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辦了兩張預付卡,一共花了5000多元,卡上註明3年內有效,現在還不到一年,健身房就關門了。」海口市民馮女士說,去年4月,她在海口市濱海大道洛杉磯城「潮庭健身」健身房購買了健身卡。今年這家健身房遲遲不開門。馮女士查看發現,該健身房出入口張貼了多張告示,其中有物業張貼的「終止雙方籤訂的租賃合同」的告示。
近年來,預付式消費在餐飲、美容美髮、汽車、健身等服務行業興起,一部分消費者辦了預付卡後發現商家「跑路」,不知該如何維權。市民辦理預付卡,一般可以享受一定的價格優惠,用起來也較為便利,但存在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如何降低預付式消費的風險,律師建議消費者謹慎辦理預付卡,如確定要辦卡應同時保留其他證據以便維權。
商家頻「跑路」
消費者維權難
「我們的錢還能要回來嗎?」在聽說洛杉磯城「潮庭健身」健身房經營者「跑路」的消息後,許多該健身房的會員在維權微信群裡發出了這樣的信息。從3月份該健身房關門至今,海口市民王先生四處奔走試圖追回預付卡內的剩餘資金。但兩個月過去了,仍沒有結果。
與王先生有著同樣經歷的還有市民姚女士,她先後在海口日月廣場的一家美容美髮店充值會員卡總金額超10萬元,其中多個消費項目仍在有效期內,但3月份當姚女士準備去消費時發現,這家店已關門。「我們這些會員建了一個維權群,初步統計,300多名會員共130多萬元充值款需要追回。」姚女士說。
去年以來,類似的健身房、美容美髮店關門事件在海口頻頻發生,不少消費者談「卡」色變。
「不辦卡的單次消費價格遠高於辦卡後的價格,辦了卡每次去消費刷卡就可以了,比較方便。」姚女士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商家將會員卡劃分為多個等級,一次性充值越多,商家承諾的優惠越多。這對消費者而言,很有吸引力。
消費者享受優惠和便利的同時,預付卡市場也存在「霸王條款」「辦卡易、退錢難」等問題,易產生消費糾紛。此外,有的商家提供的預付式消費合同不規範,消費者知情權難以得到保障。
海南日報記者梳理發現,海口預付卡投訴案件中,消費者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虛假宣傳、變相漲價、霸王條款、突然關門消失、單方面終止服務等方面。
辦卡有風險
監管存漏洞
「維權太難了!」王先生感慨地說。海南日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各類預付式消費亂象叢生。
「法律法規不完善、監管有盲區是造成預付式消費投訴多發的主要原因,不管什麼規模的企業,有沒有發卡資質都在發卡。」業內人士表示,在處理預付式消費糾紛的過程中,相關監管部門的職能存在一定的交叉,加之對預付卡管理缺乏相應的依據和標準,消費者一般很難維權。
王先生在維權的過程中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海口市市場監管局表示,單用途商業預付卡不在其監管範圍之內,建議消費者向商務部門反映,但該局會依託12345平臺的消費者投訴舉報線索,對群眾投訴多的商家進行重點監管。
2018年5月,省商務廳出臺了《關於規範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使用的通告》(以下簡稱通告),對發放預付卡的企業進行規範管理。通告要求,各預付卡發放企業應辦理備案,終止單用途商業預付卡業務時,應至少提前30日以公示等形式告知消費者。
「在實際監管中仍存在困難,如果商家沒有『跑路』,我們可以對其進行處罰,但現在消費者投訴時基本上商家都已經『跑路』了,這就涉嫌詐騙犯罪,商務執法部門無法處理。」海口市商務局政策法規科副科長趙軍介紹。
此外,根據商務部出臺的《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預付卡監管對象僅限於從事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業的企業法人,不包括教育、旅遊、健身類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近年來較為常見的健身房經營者「跑路」現象,商務部門也沒辦法監管,應由旅文部門監管。趙軍表示,如果涉及金額大,消費者可向警方報案,收集證據走司法程序解決。
律師建議:
辦預付卡應注意「留痕」
海南陽光島律師事務所律師陳劍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發現商家「跑路」後,大多數消費者會因為怕麻煩、訴訟及公告費用高而選擇放棄維權。消費者在辦理預付卡時要做到合同內容留痕,儘可能以紙面合同、微信、電郵等方式留存合同內容,認真了解卡的適用範圍、期限、功能、退卡條件,並索要發票,以便出現糾紛時進行維權。
此外,陳劍建議,消費者辦理預付卡要謹慎,不應貪圖高折扣或輕信商家的宣傳推廣承諾,如果確需辦理預付卡,應儘量降低預付額度。
陳劍認為,解決預付式消費問題,需要主管部門、商戶、消費者三方共同努力。強化對預付卡發放企業的管理是規範預付卡市場的首要環節,加強預付資金管理是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相關部門應對轄區內的商鋪及企業進行摸底備案,為有效監管和執法做好準備。「目前有一些企業經營者『跑路』後,借別人的名義搖身一變又成為股東,針對這種現象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
(本報海口6月22日訊)