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穿越千年歷史,是流動的文化長廊;它,突破限制溝通南北,是活躍的水上動脈;它,連接江河湖海,是呼吸的黃金水道。中國大運河,這個承載著偉大抱負的超級工程,為中華文明帶來了什麼?杭州是大運河沿岸非常重要的城市之一,一條河又是如何成就了一座城的繁榮?守望文化家園,傳承歷史文脈,本期《文化浙江大講堂》為您講述《大運河(杭州段):融通古今 兩岸繁華》。
點擊觀看視頻
兩岸繁華
在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裡,一幅巨幅的壁畫正無聲地講述著大運河昔日的故事。拱宸橋邊,一群人正興高採烈地舞著龍燈,運河上一場精彩的賽龍舟活動即將上演,龍舟上的船夫們撐起長篙正蓄勢待發,鼓手們則高高揚起手中的棒槌,即將敲響奮進的戰鼓,仿佛都能聽到他們賣力的擊鼓聲。運河裡貨船往來穿梭,沿岸房屋櫛比相鄰,人頭攢動,一派繁華景象。
公元1138年,南宋正式以臨安為「行在所」,定都臨安,宋高宗趙構最終選擇定都臨安,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裡運河暢通、水上運輸能力極強,它需要什麼,通過運河的水路網就可以很快送達。同時,大運河杭州段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它既是京杭大運河的南方終點,也是浙東運河的起點。南宋定都臨安之後,趙構積極發展運河經濟和拓展海上貿易,他鼓勵官員招商引資,對於來臨安做生意的外商給予優厚待遇,對招商引資得力的官員予以重獎,加官進爵。在宋高宗趙構的推動下,當地經濟迅速發展,城內水道縱橫,沿河碼頭、橋梁林立,形成了大大小小很多個商圈。比如江漲橋附近是魚碼頭,黑橋旁邊是米碼頭等等,白天充滿節奏的挑擔聲,小販賣力的吆喝聲不絕於耳,河上船隻帆檣雲集,岸上人們摩肩接踵。到了夜晚,暮色四合,星羅棋布的貨船仍然布滿整個河面,與岸邊的白牆灰瓦相映成趣。而另一方面,從各處轉運而來的豐富物產,都由杭州集散,走浙東運河,經紹興到寧波,再從寧波轉海運,通過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特產的陶瓷、絲綢、茶葉等物產源源不斷地運往海外。
黃金水道
南宋時,大運河杭州段成為當時最為繁忙的黃金水道。依託運河,南宋都城經濟的繁榮,不僅超越前代,呈現出現代化的繁榮,而且位居世界前列。當時臨安手工作坊林立,產有各種日用商品,尤其是絲織業的織造技藝精良,能生產出許多精巧名貴的絲織品,享譽海內外名。據《武林舊事》等史書記載,南宋杭州的商業共有440行,各種商品交易繁盛,萬物所聚,應有盡有。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就藏有當時運河遺址出土的南宋銀錠、鐵剪刀,還有大量的宋代鐵錢,他們都是那個時代商貿繁榮的歷史見證。
大運河成為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貿易格局的改變,加速了財富的流通,財富的流通又催生了新的財富,財富在運河兩岸以驚人的速度進行積聚。連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曾感慨:天下的財富十之六七來自於運河。在他的眼裡,這就是一條財富之河。元明清時期,杭州的政治地位下降,但經濟功能更加突出,從這個角度來看,杭州因運河而興。而且不光是杭州這座城市,運河還帶動了杭州周邊的一些市鎮的發展。
在杭州北部,有一個叫做塘栖的古鎮,走進古鎮運河兩岸,明清民居保存完好,石砌的碼頭堤岸古色古香,充滿濃鬱的水鄉韻味。據光緒《唐棲志》記載:「迨元以後,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自嘉、秀而來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陸輻輳,商家鱗集,臨河兩岸,市肆萃焉。」塘栖鎮上的街面沿河而建,落成在屋簷裡面,俗稱「過街樓」,而這是為了給那些從水路而來的客商們進行小憩所提供的便利。
融通古今
南宋時期,暢通的大運河為王朝帶來了豐厚的財富,以支撐軍事的防禦和政治的穩固。到了元代,在大運河的滋潤下,杭州的商貿依然繁榮,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曾沿運河來到杭州,看到運河兩岸商賈雲集、百貨登市。馬可·波羅盛讚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進入明清以後,大運河杭州段更是承擔著重要的漕運功能,富庶的南方將所產的糧食通過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方的京師。清代的康熙、乾隆兩帝都曾經沿運河六下江南,且都來到杭州,對這裡的人文薈萃、經濟繁榮讚不絕口。同時,繁榮的大運河貿易,也促進了各地的人員往來和文化交流。
中國歷史上,運河不僅在繁榮經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在兵荒馬亂的戰爭時期還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當國家動蕩、政局不穩的時候,大運河一直都是戰爭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因為誰都明白,只要控制住運河,就意味著控制住了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命脈。大運河的粼粼波光裡,不僅映照著過往歲月的繁榮輝煌,還有危急時刻的金戈鐵馬。
時至今日,大運河杭州段依然生生不息、生機勃發,一如既往地發揮著航運、灌溉、排澇等多種功能。大運河融通古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令人驚嘆!
文字內容根據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副教授餘清良的採訪內容整理而成。
文化浙江,錦繡華章!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合浙江新聞頻道,2019年,每周日晚 21:20推出文化專題節目《文化浙江·大講堂》。節目以講座為載體,邀請浙江省內外人文社科領域的資深專家、學者,以文化的力量為浙江大地提供精神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