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公司的快速發展,馬達必須要保持高速運轉。」近日,剛從外地出差回到南京的創業者孫浩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說,連軸轉是他創業以來的工作常態,像過去那種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很少見了。
談及國務院常務會議新近的一個決定——把深化國企改革和推動「雙創」相結合,鼓勵用眾包等模式促進生產方式變革——他半玩笑半認真地說:「我們應該算得上這項改革的先行者呢。」孫浩正是2年前從江蘇電信辭職創業並承包某個經營單元的嘗試者。
在律師潘躍新看來,鼓勵國企員工創新創業,有助於探索國企混改。「如果員工持股的企業經營合法,並由員工推動取得技術上的突破,我相信外部的投資機構會認可並對企業進行投資。」潘躍新也指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找到有企業家特質、創新意識和技術能力的員工來擔任創業項目的帶頭人,讓他們在新體制中真正發揮出潛能來。
老東家為創業者準備了「降落傘」
2015年初,江蘇電信出臺的一份關於承包經營單元用工機制創新的實施意見引起了員工的關注。這份意見的勁爆點在於:鼓勵合同制員工辭職創業,承包企業經營單元。意見指出,這一政策旨在激發一線隊伍的內生動力與活力。記者注意到,江蘇電信為辭職員工保留了「重回體制內」的機會:不承包時恢復與電信企業的勞動關係。
其實,早在兩年前,江蘇電信員工孫浩已經踏上了這條辭職創業之路。孫浩與公司解除了勞動關係,同時籤訂的還有一份「託底協議」,即不承包時恢復與企業的勞動關係。「任何事情不可能百分百成功,有了這個協議,我們就吃了定心丸,創業就少了後顧之憂。」孫浩認為,江蘇電信此舉也是希望更多有想法的年輕員工去甩開膀子幹事。
無獨有偶,江蘇一家脫胎於事業單位的民營企業蘇交科也提出了在職創業的理念。蘇交科的前身是成立於1978年的江蘇省交通科學研究所,2002年成為全國交通行業省屬科研設計院所中首個由事業單位改制為員工持股的科技型民營企業,2012年1月上市。
「創業員工當以破釜沉舟的決心投入到創新創業事業中來,但必須承認有時我們會跑輸市場和客戶需求,公司容忍創業失敗,與發起人一同承擔失敗風險,並為發起人提供『降落傘』。」蘇交科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4年底,關於鼓勵員工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在蘇交科內部推出。在蘇交科,創業者王勤的人事關係仍留在集團。
潘躍新律師認為,給創業員工保留回去的權利,讓員工對原企業非主營業務進行獨立經營,從制度上說是積極的,能讓有才華的員工發揮特長。
律師:創業公司不能老東家說了算
「辭職前,我在公司負責愛衝印的項目,看中產品的市場前景,我們想把這個業務拿出來承包,進行公司化運營,集團政策也是支持的。」孫浩說。
據介紹,2012年3月,中國電信成立孵化基地,從集團內部382個創業項目中選出14家創業團隊,引入孵化基地。兩個月之後,中國電信全資子公司天翼創投公司成立,孵化基地開始進行公司化運作。這便是孫浩口中的「集團政策」。他和幾位同事組成的創業團隊進入了孵化基地,孵化結束之後,孫浩團隊於2014年1月正式註冊公司進行獨立運營。
在這個新公司,3位創始人都以現金入股,天翼創投也進行了投資。「我們3個人的股份加起來過半,在運營和管理上擁有自主權。」孫浩稱,他們看好這種混合所有制的股權結構,既有集團的支持,同時又有自己發揮的空間。
蘇交科也有類似規定:創業發起人需以資金形式入股,出資比例一般為10%以上。這樣,企業盈利時創業者可獲得高報酬與股權紅利,同時也要承擔業績不佳時的低薪酬和可能的經濟損失。 「創業的骨幹員工要自己掏錢入股,首先要與集團風險共擔,之後才能利益共享,適度的約束條件能鞭策創業團隊更好地發展。」王勤說。
潘躍新指出,對創業公司而言,需要特別注意股權結構的設計、公司治理結構的規範運作、股東會中的人員安排等。「不能還是老東家的領導說了算,那樣的話創業者還像內部員工,不像一個獨立的創業者,就失去了改革的意義。」潘躍新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