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記者 金旻矣)國慶期間,上海動物園出生一年多的揚子鱷寶寶正式展出了!這也是繼1994年兩棲爬行館落成後首次展出幼鱷。
去年9月2日,12條揚子鱷寶寶陸續出殼。出生時,它們才巴掌大。2個月大的時候,小鱷魚被搬遷到了大玻璃缸裡,保溫效果好又通風透氣,飼養員在缸裡還設置了兩個爬板,膽大的爬到板上曬燈,膽小的則躲在板下。
圖說:上海動物園揚子鱷寶寶共有12條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而1周歲後,揚子鱷寶寶原先黃黑夾雜的環形條帶斑紋,黃色變成了白色,斑紋也越來越淡。出生時,揚子鱷的體重約32克左右,體長23釐米左右,如今重的有600克,輕的也有250克至400克不等,體長達到三四十釐米,表皮也愈加堅硬起來,就連眼神也感覺犀利了很多。
圖說:揚子鱷寶寶一周歲啦
上海動物園是最早加入保護揚子鱷行動的單位之一,當時一批野生的揚子鱷被飼養在繁殖場。1980年7月,上海動物園率先在全國範圍內人工飼養成年揚子鱷產卵並人工孵化出幼鱷,該成果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之後,這批野生揚子鱷又繁殖了多批小鱷魚,兩棲爬行館展出的成年揚子鱷即是這些野生揚子鱷的後代。
2007年,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部門在崇明東灘溼地公園開展揚子鱷「重新引入」項目,經過多年的努力,恢復本市揚子鱷瀕危鄉土物種極小種群的工作終於取得了初步成果。2017年起,上海動物園與崇明東灘溼地公園聯合開展揚子鱷繁育研究,現已成功人工孵化出26條幼鱷。
【相關連結】
揚子鱷,中國特有的鱷魚,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也是目前地球上僅存的兩種淡水鱷之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也把揚子鱷列入極度瀕危的物種名單。100多年前,野生揚子鱷還廣泛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各個地區,據文獻記載上海地區歷史上也曾有過其活動記錄。
1983年5月24日,為宣傳保護珍稀動物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套《揚子鱷》特種郵票,全套2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