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改革、反腐、民營企業家、中國崛起、醫患關係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永忠:反腐最大阻力不是來自既得利益者的阻撓】
制度反腐專家李永忠在接受《京華時報》採訪時指出 ,我黨從建立到現在,經歷了不同的反腐載體。打天下時是以戰爭為載體的反腐,新中國成立後是以運動作為反腐的載體,第三個階段是權力反腐。習總書記關於「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的重要論斷,就預示著十八大後或將進入制度反腐階段。
反腐最大的困難來自於沒有找到合適的反腐載體。反腐的最大阻力並不是既得利益者的阻撓等,那都是表面現象,它實際是體制性的、權力結構性的一種深藏於體制、外露於言行的阻力。深入開展反腐鬥爭必然要求改革權力結構。只有政治體制改革才能從根本上治理腐敗,其他的任何改革都治不了本。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必須通過政治體制改革才能鞏固和發展。
(摘編自《京華時報》) 詳細》》
【竹立家:改革的難度要看落實的阻力】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在談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時稱,改革的推進要看落實的效果,改革的意義要看落實的質量,改革的難度則要看落實的阻力。中國改革總體改革方案公布之後,中國的改革就進入『落實周期』,而這個階段才是改革的關鍵。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面對日趨固化的利益藩籬,「觸動利益之難」不僅在改革方案的制定過程之中,還更多地體現在改革部署的落實過程之中。中國的改革需要制度推動,也需要制度聯動,在總體改革方案出臺之後,全國各地各部門將圍繞這一改革路徑出臺具體配套改革措施,此後,中國全面改革的格局才能展開。
(摘編自中國新聞網) 詳細》》
【韓康:改革的思路不是「國退民進」】
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經濟學教授韓康在《學習時報》上撰文稱,當下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市場主體結構過度傾斜,非常有必要在規範和制約壟斷特別是政府行政性壟斷、基礎產業部門放低進入門坎、金融行業允許民營資本參與競爭等方面,有重要的改革突破。這裡一個繞不過去的事情,就是國有企業的改革。我認為改革的思路不是「國退民進」,而是一個非常簡單又非常可行而有效的辦法,就是「國有企業主體功能回歸」。
政府的改革,無論是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還是轉變政府管理方式,都主要不是理論認識和政策設計方面的問題,而是政府理性的問題。這些改革說到底,就是要求政府的主體職能從大量涉及資源配置的利益和權力的格局中脫離出來,轉向公共服務,這無論對哪級政府,都是非常痛苦的過程。沒有執政黨的理性、勇氣和決心,任何政府改革都只能以政府利益最小化損失而結束。
(摘編自《學習時報》) 詳細》》
【柳傳志:應該給民營企業家一個明確的政治身份】
聯想控股董事長、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在接受《瞭望》採訪時稱,最希望的就是政府減少對微觀經濟的幹預,最明顯的就是減少審批,給企業創造一個非常透明、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希望這次改革政府對民營企業家作一些制度保障,應該給民營企業家一個明確的政治身份,企業家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擁護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道路的一群人。此外還應做好私有財產保護、通過市場化機制減少審批用市場規則確定經濟的發展,國家應該鼓勵民營企業家把自己的企業做好。
(摘編自《瞭望》)詳細》》
[責任編輯:蔣正翔]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