農業大學賈海燕教授以「小麥抗病基因的發掘與利用」為題目,分別從抗白粉病基因的發掘與應用和抗赤黴病基因的發掘與應用兩個方面進行了探討。東北農業大學的韓英鵬教授則帶來了題為「東北大豆優異種質評價及基因資源挖掘與應用」的報告,他從大豆種質資源的收集與評價、大豆抗病性狀的基因組區段等五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介紹。雲南大學的胡鳳益介紹了多年生水稻創製及初步應用。他與團隊展開多年生水稻的研究,利用長雄野生稻與一年生稻雜交得到多年生稻,經23年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他指出,多年生水稻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農民增收、減化生產環節等多方面有重大意義。西藏農牧學院王建林以西藏隆子黑青稞研究為例,帶來了題為「青藏高原青稞增產增效關鍵技術研究」的報告。山東大學董家強以「結合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進行玉米功能基因的挖掘」為主題作出報告。南京農業大學教授王益華介紹了水稻穀蛋白轉運研究的新進展,他圍繞GPA5的克隆和功能研究、GPA7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展開探討。
華中農業大學郭亮教授作了題為「全基因組和全轉錄組關聯分析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的報告。他指出提高油菜籽含油量是提高產油量的重要途徑之一,他與合作者構建了8個油菜高質量參考基因組,構建了一個油菜轉錄組資料庫,利用EMS突變創造了一批油菜油脂合成突變體。這些研究對解析油菜油脂合成遺傳機制以及油菜高油和營養品質育種有著重要意義。何予卿教授從稻米品質的重要性出發,介紹了稻米食味品質的遺傳研究進展,深入闡釋了調控稻米品質性狀的最重要基因—Wx基因。揚州大學劉巧泉教授帶來了題為「水稻品質性狀的自然變異與編輯創新」的報告。他與團隊等位基因Wxmw,Wxla進行克隆和功能分析,證明Wxla是現有栽培稻中各Wx復等位基因的祖先基因。
共享「綠色豐產高效栽培與鄉村振興」
綠色豐產高效栽培與鄉村振興分會場學術報告在武漢歐亞會展國際酒店的北京廳舉行。來自全國20名學者與近300名與會嘉賓共同交流綠色豐產高效栽培與鄉村振興的最新研究進展,報告由彭少兵、郭文善、李少昆、姜東四位相關領域學者分別主持。
▲解保勝作報告(楊梓楓 攝)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張衛建研究員作了題為「水稻豐產與甲烷減排的稻作理論與實踐」的報告,他從水稻豐產與甲烷減排的協同意義出發,向大家展示了水稻品種與甲烷排放互作機制、秸稈還田對甲烷排放的影響。中國水稻研究所的章秀福帶來了題為「水稻好氧栽培理論與技術」的報告,他表示在水稻栽培中氧營養在水稻產量突破上起著重要作用。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鍾旭華則對華南雙季稻豐產高效栽培技術創新與應用進行了詳細講述,他從廣東水稻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入手,介紹了水稻三控施肥技術和節水控汙染技術的研究進展,同時對未來的水稻栽培技術進行展望。揚州大學楊建昌教授帶來了以《水稻高產高效的水氮互作模型及其應用》為題的報告,他通過大田種植條件下觀察了水氮的互作效應,建立的量化模型並在生產上投入應用。黑龍江省農墾總局解保勝全面介紹了寒地水稻生育智慧調控技術的相關進展,他以近幾十年的水稻栽培成果為基礎,將其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進行有機結合,幫助農民更好地進行水稻生產。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李少昆針對玉米機械粒收技術進行了詳細講述。他從中美玉米收穫技術的差距出發,分析了針對我國玉米粒收的三大瓶頸問題。
▲周廣生作報告(楊梓楓 攝)
華中農業大學黃見良教授作了題為「湖北水稻+技術集成與協同推廣」的報告,他從保障糧食安全、提高糧食品質的角度出發,深入分析了我國稻米產業戰略轉型的趨勢和需求,提出了實現水稻生產提質增效的三大種養模式。周廣生教授則結合現階段我國油菜的生產存在的問題,就油菜綠色輕簡高效生產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進行了深入闡釋。
共創「作物信息與智慧農業」
作物信息與智慧農業分會場學術報告在武漢歐亞會展國際酒店上海廳舉行。來自全國20名學者與現場200餘人共同研討作物信息與智慧農業的發展,會議由朱豔、馮鋒、郭中校、李林四位學者分時段主持。
華南農業大學蘭玉彬教授首先帶來了題為「精準農業航空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的報告,他圍繞無人機植保講解了精準農業航空技術,包括該技術的發展、應用推廣和發展趨勢等內容。中國農學會農業監測預警分會理事高志強教授帶來了題為「稻穀生產經營信息化服務雲平臺建設實踐」的報告。他從主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建設、稻穀生產經營信息化服務雲平臺簡介和稻穀生產經營信息化服務雲平臺應用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介紹。石河子大學農學院教授馬富裕通過線上播放的形式為大家帶來題為「大田作物生產設施化發展成就與展望」的精彩報告,他回顧了新疆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為核心的農業生產裝備化發展,分析了新疆作物高產記錄頻繁更新的原因。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郭新宇研究員帶來了「數字植物技術及其在作物表型組學研究中應用」的報告,詳細介紹了數字植物及技術體系與作物表型高通量獲取技術設備研發的成果。北京愛科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郭建明從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入手,提出引入以植物-土壤-大氣連續體數位化模型為核心的數字工具協助農民完成對於農田的管理。廈門大學歐陽鑫昊作了題為「作物的緯度適應性預測與應用」的報告。
▲章元明作報告(蔡昕煒 攝)
華中農業大學作物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章元明作了題為「關聯分析新方法及其應用與拓展」的報告,他對多位點關聯分析方法進行介紹, 並對GWAS分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解答。吳洪洪教授報告了基於納米感應元件構建納米智能作物,實現作物早期受脅迫時及時預警,減少損失,並通過實例展示了這一構想的可行性。楊萬能教授闡釋了運用高通量表型技術與遺傳效應相結合的方式完成對於水稻、玉米、棉花、油菜相關性狀進行相關遺傳性狀的解析。廖慶喜教授以「油菜機械化生產智能裝備研究與應用」為題,從油菜機械化發展現狀出發介紹了機械化生產機器和智能裝備包括漏播檢測、自動導航等。宏觀農業研究院熊航教授作了題為「網際網路使用對農戶生產效率的影響研究」的報告,他通過模型論證了網際網路的應用對農戶的三大優勢。
閉幕式上,各分論壇主持人還分別針對相關報告內容進行了總結,肯定了報告內容的豐富度與前沿性,並倡議所有與會嘉賓攜手共同為我國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文 | 何庚達 羅光春 熊攀攀
原標題:《作物學領域80名學者共探「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