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亭21人大家庭創辦手抄小報17年

2020-12-20 每日甘肅

  華亭21人大家庭創辦手抄小報17年

  □本報記者李玉成

  辛亞偉

  華亭縣有一個21口人的大家庭,堅持創辦家庭手抄報17年,目前這份手抄小報已辦了555期,成為這一家構建和睦家庭的精神財富。

  「這份家庭小報是外孫女張鈺蕾發起創辦的,『繼承傳統美德、弘揚優良家風、傳播交流信息、培育四有新人』是這份家庭手抄報的辦『報』宗旨。」1月21日,記者慕名來到東華街道辦東大街社區對這個特殊家庭進行採訪時,今年剛過80大壽的退休老幹部、家庭手抄小報的創始人之一楊發錄告訴記者。

  「1996年3月,老師給正上小學四年級的張鈺蕾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辦一期家庭報。在大家的幫助下,當時只有11歲的張鈺蕾把這份手抄小報命名為《家庭周報》,每周辦一期,家庭成員共同撰稿,由『主編』負責編排、抄寫,然後分送到家庭成員手中。」楊發錄說,當時他剛剛退休,看到小外孫有如此想法很是高興,也寫了一封賀信登在小報上。直到2001年10月,考慮到幾個孫子正上中學、功課緊張,楊發錄提議將這份手抄小報變為不定期「發行」,這份小報就一直堅持辦了17年,每年至少都出20多期。

  說話間,楊發錄的女兒楊蕊抱出一個大紙箱,裡邊滿滿當當裝的全是這些年辦的家庭手抄報,記者看到17年的手抄原件保存相當完整,分類也比較科學,按年度裝訂規範,散發出淡淡的墨香。雖說這份家庭手抄小報只有8開版面、單面抄寫,但內容豐富多彩,大多是家庭成員自己寫的文章和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小事以及孩子們的作文、詩歌,偶爾也有摘編的一些國家大事、精品美文,而且每張小報都配發一兩幅簡筆畫。記者了解到,通過這份家庭手抄小報,他們每年還要評選出家庭十大新聞和家庭成員事業優勝獎,對年內在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取得進步的家庭成員進行表彰獎勵,激勵大家相互競賽,相互鼓勵,共同進步,使整個大家庭形成了一種團結互助、積極向上的氛圍。

  楊蕊告訴記者,這個大家庭有21名成員,分別居住在蘭州、平涼、華亭和寶雞,家裡頭發生了什麼新聞,挨個兒打電話報告太麻煩。有了家庭小報就不一樣,寫一篇小稿子,登在「報」上,複印後寄給每個家庭成員,大家看後一目了然。除過兩個尚在襁褓的嬰兒其他人都給小報撰稿,每個家庭只要有了新聞,就寫成稿件送到「編輯部」,由「編輯部」選擇刊發,將新聞及時「傳播」到每個家庭成員之間。就連只上過幾天掃盲班的老母親也經常搜集一些謎語、諺語登在「報」上,有什麼生活感悟也講述給孫子整理好以後發在「報」上。通過辦「報」,孩子們對語言文字產生了濃厚興趣,寫作的勁頭格外大,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簡筆畫能力都比較強。

  一份家庭手抄小報,集合了全家的智慧,記載著全家的歡樂,促進了家庭的進步,見證了家庭的幸福生活。楊發錄臉上滿是幸福的微笑:「一家人共同撰稿,共同參與辦『報』,真是其樂融融。」楊發錄表示,這份家庭手抄小報他們還要繼續辦好辦精,這不僅是為了記錄生活,聯繫家人感情,同時也是為祖國發展做見證。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  

相關焦點

  • 一份家庭報堅持辦17年 全家老少21個人精心呵護
    製作一張手抄報,只需一張A3列印紙,幾隻絢麗的水彩筆,幾分閒情逸緻,足矣;但一個家庭,要辦一份已「出版」17年、560期的手抄報,付出的不止是熱情,更需要常人難以想像的堅持。17年來,全家老少21個人精心呵護著這張小小的家庭報紙,為它付出心血,為它投入情感,每一個家庭成員從中找到了幸福時光,感受著濃濃親情。
  • 【漁.英語教研組】英語手抄小報評比展示
    英語手抄小報評比展示文/楊雪為了充實學生的英語學習生活
  • 華亭縣:家庭自辦手抄報17年 見證濃濃親情和幸福(圖)
    本報記者馬國順  核心提示  製作一張手抄報,只需一張A3列印紙,幾隻絢麗的水彩筆,幾分閒情逸緻,足矣;但一個家庭,要辦一份已「出版」17年、560期的手抄報,付出的不止是熱情,更需要常人難以想像的堅持。
  • 全國2018年10月自考外國新聞事業史真題
    《每日電訊報》創辦時間是( )A.1854年 B.1855年 C.1856年 D.1857年2.英國擁有(泰唔士報》和《太陽報》的報團是( )A.聯合報業公司 B.快報報業公司 C.鏡報報業公司 D.新聞國際公司3.目前法國廣播電視的最高管理機構是( )A. CNN B. ABC C. CBS D.
  • 家中辦起家風傳承藝術館,一份家庭小報肩負起家風傳承!
    他有著27年的軍旅生涯,曾2次榮立三等功。他說,不論是在部隊還是地方,他都深受著自己家風傳統的影響,誠實做人,踏實做事。多年來,他以自己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為對象,進行了多種形式傳承家風的探索實踐,積累了一個個案例,形成了家風傳承的一片風景。他創辦了家庭小報和全國第一個以家風傳承為主題的家庭藝術館。
  • 《遇見逆水寒》驛站小報的答案是什麼 驛站小報12月17日答題器查詢
    導 讀 遇見逆水寒驛站小報12月17日答題器查詢,最新一期的驛站小報答案在哪找,想知道今日驛站小報的答案是什麼
  • 家庭小報傳家風
    □本報記者石可欣    「一個普通的家庭,能夠走進人民大會堂領獎,讓我更有動力將我們家的家風傳承下去,向社會弘揚好家風文化。」11月28日,在位於商丘市梁園區一幢普通居民樓裡的蔡紅傑家風傳承藝術館,蔡紅傑回憶起2017年去北京參加「全國最美家庭」評選獲獎時的情景,依然激動不已。    全家齊心辦小報家風傳承有載體    蔡紅傑的父親蔡中海是虞城縣商務局一位離休老幹部。老人一直有兩個愛好,一個是向報社投稿,一個是剪報。
  • 「小報」伴我到老
    我與《語文小報》就有這樣的機緣。小報小我22歲,可謂忘年之交。40年來,一直頻繁往來,推心置腹,傾訴情懷、主張、思考與體會。年屆「不惑」的小報,走過不一般的路。據馬升永、徐保土、仇肅城等前輩的回憶:1979年下半年縣教研室語文組倡議成立樂清縣語文學會籌備會。會上有教師提議學會辦一張報紙,專刊學生作文和教師教學心得。當時與會者贊同,取名為《中學生語文》。
  • 手工作業要求塑封 家庭作業網絡化難倒家長
    手工作業要求塑封 製作小報必須列印  □晚報記者 錢鈺 實習生 邵菁 報導  做一個手工五角星居然還要塑封;製作小報不能手抄而要列印;為完成在線作業,幼兒園建議家長為孩子配電腦……記者日前採訪發現,隨著家庭作業網絡化的興起,現如今花樣繁多的作業令家長叫苦不迭,隨之帶來作業人力、財力成本的急劇上升,家長困惑,如此作業究竟為哪般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文 ——寫在《語文小報》四十周年之際
    》編輯工作已達16年,《語文小報》也迎來了她的不惑之年。1980年,為了給全縣的廣大語文教師和中小學生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促進全縣語文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普及文學知識,樂清縣教委教研室和樂清縣中語會合力創辦了這份小報,後成為樂清市教委(教育局)主辦,樂清市教科所、教研室負責具體編排、發行。
  • 停課不停學 成都市雙流區棠湖小學(南區)開展繪本朗讀及小報展評大賽
    3月23日,為響應國家疫情期間居家學習的號召,豐富疫情期間學生的課餘生活,該校開展「防控疫情從我做起」——網絡英文繪本朗讀及小報展評大賽此次比賽,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開闊學生國際理解視野,增強學生共抗疫情的信心。  3月23日至24日,該校各班進行新型冠狀病毒國際理解教育專題學習,內容包含「觀看冠狀病毒英語科普視頻、聽讀有關冠狀病毒的科普繪本」。
  • 城市漫步:從安亭路到華亭路
    1933年,他還在工商精英社交圈,被選為扶輪社(上海)總董。The Shanghai Times,1932-1-21三大業務板塊,Real Estate= 地產開發,Mortgages =按揭貸款,Appraisales=房產評估,靠自己行業經驗和既有人脈,何三道在上海如魚得水,並沒有因為雷文金融和地產集團破產清算而退出職場。
  • 七八十年代的油印鉛印小報
    七八十年代的油印鉛印小報 2020-09-07 14: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華亭教育師生讀書活動專刊——2018年第二期•總第⑩期
    (通訊員    吳永明)5月11日,甘肅平涼三色堇聯盟「草芽兒」故事會華亭分會負責人,攜優秀主講教師前往被評為4月份故事會「月書蟲」的小朋友家送上了聯盟的特別禮物。平涼三色堇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自成立以來,在聯盟學校發展、聯盟縣區教師專業素養技能提升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 全國2012年1月自學考試外國新聞事業史真題
    《小日報》14.17世紀英國報壇僅有《政治信使》和《公眾情報員》這兩份官報的時期是(      )A.三級會議時期 B.光榮革命時期C.克倫威爾軍事獨裁時期 D.查理二世復闢時期15.標誌著俄國近代報刊誕生的報紙是1703年出版的(      )A.《新聞報》 B.《前進報》C.《火星報》 D.
  • 2021年1月份甘肅華亭市擬聘用公益性崗位就業人員公示
    2021年1月份甘肅平涼華亭市擬聘用公益性崗位就業人員公示 2020-12-13 16:18:41| 甘肅.華亭
  • 張愛玲與唐大郎:因小報結緣、訂交、分離
    而為了儘快熟悉都市風尚,免不了多翻報紙,尤其是小報。張愛玲愛讀小報。在她心目中,「只有中國有小報;只有小報有這種特殊的,得人心的機智風趣」。這看法略嫌誇張,也未必準確,卻反映了她對小報抱以極高的認同感。1945年7月21日,《新中國報》社在鹹陽路二號召開「納涼會」茶宴。
  • S28線靈臺至華亭高速公路梁原隧道貫通
    S28線靈臺至華亭高速公路梁原隧道貫通 2020-12-11 17: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社區有小報 - 金臺資訊
    「老陳,來給我們拍張照,發在小報上。」有人衝陳克英喊。退休25年了,只要沒有外出,陳克英每天都會在社區裡走走。看到哪裡環境變美了,他便用相機拍下來;聽到大家有什麼訴求和意見,他便用筆在本子上仔細記下來。每過幾天,他都會把這些照片和文字整理好,「刊發」在《西京小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